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传记第十三
谢灵运 范晔

谢灵运 (385—433) 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他的祖父是东晋车骑将军谢玄,即指挥淝水之战破苻坚百万大军的英雄人物。东晋南朝时期,陈郡谢氏为豪门华宗,家族繁茂,代有风流。但谢玄这一支人丁却不兴旺。谢玄只有一子,名 ,史书说他“生而不慧”,且在谢灵运降世不久,便早早亡去,因此,谢玄及家人格外珍视谢灵运,为取吉利,将其寄养到钱塘一家道馆中。于是,“客儿”、“阿客”就成了他的小名,后人习称其“谢客”。

虽说谢 有些呆头呆脑,可谢灵运自幼伶俐异常。为了接续谢氏家族的华贵历史,谢灵运博览群书,兼习玄理和佛学。十五岁时来到建康,与族叔谢混聚居乌衣巷内。谢混是晋孝武帝的东床,也是当时政界和文坛的重要人物,文采风华,被推为“江左之一”。在他的照应下,谢灵运承袭了谢玄的康乐公封爵,诗文和书法俱有长进,但为人疏狂,好臧否人物,对名人显贵说长道短。对此,族兄谢瞻进行了严肃批评:“世无完人,各有短长,令尊大人在世时,士林不也有褒贬之词吗?所以还是以不轻易月旦人物为好。”

元熙元年(405),谢灵运踏上仕途,谢混以诗诫励,劝其自我约束。可他依旧博而无检,车轿鲜丽,衣新饰异,致使京城世家子弟竞相仿效。次年转为抚军将军刘毅的记室参军。

在刘毅幕府中,谢灵运前后待了七年。这期间,谢混和谢灵运趋附刘毅,慢怠刘裕。及刘裕败刘毅于江陵之时,谢混一同被杀,可谢灵运却被挑选到刘裕太尉府中任参军。为了感谢刘裕的不杀之恩,并表示对刘裕的拥戴,在晋军北伐后秦时,谢灵运作《撰征赋》,对刘裕歌功颂德。两年后,刘裕在彭城为人饯行,令僚属赋诗,谢灵运又盛赞刘裕德行,在诗中竟说“良辰感圣心”,提前为刘裕加冕,称之为“圣”。

待刘裕真的为“圣”时,却给谢灵运来了个下马威,将其承袭的封号由公爵降为侯爵,调任太子左卫率以护卫太子。谢灵运自认为才能应当参与权要之事,既不得志,便愤愤不平,常常发牢骚,讲怪话,攻击徐羡之等执政大臣,并投依庐陵王刘义真作为飞黄腾达之资。不料刘裕病重期间,为防止将来诸子争位,任命刘义真为豫州刺史,出镇历阳,调离京师。刘裕病逝,徐羡之即以“煽动人心,非毁朝政”为名,将谢灵运出为永嘉太守。

永嘉郡虽较僻远,却有佳山丽水,疏林密石。谢灵运纵情游放,走遍了郡属各县的奇妙之地,有时一出十天半月,民间诉讼等一应政务,全都置于一旁。每到一处,他不免要写诗歌唱那旖旎风光,抒发缥缈的玄思。在永嘉,他仅居官一年,却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山水诗篇。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浑能娱人,游子 忘归。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迳,愉悦偃东扉。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这是一首描写傍晚时诗人游观荷池景色的诗作,诗中自“林壑敛暝色”以下四句,写来自然动人,用语富丽,恰如一幅图画。又如《登江中孤屿》:“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想像昆山姿,缅邈区中缘。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这首诗描绘了永嘉江中岛屿的秀丽景色和对于仙境的幻想。诗中“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两句,意境清新,出语自然,把江中孤屿在水流烘托下交相辉映的情景逼真地展示出来。

谢灵运可以说是描写山水的能手,他诗中的山水佳句,俯拾皆是。这些句子来得非常自然,又刻画得细致入微。不仅是佳句,而且是名句,往往为后人一咏三叹。

谢灵运做永嘉太守只一年,即称病去职。他的昆弟辈都写信劝他继续做下去,可是他不听。于是移居会稽。会稽是谢家发迹的故居,他修葺旧业,与隐士王弘之和名僧昙隆谈玄论佛,怡山悦水,有终老此邦之志。每有诗作传至京城,无论贵贱,争相传抄,名动内外。

此时,朝廷政局发生变故。宋文帝先后翦除徐羡之等顾命大臣,征召谢灵运回京任职。谢灵运一再托辞不出,可文帝召之再三。

回京之后,文帝任命谢灵运为秘书监,这是一个负责秘阁图书的清闲官职,又令他主持编写《晋书》。谢灵运对此不感兴趣,粗立条理,即置于一旁。后来又被提升为侍中,这倒是一个近臣之位,文帝也确实朝夕引见他,且赏赐甚多,但所谈的却不出诗文范围,并不涉及朝廷机要、济世安邦之事。吟诗作文虽是谢灵运所长,却非其所志。此时正值王弘兄弟执政,谢灵运觉得他们名声素在自己之下,而权位却远在自己之上,心中不平,便故态复萌,常常称疾不朝,却在家中指划着兴建园林,修造假山,开凿池塘,种植奇花异草,用的都是公家劳力。有时还不辞而别,带着一帮人外出游山玩水,一游便是一二百里。文帝明知他心怀不满,给他留了点面子,让他自请解职。

再次回到会稽时,谢灵运已经四十四岁了。他再也无意于仕途,专心一意纵游山水。他设计了一种“曲柄笠”,带有弯曲的柄,可以紧挂在脖颈上,既能够遮蔽阳光,又不容易被山风吹掉,上山下山俯仰低昂也不会脱落,看上去既有樵人农夫的野趣,也有高士名流的雅致。他还设计了一种登山的木屐,上山时去前齿,下山时掉后齿,既省力气,又可以保持身体平衡。当时人们称之为“谢公屐”。

此时,谢灵运游山观水不惜花费,人数众多,声势浩大。一次他带着数百名僮仆,从始宁的南山出发,浩浩荡荡,逢林开路,遇水架桥,竟进入临海郡内。临海太守王琇闻报,以为是一帮强盗,急忙亲率军队前往抵御。

除游览作诗之外,谢灵运继续开拓他的庄园,开山浚湖,兴建不已。后来,他竟向朝廷要求把会稽城东的回踵湖赐给他决水为田。文帝令太守孟 酌情处置,孟 不肯。接着,他又求始宁县内的岯崲湖,孟 仍不答应。孟 见他常常兴师动众,搅得地方不宁,便上书告他心怀异志,意图谋反,同时调遣军队,严加防守。谢灵运见孟 有意加害于己,连忙飞奔京师,为自己辩诬。

文帝知他被诬,未加怪罪,先是让他在京与一些僧人校改刚传入的《大涅槃经》,后任命他为临川内史。在临川(今江西抚州),谢灵运仍然不改放纵脾气,依旧肆游山水,不理政务。他的行为被人参弹,司徒刘义恭派人到临川拘捕他。谢灵运一怒之下,扣住来人,写下反诗,举兵抗命,兵败遭擒。文帝念其为勋旧之后,又有文名,便从轻发落,流徙广州。

此后不久,有一官员因事路过涂口(今江苏六合境)附近的桃墟村,见有七人鬼鬼祟祟,行迹可疑,便派兵拘捕,其中一人供称谢灵运的同党要他们劫取谢灵运,尔后聚众谋反。图谋未成,流落为盗。此事上奏文帝,文帝虽将信将疑,还是下令在广州将谢灵运就地斩首弃市。此年为元嘉十年(433),谢灵运四十九岁。

济世安邦是谢灵运的抱负,可壮志不成纵游山水把他造就成一个伟大的山水诗人。钟嵘《诗品》给谢灵运以“元嘉之雄”的桂冠,荣列上品。其实岂只是元嘉,即使是在整个南朝,他也可以跻身最出类拔萃的诗人之林。他的诗一改玄言化的形式僵化和内容空泛,将清新格调和真切内容注入诗坛。在他的笔下,山川有意,草木多情,一派生意盎然的图画,使人们从中感到大自然的美丽和鬼斧神工,从而激发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尽管他的诗留有玄言尾巴,但通篇而论已不再是玄言诗,而是山水诗。自从谢灵运开创山水诗之后,齐梁诗人沈约、谢朓等步其后尘,相继写出了不少歌颂自然风光的山水篇什。唐代诗人王维和孟浩然,也深受其影响,把山水诗推向了更高境界。

谢灵运原有诗文集二十卷,已经散佚。现存诗仅一百首,赋约十篇。除此之外,他还有很多著作,涉及不少学术领域。如属于史学的有《晋书》三十六卷,属于地理学的有《游名山志》、《居名山志》各一卷,属于文字学的有《要字苑》一卷,属于目录学的有《四部目录》(收书六万余卷)。另外,他辑录与编纂的诗文集有:《赋集》、《诗集》、《杂诗抄》、《诗英》、《回文集》、《七集》、《连珠集》等,共一百八十六卷。同时他还参加了佛经的文字润色加工。以他在世间只活四十余年来看,可谓“著作等身”了。

范 晔 (398—445) 字蔚宗,祖籍顺阳(今河南淅川),家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他出生在一个有名的世族家庭里。祖父范宁是东晋著名的经学大师、《春秋穀梁传集解》的作者,官至豫章太守。父亲范泰入宋后,拜金紫光禄大夫、散骑常侍,是刘宋的开国功臣。

南朝时期,门阀政治开始式微,但世家大族仍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像范晔这样的出身,仕途是该顺利的。可事实不然,范晔自小就遭人白眼,言必有错,动则受咎。这是因为范晔是庶出,母亲不是父亲的正妻。不巧,范晔的母亲又把他生在厕所里,前额为砖头所伤。于是,更成为被人嘲笑的对象,家里人径直称呼他“砖”。

在屈辱之中,范晔度过了幼儿时期。他发奋读书,学业进步很快。史书上讲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还能写一手漂亮的隶书,颇有些名气。嫡兄范晏嫉妒他的才能,常常指着他大骂:“你这小子野心太大,早晚一天要毁了我们家族的名声。”父亲也不喜欢他,早早地把他过继给了从伯父范弘之。

成年之后,范晔先后担任过一些小官。宋文帝元嘉年初,他官任尚书吏部郎,开始有了参加朝会的机会。范晔性格倔强,讨厌官场上趋炎附势、巴结权贵的狐媚之风。他弹得一手好琵琶,还能谱写新曲。宋文帝知道他的音乐才能,屡次暗示,要他给自己演奏几曲,然而,范晔故意装傻,不愿讨好皇帝。有一次,文帝大宴群臣,乘着酒兴,对他说:“我想唱首歌,你给伴奏伴奏吧!”范晔只得奉旨弹奏。等文帝一唱完,他马上就放下了琴,说什么也不肯再弹了。

元嘉九年(432),彭城王刘义康的母亲去世。由于范晔曾做过刘义康的僚属,所以他应邀参加了葬礼,出殡的前一夜,范晔和几位旧友在相府喝酒,喝得高兴,竟推开窗户,听挽歌为乐。刘义康得知此事,非常恼火,几句谗言,就把桀骜不驯的范晔打发出京城,贬为宣城太守,此时,范晔二十七岁,年富力强,又才华横溢,遭此打击,郁郁不乐。他开始修订诸家后汉书,于往事烟云中寻找寄托。

元嘉十六年,范晔的嫡母去世。居丧结束后,迁长沙王刘义欣镇军长史和南下邳太守。不久,升任统领一部分禁军的左卫将军和职位相当于尚书令的太子詹事,与吏部尚书沈演之同为文帝器重。这时,文帝与刘义康渐不相容。元嘉十七年,文帝解除了刘义康的司徒职务,改授外任。他们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因此而缓和,反而更加激烈。范晔也被卷入这场争权的漩涡中,做了牺牲品。

事情的原委是,刘义康的记室参军谢综和孔熙先等,同谋拥立刘义康为帝。因为范晔名气大,有影响,又在刘义康属下多年,他们就千方百计地拉范晔参加。起先范晔不同意,孔熙先就利用范晔贪财的毛病,故意在博戏中输钱给他,又以朝廷不与他联姻一事激怒他。经过多次接触,范晔才参加进来。孔熙先让弟弟孔休先写了檄文,又让范晔作刘义康与徐湛之书,假借刘义康的旨意,宣示同党。他们计划在元嘉二十二年九月某日起事,但由于徐湛之的告密而败露。十二月,范晔被杀,年仅四十八岁。

范晔素以文才自负,恃才傲物,与同僚搞不好关系,这一点与他的死有一定的关系。东晋南朝时期,佛教昌盛,信佛的人很多,宋文帝就十分崇佛,尚书右仆射何尚之与宋文帝一唱一和,而范晔则说“死者神灭”,与何尚之唱对台戏。直到被杀时还念念不忘与何尚之辩个输赢,“寄语何仆射,天下决无佛”。他还写过一篇《和香丸》,借药名药性影射同僚,对他们遍加讥讽。这种傲气和任情,自然会招来怨憎。在同僚们的忌恨和陷害下,范晔终于被宋文帝以首逆之罪处死。在《狱中与诸甥侄书》中,范晔说他平生并无谋反之意,是自己的疏狂禀性招致了杀身大祸。

范晔博学多才,文章和诗都写得很好,一生著述甚多,但大多数作品都失传了,唯有《后汉书》流传至今。

在范晔之前,记载东汉历史的著作,已有东汉刘珍、班固等的《东观汉记》、三国东吴谢承的《后汉书》、晋司马彪的《续汉书》和华峤的《汉后书》等十八家。范晔在这些著作的基础上,参考其他资料,删繁补略,撰成《后汉书》。他原计划写十纪、十志、八十列传,合为百篇,并有序例。可惜只写了十纪、八十列传,序例还未定稿、十志没有完成时就被杀了。到了梁代,刘昭将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加以注释增补,附在《后汉书》的后面,才使其成为一部较为完整的著作。

在范晔眼中,古今史著满意的并不多,即便是著名史家班固的《汉书》,他也认为不足称道。然而他对自己的《后汉书》评价尤高,自称以简约的文辞,阐发精深的意旨,像这样“体大而思精”的作品自古未有。范晔此言未免言过其实,但也非全是“称情狂言”。范书一出,诸家后汉书皆废,并且后人将其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推为名著,这就足以显示范晔在处理史料、分析问题、文字表达诸方面的突出才能。

范晔在记述人物方面,以类相从,并创立了《党锢》、《文苑》、《独行》、《逸民》、《方术》、《列女》诸类列传。虽然范晔一再表示不愿做一个文人,但他对文艺仍很重视,特辟《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互为补充,反映了一个时期的文学成就。《列女传》是表扬才行高秀的妇女,不仅仅局限于贞节,这在播扬三纲五常的时代,是需要无畏勇气的。尤其是范晔费了不少篇幅和笔墨,大力歌颂那些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视死如归的婞直之士,嘉美他们的忠义、气节和品行端正。创立这些合传,不仅给后代史家在处理史料方面提供了便利的方法,且对社会生活中某些特殊方面也给予较大的注意,为后人研究此类历史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

范晔对于史论,是十分重视的。在纪、传之后,有论有赞,夹叙夹议,作为评品人物的一种方式。史论虽不始于范晔,但前人都没有把它当作重点,而范晔精心于史论的写作,这成了《后汉书》中一个明显的特点。

《后汉书》文辞优美,简洁流畅,是史著,也是一部文学名著。 ciXjicMUR/vkEBYz9T9XIgpGnQ+n3AvLzK6zIIlcfRPilhLNSj8P55Wi5wXMnlZ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