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传记第七
柳元景 沈庆之 宗悫

柳元景 (405—465) 字孝仁,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人。生于军功世家。祖父柳恬,官至西河太守;父柳凭,为冯翊太守。

柳元景年少好武,娴熟弓马,多次随父征伐南方少数民族,以勇武而远近知名。雍州刺史刘道产有礼聘之意,适逢江夏王刘义恭有书来招,只好相让。于是,柳元景被募入江夏王府,为中军将军。

元嘉十九年(442),刘道产病逝,武陵王刘骏接任雍州刺史。刘道产在任时,善施惠政,深为境内少数民族敬服,他们纷纷前来归附,雍州户口殷盛,仓廪盈实。道产一死,少数民族豪酋兴兵自立。刘骏为镇压这些少数民族,广征兵将。经刘义恭推荐,柳元景归入刘骏麾下,被任为广威将军、随郡太守。他一到任,广施方略,挫败了少数民族的冲击;后又随朱修之、沈庆之两次出征,稳定了雍州一带的局势。

元嘉二十七年,宋兴兵北伐,文帝令各方镇调兵北进。按朝廷部署,萧斌、王玄谟负责东线战事;随王刘诞负责西线,率兵经略关陕。刘诞以柳元景为建威将军,统一指挥西线军事。

八月,西路军前部直逼卢氏。十月,柳元景率大队继进。由于北方反魏义军的配合,加上北魏防御重点在东线,西路军进展极为顺利。在攻克卢氏之后,宋军又克北魏西线重镇弘农,生擒太守李初古拔。接着,宋军兵分两路,一路由庞法起率部进军潼关,一路由老将庞季明领鲁方平部直指陕城,薛安都留守弘农。在柳元景率后续部队抵达弘农后,为加强攻击力量,薛安都部开赴陕城。

十一月,宋军到达陕城外围。陕城位于黄河南岸,地势险要,魏军临河设阵,恃险坚守,拥有很强的防守力量。此时,北魏洛州刺史张是连提率援军二万越过三崤之险,日夜兼程,赶赴陕城前线。薛安都等拼死攻城,却屡屡受挫。前有坚城,后有援军,宋军面临前后夹击之势。柳元景得知消息,立即抽步骑二千,连夜赴援。援军一路疾行,恰好在两军列阵决战之时赶到,遂潜入近旁,突然出击,大败魏军,顺势占领陕城。与此同时,庞法起在当地义军的配合下,占领潼关,并开始向西推进。

陕城、潼关接连失守,魏廷大为震动。关中守军力量薄弱,临时派援兵力不敷,又逢羌、胡等少数民族乘隙起兵支援宋军,北魏左右难顾,这给西路宋军造成了极有利的形势。可在东线,宋军连遭败绩。文帝担忧西路孤军深入,陷于难测,便诏令柳元景回师襄阳。

元嘉二十九年,文帝以北魏太武帝为中常侍宗爱所杀之机再度集结兵力北伐,柳元景仍由西路出击,进展顺利,屡获大捷,但东路主力萧思话攻魏受挫,无功而返。前后两次北伐,独有西线连连获胜,柳元景一时成为威信布于境内外的知名将领。

翌年春,柳元景随刘骏征讨五水蛮,大军方集于西阳(今湖北黄冈),京城发生刘劭袭杀文帝的事件。消息传出,举国震惊。刘骏立即联络诸王组织讨伐,将西阳之兵调发建康,并命柳元景为讨逆先锋。

受命后,柳元景率兵万人日夜兼程逼近建康,乘刘劭迟疑之际,迅速占据新亭,依山建垒,扎稳阵脚。刘劭亲自登朱雀门督战,令水陆齐攻柳营。柳元景仿效曹刿战法,命部下坚守营地,待刘劭军攻势衰竭之时,大开垒门,众军鼓噪而出。刘劭军遭此突然反击,溃不成军,许多兵卒溺水而亡。不久,刘劭亲率余师再攻,又遭败绩。两战皆败,刘劭军士气殆尽,柳元景趁势冲击,迅速攻克台城。

刘劭弑逆事件虽告平复,刘骏也在新亭继位后成为孝武帝,但这次事件诱发了各地军阀的野心,其中以江州刺史臧质最为活跃。臧质为刘宋名将,手握重兵,极想挟重兵控制朝廷,但刘骏为人强硬,不愿受人摆布,所以臧质想推举性格懦弱的南郡王刘义宣为帝,遂联络南豫州刺史鲁爽共同举兵。孝建元年(454)一月,鲁爽首先发难;二月,臧质和刘义宣正式举兵,沿长江顺流直下,杀向京师。孝武帝以沈庆之、薛安都讨伐鲁爽,令王玄谟屯兵梁山,垣护之据守历阳(今安徽和县),柳元景驻扎采石矶,共同阻截臧质大军。

五月,臧质领军到达梁山,向王玄谟部发起进攻。臧质向以惯战著称,很快攻陷梁山西垒。王玄谟见叛军势猛,难以抵御,请求向柳元景营地撤退,认为两部合一,方可抗敌。此时,柳元景已移兵姑孰,接到王玄谟的急报后,迅速派使告诫王玄谟:临阵撤军为兵家所忌,叛军虽众,攻势亦猛,但内部猜忌,士气低落;倘若不战自退,反令叛军士气高涨,不如全力反击为宜。于是,柳元景除留少数羸弱士卒守城外,尽遣手下精兵赴援。他又令兵卒多张旗帜,大造声势。梁山守军远望援军旌旗蔽天,以为京师军队倾城而出,陡然振奋,一战之下,全线告捷。

柳元景以军功屡屡升职,由领军将军进为尚书令。大明六年(462),又带南兖州刺史之职留卫京师,成为朝廷核心人物之一。及孝武帝病重,与江夏王刘义恭、尚书仆射颜师伯受遗诏共同辅弼幼主。

虽然受到孝武帝的信重,柳元景位至三公,但他深知孝武帝性格苛暴,刻薄寡恩,所以他处处小心应付,不敢与朝中大臣私下交往,以免突遭横祸。孝武帝一死,柳元景顿时感到解脱,与大臣往来密切,常常溺于声色之中。可继位的刘子业虽年仅十六,却不甘为一帮老臣操纵,逐渐削弱大臣权力,寻机贬杀其父宠臣。柳元景目睹此状,又生忧惧,但他不愿再过以前那种畏首畏尾的日子了。于是,柳元景伙同颜师伯,策划政变,拥立刘义恭为帝。但消息走漏,柳元景与其家口数十人被杀。

后来,明帝继位,对柳元景予以平反,保留其原有官爵,追谥忠烈公。

沈庆之 (386—465) 字弘先,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长兄沈敞之,东晋末为南阳太守。

沈庆之不喜读书,却勇力过人。孙恩起兵时,曾派军入武康,当时沈庆之还未成年,随本族人抵抗,以勇敢而小有名气。战后凶荒,乡里百姓四处流散,沈庆之以耕种维持生计。三十岁时,他尚未有功名,心情郁闷,便来到襄阳,探望哥哥沈敞之,却意外地得到了外戚赵伦之的赏识。赵的儿子赵伯符时任竟陵太守,延请沈庆之为中兵参军。在竟陵郡府中,沈庆之为赵伯符出谋觅策,每每击破竟陵蛮,赵伯符因此获取了有将帅之才的美称。

刘裕建宋,沈庆之被选为殿中将军,防卫京师。文帝继位后,刘义康专权,沈庆之帮助文帝捕杀了刘义康的亲信刘湛等人。

沈庆之是以平定雍州一带的蛮民反抗而获取功名的。蛮族原来住在今湖北、湖南境,西晋瓦解以后,蛮族向长江以北迁移,洛阳以南的山谷都成了他们的聚居区。而南方蛮族则遍及荆、湘、雍、郢、司、豫、南豫、江等州。他们的种族繁多,言语不一,分为两大支:一支是廪君蛮之后,分布在长江以北至淮河、汝水一带;另一支是盘瓠蛮之后,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一带,尤其是荆湘地区。蛮人以农业为主,穿布衣,赤足,头上是形状像椎的发髻,或者剪发。勇敢善射,兵器以金银装饰。蛮族首领不纳官税,多拥有部曲。

宋初朝廷规定,蛮民每户输谷数斛,没有其他杂调。但为政的地方官吏每以赋役相加,激起蛮民反抗。元嘉十九年(442),善于“抚民”的雍州刺史刘道产死去,蛮民怕受新派来的官吏压迫,一时骚动起来。征西将军朱修之讨伐失败,文帝以沈庆之为建威将军,率人马协助朱修之。不久,朱修之因治军失律下狱,沈庆之独统军队与蛮民对抗,破汉水西岸的诸蛮部落。及刘骏为南雍州刺史时,沈庆之随同西上,蛮民阻塞水陆交通,致使宋军困守大堤不得前进。沈庆之带领一支小队偷袭蛮部营寨,方使刘骏抵达襄阳。在此以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沈庆之先后平定了各个山头的蛮族部落,俘虏了七万多人,尤其是击败了诸蛮中势力最强的郧水蛮,稳定了雍州局势。

元嘉二十二年,雍州蛮再次发动骚乱。宋以八路人马进剿蛮部,沈庆之为总指挥。宋朝以前伐蛮,采用在山下安营扎寨来胁迫的办法,效果不好,蛮人往往能够占据有利地形,利用弓箭、石头为武器袭击宋军。时值秋季,蛮部田地丰收,谷米充足,沈庆之认为在山下扎寨与蛮人对峙只会消耗自己的力量。他命令各路人马开山辟路,不与蛮人交战,只是摇旗呐喊冲上山头,直抵蛮人聚居的腹心地带,占据险要地势。蛮族各部见后院被抄,纷纷解甲归顺。

接着,沈庆之又率部讨伐幸诸山的犬羊蛮。犬羊蛮在险要之地建造坚固的城楼,准备了大量礧石檑木。贸然进攻,必定伤亡很大。沈庆之令官军扎下营寨,互相连结,将犬羊蛮团团围住。为防止对方火攻,令在营内挖池积水。犬羊蛮在久围之后,粮食断绝,陆续出降。

元嘉二十七年,文帝在王玄谟的鼓动下,兴师北伐。沈庆之入朝谏阻:“步卒与骑兵较量,吃亏的当然是步卒,这是显而易见的事。想当年檀道济两出无功,到彦之失利退还。如今,王玄谟智略不及檀、到二将,兵力也不比以前强盛,贸然出师,难收成效。不如休养待时,徐图大举。”文帝听得不耐烦,让徐湛之出面与他辩论,沈庆之笑着说:“治国如同治家,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让白面书生与我谈论兵事,如何能达到共识?”后来,王玄谟兵败滑台,主帅萧斌要问罪处斩,沈庆之从旁劝阻:“魏国兵盛,非王玄谟之辈所能抗御。再说临阵杀将,多有不吉。”在沈庆之的力劝之下,王玄谟才保住性命。

元嘉二十九年,文帝又要北伐。沈庆之仍然苦劝。文帝不悦,索性不让他参加北伐,调往荆州镇压西阳蛮。次年,文帝被杀,沈庆之随从孝武帝刘骏讨伐刘劭,以功封南昌县公,出镇广陵,都督南兖、豫、徐、兖四州诸军事。臧质、鲁爽起兵,沈庆之与薛安都一起打败了鲁爽,进封始兴郡公。

孝武帝在位期间,西阳蛮、五水蛮又数次起兵,皆被沈庆之平定,俘虏蛮部数万人。

孝武帝死,沈庆之和柳元景等共辅刘子业继位,孝武遗诏中说若有出军征讨诸事,由沈庆之全权处理。刘子业即位之初,尚能容忍这一班老臣的讽谏,可自从柳元景等被诛之后,大殿上再不许有劝政之声。沈庆之一度惧祸,杜门不出。景和元年(465),刘子业杀死驸马都尉何迈,沈庆之劝谏之心又起。刘子业估计沈庆之要上殿陈述,便封断桥梁。沈庆之因不能渡河而折回。刘子业随后派使携毒药赐沈庆之自尽。这一年,沈庆之八十岁。

沈庆之善营产业。他在建康清明门外有房宅四所,装饰富丽。他还有一所庄园在娄湖(今南京东南),占地广阔,有上千僮仆奴婢耕作。他常常指着田地对人说:“钱都出在这里面。”刘子业继位前后,少有军戎大事,沈庆之将精力放在铸钱上,曾奏请民间私人铸钱,为刘子业准允。元嘉年间,官府铸造四铢钱,轮廓形状与五铢钱相同,铸造时用费亏损,无利可图,百姓少有私铸。孝武帝时,又铸造“孝建四铢”,所铸的钱既薄且小,没有轮廓,于是民间掀起私铸之风,虽然朝廷对此严加限制并加重刑罚,但百姓与官吏因私铸而获罪者日益增多。刘子业时又铸二铢钱,形状更小。官钱每发行后,民间立即盗铸。这些伪钱没有轮廓,不加打磨,如同剪凿的一样。及至沈庆之奏请允许私人铸钱后,钱币更加混乱败坏,一千个钱用线串起来不满三寸,人们称之为“鹅眼钱”。比这种钱质量更差的称作“ 环钱”,质地轻薄,放入水中不会下沉,拿在手里一捏就碎,交易时不再点数,十万钱不满一捧,一斗米值一万钱,致使商品买卖废止。

宗 悫 (?—465) 南阳涅阳(今河南邓县东北)人。其叔父为宋著名隐士、画家宗炳。宗悫年少时,宗炳问他的志向,宗悫豪迈地说:“我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宗炳闻言,沉思多时,方叹道:“你如果不能获得荣华富贵,就会败坏我们的家族了。”

宗悫好武,性格暴烈。十四岁时,哥哥宗泌娶妻,迎亲的那天晚上遭到了强盗的抢劫。宗悫挺身而出,奋力抗击盗贼。当时的士大夫都以作文和赏析义理作为自己的事业。宗炳向来有高尚的节操,他的子侄都喜欢读书,独有宗悫纵情任气,喜欢舞枪弄棒,因此得不到家乡人的称赞。

江夏王刘义恭任征北将军、南兖州刺史时,宗悫前来投奔,并随府镇守广陵。元嘉二十二年(445),宋征伐林邑(即占城,故地在今越南中南部),宗悫自告奋勇,请求随军效力。刘义恭向文帝推举,说宗悫有胆量和勇力,于是任命为振武将军,作为安西参军萧景宪的副将,随同交州刺史檀和之围攻区粟城。林邑派大将范毗沙达前来营救区粟,檀和之遣偏师出击,为敌所破。宗悫要求领兵,经檀和之同意后,分兵几路,隐藏军旗沿小路悄然无声地前进,一下子就攻破了敌军,占领区粟,进据象浦。林邑王范阳迈调动全国兵力,将铠甲披在大象身上,利用林邑人擅长的大象阵法攻击檀和之,宋军难以抵挡,节节败退。宗悫对檀和之说:“人们常说,狮子乃百兽之王,想必大象也畏服狮子,不妨用狮子阵破敌。”于是宗悫领兵造了不少假狮子,又让士兵戴上狮子的面具,进入大象群中,果然大象惊恐奔散,敌军人马因此溃败,宋军攻服林邑。凯旋回师时,宋军将士多挟带林邑的奇珍异宝及其他物品,而宗悫除随身衣物外,一无所取,为文帝嘉奖。

不久,宗悫被任为随郡太守。当时雍州蛮屡抗官府,袭击官军。沈庆之率领宗悫、柳元景诸将,兵分数路打败诸蛮。南新郡蛮部首领田彦生带领十多个部落进攻郡城,屯聚白杨山,柳元景率众没有攻下,宗悫带领部众继进,拼死冲锋,拿下白杨山,南新蛮被平定。

元嘉三十年,孝武帝讨伐刘劭,以宗悫为南中郎咨议参军,兼领中兵。及平定刘劭,宗悫功劳仅次于柳元景,进位左卫将军,封洮阳侯。孝建年间,不断升官至豫州刺史,监五州军事。孝武帝为集中皇权,派亲信为典签官,监视外镇,诸将整日提心吊胆,甚至讨好典签。宗悫的身边也有典签官吴喜,可他从不把他放在眼里,不受其挟制。

宗悫待人宽厚,不在小事上与人计较短长。早先,同乡人庾业,家境富足,用度奢侈。一次,他以美酒佳肴延请宾客,而宗悫的桌子上只摆有咸菜和小米饭,并对客人说:“宗悫是军人,习惯吃粗食。”宗悫不以为怀,吃完饭便离去。后来,宗悫为豫州刺史,庾业为其长史。宗悫待他很好,并没有因往事与他过不去。

大明三年(459),竟陵王刘诞因受孝武帝猜忌谋反,宗悫上表请求带兵出征。他嫌公文传递缓慢,索性自己骑马赶奔京城,面受孝武帝的指示。对宗悫此举,孝武帝非常满意,夸奖了一番。为了表示自己尚能一战,他在孝武帝面前耸身跳跃,左顾右盼,豪放威严。孝武帝当即决定宗悫出征,隶属于车骑大将军沈庆之。起初,刘诞为安定军心,哄骗部下:“宗悫是帮助我的。有这一员猛将,京师何愁不下。”及宗悫来到广陵,绕城三匝,高呼:“我就是宗悫!”城内顿时人心慌乱。平定刘诞后,宗悫入朝为左卫将军。

大明五年,宗悫随从孝武帝打猎,不慎从马上摔下,脚被折伤,不能上朝值班。孝武帝改任他为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宗悫有一匹好牛,符合进贡的标准,官府去买,他却不肯,因此而获罪免职。

前废帝即位,宗悫复起为宁蛮校尉、雍州刺史,但上任不久便去世。朝廷以其一生勇武,谥号肃侯。

评: 柳元景出身将帅,久历沙场,善抚军卒,长于战术,每临危境,能够从容应对,以少克众,是刘宋继檀道济以来的有名战将。然而这位疆场上的常胜将军却是一个政坛败将,仅一个回合就成了皇权争斗中的牺牲品。

孝武之世,功劳最大者,柳元景、沈庆之二人而已。刘子业淫凶狂暴,过于桀、纣,沈、柳身陷其中,处置虽异,结局却相同。后人对此颇有议论,或言沈庆之以累朝元老,不能行伊尹、霍光之事,匡扶社稷,反害刘义恭、柳元景,是对刘宋的愚忠,何足道焉!或说“六代之臣,能自靖以不得罪于名教者”,只有沈庆之一人!“如曰愚以亡身,则箕子、比干先庆之而愚矣”(王夫之语)。其实,从沈庆之的行迹来看,他算得上是勇将和忠臣,但不是智臣、能臣。尽管威望行于南北,将吏皆出其门,但让他来收拾残局,未必能处理得好,况且,大厦将倾,独木何支?

宗悫这位文帝、孝武帝两朝的猛将,在平定蛮叛、征伐林邑及讨平刘诞的军事行动中立下赫赫战功,固让人敬服,而令后人推崇的却是他那“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豪情壮志。唐人王勃曾说过:“有怀投笔,爱宗悫之长风。”人有志,事竟成,古往今来,莫不如此。 ppu8hMd/AL2rIF3BhS7jtOFai+rl1L0SnDkAygJLc6yUDhuSFqZguumCK4sB+wg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