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传记第四
王濬 王浑

王 濬 (206—285) 字士治,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出生在累世为“二千石”的官僚家庭。

王濬博览经籍,姿貌秀美,但他最初并不注重名声和品行,由此而遭到乡人的非议。后来,他注意改变了自己的品行,变得疏通亮达,气度恢弘,胸有大志。发达前,王濬在乡间建造住宅,门前开了一条宽数十步的道路,有人认为他做得太过分了,王濬却一本正经地回答说:“我要让这条路能够容纳官府的车马、仪仗。”众人都讥笑他异想天开,王濬也不跟他们争辩,只是意味深长地说:“陈胜早就说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泰始五年(269),车骑将军羊祜出镇襄阳。王濬从此时开始成为羊祜的参军,他的才干和志向深得羊祜的赏识。羊祜的侄子羊暨对此颇不以为然,劝告羊祜说:“王濬为人志向太大,又奢侈不节,不可太信任他,应该有所制约。”羊祜却不同意侄子的意见,自信地答道:“王濬有大才,只要帮助实现他的愿望,必可加以信用。”不久,羊祜就提拔王濬当了车骑从事中郎。

在羊祜手下担任了一段时间的部属之后,王濬被调任为巴郡(治今四川重庆)太守。巴郡与当时的东吴边境相邻,百姓深受频繁的兵役之苦,因而生下男孩以后往往弃置不养。王濬到任后,立即着手改变这一状况。他一方面颁布法令,严格禁止不养育男孩的做法,另一方面又实行放宽徭役课税的优待政策,规定凡生育男孩者都可以免除徭役。这一双管齐下的举措,救活了数千名本来会被弃置的男婴。后来,王濬又相继担任过广汉太守和益州刺史,在任内坚持恩威并举,治理有方,深得当地百姓的拥戴,连境外的少数民族也纷纷前来归附。

泰始八年,晋武帝为表彰王濬的治绩,征召他到京担任大司农。可是深知王濬的羊祜却认为王濬有奇谋妙略,把他留在益州更有利于进行伐吴的准备,因此秘密上表,请求让王濬留下。武帝接受了羊祜的建议。于是,王濬重新担任了益州刺史,并遵照武帝的旨意,调回屯田垦作的士兵,开始大造舰船。属吏何攀向他建议说:“屯田的士兵只有五六百人,这点人手用来造船,进度实在太慢,后面的还没有造好,前面已造的却已腐烂败坏。不如召集诸郡士兵万余人投入造船,这样到年底就可成功。”王濬赞成他的想法,但不敢擅作主张,准备向上请示。何攀劝阻说:“朝廷得知突然召集一万士兵,必定不会允许。不如先召了再说,即使朝廷再表示反对,但那时船已造得差不多,也无法阻止了。”王濬听他说得有理,就命令何攀负责建造舰船。于是,一艘艘大舰船便顺利地造了出来。这些大船长一百二十步,可乘二千余人,船上有木料制成的城楼,还可以驰马往返。这么大规模的战船,是以前所少见的。

王濬在益州造船,本来是秘密进行的。但因为造船时削下的大量木片随江水而下,被吴国建平(治今湖北秭归)太守吾彦察觉,认定晋不久必然要发动攻吴,因而请求吴主孙皓增兵建平,早作防备。可惜孙皓根本不当回事,拒绝了吾彦的请求。吾彦无奈,只得制造了一些大铁链,横断了长江水路。

咸宁五年(279),王濬奉命造船已经七年,他感到伐吴的时机已经成熟,不能再拖延了,向晋武帝上疏说:“孙皓荒淫凶逆,吴国上下无不怨恨,应该乘此良机迅速伐吴。如果现在不伐吴,一旦孙皓死去,吴国另立贤明君主,就成了我们的强敌了。再说,臣奉命造船七年,已经造好的舰船由于年久而不断发生朽坏。加上臣年已七十,来日无多了。恳请陛下千万不要错失良机。”与此同时,杜预也接连上表请求伐吴。晋武帝终于下决心伐吴。

王濬率军从成都出发。部下士卒中,有不少就是他当年任巴郡太守时保全下来的男孩,出发前,他们的父母都告诫他们不忘王濬的恩德,因而个个奋勇争先。一路上攻城夺隘,势如破竹,很快就顺流而下,兵临建业。吴军士卒见王濬的水军船舰满江,旌旗蔽天,威势极盛,无不丧胆。

伐吴取得胜利,王濬功不可没。然而,伐吴之役刚刚结束,便在王濬与另一将领王浑之间爆发了一场争功的纠纷。原来,晋武帝曾下诏书,命令王濬在攻下建平以后,接受杜预的指挥;进攻建业时则接受王浑的指挥。杜预豁达大度,在王濬到达西陵(今湖北宜昌东南)后,就致书王濬,让他乘胜直取建业。可是当王濬自武昌顺流而下,于三月十五日中午抵达建业以后,驻扎在长江北岸的王浑却命令他于次日率所有兵力围攻石头城。王濬认为孙皓已经出降,没有必要再去包围石头城,因而在当天就进入了建业。第二天,王浑渡江,见王濬不等自己到来就接受孙皓的投降,心中非常恼怒,准备攻打王濬。王濬听从部属何攀的劝告,把孙皓送往王浑营中,才避免了一场火并。但王浑仍然不肯罢休,又上表武帝,称王濬违抗皇上诏令,不接受指挥,还诬告王濬的军队入城后抢掠了吴国的财宝以及纵容部属放火焚烧孙皓的宫殿。王濬也不甘受辱,上表作了申辩。武帝明白王浑为争功而攻击王濬,但碍于王浑的儿子王济是自己的女婿,所以只能不痛不痒地指责了王濬几句,依然肯定了王濬征战的功劳,并把他晋升为辅国大将军,封爵襄阳县侯。

王濬自以为功大,却无端被王浑父子及其党羽所压抑,心里总不服气,每次进见武帝,总是诉说自己伐吴的功劳和遭受诬陷的冤屈,有时难以抑制自己的愤恨,干脆不辞行就走。尽管如此,武帝并不计较,总是大度地宽容他。益州护军范通提醒王濬说:“您的功劳确实值得赞扬,只可惜老是以功臣自居,不能算尽善尽美。”王濬问道:“此话怎讲?”范通开导说:“您在凯旋以后,应该绝口不谈平定东吴之事。如果有人问起,就说是‘圣主之德,群帅之力,老夫没有出过什么力’!这就像蔺相如使廉颇屈服一样,王浑能不感到羞愧吗?”听了范通的一番话,王濬信服地说:“我起初是鉴于邓艾被钟会诬陷的教训,害怕身受其祸而不能不说;但这样做的结果,并不能消解胸中的郁闷,这是我心胸狭窄了。”但话虽这样说,真的要做到却并不容易。后来,当王浑前来见他的时候,王濬仍然严密地布置好戒备,然后才与王浑相见,猜忌和防范之心并没有消除。

平吴以后的王濬,自以为功高位重,志得意满,因而锦衣玉食,生活日益奢侈放逸。太康六年(285),王濬因病去世,享年八十。

王 浑 (223—297) 字玄冲,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其父王昶在曹魏后期官至司空。

曹魏正始年间,王浑被征辟为大将军曹爽的属官,这是王浑走上仕途的开始。但曹爽在正始十年(249)被司马懿所杀,王浑也跟着倒霉,被免了官。后来,由于他的父亲屡立战功,得到司马昭的赏识,王浑才重新被起用,从司马昭的幕僚起家,逐渐升迁至散骑常侍、越骑校尉。司马炎称帝以后,王浑先后担任过徐州和豫州刺史。他曾打开官仓赈济饥民,恩威并用招纳吴人,颇有政绩。十余年间,已升至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

咸宁五年(279)十一月,晋武帝下令大举伐吴。王浑奉命从寿阳(今安徽寿县)南下,准备从横江津(今安徽和县东南)渡江,直捣建业。在同时进兵的各路晋军中,王浑统帅的这一路距建业最近,因而特别引起吴国君臣的关注。太康元年(280)三月,东吴的丞相张悌、大将军孙震等率三万军队从牛渚(今安徽当涂西北)渡江,企图阻止王浑南下。王浑即派司马孙畴、扬州刺史周浚迎战。早已丧失斗志的吴军溃不成军,张悌、孙震等人均被斩杀,王浑的军队大获全胜,而东吴的精锐士卒则丧失殆尽。

初战告捷之后,扬州别驾何恽建议说:“张悌所率的吴军精锐悉数被歼,吴国上下无不震慑。王濬既已攻破武昌,乘胜东下,所向披靡,吴国土崩瓦解之势已经形成。现在应当迅速率军渡江,直指建业,定可不战而胜。”可是王浑却说:“我得到的诏令只是屯守江北以抗拒吴军,不让我轻率前进。扬州的军队虽然勇武,但单独平定江东却是不可能的。如果违背诏令,即使取胜也不会受到嘉奖,万一失败,罪过就重了。况且皇上诏令王濬接受我的指挥,还是等他到达以后,再一起渡江。”何恽又劝告说:“您是上将军,可以见机行事,不必事事都有诏令。如今乘胜渡江,可以有取胜的绝对把握,还有什么值得疑虑而滞留不进呢?”可是王浑还是听不进去。直到王濬接受孙皓投降的第二天,王浑才渡江来到建业。

迟到一步的王浑又愧又恨,以为消灭吴军精锐的是自己,最先逼近建业的也是自己,可是王濬却违背武帝的诏令,既不听自己的调度,又不等自己到来就接受了孙皓的投降。心里越想越恨,决意要向武帝奏劾王濬的罪状。何恽见王浑要与王濬争功,给周浚写信说:“《尚书》、《周易》都崇尚礼让。攻破张悌以后,吴国士卒已丧失斗志,而王濬则乘机拿下了建业。若论先后,我们确实慢了一步,是我们自己未能把握住机会。现在再来争功,对方也不会忍气吞声,这样势必影响和睦,不应该这样做。”周浚接到信后,深有同感,立即前去劝阻王浑。可是王浑却拒不接受劝告,坚持奏劾王濬不听指挥,并且罗列了不少罪状。王浑的儿子王济是武帝的女婿,也帮着父亲说话,竭力诋毁王濬。王浑父子依仗权势与王濬争功的做法,遭到了当时人的议论和讥讽。武帝也没有过于偏袒王浑,只是肯定了他进逼建业、牵制吴军,使其无暇分兵对付上游晋军,以及击败张悌、歼灭吴军精锐,从而迫使孙皓投降的功劳,晋升他为征东大将军,仍然镇守寿阳。

太康三年,在荀勖、冯 等人的挑唆下,武帝免去了齐王司马攸的司空一职,命他出京前往封国。此举激起了文武朝臣的反对,王浑父子也加入了反对者的行列。王浑上书说:“齐王既是至亲,又有盛德,堪与周公相比,应该让他参预政事。如果因为齐王威望太高而应该离京,那么汝南王司马亮的威望也不比他低,可是陛下却让齐王出京,让汝南王替代他。这样做,恰恰助长了有关陛下处事有异同的议论,让天下窥测到陛下有不尊崇至亲之心。这是很不足取的。像齐王这样的至亲尚且受到猜疑,关系比较疏远的人还怎么能自保呢?所以,应该让齐王留在京师,与汝南王等人一起执掌朝政。”接着,扶风王司马骏、中护军羊琇,还有王济也都跟着苦苦劝谏,可是武帝主意已定,坚决不肯更改。王济见说不动武帝,又指使他的妻子常山公主和侍中甄德的妻子长广公主一起入宫,又是叩头、又是涕泪横流地请求武帝留下齐王。这一下惹恼了武帝,他一怒之下,把王济由侍中降为国子祭酒。

太熙元年(290),晋惠帝即位。朝廷大权先后被杨骏、司马亮和司马玮所操纵,王浑作为武帝时的旧臣,虽然始终受到尊崇,但其声望已日益降低。

元康七年(297),王浑病死,时年七十五。

评: 王濬、王浑都是西晋初期的著名将领,并且都在平定东吴、完成统一的事业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然而两人在平吴后为争功而发生的相互攻讦,却使他们的形象大为逊色。尤其是王浑依仗权势、诬陷打击对手的做法,更显得十分卑劣,由此而遭到当时人的讥讽和不齿,确实是咎由自取。 20htUjgwC1micrm5/0kFa/Uk4LiXZFBIKl1vS6QsXONyUm9U750SZHyzxZWFaSH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