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传记第二
羊祜 杜预 张华

羊 祜 (221—278) 字叔子,泰山南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出生在一个累代“二千石”的官僚世家,祖父羊续在东汉末年曾任南阳太守,父亲羊衜做过上党太守。羊祜的前母是三国时大儒孔融之女,生母则是东汉末年著名学者蔡邕之女。

羊祜虽然十二岁时就丧父,但在具有儒学渊源的家庭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长大以后,不但博学多识,而且善写文章。曹魏正始年间,共同辅佐齐王曹芳的曹爽与司马懿之间的斗争日趋尖锐。曹爽听说羊祜年轻有为,想征召他当官,却被羊祜坚决拒绝了。原因很简单:羊祜是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的妻弟,在曹氏与司马氏的冲突中,他理所当然地站在司马氏一边。

嘉平元年(249),司马懿发动政变,杀死曹爽及其党羽,控制了朝政。但司马懿在次年就因病去世,司马师接替他掌握了曹魏大权。尽管羊祜与司马师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但羊祜似乎并没有得到重用。其间,他的母亲和兄长相继去世是一个因素,另外,也可能是因为他的岳父夏侯霸投降蜀汉而受到了牵连和猜疑。

只是在司马师病死,司马昭继任后,羊祜才逐渐得到了信任。景元四年(264),以率军灭蜀而居功自傲的钟会因谋反被杀,原本与钟会有矛盾的羊祜开始被重用,与荀勖一起成为司马昭的主要助手,共掌机密,参与策划了代魏称帝的密谋。当时,羊祜为中领军,掌握着司马昭的宿卫亲军。司马昭病死,司马炎继立,以晋代魏。羊祜因为在密谋代魏的过程中参与决策,立下了大功,被晋武帝提拔为中军将军,不久又升任尚书左仆射。此时的羊祜,不仅是武帝的腹心,而且已身居要职。但羊祜总是谦让,不愿意位列贾充、裴秀等前朝名臣之上。

晋武帝代魏以后,平定东吴统一全国的任务,就现实地摆到了西晋君臣的面前。羊祜是力主伐吴最坚决的大臣,他向武帝提出的平吴宜凭借上游之势的意见,深得武帝的赞赏。所以在泰始五年(269),就以羊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坐镇襄阳,成为对吴作战第一线的主要将领,负责进行灭吴的各项准备工作。

羊祜来到襄阳,立即着手进行了一系列的整治工作。吴国石城(今安徽马鞍山东)守将经常骚扰晋的边境,羊祜就用离间计让吴国将这位守将调走,随即又攻占了石城以西的五座城池,建立了对吴作战的前沿阵地。接着,羊祜又设法解决军粮供应问题。他刚到襄阳时,军队只有不到百日的存粮。羊祜在边防压力有所减轻的情况下,把担负值勤任务的巡逻戍卒减少一半,抽调部分军队开垦了八百余顷田地,几年之内就积储了可供十年之用的军粮。当时襄阳一带的官场上流行着一种旧习,前任地方官死后,继任者认为旧的官府不吉利,都要拆毁之后重盖新的。羊祜却认为人的死生与居室无关,下令一律禁止这种做法,减少了对百姓的骚扰。他注意廉洁,自己府中的侍卫不过十余人,还经常微服视察各地。羊祜安抚远近的种种举措,赢得了江、汉地区百姓的一致拥戴。

在荆州任职期间,羊祜做得最多也最有成效的事情,是从政治上、心理上瓦解和争取吴人。在对待吴人的态度上,他坚持以德服人、开诚布公的做法。凡是投降或被俘的吴人,如果愿意回去与家人团聚,羊祜都听其自便。吴国将领陈尚、潘景在与晋军交锋中战死,羊祜赞赏他们的英勇,为他们厚加殡殓,他们的子弟前来迎丧时,羊祜又以礼遣还。吴将邓香侵扰夏口(今湖北汉口),被晋军擒获,羊祜亲自替他解缚松绑。邓香感激羊祜不杀之恩,率领部众归降了羊祜。曾有人掳掠了吴人的两个小孩作为俘虏,羊祜知道以后,下令把两个小孩送回去。后来这两个小孩的父亲也率领部众投奔了羊祜。羊祜率军进入吴国境内,把长在地里的庄稼割作军粮,都要计算数量,留下价值相当的绢帛作为补偿。羊祜喜欢打猎,可他在打猎时从不越过晋的边界。如果猎物先被吴人射伤而落入晋军之手,他都让部下送还。羊祜的这些做法,得到了吴人的赞扬和悦服,人们提起羊祜都不叫名字,而是敬重地称为羊公。

泰始七年,吴主孙皓任命陆抗为前线统帅,率军与羊祜相对峙。陆抗是吴国名将陆逊的儿子,是一位很有政治头脑和军事才能的将领。羊祜与陆抗两人互相敬重,彼此间既是对手,又是好友。羊祜每次与陆抗交战,都事先约定时间,从不搞偷袭。有的部下提议用诡诈的奇策取胜,羊祜就让其人饮酒,使他无法再说下去。羊祜与陆抗之间常常互相致信问候。陆抗曾派人赠酒给羊祜,有人担心酒中有毒,羊祜却很相信陆抗的为人,端起酒杯就喝。陆抗生病,向羊祜求药,羊祜把药配好了送过去。陆抗的部下也怕药中有问题,劝他不要服用。陆抗却说:“羊祜岂是下毒的小人!”陆抗很敬佩羊祜用兵的雅量,多次赞扬他超过了乐毅和诸葛亮。

当然,作为敌对方的军事统帅,陆抗很清楚羊祜采用的是攻心策略,因而时常告诫部下说:“羊祜对我们用的方法是以德服人,如果我们一味讲求军事上的对策,最后必然不战自溃。现在只要维持住双方的分界就好,不要去讲求一战一地的得失。”

泰始十年,陆抗病死,吴国失去了足以与羊祜抗衡的将领,伐吴的时机逐渐成熟。

咸宁二年(276),晋武帝把羊祜晋升为征南大将军,经略伐吴大计。羊祜在经过了七年的精心准备以后,认为伐吴的时机已经到来,因而上书武帝,建议立即兴兵伐吴。他在上书中说:“当年平定蜀汉时,天下就认为吴国也应该一起灭亡。自那时到现在,已经十三年了。如今江、淮之险不如剑阁,孙皓之暴过于刘禅,吴人之困甚于巴、蜀,而大晋之兵盛于往时。现在正是统一天下的绝好时机,只要从上游水陆俱下,多路进击,无须多少时日,必可获得成功。”

羊祜的建议,深得武帝的赞同。但当时朝中有权势的大臣如贾充、荀勖、冯 等人却以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尚未平定为借口,顽固地反对伐吴。羊祜再次表奏说:“只要平定了吴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自然就可平定。当务之急是抓住时机,速建大功。”优柔寡断的武帝下不了决心,羊祜颇感失望,叹息说:“天下不如意的事,常常十有七八,所以才有当断不断。老天已经提供了攻取吴国的条件,却不去实现,岂不是有错失良机之恨吗?”

过了两年,羊祜积劳成疾,于咸宁四年从荆州前线回到京城洛阳。此时的羊祜虽然重病在身,仍念念不忘伐吴之志。在面见晋武帝的时候,他又一次陈述了伐吴大计,可是武帝仍然未能下决心立即伐吴。

羊祜病重不起,他自知再也无法担当灭吴的重任,便在临终前向武帝举荐杜预接替自己。不久,羊祜带着未能完成伐吴之志的遗憾而与世长辞。

羊祜虽历仕二朝,位居枢要,但为人正直、谨慎,凡上奏的表章,都把草稿焚毁,举荐人才,也从不让人知道。有人认为他太过慎密,羊祜却说:“拜爵公朝,谢恩私门,我不做这样的事。”他不附结朝中权贵,因而遭到荀勖、冯 等人的忌恶和诋毁。然而公道自在人心,荆州的军民得知羊祜的死讯,无不痛哭失声,正逢集市的交易也停止了,街巷里一片哭声,连吴国边境的守军将士也为之而哭泣。襄阳百姓在羊祜生前喜爱的岘山,为他建了庙,立了碑。凡见到此碑的人无不流泪,因此而被称为“堕泪碑”。

羊祜死后两年,晋军攻灭了东吴。晋武帝派人专程前往襄阳祭奠羊祜庙。为了表示不忘羊祜的功劳,又特封他的夫人夏侯氏为万岁乡君。

杜 预 (222—284) 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祖父杜畿曾任曹魏尚书仆射,父亲杜恕官至幽州刺史。

杜预博学多识,精于谋略,但由于其父与司马懿不和而被幽禁致死,因此很久不被器重。直到司马昭当政后,杜预娶高陆公主为妻,才逐渐发达,并袭封祖爵为丰乐亭侯。景元四年(263),钟会率军伐蜀,杜预也作为钟会的部属,参与这次军事行动。平蜀后,钟会谋反,其僚属大多受牵连而被杀,唯独杜预凭借自己的机智而幸免。

晋武帝代魏以后,杜预被任命为河南尹,治理京师。不久又奉命对官吏进行考核,杜预深感责任重大,启奏说:“古代官吏的进退升降,都是拟议于心,而不拘泥于成法。可是到了后来却专求密微,疑心而信耳目,疑耳目而信文书。以至文书越来越繁琐,而为官之术则越来越虚伪。曹魏的考课,法律条文极为周密,然而却失之于苛细。不如申明唐尧时的旧制,取大舍小,去密就简,使其易于执行。可以委任显官,让他们各自考核属官,每年考核一次,评定优劣等第。六年以后由主管部门汇总,六年均优者升迁,六年均劣者罢免,优多劣少者维持原状,劣多优少者降官。”这一套官吏考核的办法,很受晋武帝的赞赏,但是一旦实行,变动过大,武帝根本没有这样的魄力,自然也没有下令实行。

泰始六年(270),杜预遭到一向与他不和的司隶校尉石鉴的参奏,被罢免了河南尹的职务。恰在此时,鲜卑族的秃发树机能在凉州反晋,于是杜预又被调往长安任秦州刺史。偏偏是冤家路窄,石鉴也在此时到了西北,担任安西将军,成了杜预的上司。他乘机利用职权打击杜预,命令杜预冒险出击。杜预据理力争,认为敌我双方兵力悬殊,必须等待时机才能出击。石鉴大怒,再次奏劾杜预,并用囚车把杜预押送回京。由于杜预娶公主为妻,才被依据“八议”的法则,予以赎免。

杜预虽屡遭打击,但朝廷上下都认为他精于筹划,应该加以重用。所以当匈奴酋帅刘猛在泰始七年举兵反晋时,晋武帝又把杜预召入宫廷参与决策。不久,又任命他为度支尚书。杜预果然不负众望,向武帝提出了兴建常平仓、确定谷价、考校盐运等事关军国大计的建议五十多条,均得到了武帝的肯定和采纳。

可是,杜预上任没有几天,又与石鉴发生了一场恩怨纠葛。当时,石鉴率军与东吴作战回来后,谎报战功,被杜预抓住把柄狠狠地奏了一本。两人之间旧仇新怨,至此更是势如水火,引得舆论哗然。武帝一怒之下,把两个人都罢了官。几年以后,杜预才官复原职。

咸宁四年(278)秋天,司、冀、兖、豫、荆、扬诸州连降暴雨,大水泛滥,同时又发生了蝗灾。武帝向大臣们询问赈济百姓的计策。杜预上疏说:“应该让兖、豫诸州修缮汉代的旧陂蓄水,让其余的水决流,使饥民可以用鱼蚌螺菜充饥。这是目前救急之法。大水退去以后,淤积的田地,每亩可以收粮数锺,这是明年的收益。官府现有种牛四万五千多头,可以分给农民,用来耕种,秋收以后用交纳租税来偿还,这就是几年以后的收益了。”武帝采纳了他的意见,老百姓也赖此得到了苏息。杜预任度支尚书数年,类似有益于国家和百姓的举措不可胜数,朝野内外都赞美他,称之为“杜武库”,赞扬他的脑袋像武器库一样,无所不有。

这年十一月,羊祜病危。杜预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坚决支持伐吴的大臣之一,所以在羊祜病逝后,便继任为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自此,杜预成为伐吴的主要谋划者。

杜预到任后,继续羊祜未竟的事业,大力整治军队,激励士气,又挑选了精锐士卒,以偷袭的方式大破吴国的西陵督张政。张政也是东吴的一员名将,他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战败,深感耻辱,对吴主孙皓隐瞒了失败的真相。杜预抓住不放,用计离间吴国君臣的关系。他故意向孙皓奉表,归还缴获的战利品。孙皓果然中计,下令召回了张政,另派留宪取而代之。杜预的这一招,使得东吴边境的将帅在临战前发生变动,造成了吴军的动荡。

咸宁五年,益州刺史王濬上疏,请求武帝发兵攻吴。晋武帝虽然赞同伐吴,却又说须待来年才能大举出兵。为促使武帝尽早下定伐吴决心,杜预立即上表陈述了自己的意见。他说:“几个月来,东吴只是严加戒备,却不见下游有兵溯江而上。由此推断,东吴已经计穷,无力两头兼顾,只能保守夏口以东,以苟延残喘。而陛下过于听从臣下的意见,放弃伐吴大计,纵敌生患,实在太可惜了。出兵伐吴若能成功,就开创了天下太平的基业,即使不成功,也不过耗费一些时间而已,为什么不试一试呢?”表章呈上以后,一个月仍不见武帝的批复。杜预按捺不住,再次上表提出:“凡事应当权衡利害,如今伐吴之利十有八、九,而其害不过十之一、二,充其量不过是无功而返罢了。一定要使朝臣都说伐吴之利,也不可能,因为计谋不是自己出的,功劳不是自己的,都不愿承认自己以前说错了,于是只好顽固地坚持自己原来的立场。自秋天以来,伐吴的行动已经有所暴露,现在如果中止行动,孙皓一旦采取对策,明年再作计划也许就来不及了。”杜预的表章送到之时,武帝正与中书令张华在下围棋,张华当即推开棋盘,对武帝说道:“陛下圣武,国富兵强,吴主淫虐,诛杀贤能。现在伐吴,不费大力就可以一举平定,愿陛下不要再犹豫了。”武帝这才下决心伐吴。

这年十一月,杜预与司马伷、王浑、王戎、王濬诸将领,率军兵分多路大举伐吴,一路攻关夺隘,所向披靡,于次年二月会集武昌。这时,有人提出:“百年之寇,难以一下子完全消灭。如今正是春天,江水渐涨,难以久驻,还是等到冬天再大举进攻为好。”杜预却认为:“当年乐毅凭借济西一役就吞并了强大的齐国,如今我军兵威已振,势如破竹,数节之后,都迎刃而解,无须用力了。”在他的筹划下,晋军一鼓作气直逼建业。果不出杜预所料,晋军从武昌顺流而下,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取得了灭亡东吴的胜利。

吴国平定之后,杜预因功勋卓著,进爵当阳县侯,仍回襄阳。此时天下虽已统一,但杜预认为“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仍然坚持严格训练军队,布置兵力分守要害之处。与此同时,他又组织人力兴修水利,灌溉田地一万余顷,使国家和百姓都得到了利益,当地百姓敬仰他,尊称他为“杜父”。

杜预身不跨马,射不穿札,然而每遇战事,却都居于将帅的行列,以善于筹划而著称。平定东吴以后,杜预得以从容地研究经籍,先后撰成了《释例》、《盟会图》、《春秋长历》、《女记赞》等著作,特别是他所撰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更成一家之学。当时,王济懂得相马,而且非常爱马,而和峤则喜欢聚财,杜预因此常说:“王济有马癖,和峤有钱癖。”武帝听说后,笑着问杜预:“卿有何癖?”杜预从容答道:“臣有《左传》癖。”

太康五年(284),杜预病死。他在临终前留下遗言,嘱咐子孙在为他料理后事时一切从俭。

张 华 (232—300) 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南)人。其父张平,三国时曾任曹魏渔阳郡守。

张华自幼孤贫,放过羊,但他才华出众,博览群书,学识广博,辞藻艳丽,被乡人视为奇才。在还未知名的时候,张华曾写过一篇《鹪鹩赋》以抒发自己的志趣,大受名士阮籍的赏识,自此便逐渐有了名声。

司马昭当政以后,张华相继担任了著作郎、中书郎,在此期间,他先后上书就国家大事提出了不少建议和对策,都得到了采纳。晋武帝代魏后,张华又被拜为黄门侍郎,封爵关内侯。他博闻强记,对汉朝的礼仪制度了如指掌,应答如流,被当时人比作春秋时期的郑子产。晋武帝对他非常器重,几年后就将他晋升为中书令。

咸宁二年(276),羊祜上疏请求伐吴。当时的朝臣大多认为不可伐吴,可是张华却是坚决支持羊祜的少数几个大臣之一。两年以后,羊祜病重,从襄阳回到京城,在面见武帝时,又一次陈述了伐吴的计划。武帝见他重病在身,行动不便,就派张华前去详细询问伐吴的筹划。羊祜知道张华在伐吴问题上与自己意见一致,因而推心置腹地对他说道:“吴国的孙皓暴虐已达极点,此时攻伐,可以不战而克,天下统一,这是百代的盛事。如果错过了这一良机,一旦孙皓死去,吴国另立一个明主,即使百万之众,恐怕也难以越过长江,那时就后患无穷了。”张华频频点头,完全赞同羊祜的意见。羊祜稍停片刻,又语重心长地叮嘱说:“我的伐吴之志的完成,全靠你了。”寥寥数语,尽显羊祜对张华的信赖和重托。而张华也确实没有辜负羊祜的期望。

咸宁五年,王濬、杜预接连上表,坚决要求伐吴。晋武帝虽有伐吴之意,但在贾充、荀勖等亲信大臣的固执反对之下,一时却下不了决心。张华挺身而出,对王濬、杜预的意见表示坚决支持,敦促武帝打消了疑虑,下决心大举伐吴。张华被任命为度支尚书,统筹安排粮草的供应,并参与决策。

晋军数路进发,一开始也遇到了一些麻烦。贾充、荀勖等一向反对伐吴的大臣,乘机向武帝上奏章,提议诛杀张华以谢天下,但被武帝否定了。一向优柔寡断的武帝这一回却表现得很干脆,他驳斥道:“伐吴是我的主意,张华不过是赞同我的意见而已。”当晋军顺流而下,直逼建业时,不少人提出不可轻率冒进,又是张华力主进攻,认为只要一鼓作气,必可顺利攻下建业。事实证明张华的看法是完全正确的。

东吴平定以后,晋武帝非常兴奋,颁布诏书嘉奖张华说:“尚书、关内侯张华,与已故太傅羊祜共同创议伐吴大计,典掌军事,指挥有方,运筹决胜,在谋划方面功勋卓著,特进封为广武县侯。”

张华以其文学才识而名重一时,为众人所推崇和信服。朝廷的礼仪宪章要向他咨询,诏书诰文也都由他起草、审定,声誉日益隆盛,推举他为三公的呼声很高。可是,荀勖、冯 等人却因为伐吴一事,对张华深为忌恨,时常利用机会离间张华与武帝的关系,甚至千方百计想把张华赶出京城。

太康三年(282),张华终因对武帝后事安排的看法,触犯了武帝,荀勖、冯 乘机进谗言,使武帝下诏改任张华为都督幽州诸军事。

张华虽被贬出京城,但他并未消沉,反而在幽州再次显示了自己的才干。他采取措施安抚当地百姓,深得民心,连远在朝鲜半岛的马韩、新罗等二十余国都派使臣前来朝贡。

晋武帝得知了张华在幽州的政绩和声望,便生出了重新征召张华入朝的念头。但张华曾经得罪过侍中冯 的哥哥,而冯 此时正走红,深得武帝宠信,他在武帝面前竭力诋毁张华,说得武帝打消了征召张华的想法。直到永熙元年(290),晋惠帝即位以后,张华才重新得到重用,被任命为太子少傅。但其时杨骏当政,张华又因德高望重而遭到猜忌,不得参与朝政。

元康元年(291),贾后与楚王司马玮、东安公司马繇等人密谋,诛杀了杨骏及其家族。不久,辅政的太宰司马亮和太保卫瓘厌恶刚愎好杀的司马玮,谋划夺其兵权。素来怨恨卫瓘的贾后正担心司马亮与卫瓘辅政,妨碍了自己的专权,即命司马玮捕杀了司马亮与卫瓘。就在这内外扰乱、人心浮动的时候,张华派人对贾后说:“楚王既已诛杀了太宰和太保,天下的威权就都归他了,天子怎么能安定呢?应该以矫诏专杀罪,诛杀司马玮。”贾后也想借机除掉司马玮,听了张华的建议,自然正中下怀。张华又向惠帝建议,派人拿着解散军队的驺虞幡出宫宣布说:“楚王假托诏书,大家都不要听他的。”司马玮手下将士闻讯,丢下兵器就走,兴风作浪的司马玮就这样丢掉了性命。

司马玮一死,贾后独揽了大权,贾氏亲族占据要职,参预朝政。为了掩人耳目,也为了争取更多的支持,贾后看中了张华,认为他既不是皇族同姓,且又儒雅,富谋略,很有声望,就委任他为侍中、中书监。于是,张华尽心尽力,与侍中贾模、裴 等一同辅政。虽然惠帝昏庸,贾后专权,但靠着张华等人的竭力扶持,却还是保持了几年的安定。张华对贾后亲族的强盛深感担忧,曾经写了一篇《女史箴》加以讽劝。贾后虽然凶险妒忌,但对张华倒还是颇敬畏的。

贾后自专权以后,淫逸之心日甚一日。身为侍中的裴 虽是贾后的亲属,却对贾后的所作所为深感不满。元康九年六月,裴 与贾模、张华商议废黜贾后。没想到张华和贾模都顾恋自己的权位,竟推托说:“皇上自己并没有废黜贾后的意思,如果我们决定这样做,万一皇上不以为然,该怎么办?况且现在诸侯王力量正强,各自树有朋党,恐怕一旦大祸降临,不仅我们自己的性命保不住,而且对国家也没有好处。”裴 仍不甘心,又追问说:“二位所说虽然有道理,但宫中昏虐之人无所顾忌地为所欲为,国家很快就将陷于混乱,那时又该怎么办?”张华仍然推辞说:“你们二位都是贾后的亲戚,并且深受信任,只要时常向她陈述祸福之戒,也许不会有什么大的悖乱。这样天下还不至于大乱,我们也可以悠闲地度过余生了。”裴 的建议得不到张华、贾模的支持,只得作罢。

这年十一月,骄狂擅权的贾谧与贾后密谋废黜太子。深得太子信任的左卫率刘卞紧急求见张华,寄希望于张华能力挽危局。当时朝廷上下都已知道贾后的企图,可是张华却推说自己从未听说过此事。刘卞颇感失望地说:“我本是须昌县的一名小吏,全仗您的提拔,才有今日。因为感激您的知遇之恩,所以知无不言,难道您对我还有怀疑吗?”张华无言以对,反问道:“就算真有此事,你想怎么办?”刘卞慷慨说道:“东宫俊杰如林,有精兵万人。您居于辅佐之位,只要有您一句话,皇太子能够入朝执掌政事,废黜贾后就易如反掌。”没想到张华还是一口拒绝,而且振振有词地说:“现今天子健在,太子是天子的儿子,我又未被授以辅佐之命,忽然这样做,是没有君父,而把不孝之名昭示天下。即使能够成功,仍然免不了获罪。何况权臣贵戚满朝,威权不在一人之手,岂能保证一定可以成功?”张华不仅没有支持刘卞的意见,反而把刘卞的话泄露了出去,结果刘卞被迫服毒自杀,而贾后废黜太子的图谋则顺利实现了。

太子被废一事,激起了众怒。执掌兵权的赵王司马伦及其亲信孙秀见有机可乘,先派人施行反间计,促使贾后杀了被废的太子,随即准备讨伐贾后。动手之前,孙秀派人告知张华:“赵王想与您一同匡扶社稷,为天下除害。”张华依然一口予以拒绝。张华先前曾因赵王司马伦信用孙秀扰乱关中一事,命人诛杀孙秀,后来又和裴 一起坚决反对司马伦当尚书令,因此而与司马伦、孙秀结下了怨仇。如今他又拒绝了孙秀邀他一同起事的建议,自然更使司马伦和孙秀对他恨之入骨。所以,司马伦和孙秀在收捕了贾后及其亲党以后,立即对昔日的怨敌下了毒手,张华和裴 同时遇害,并被夷灭了三族。

张华毕生雅爱书籍,身死之时,家无余财,唯有大量的文史典籍和天下奇秘之书。他生平著述甚多,尤以《博物志》最为著名。他采撷天下遗逸,撰成《博物志》四百卷,后删裁为十卷,举凡史补、史考、地理、山川、服饰、器物、神话传说,等等,无所不包,充分体现了他的广博学识。

评: 在统一已成大势所趋之时,羊祜、杜预、张华三人坚决主张不失时机地伐吴,并为完成这一统一大业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为最终结束天下分裂的局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没有他们的积极促进,西晋的统一不可能那么顺利,至少不可能在太康元年实现。除了在这一点上的共同之处以外,三个人在人品、素质上则有着明显的差异:羊祜襟怀坦荡,正直而廉明,赢得包括敌手在内的广泛尊敬;杜预既有“杜父”、“杜武库”的美称,又有纠缠于个人恩怨的私心;而张华则只想保住自己的权势和地位,结果只能是养痈遗患,比起羊祜和杜预来,显然差得太远了。 +8339Iwnwo84aD8pTc3sReDJNMc7a1Rqpg69pPA2LOANDLnk+MIHTOBaiYfkEa5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