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传记第十三
周处 陆机 顾荣 贺循

周 处 (?—297) 字子隐,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南)人,出身江东大族。其父周鲂,曾任孙吴鄱阳太守。

周处自幼丧父,还未成年就有着惊人的膂力,而且喜欢骑马打猎。他不注意端正自己的品行,平时放纵自己,横行乡里,成为人们痛恨的一大祸害。周处后来知道自己遭到人们的憎恶,发愤想改过自新。他看到乡邻们整天愁眉不展,感到很奇怪,就问道:“现今风调雨顺,粮食丰足,为什么还不快乐呢?”乡邻们叹息说:“三害未除,有什么可高兴的!”周处追问道:“是哪三害?”乡邻们也不隐瞒,坦言相告:“南山有白额猛虎,长桥下有巨蛟,加上你,就是三害了。”周处一听,拍着胸脯说:“如果是担心这三害,我有办法除掉它们。”说完,他就进山射杀了猛虎,又下水与巨蛟搏斗,与巨蛟纠缠着格斗了几十里。过了三天三夜,人们都以为周处已死,无不拍手称庆。等周处杀死巨蛟回到乡里,得知乡亲们都在为自己已死而庆贺,才知道自己竟然被乡亲们厌恶到如此地步。他无颜再在家乡待下去,就跑到吴郡去寻找陆机、陆云兄弟。见到陆云,周处把事情的经过叙述了一遍,感慨地说道:“我想改过自新,可是已经虚度了岁月,恐怕来不及了。”陆云鼓励说:“古人最看重朝闻夕改,只怕不能立志,何必担忧不能扬名呢?”在陆云的激励下,周处从此励志好学,坚持忠信克己,逐渐改变了人们对他的看法。几年以后,周处被地方官府竞相征召,担任了孙吴的东观左丞。到孙皓统治的末年,周处已被委任为执掌禁军无难营的统兵官。

西晋灭吴以后,周处来到洛阳,逐渐升迁为新平太守。新平郡(治今陕西彬县)位于西北地区,各民族聚居在这里。周处努力安抚当地的少数民族,得到该地区人民的赞扬。以后,周处又被调任广汉太守。他针对积案较多的状况,仔细地加以审理,连一些积压数十年的讼案,也都得到了妥善的处置。

周处在郡守任上的政绩,得到了朝廷的称赏。惠帝在位时,周处被调往京师,担任了散骑常侍,随后又升任御史中丞。他认真地履行纠劾朝臣的职责,无论是天子宠臣还是贵戚,他都不加规避。梁王司马肜是司马懿的儿子,晋惠帝的叔祖,可是一旦违法,周处照样予以纠劾。但是周处的强直和不讲情面,也遭到了一部分朝臣的忌恶。

元康六年(296),秦州(治今甘肃天水)和雍州(治今陕西西安西北)地区的氐、羌等少数民族起兵反晋,拥立氐帅齐万年为帝。消息传到京师,那些忌恶周处的朝臣便想借此机会除掉他,众口一词地提出:“周处是原先孙吴名将之子,忠烈勇猛,可以命他出征。”于是,周处被任命为建威将军,隶属于安西将军夏侯骏,出征齐万年。

原先是孙吴宗室的孙秀明白周处此行必死无疑,因此劝告说:“你有年迈的母亲,可以将此作为理由,推辞不去。”周处却慷慨地答道:“忠孝之道,不能两全!我既已辞别母亲为朝廷效力,又怎么能再对老母尽儿子的孝道呢?今日正是我为国捐躯的时候。”

就在周处即将出征的时候,梁王司马肜被任命为征西大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成了征讨齐万年的统帅。周处明白梁王因为自己曾经纠劾过他而怀恨在心,此行肯定会借机报复,但想到为人臣当尽节,不应该畏惧推辞。所以抱定了誓不生还的决心,慷慨上路。

中书令陈准也知道梁王将会挟宿怨陷害周处,在朝廷上请求说:“夏侯骏和梁王都是贵戚,但却不是将帅之才。他们即使败退,也不用害怕会获罪。周处虽然忠勇劲悍,但他只有怨敌而没有援手。应该让积弩将军孟观率精兵万人作为周处的前锋,这样一定能够歼灭敌寇。否则的话,梁王肯定会命令周处为先锋,却故意不予支援而让他陷于困境,必败无疑。”可惜,陈准的请求并没有被接受。后来的情况,果然被陈准不幸而言中了。

元康七年正月,梁王司马肜和夏侯骏命令周处率领五千士卒去攻打拥众七万的齐万年。周处提出:“军队没有后援,必定会失败。我个人虽死无憾,但这样会给国家带来耻辱。”梁王本来就是有意整他,反而一再逼迫周处进军。周处不得已,只得与振威将军卢播、雍州刺史解系一起率军出发。

进入前沿以后,周处和将士们还没来得及吃饭,梁王又派人来催促他迅速发起进攻,并且断绝了他的后援。周处知道一旦出战,必败无疑,但他已经没有退路,只有率领着军队拼死一战了。

战斗从早上一直持续到天黑,已经是箭尽弦断。不要说梁王不派一兵一卒支援,就是与周处一同率军出发的卢播与解系,竟然也袖手旁观,坐视不救。部下不忍心看着周处战死沙场,纷纷劝说他尽快撤退。可是周处却手握着剑说道:“现在是我拼死效力之时,怎么能后退呢?”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周处仍率军拼死作战,直至阵亡。

周处不但忠烈勇武,而且颇有文才,著有《默语》三十篇和《风土记》,还撰写了《吴书》。他有三个儿子,除一个早死以外,另两个儿子周玘、周札都知名于世。

陆 机 (261—303) 字士衡,吴郡人。他出身江东大族,祖父陆逊,三国时期孙吴大臣,官至丞相;父亲陆抗,也是孙吴名将,曾任大司马。

陆机年轻时才华卓异,文章冠世。晋武帝泰始十年(274),其父陆抗病死以后,陆机统领父亲手下的军队,任职牙门将。

太康元年(280),孙吴被西晋灭亡。这一年,陆机正好二十岁。孙吴的灭亡,对陆机是一个极为沉重的打击,他深感痛心,并且万念俱灰,回家隐居,闭门读书整整十年。在此期间,陆机有感于自己的先辈世代担任孙吴的将相,为江东建立了卓著功勋,却被吴主孙皓弃置不用,写下了《辨亡论》二篇,剖析了孙吴的得失与灭亡的原因,也叙述了自己先辈的功业。

太康末年,陆机与弟弟陆云一起从江东来到洛阳,拜访当时的太常张华。张华向来器重陆机兄弟,与他们一见如故,高兴地说:“伐吴之役最大的好处,是得到了两位俊才。”在张华的推荐下,陆机被太傅杨骏征辟为祭酒。杨骏被杀后,陆机仍然得到器重,逐渐升迁至太子洗马、著作郎、殿中郎,又与陆云一同依附贾谧,名列“二十四友”之中,与贾谧的交往非常密切。可是到了永康元年(300),陆机却又参与了诛杀贾谧的行动,被赵王司马伦赐爵为关中侯。

永宁元年(301),赵王司马伦行将篡夺帝位,陆机被委任为中书郎。然而,赵王司马伦坐上帝位没多久,就被齐王司马冏等起兵诛杀。由于陆机得到赵王的宠信,又在中书省任职,齐王司马冏怀疑赵王发出的诏令都是陆机草撰的,就把他抓了起来,准备杀掉他。幸亏成都王司马颖竭力为陆机辩护,才保住了他的性命。

陆机很感激司马颖的救命之恩,同时又看到司马颖颇有声望,以为他一定能够使变乱不已的晋朝安定下来,所以就和弟弟陆云一起委身投靠了司马颖。司马颖也很器重他们兄弟二人,举荐陆机为平原内史,陆云为清河内史。陆机的好友顾荣和戴渊认为中原动乱,不是久留之地,都劝陆机及早返回江东。可是,幻想着在司马颖手下建功立业的陆机却没有接受好友的劝告,留在了洛阳。

太安二年(303)八月,河间王司马颙和成都王司马颖联手起兵,征讨长沙王司马乂。陆机被司马颖委任为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督率王粹、牵秀、石超等将领的二十余万军队进攻洛阳。王粹等人见寄居司马颖篱下的陆机一下子成了自己的上司,心中都怨恨不平。陆机自己也很不安,向司马颖提出辞去都督职务,司马颖却不准许。这时,陆机的同乡孙惠也再三劝他把都督的职务让给王粹。陆机思虑再三,说道:“如果我这样做的话,他们将会说我犹豫不决,胆小畏敌,反而会加速灾祸的到来。”

临出发的时候,司马颖亲自为陆机送行,并对他说:“如果事情成功,就赐爵郡公,位居台司,将军好自为之。”陆机则回答说:“昔日齐桓公信任管仲而建立了卓著功勋,燕惠王怀疑乐毅而功败垂成,今日之事,在于公而不在陆机。”司马颖的左长史卢志妒忌陆机的得宠,乘机向司马颖进谗言说:“陆机自比管仲、乐毅,而把君比作昏暗之主。自古以来命将出征,没有臣子陵驾其君而能够成事的。”本来心情很好的司马颖,听了这几句话,顿时沉默了。

陆机率军到达洛阳,还来不及交战,就有部下生出了事端。宦官孟玖深得司马颖宠爱,曾想把自己的父亲弄成邯郸县令,包括左长史卢志在内的官员都不敢违抗,唯独陆机的弟弟陆云坚决反对说:“担任邯郸县令的资级可以得到公府掾,怎么能让黄门宦官的父亲去干呢?”孟玖因此而极为痛恨陆氏兄弟。孟玖的兄弟孟超,也受到司马颖的宠信,虽然只是个领兵万人的小都督,却飞扬跋扈,根本不把陆机放在眼里,还没有出战,就纵容士卒大肆抢掠。陆机闻讯大怒,把为首胡作非为者抓了起来。谁知孟超竟然带着一百多名骑兵,闯入陆机的营帐把被抓的人抢走,还狂妄地辱骂陆机说:“貉奴也能做都督吗?”

陆机的部将孙拯在一边看不下去,极力劝他斩杀孟超,陆机没有采纳。孟超自以为陆机奈何不了自己,更加肆无忌惮,又在大庭广众公然宣称说:“陆机将要谋反了。”还派人送信给孟玖,诬称陆机犹豫观望,坐失战机。等到战斗打响以后,孟超又不听陆机的指挥,轻率地独自冒进,结果战败而死。不久,陆机自己也被司马乂打得一败涂地。

孟玖怀疑是陆机杀了自己的弟弟,便在司马颖面前进谗言说:“陆机内怀二心,暗中依附长沙王。”冠军将军牵秀平时就谄媚奉事孟玖,而王阐、郝昌、公师藩等将领都是孟玖推荐任用的,此时都一起出面作证。司马颖信以为真,顿时大怒,命牵秀率军去拘捕陆机。

陆机得知牵秀领兵前来,神色镇定,全无惊慌,从容地脱下了军服,换上了便装,然后与牵秀相见,又写了封信向司马颖告辞,随即感叹地说道:“华亭的鹤唳,还可以再听到吗?”陆机就这样在军中遇害,时年四十三岁。不久,他的弟弟陆云、陆耽也被司马颖拘捕,死于狱中。

陆机、陆云兄弟齐名,辞藻宏丽,以文才名重一时,当时号为“二陆”。张华、葛洪对陆机推崇备至,称颂为“一代之绝”。

顾 荣 (?—312) 字彦先,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出身江东大族。祖父顾雍,三国时为孙吴丞相;父亲顾穆,曾任孙吴宜都太守。

顾荣年轻时在孙吴任职,先后担任过黄门侍郎、太子辅义都尉。孙吴灭亡以后,顾荣即回到家乡。太康末年,他与陆机、陆云兄弟一起来到洛阳,被当时人称为“三俊”。顾荣到洛阳后,历任尚书郎、太子中舍人、廷尉正。其时西晋皇室内部纷争,政局动荡,顾荣惧怕遭惹灾祸,时常借醉酒不问政事。他曾对友人张翰说:“只有酒可以使人忘掉忧愁。”

永康元年(300),淮南王司马允起兵讨伐执政的赵王司马伦,兵败后被赵王诛杀,他的部属都被投入了监狱,赵王准备一个不留,全部杀掉。当时担任廷尉正的顾荣秉公处置,不少人得以躲过了杀身之祸。

第二年,赵王伦篡夺帝位,他儿子司马虔当了大将军,顾荣则成了司马虔的长史。由于他处事平和,宽待属吏,所以赵王伦被杀后,顾荣虽然受牵连被抓,差一点被砍头,但最终还是得到了赦免。

齐王司马冏执掌朝政,位居大司马,顾荣被起用为大司马主簿。可是顾荣却整日饮酒沉醉,不想管事。其实,顾荣并不是甘愿如此,而是眼见齐王冏专权骄横,唯恐自己受到连累,就用这种方式来避祸。在给友人冯熊的信中,顾荣坦露了自己的心情。果然,齐王冏的亲信葛 认为顾荣如此酗酒,荒废了职守,向齐王建议改任顾荣为中书侍郎。

调任以后,顾荣如释重负。他本来就不愿在齐王冏手下做事,他在给另一友人杨彦明的信中,曾诉说过自己的苦闷:“我作为齐王的主簿,总是担忧灾祸降临到自己身上,以致每当见到刀和绳子,就想用来自杀。这种心情别人是不知道的。”所以一旦调任,从齐王身边脱身,顾荣便一改旧习,不再饮酒。有人对他前后变化如此之大颇感疑惑,问道:“你为什么先前总是昏醉,而现在却如此清醒?”一句话提醒了顾荣,他唯恐被齐王看出破绽,又重新开始整日酗酒。

太安元年(302),齐王冏被诛杀,顾荣因参与讨伐葛 有功,被赐爵嘉兴伯,调任太子中庶子。然而,此后接连不断的皇族纷争和政局混乱,使顾荣心灰意冷。永兴元年(304),晋惠帝被挟持迁往长安,顾荣不愿同去,回到了家乡。

永兴二年,广陵相陈敏在平定反晋的石冰以后,自以为勇猛无敌,便以东归收兵为名,在历阳(今安徽和县)自称楚公,又想把顾荣、贺循、周玘等江东名士都收揽到自己手下,企图借此割据江东。他任命顾荣为右将军,贺循为丹杨内史,周玘为安丰太守。可是贺循假称有病,推辞不干,于是陈敏改派顾荣担任丹杨内史。谁知接着周玘也借口有病而不肯去安丰就任。这一下惹恼了陈敏,他疑虑江东名士不肯为自己效力,就想把他们全部杀掉。顾荣与贺、周二人的做法不同,没有采取硬顶的办法,而是接受了委任。此时,他见情势不妙,连忙劝说道:“中原丧乱,匈奴内逼,从现在的形势看,中原很难重新振兴,百姓将难免涂炭。江南虽然有过石冰之乱,但人民尚得保全。我时常担忧没有孙权、刘备那样的明主来保存百姓。将军神武盖世,功勋卓著,有精兵数万,船舰千里,若能推诚相待,与江东名士消除芥蒂,大事就能成功了。”一番恭维话说得陈敏心花怒放,打消了杀戮江东名士的念头。

然而,陈敏毕竟不是孙权、刘备,本无雄才大略,政令反复,子弟凶暴。江东名士对他日益失望,顾荣、周玘等人也深感忧虑。永嘉元年(307)二月,庐江内史华谭派人给顾荣等人送来了一封书信,信中指责陈敏窃据江东,其势必不长久,劝顾荣等乘机起事。陈敏凶狠狡谲,顾荣等人早就有反陈敏之心,经过一番密商,决定秘密联络征东大将军刘准,请他率兵渡江,里应外合,攻灭陈敏。

陈敏得知刘准派兵前来,急命两个弟弟陈昶、陈宏分别领兵抵敌。他的另一个弟弟陈处知道顾荣等人怀有二心,劝告陈敏杀了他们,陈敏不听。顾荣担忧陈敏怀疑,故意前去见他。陈敏责怪说:“卿应当四出安定人心,到我这里来干什么?”顾荣乘机脱身,又与周玘一起去劝说陈敏的部将甘卓道:“如果江东的事情可以成功,自然应当共同去实现它。然而卿观察一下现在的形势,有成功的道理吗?陈敏不过是寻常之才,政令反复,计策不定,他的子弟都很骄矜,失败可以说是必然的。既然如此,我们还安然接受他的官爵俸禄,一旦事情失败,被江北诸军把我们的首级送往洛阳,并在匣子上写上‘逆贼顾荣、甘卓之首’,这将是万世之耻辱。”于是甘卓也加入了他们的密谋,与周玘、顾荣以及纪瞻等人一同攻伐陈敏。

陈敏亲自率领万余人讨伐甘卓,两军隔秦淮河对峙。甘卓的部下向对岸士兵喊话说:“我们之所以为陈公效力,都是因为顾丹杨、周安丰的缘故。如今他们都已反对陈公,你们还想干什么?”陈敏的部众将信将疑,顾荣便出来挥了挥白羽扇。士卒们一见顾荣果然反陈敏,一下子溃散而去。陈敏孤身一人逃跑,被抓获后斩首。

不久,西晋朝廷征召顾荣入京担任侍中。顾荣应召与纪瞻一同北上,到达彭城(今江苏徐州)时,见中原的祸乱比以前更加严重,就有点犹豫了。恰在此时,徐州刺史裴盾接到了东海王司马越的来信,吩咐他注意顾荣等人的神态,一旦发现顾荣犹豫观望,就派兵将他们强行押解前往洛阳。顾荣闻讯,当即日夜兼程逃回了江南。

这年九月,琅邪王司马睿被任命为安东将军,出镇建业。为争取江东大族的支持,在王导的谋划下,司马睿亲自拜访顾荣、贺循,请他们出山,并委任顾荣为军司马,加散骑常侍,凡属军府政事,都诚心诚意地向他咨询。顾荣既受到司马睿如此礼遇,也尽心尽力地支持司马睿,提出了不少很好的建议。

永嘉六年,顾荣病死。司马睿亲临丧礼,追赠顾荣为侍中、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贺 循 (260—319) 字彦先,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先祖本姓庆氏,东汉安帝时,为避讳而改姓贺氏。曾祖父贺齐是三国时孙吴名将;父亲贺劭,曾任孙吴中书令,后被吴主孙皓诛死,举家被强徙边郡。

贺循自幼遭遇家难,与家人一起流放到南方沿海。直到孙吴被西晋灭亡以后,才回到家乡。贺循好学博闻,尤其精通《周礼》和《左传》,写得一手好文章,在江南颇有声望。

西晋初年,在地方官吏的举荐下,贺循先后担任了阳羡(今江苏宜兴)和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令。在任上,贺循革除迷信陋俗,以宽惠为本,颇有政绩。可是由于朝廷中无人提携,很久都得不到晋升。同是江南人的陆机很为他抱不平,专门上疏惠帝,极力加以推荐,过了很久,贺循才被召为太子舍人。永宁元年(301),赵王司马伦篡夺了帝位,贺循被调任为侍御史,但不久就因病而去职,返回了家乡。

太安二年(303),张昌率领流民起义,占有了江夏(今湖北安陆),他的部将石冰则进占了扬州各郡,吴中大姓纷纷起兵抗击石冰。周玘首先在这年十二月起兵,接着贺循也在会稽起兵响应。在大族武装的夹击下,石冰兵败被杀。讨平了石冰以后,贺循和周玘立即解散了部众,各自回家,闭门不出,论功请赏也不参预。

永兴二年(305),攻讨石冰有功的陈敏,在历阳自称楚公,图谋割据江东。为了收揽人心,在江东站稳脚跟,陈敏广招江东贤俊,贺循被委任为丹杨内史,贺循根本不愿为陈敏利用,借口自己脚不能行走、手不能握笔,坚决不肯应召。陈敏虽然心中恼恨,但也不敢强逼。等到陈敏被攻杀以后,地方官又先后推荐贺循担任会稽相和吴国内史,仍然被他拒绝了。

永嘉元年(307)九月,琅邪王司马睿以安东将军的身份出镇建业。在王导的建议下,他亲自拜访了贺循和顾荣。贺循被司马睿的诚意所感动,曾多次献议,但历次封官加赏,都一一婉拒。

永嘉六年,顾荣病逝,司马睿想让贺循接任军司马,可是贺循却称自己病重,先后十多次上疏予以推辞。司马睿仍不甘心,亲自给他写信,又派人请他屈就,贺循仍然不肯接受任命。司马睿对他如此倔犟毫无办法,只得作罢。建兴元年(313),晋怀帝被刘聪杀害,司马邺在长安即位,征召贺循为宗正,司马睿又举荐他为侍中。但因为路途遥远而又艰险,贺循也未成行。

建武元年(317),司马睿在建康即晋王位,贺循又被任命为中书令加散骑常侍。他仍然以年老有病为借口坚辞,但这一次司马睿坚持要他出任,贺循不得已,只得担任了太常之职。

贺循在江南一带享有很高的威望。当时,廷尉张闿住在建康小市,为了扩大自己的住处,就想夺占左右近邻的房屋,为此擅自修建了一座都门,晚开早闭,给百姓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百姓告到州府,可是州府官吏却不敢处理。百姓不服,乘贺循外出的时候,一起上前拦住贺循,向他提出质问。贺循当即答应见到张廷尉时,一定跟他说这件事。谁知张闿得知以后,不等贺循提及此事,马上自己拆毁了都门,还亲自到贺循府上致谢。

大兴元年(318),司马睿称帝,又任命贺循为太子太傅。贺循认为自己身患疾病,担心承当不了教导太子的重任。晋元帝却给予贺循以特殊的信任,坚持认为贺循德高望重,即便不说话,也有益于太子的成长,还让太子亲自前去拜见,终于让贺循答应出任太子太傅。

贺循虽然体弱多病,但为人非常恭谨,即使在病中,对来访者的接待也都彬彬有礼。为了不使他过度劳累,元帝还颁布了诏书,禁止宾客拜访贺循。贺循的病情一天天逐渐加重。元帝非常关切,曾亲自前往贺循府上探视,太子更是接连三次前去探望。这种前世少见的恩礼,使当时的儒生们都引以为荣。

大兴二年,贺循病逝。元帝非常悲痛,穿着素服为他举哀,哭得极为哀恸。

评: 周处、陆机、顾荣、贺循都出身于江南大族,先辈也都是孙吴的名臣,但他们的作为与遭际却不尽相同。周处能发愤自新,忠于职守,不避权贵,由此遭到陷害;陆机才华出众,富于文采,但生不逢时,周旋于晋室宗族斗争的漩涡中不能自拔,最终被害;顾荣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以醉酒自保,体现了他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贺循参与征讨有功,却不屑于请赏,不愿为陈敏所用,他受到晋元帝和世人的敬重,也不恋官位,人品可敬。至于周处、陆机相继被陷害致死,则突出反映了其时南北两种势力的矛盾与冲突。 QHlUgRL3thFCxtn4N8Ke9ekNPbBRKOe64+jfFPlNY52pFxO6RJmh7VATitgATbN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