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传记第四
荀彧 郭嘉

荀 彧 (163—212) 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彧出身于世家大族,祖、父辈或为官僚、或为学者,多有清名。荀彧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少年时便才华出众,南阳名士何颙曾赞赏他为“王佐之才”。

永汉元年(189),荀彧被举孝廉,并被任命为守宫令。董卓进京后,荀彧经过分析观察,认为天下将要大乱,便请求外出任职,被改任为亢父县令。但他并不去上任,回到家乡,对乡亲们说:“颍川是战乱中会受到四面攻击的地方,现在天下马上要大乱,这里会常有兵灾,应立即离开,千万不可久留!”乡亲们普遍因留恋故土而犹豫。正在这时,冀州牧韩馥派使者前来迎请荀彧做幕僚。荀彧立即带领家人前往,临行时再次请乡亲们同行,大家仍犹豫不定,不愿离开。不久战乱即起,颍川很多人惨死,乡亲们这才认识到荀彧的先见之明。

荀彧到冀州时,袁绍已经逼韩馥让出了冀州。袁绍以上宾礼接待荀彧。荀彧的弟弟荀谌等也被袁绍任以官职。但荀彧经过短时期的观察,发现袁绍最终难以完成大业,且袁绍欲另立皇帝、与朝廷分庭抗礼的做法,更叫他没法接受。虽然当时曹操只是袁绍属下的东郡太守,但他却在曹操身上看到希望,便毅然离袁投曹。曹操与他一席谈后,高兴地说:“我的子房(刘邦谋臣张良字子房)就是他。”即任之为司马。

次年即初平三年(192),曹操任兖州牧时,荀彧已成为他最信任的幕僚,无论行军还是驻营,经常形影不离。兴平元年(194),曹操出兵攻打徐州时,将留守兖州的重任交给荀彧。就在曹操出征后,张邈、陈宫发动叛乱,秘密迎请吕布来兖州。兖州诸城皆响应吕布。这时,荀彧才发现张、陈、吕的阴谋,即与程昱商量,沉着应对这一突变,星夜召回驻在濮阳的夏侯惇部,连夜杀掉一批参与叛乱的官吏和士兵,首先保住荀彧他们所在的鄄城。接着,荀彧冒险到参与叛乱的郭贡军中,苦口婆心地劝说,讲明利害,郭贡终于率部退走。程昱又亲到范县、东阿,布置方略,最终三城保住,为曹操日后夺回兖州、战胜吕布,打下了基础。事后,荀彧还帮助曹操分析这次大叛乱的原因,使其认识到滥杀无辜的危害,并在以后注意改正这一错误。

兴平二年(195),曹操准备趁陶谦去世之机再攻徐州。荀彧却分析说:徐州百姓因前次被曹操屠城,必拼死抵抗,硬攻无益;不如先抢收麦子,待有了粮食后再战吕布,夺回兖州,有一个根据地。曹操采纳此策,以大军收麦,很快战胜吕布,收复兖州。

建安元年(196),长安大乱,献帝东迁。当时,很多人都在关注献帝的行踪,袁绍及其谋士甚至在考虑是否迎接献帝的问题。曹操当时的实力并不大,但也在考虑、讨论这一问题。曹操手下一些部将认为,韩暹、杨奉挟持献帝到洛阳,请来后不好制约。荀彧当时很替献帝的处境担忧。他认为应由一个强者来保护献帝,这个强者就是曹操;同时,当时实力并不强大的曹操也需要献帝这个金字招牌,才可能完成统一大业。于是,他对曹操分析了古代晋文公容纳了周襄王而诸侯就紧紧追随他的历史,分析了汉高祖为义帝治丧而天下归心的经验。曹操这才出兵,迎请献帝都许县(今许昌东)。以后的实践证明,这确实在政治上高人一着,是扩大影响、加快实力发展的好棋。从此,曹操的一切活动,都打着朝廷的招牌,这在当时正统意识较为浓厚的背景下,与一般割据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这可能也是当时环境下保护献帝的较好办法。

献帝到许昌后,即拜曹操为大将军,曹操又建议献帝任命荀彧为侍中、代理尚书令。以后,荀彧的实际工作是代替曹操处理朝廷中的日常事务。曹操虽然征伐在外,重大事务仍与荀彧商量而后决策。但他征伐在外时仍需幕僚,便问:“谁能代你为我出谋?”荀彧为曹操推荐了荀攸、钟繇。以后,荀彧又先后为曹操推荐了郭嘉等。曹操认为荀彧很擅长识人,其推荐的人皆很称职。

建安二年(197),曹操南攻宛城、败于张绣后,袁绍又来信恐吓。曹操十分生气。这时,荀彧主动开导曹操,从历史上刘邦、项羽力量强弱转变谈起,分析了曹操在度、谋、武、德四个方面明显强于袁绍,认为曹操以后一定能战胜袁绍;又建议曹操先打吕布,派钟繇去处理关中事务。曹操终于定下心来,沉着应对复杂局面。

建安四年(199)夏,袁绍率大军南向攻曹。当时许都文武官员中流行着一种恐袁情绪。孔融向荀彧分析了袁绍的主要文臣武将后,认为曹军很难取胜。但荀彧在分析了这些人后,却认为均不足惧,终于使曹操下决心迎战。

建安五年(200),袁、曹官渡之战已相持半年之久,因军粮不支,曹操给荀彧写信说准备撤军。荀彧回信说:今军粮虽少,但还没到当初楚、汉相争时在荥阳、成皋的那种程度。当时刘、项谁也不肯先退。因为谁先退,谁就输了士气。现在以十分居一的兵力,与袁军划地而守,扼袁军的咽喉而使其不能进,已经坚持半年了。袁军的攻势已日益衰竭,近期必定有变。现在正是用奇计之时,千万不能错过!曹操于是继续坚持,终于用奇兵战胜袁绍。

在整个袁、曹对峙过程中,袁绍许多谋士、部将的个人命运、发展结果,都与荀彧当初的分析相吻合。如许攸因怒叛袁降曹,田丰因进言而被杀等。知己知彼,荀彧确实达到了谋士的最高境界。

建安六年(201),曹操在与袁绍对峙过程中,又因军粮不济,打算撤回,向南转攻刘表。荀彧对曹分析道:“现在袁绍已败,部下众叛亲离,应利用他们的困难,一举将其消灭;若现在转师远攻江汉,袁绍可能趁机重新聚集兵力,乘虚出我之后,这样您多年的心血便付之东流。”于是,曹操又继续与袁氏相战,最终占有黄河以北广大地区。

曹操兼任冀州牧后,有人替他出主意,欲恢复九州旧制,实质上是要扩大冀州的辖地。曹操已准备照此执行。荀彧却分析道:“如果这样的话,冀州扩大地区太多,其他人被夺之地也必然很多,便会人人自危,当务之急是先定河北,再南定荆州,然后再谈恢复古制不迟。”于是,曹操放弃了扩大冀州辖地的打算。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准备南攻荆州,向荀彧请教进攻路线。荀彧建议公开从宛、叶出军,同时以轻装部队间道出击,打刘表一个出其不意。曹操采纳此计,果然没用大劲便拿下荆州。

在曹魏众多的谋士中,荀彧较多地保留了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他被封为列侯,食邑二千户,其长子娶曹操之女,家里应很富有。然而,除了生活所必需的以外,他把多余的财物都分给了宗族和老朋友,家无余财。他与他的亲属皆以谦虚、节俭出名。他为曹魏推荐了众多人才,却从未接受任何礼品,他推荐的人差不多都成为名臣。他虽然明知自己是曹操的谋臣,但后来当曹操与献帝的矛盾尖锐化时,他便不自觉地站在献帝一边。

曹操杀董承后,献帝伏后给其父伏完写密信,谈到董承被杀后献帝的怨恨。伏完将此信给荀彧看,荀看后未向曹操报告。后来曹操知道此事,改变了对荀彧的看法,但在表面仍不露声色。

建安二十一年(216),董昭等上书欲让献帝封曹操为魏公,曹操自己也想当。荀彧却认为这将加大对献帝的威胁,有所不妥,欲阻止此事。曹操派荀彧到前线犒军,荀彧突然因忧愁过度而亡,年仅五十岁。关于荀彧的死,其实是一个谜,是一个历史悬案。此外还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伏后密信事发后,曹操即叫荀彧去杀伏后,荀彧拒不执行,自杀。另一种说法是:曹操曾送一盒点心给他,他打开点心盒一看是空的,便知曹要其自杀,也就自杀了。总之,荀彧未得善终。

郭 嘉 (170—207) 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少年时的郭嘉便有远大志向,因见天下动乱,便隐姓埋名,与英雄豪杰交结,不与一般人往来。袁绍在北方树起反董大旗后,他即前往投奔。袁绍对郭嘉很敬重,处处礼遇。但不久,他就发现袁绍难以成就大业。他对袁绍的谋士辛评、郭图说:“智者要慎于择主。袁公表面上效仿周公礼待下士,但却不懂怎样用人,办事千头万绪不知重点,喜好出主意却不能决断,难以成就霸王之业。”建安二年(197),郭嘉果断离开袁绍投曹操。当时,正值曹的谋士戏志才死去,正需谋士,荀彧将他推荐给了曹操。

曹操召见郭嘉,问他:“我现在想讨伐袁绍,又感力量不够,怎么办?”郭嘉说:“袁绍有十败,公有十胜。”接着,他分析了袁绍的十大弱点、曹操的十大优点,说得头头是道,最后他建议先打吕布。曹操与其谈后,非常高兴,说:“使我成大业者,必此人也!”而郭嘉谈完出来,也高兴地说:“这正是我要找的主人。”曹操马上上表献帝,封其为司空军祭酒。这年郭嘉二十七岁。

建安三年(198),曹操采纳郭嘉的建议,出兵攻打吕布,下彭城,逼下邳,围吕布。最后,吕布死守下邳,不再出战。曹军久攻不下,士兵感到疲倦,曹操准备撤兵。郭嘉分析说,吕布军已无斗志,应趁陈宫尚未拿定主意时,急攻求胜。曹操又采纳此建议,果然擒杀吕、陈。

建安四年,孙策闻袁、曹相持,决心渡江攻许。消息传到许,大家听后都有一些担心。唯郭嘉说:“孙策最近刚兼并江东,诛杀了不少英雄豪杰,有许多人要为他们报仇。孙策骄傲而不防备,必死于匹夫之手。”很快传来消息,孙策被刺客所杀。

建安四年,刘备来投曹操。曹操以客礼相待,并让皇上给他一个空头的豫州牧衔。见此,郭嘉曾劝曹操:“刘备是一个英雄,善于收买人心,又有关羽、张飞效死力,不会久处人下,主公应早做防备。”不久,袁术败逃经过下邳。曹操令刘备去拦击。郭嘉、程昱知道后,立即赶去劝阻曹操,但为时已晚。刘备离开许后就举兵叛曹,攻占下邳,有与袁绍相配合夹攻曹操之势。曹操后悔没早听郭嘉之策,欲出兵攻刘,又担心袁绍从北边打来。郭嘉却认为:袁绍反应迟缓,刘备立足未稳,应立即出兵快攻,这是改变被夹攻局面的唯一机会。曹操采用此计,立即出兵,大破刘备,生擒关羽。

郭嘉跟随曹操,参预了官渡之战的整个战略谋划。袁绍战败病死后,郭嘉又跟随曹操攻打袁氏诸子。当时,曹军在黎阳打袁谭、袁尚,连打胜仗。诸将主张应乘胜猛攻。郭嘉认为袁氏二子本有矛盾,都想争当袁家嫡子,若攻之过急,二子必联合抗曹,不好对付;不如暂缓进攻,摆出欲南攻刘表的姿态,待其自相残杀后再攻,必有胜利把握。曹操采用此计,退兵观望,二子果然相攻。袁谭兵败,假装降曹。曹操乘胜定邺,占有河北,又擒斩袁谭。袁尚败后逃入乌桓。此后,郭嘉又建议大量任用当地知名人士为官吏,迅速安定河北。此战后,曹操上表让献帝封其为亭侯。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欲远征逃到乌桓的袁尚。当时,许多人担心大军远征后,刘表、刘备攻许。郭嘉分析道:“袁尚、乌桓自以为距曹军很远,必不防备,攻其不备,定可取胜。若不攻灭袁尚,以后他可能在河北死灰复燃。刘表只是一个座谈客,他知道自己不能驾驭刘备,若把兵权全交给刘备又不放心,不交兵权,刘备又不会卖力,我们远征不会出事。”于是,曹操开始率大军远征。大军到达易县(今河北雄县)后,郭嘉再次建议轻装快进。曹军即留下装备,密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附近),直指单于廷,斩乌桓首领蹋顿,袁尚、袁熙逃往辽东,被杀。但就在回军路上,郭嘉突发急病而死,年仅三十八岁。

评: 不管主观愿望如何,荀彧客观上是为曹魏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的。他在最后几年与曹操的冲突,体现了道德与权谋、理想与现实的差异。若把他与诸葛亮相比,更能加深对谋臣择主重要性的理解。他选择了曹操,又想保护献帝,其悲剧性的结局就是一种必然。

郭嘉是曹操创业中期的主要谋士之一。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主要建树是协助曹操统一了北方。与荀彧相比,郭嘉更注意权谋。他选择曹操确为英明之举。曹操在众谋士中对他最为赏识,对他的死最为悲惜。 C453AtExfh8SBqSoWpI+cDSBzCtYt55FTXjX4Y1+cRpDVV0JA7eeUJsQkXtNmmnN



传记第五
程昱 刘晔 贾诩

程 昱 (141—220) 字仲德,东阿(今山东阳谷)人,身高八尺三寸(约一米九),美髯。在很重视仪表的三国时期,他属于英俊美男子。在他四十三岁时,黄巾起义爆发。当黄巾军打到他所在的东阿县时,县丞王度率一部人响应黄巾军,县令吓得翻墙而走,城内的官吏百姓都逃到城外东边的渠丘山上。程昱逃出后,即主动派人去侦探王度的情况,不久得知其因城内无人已撤至城外,便与县城中的某大姓商量说:“王度占领了县城而不敢居守,说明其只不过是为了抢夺一点财物而已,其实力量不大。现在我们应回城,城墙高,粮食多,才能坚守。”该大姓也有同感。他们欲请官吏、百姓回城。但吏民反而怕城里不安全,不从。程昱即对该大姓说:“愚民不可计事。”即密派数人到东山上挥旗,同时大呼贼来了,终于使吏民随其回城,并找回县令,请其一道守城。当王度再来攻城时,程昱又率军民将其击败。在这次黄巾大乱中保全了东阿城,程昱名闻四方。

初平年间,兖州刺史刘岱欲召辟程昱为州吏,程昱拒绝。不久,袁绍与公孙瓒大战,双方都争夺、威逼刘岱,刘岱不知何从。他的一个属吏说:“程昱有谋,能断大事。”便请程昱来商量。程昱分析说:“袁绍距我们近,公孙瓒距我们远,不能舍近求远。再说,公孙瓒虽暂时打了一个胜仗,但他绝不是袁绍的对手。”于是,刘岱选择了袁绍。不久,公孙瓒大败,刘岱上表要朝廷任命程昱为骑都尉,程昱以有病为由,坚决推脱。

初平三年(192),青州十万黄巾军入兖州,成功地斩杀了刺史刘岱,由曹操主兖州事。曹操刚到任就征召程昱出仕,程昱欣然前往受命。曹操与其一席谈,很高兴,即让他代理寿张(今山东东平)县令。接着,曹军在寿张击败青州黄巾军,又收编其精锐,诸多杂事由程昱处理。曹操对他很满意,在率大军出征徐州时,便让程昱来与荀彧一道守鄄城,并处理州里事务。不久,发生了张邈、陈宫叛迎吕布事件。当时,兖州数十城皆投降吕布,仅剩下鄄、范、东阿三城,情况很危险。面对突变,程昱坚决站在曹操一边。荀彧要他利用在这一带的影响,回去说服范、东阿城坚守。当他到范县时,吕布已经将范县令靳允的母亲、弟弟、妻子捉为人质,并已派人入城为说客。程昱向其分析了吕、曹二人之得失及未来,靳允即斩杀吕布的来使,表示坚守范城。程昱又派人去毁掉仓亭渡口,当陈宫率军赶来时,无法过河。他又到东阿,与该县令一道坚守。这样终于保住了三城。曹操回来后,拉住程昱的手说:“如果没有你,我回来就没有落脚之地了!”于是曹操上表要朝廷用其为东平相。程昱原名立,少年时曾梦上泰山,双手捧日,曹操于是为其改名昱。

此后,曹操与吕布战于濮阳,由于兵力太少,连续失利。这年当地出现大蝗灾,粮食极度欠缺,一斛粮卖五十余万钱,民间出现吃人现象。当时,程昱为曹操筹集粮食,其中也杂有许多人肉干。由于缺粮,曹、吕两军一度停战。当时,袁绍派人来说只要同意合作,即只要服从他,并把家属送到邺城做人质,便可供给粮食。曹操打算同意。程昱知道后,即去劝曹。他分析了袁绍想成大事,但智力不够,而曹操绝不是能居人下之人,且现在还有成就霸业的基础。曹操终于放弃了投袁的打算。

建安元年(196),献帝东迁时,程昱与荀彧一道劝曹迎帝。曹操迎帝都许后,便表奏献帝让程昱在朝廷中当了尚书。此外,曹还让程担任东中郎将,并兼任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务。可见曹操对其极信任。

刘备被吕布打败后,来投曹操。程昱即劝曹杀备,曹不听。后来,曹操又派刘备带兵去拦击袁术。程昱知道后,马上去劝阻,曹操也开始后悔,即派兵去追刘备,可已经晚了。

建安四年(199),袁绍率十一万大军南攻曹操。当时,程昱负责守鄄城,只有七百兵士。曹操准备为其增加二千兵,为程昱谢拒。程昱认为,袁绍拥大军而来,不打兵少的城;若加兵,袁兵反而会来打。后来袁绍路过鄄城,因见其兵少,果然不攻而过,其胆识很令曹操等佩服。官渡之战中,程昱的主要任务是与李典一道从水路运军粮。

当曹操与袁谭、袁尚交战时,程昱为其运粮,同时收编山泽中的亡命之徒数千人,补充前线。曹操非常高兴,命其为奋武将军,封亭侯。

曹操南攻荆州,刘备逃往东吴边界。当时,曹营中许多人都认为孙权会杀刘备。程昱却认为孙权会先借兵刘备,以共同抗曹,待抗曹成功,孙权想杀刘备时,又无能为力了。这种预见不久就被证实。

曹操西征关中,让曹丕留守,程昱参军事。当时,河间地区发生了以田银为首的农民起义,曹丕即派大军前往攻打。义军被围后,有千余人投降。议者皆认为,应按法律斩杀围而后降者。但程昱却认为:“过去制定此法时为割据混战局面,现在北方已经统一,且他们是我们的百姓,不宜杀;若一定要杀,最好先请示曹公。”众议者又认为现在曹丕留守,有专命处理之权,程昱不答。下来后,曹丕单独召见他,说:“你好像还有话没说完。”他说:“专命之权一般是用于处理紧急事务,现在这些俘虏就在我们手里,不会发生意外,故老臣认为不宜行用此权。”曹丕即将此事请示曹操,曹操果然不杀这批俘虏。事后,曹操非常高兴,对程昱说:“君不仅善于军事计谋,还善于处理好我们父子关系。”建安十八年(213),程昱参与上书请献帝封曹操为魏国公。

程昱性情刚烈,常与周围人意见不合,得罪了不少人。虽不时有人上告程昱谋反,而曹氏对他更好。魏国建立后,他任卫尉,封安乡侯。他于晚年主动退休交出兵权,闭门不出,竟得善终,享年八十。

刘 晔 (178—235) 字子扬,淮南成惪(今安徽寿县东)人。他是刘姓皇室后裔、东汉光武帝的儿子阜陵王的后代。到父辈时,他的家族仍为扬州的豪族名门之一。在他七岁、哥哥九岁时,其母病危,临终前对他们兄弟说:“你们爸爸的宠妾,天性喜欢陷害人。我死后,她必搞乱我们这个家庭。你们长大后,若能把她杀掉,我就死而无恨了。”刘晔十三岁时,对其兄说:“亡母之言,可以执行了。”即入室杀掉其父宠妾,然后直接到母亲墓前拜墓。其父大怒,派人抓刘晔。刘晔却主动回家对父跪拜请罪:“这是亡母临终之令,我愿接受未经请示而自行执行母命的惩罚。”其父心中诧异,感到他不同寻常,不再处罚他。后来,以善于识人而出名的许劭来到扬州,他认为刘晔“有佐世之才”。

很快,刘晔成为扬州的名士,而且他家是名门大族,在当地很有影响。当时,扬州境内有几支拥有部曲的豪帅,其中郑宝实力最大,大家都怕他。郑宝想驱赶当地百姓到江南他控制的区域去,便强逼刘晔出面召集执行。这时正好曹操派人来此地办事,刘晔即前往拜见,讲了郑宝之事,并请使者到家同住数日。郑宝带数百人前来会见使者,刘晔将其徒众安排在中门外,以酒肉款待,特将郑宝安排在内室,令家僮伺机下手将其杀死。郑宝不吃酒,敬酒的家僮一直不敢下手。眼看要错过机会了,刘晔便亲自上前,趁其不备,拔出佩刀将其砍杀。然后他手持郑宝首级,外出对其部众说:“曹公有令,敢有动者,与郑宝同罪!”其随从大惊,逃跑回营。因郑宝营中还有兵将数千,为防止意外,刘晔即骑郑宝马,带家僮数人,来到营门,叫出其头目,讲明利害。营内头目及兵士皆叩头请刘晔进营,表示悦服,并请其当首领。刘晔虽知道当时汉家天下气数已尽,但因自己是汉室枝叶,不便拥兵反汉,遂带领这支部队投奔庐江太守刘勋。

当时,刘勋、孙策是争夺江东的主要竞争对手,但刘勋对此并无清楚的认识。孙策用计诱刘勋去进攻上缭,刘勋贸然想出兵,刘晔表示反对。他说:“上缭虽小,但城坚池深,易守难攻;若短期打不下,孙策很可能乘虚袭击我们后方,届时,我们将退无所归。”但刘勋不听,仍带军去攻。孙策果然袭击其后,刘勋大败,只好率残部投到曹操所属的军中。

不久,曹操征召扬州名士到许都,其中包括刘晔。同行名士五人,另外四人沿途高谈阔论,日夜不停,刘晔却独卧车中,一言不发。到了许都,曹操召见他们,问起扬州先贤、敌人形势,四人皆争先抢答。最后,曹操不再提问时,刘晔才“设远言以动太祖”,并到曹操刚好听懂时便停止。召见完毕,曹操即任命这四人为县令,留刘晔在身边当幕僚。

曹操在寿春时,听说庐江界内有“山贼”陈策,聚众数万,据险而守,便问周围人能否去攻打。众人都认为“山贼”善守难攻,打胜了对我们也没什么好处,用不着去打。刘晔却认为:“陈策等不过是在天下大乱之时聚众自保罢了,现在凭着您曹公的威名,再以大军压境,讲明利害,他们便会自行溃散。”曹操即以大军前往,派人一宣传,果然他们就解散了。曹操即提拔刘晔为司空仓曹掾。

曹操亲率大军征伐汉中张鲁时,刘晔以主簿的身份随军。军至山中,曹操见山险水恶,加之缺粮,便决定火速撤退。刘晔却为曹操分析道:“我们缺粮又退兵,敌必攻,我们就是退出也会受重大损失。现在敌见我们退兵,必放松警惕,若我们转身猛攻,便可取胜。”曹操采纳此计,果然攻进汉中,降服张鲁。

打下汉中后,刘晔又建议继续南进,攻打西蜀。他对曹操分析道:“现在我们拿下了汉中,蜀人已吓破了胆。刘备夺得西蜀的时间还不长,他与当地人之间还没有建立起相互依靠的关系。以曹公您的神明,凭藉现在我们打了胜仗的气势,利用现在蜀人的惊恐不安,我们有把握取胜。若稍一迟缓,今后就很难攻取西蜀了。”曹操因赤壁败于孙、刘,心有余悸,不敢再贸然进军,从而失去了一次绝妙的机会。当时,西蜀境内“一日数十惊”,不少人叛乱应曹,若曹军进攻,刘备政权确实很危险。后来曹操知道这个情况后,又问:“现在还能打蜀吗?”刘晔认为现西蜀已初步安定,不能再攻。

延康元年(220),蜀将孟达降曹,甚得文帝(曹丕)的器重。刘晔却认为孟达“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术,必不能感恩怀义,今后将为国生患”。但他的见解并没引起文帝的重视,后来孟达果然叛曹。

这年,文帝下诏要大家讨论:刘备是否会为关羽报仇攻打东吴。大家都认为蜀是小国,名将只有关羽,已无进攻能力,唯有刘晔认为刘备一定会出兵。不久,蜀国果然攻吴。蜀国攻吴后,吴国即派使节来魏,向魏国称臣。朝臣们皆向文帝表示祝贺,独刘晔认为应趁此机会攻吴。他说:“东吴利用长江、汉水之险,已经很久不向朝廷称臣了,现在因为出现了重大困难才来称臣,其可信度很低。他必是外面迫于灭顶之灾,国内又遇重大困难,才派出这些使者。若现在我们不去攻伐,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但他的建议未被采纳。不久,吴国打败蜀国后,也就不再理睬魏国。文帝大怒,兴兵伐吴,刘晔又认为吴国刚获大胜,上下齐心,不能去攻。文帝仍不听,带大军攻吴,无功而返。

明帝(曹叡)时期,刘晔的事业发展到高峰。当时,明帝曾打算攻伐蜀国,问计于刘晔。刘晔因自己与刘备同宗,若说不能伐可能引起误会,便说可以攻伐,但他与其他大臣讨论此事时,又认为不能攻伐。后来明帝发觉此事,便失去了对他的信任。

刘晔约在青龙三年(235)病逝,享年五十七岁。

贾 诩 (146—223) 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其少年时代受到较正规的教育,汉阳人阎忠称他有张良、陈平之奇才。青年时代,他通过举孝廉的途径,入朝廷为郎官。不久,他因见东汉朝政腐败,宦官专政,在朝廷中仕途不顺,便以病辞官回乡。回乡路上,遇着叛乱的氐人,同行数十人皆被捉。他对氐人说他是段公的外孙。当时太尉段氏久为边将,威震西土,贾诩深知其影响,故此冒名。氐人听说后,即对他以礼相待,其首领还与他结盟为兄弟,将他放行,其他同行者皆被杀。

中平二年(185),凉州韩遂等趁乱割据,朝廷派董卓为中郎将,前往镇压。就是在这次战争中,贾诩成为董卓的谋士。董卓有了贾诩后,一下子改变了以前单纯武夫、常打败仗的形象,进攻或撤退多见奇谋,发展很快。中平六年(189),董卓入洛阳,重大军事行动多由其谋划。董卓任太尉,即以其为太尉掾,接着,又命其为平津都尉、讨虏校尉等,可见倚重之深。

但种种迹象表明,当时贾诩对董卓掌握朝廷大权后的残暴行径,曾加以规劝,未被接受,便辞职离开了朝廷。或者是他预感到了某种危险,便主动离开了朝廷。当时,董卓女婿牛辅驻军于陕,即请其为幕僚。

初平三年(192)四月,董卓、牛辅被杀后,王允等欲继续杀凉州兵。凉州兵十分惊恐,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打算解散部队,秘密逃回家乡。贾诩知道自己也在被诛之列,他献计说:“听说长安城中有人正在议论,欲全部诛杀凉州人,如果诸君单独行动,一个亭长就能将你们抓获。不如大家率部西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如果成功,挟天子以令诸侯,若失败,再走不迟。”于是,大家率众西攻长安成功。

凉州兵控制朝廷后,即以贾诩为左冯翊,还打算因功封其为侯。贾诩说,这只是救命之计,谈不上功,坚决推脱。他们又要让他当尚书仆射,他又推掉,最后勉强当了尚书,负责选举、任命官吏。在这期间,他仍尽力规劝凉州诸将,并尽力保护一些官吏。当时宫人多无换洗衣服,献帝欲发御府中的布料给宫人,李傕不同意。献帝又卖宫中马百余匹,欲同布料一起发给官吏及百姓不能自存者,李傕又不同意。贾诩曾多次劝李。李傕、郭汜在长安城中相斗,贾诩出面劝和。不久,因母丧辞官回乡,凉州诸将随即将其接回,并拜为光禄大夫。

建安元年(196),凉州诸将内讧,互相残杀。贾诩见大势已去,便归还官印。当时,凉州将段煨驻军华阴,他便到那里暂住,不久,张绣派人来接他做幕僚。当时,张绣在南阳,因张济新丧,与刘表相对立。贾诩即劝张绣与刘表连和,同时贾诩开始考虑未来的归属。第一个值得考虑的当然是就在身边的刘表。他亲自到荆州考察,回来后对张绣说,刘表只是一个和平时期的三公人才,不见事变,多疑无决,在这动乱时期不能有所作为。建安二年,曹操带兵来攻张绣,并派人招降。贾诩认为曹操是可以投靠的主人,便与张绣投曹。但曹纳张绣的婶母为妾,又收买张部下大将,张绣转怒欲反,贾诩又为其出谋,突袭曹操,获胜。此后二年,张绣部与刘表配合,多次成功地抗击了曹军,曹操也感头痛。

建安四年(199),袁、曹开始在官渡对峙。袁绍派人来联络张绣,并致书贾诩,欲南北夹攻曹操。张绣打算同意,贾诩却突然对其使者说:“请回去转告袁本初,他们亲兄弟尚不能相容,怎能容下我们外人!”张绣甚感意外,私下问道:“若这样,我们将到何处落脚?”贾诩从三个大的方面分析了应降曹操,张绣同意,并率众归曹。曹操见他们到来,大喜,拉着贾诩的手说:“您将使我信义传布天下!”即上表请献帝下文任命贾诩为执金吾,封亭侯,兼任冀州牧,因当时冀州尚未收复,又留参司空军事,即实际担任谋士。

袁、曹官渡之战时,贾诩在曹身边出谋划策。当曹军粮食快尽时,曹操问计于诩。贾诩分析说:“您在光明正大方面胜过袁绍,在勇敢方面胜过袁绍,在用人方面胜过袁绍,在当机立断方面胜过袁绍,虽然有此四胜却在半年内没战胜袁绍,这是由于您总采用万全之策的结果;若出奇兵,估计很快便能取胜。”曹操认为此分析甚确。正在这时,许攸来投,建议出奇兵袭击袁氏屯粮基地乌巢。诸将或以为不妥,贾诩等认为可行。曹操遂行,终建奇功。收复河北后,曹操兼冀州牧,改任诩为太中大夫。建安十三年(208),曹军打下荆州后,又挥军南下攻吴。当时贾诩曾认为应先安定荆州,缓攻东吴。但曹操坚持出兵,大败而归。不久,曹军转战关中,韩遂、马超联兵拒曹,贾诩献离间计,大胜韩、马,收复关中。

贾诩还参加了曹操二子争嫡的斗争,当时,曹丕为五官将,甚感来自曹植的威胁。曹丕派人向贾诩请教自固之术,贾诩说:“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曹丕于是特别注意这些问题,并加强有关方面的训练和修养,终于获得曹操的认可。曹操还就立嫡之事征求贾诩的意见,他沉默不语。曹操问他为何不语,他说:“我在思考袁本初、刘景升父子间的问题。”此二人皆因废嫡立庶引起大乱。曹操一听这个妙对,不禁大笑,也就定了让曹丕接位的决心。曹丕接位为文帝后,任命、提拔的第一个官员便是贾诩:任命他为太尉,晋爵乡侯,增加食邑三百户。

曹丕为帝后曾问:“我想讨伐蜀、吴,先打谁?”贾诩说:“用兵之道在于要打有绝对把握的仗,现在我国群臣中还没有刘备、孙权的对手。”曹丕不信,率军攻吴,大败而返。

贾诩善终,死于黄初四年(223)六月,享年七十七岁。

评: 综观程昱一生,其主要成绩是辅助曹氏建立魏国。刘岱征辟他,他坚决不从,而刘岱很快战死;曹操一请,他就去,而曹操终成大业:这都显示出程昱独具慧眼。当张、陈叛曹迎吕时,当曹操因缺粮欲归服袁绍时,他都坚决站出来,支持曹操成就大业,表现了他非同一般的毅力。

刘晔智勇超人,投靠曹操后,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当时那种环境下,他作为刘姓宗室而能被曹氏重用,可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同时又正因为他是刘姓宗室,他的一些很好的建议未被采纳。但不管怎么说,他在当时众多的刘姓宗室成员中,仍是一个典型的有作为者。

在曹操众多的谋士中,贾诩的经历最复杂。他初投董卓,主要与其生长地有关。他参与董卓及其部将的活动,并不以此为恶,这或与他成长的环境、与年轻时做郎官仕途不顺有关。投曹后,他虽有着这段不光荣的历史,却能获得曹操的信任和重用,这当然与“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有关,却也反映出他本身智谋超群。 5onSYIDlmOFZgr7G3xOolHNwB2h5fndaJOAX3BE5OAuo1ekT01OAw9FCS1ayE2J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