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纪事

中国是世界上人类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元谋猿人就是距今一百七十万年的人类。在全国各地发现的数以万计的旧石器和新石器文化遗址,在人类文化史上有突出的位置。

自公元前三千年至前二十一世纪,是我国文明初起的时代,有三皇五帝的传说。三皇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伏羲、女娲、神农。传说伏羲氏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而考古发现我国最古老的文字,就在约五千年前,因此,伏羲氏确实应该看成我国文明最早的一位代表。女娲氏在伏羲以后为天下共主,她作笙簧,可以看作是音乐的开始;而她炼石补天的传说,实际上是改革前代政治的曲折反映;她聚芦灰以止滔水的传说,则是一次制服洪水的记录。神农氏(炎帝)继女娲之后为天下共主,传说他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又创造了五弦瑟,开始蜡祭和市易。看来,自他以后,我们的先民开始进入农耕社会。

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黄帝是公元前二十六世纪中原地区一位大部落联盟首领,传说他和他的大臣们发明了历法、舟车、姓氏、蚕丝、冠冕、弓矢,创造出比较复杂的文字,又制服了其他部落联盟,被尊为天子,有了雏形的政权组织。炎帝、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颛顼将沟通神人的占卜从民间收归天子,设置了较为完全的政权机构,制定了比较正规的历法。帝喾俭朴无私,品德高尚,以仁爱治民,以乐和政,被称誉为仁爱之主。帝尧最突出的特点是不仅经常征求四岳的意见,而且设谤木,让平民都可以对国事发表意见,设立多级政权组织,要求荐举贤人,加以任用,最后将天子之位禅让给舜,是一个典型的上古民主制君主。帝舜以孝道闻名,他善于识别人才,任用贤人,放逐恶人,布教天下,反映出在其时代,各方面的矛盾斗争已非常激烈。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是夏王朝时期。禹治水成功,被禅位为天子,成为夏王朝的建立者。他规划九州,实行贡纳制度,说明当时已有了明确的行政区域划分。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破坏禅让的传统,自立为王,从此,王位传子不传贤,实行世袭制度,开始了古人所说的“家天下”。夏朝总共传了十四代,十七个王,延续近五百年。夏启的儿子太康耽于游乐田猎,不理政事,被有穷氏首领后羿所逐。太康死后,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为夏王,实权操纵于后羿之手。仲康死后,其子相立,寒浞杀后羿,又杀相自立,最后,相子少康立为王,重建夏朝,史称为“少康中兴”。少康之子杼在位时拥有一支比较强大的武装,彻底肃清了寒浞的势力,并征伐东夷,使夏王朝发展到鼎盛。其后的五代六王,社会比较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夏朝的统治,东至东海,西连西河,北及燕山,南逾江淮。当时已经能冶炼较好的青铜,制作了不少青铜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商品交换也有所发展。有了比较进步的阴阳合历和干支记日的方法。第十五代夏王孔甲,好方术鬼神,淫乱,引起诸侯的反叛,夏朝逐渐衰败。夏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不务修德,奢侈无度,杀人无数,四处用兵,劳民伤财,以至民众反抗,诸侯叛离,终于被商汤所灭。

商人据传说是帝喾之子契的后裔,契佐助夏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开始兴起。经过近五百年的发展,到成汤时,已经成为以亳为都城的强大方国。在伊尹的辅佐下,成汤首先争取众多方国的支持,征讨不归顺的方国,最后兴兵伐夏,鸣条一战,夏桀兵败逃至南巢而死,商朝建立。商朝传十七代三十王,五六百年。第三代商王太甲不遵循成汤的法度治民,被伊尹放逐。悔过以后,恢复王位,勤俭爱民,诸侯亲附,社会安定,被称为守成之主太宗。此后,一直到第九位天子太戊,是王朝巩固和发展的时期。在第八代商王雍己时,曾发生过有的诸侯不朝的情况,太戊继位,在伊陟和巫咸的辅佐下,殷道复兴,诸侯归附,太戊被称为中宗。

从第十位天子仲丁开始,商王室出现混乱。其后五代九王,多次发生废除嫡子而另立弟弟或庶子,以及弟弟、儿子争夺王位的权力斗争,并且多次迁都。先是帝仲丁迁都于嚣,继而是帝河亶甲迁都于相,然后是帝祖乙迁都于邢。“九世之乱”,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国力衰败,诸侯不朝,各种矛盾交错,危机四伏。盘庚为了挽救王朝的危机,将都城由邢邑迁至殷,并进行改革,推行成汤的政见,革除奢侈恶习,关心百姓,使局势得以安定,政治、经济、文化开始迅速发展。史称“盘庚迁殷”。第二十二代商王武丁自幼在乡间长大,了解民间疾苦和稼穑艰难。他从夯筑奴隶中擢拔傅说为相,任人唯贤,大力改革政治,使贵族和平民都没有怨言,并多次出兵平定了土方 方、鬼方等游牧部族的侵扰,大规模地对荆楚用兵,商王朝的势力远及四方,发展到鼎盛。

商王朝建立了复杂的政权机构、庞大的军队和比较完备的刑法。有专门的巫职机构和许多巫卜人员,神事笼罩了一切,大小事都要进行占卜,以定其吉凶,人祭人殉相当普遍。商朝以班爵制度规定了贵族的等级,明确了方国的地位,方国有定期向王朝朝贡、提供力役、随从出征的义务。商王朝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到较高的水平,普遍使用耒耜等农具,实行集体耕作的 田法,灌溉和排水技术也有了一定的发展。青铜冶炼技术和铸造工艺达到纯熟和美奂的境界,传世的商代青铜器种类繁多,造型精美,纹饰瑰丽,令人叹为观止。商贸活动规模扩大,货币的使用增多。商代有比较丰富的文献典籍,有达到相当水平的乐器,并开始设置闰月,以调整朔望月和回归年的长度。

自二十四代王祖甲以后,社会矛盾加剧,殷王朝逐渐出现衰乱的景象。第二十七代王武乙无道,以革囊盛血,仰而射之,名为射天。后来他在河渭间打猎时,遭雷电击死。到第三十代王纣时,王权与贵族阶层的斗争发展到顶点。纣王自恃聪明,刚愎自用,文过饰非,淫虐无比,奢侈无度,醉生梦死,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作长夜之饮。纣王设炮烙之刑,大肆杀戮王公贵族。滥施酷刑,加重聚敛,使得诸侯、贵族和小民都相与反叛。纣王在危机日益深重时,还大规模地对周边部族用兵,平定了东夷,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更加速了他的灭亡。西方的周人乘机发展起来,终于灭了殷商。

周人的始祖传说是帝喾元妃姜嫄的儿子弃。弃在帝舜时担任农师,号称后稷,教民耕稼有功,分封于邰。商朝初年,他的后代公刘率族人迁到豳。到古公亶父时,又迁到岐山南边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定居下来,逐渐发展成一个新兴的西部势力,自称为周。古公的幼子季历继位后,修行道义,发展生产,驱逐夷狄,力量更为强大,与商发生矛盾。商王文丁派人将季历杀死,季历的儿子昌继位。昌号称西伯,仁慈爱民,礼贤下士,天下士人都来投奔。周的发展,使商纣感到威胁,于是将西伯昌囚禁于羑里七年。周人以珍宝和美女将西伯赎出,此后,在吕尚的辅佐下,西伯昌表面上耽于游乐,对殷纣十分驯服,实际上却更为积善修德,和悦百姓,大力发展生产,使更多的诸侯前来归附,进而征讨不驯服的诸侯和商的盟国,终于三分天下有其二,成为所谓的受命之主,而自称王,即周文王,并将都城迁到丰邑(今陕西长安西南沣水西岸)。九年,周文王逝世。其子发继位,称武王。他以吕尚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等人为主要助手,继续文王未竟的事业。将都城扩至沣水以东的镐京(今陕西长安县境),积极作灭商的准备。两年后,武王在盟津召集八百诸侯会师盟誓。文王受命第十一年十二月,武王兵出潼关,联合各方国诸侯,挥师东向,于次年二月甲子日在牧野打败商朝的军队,杀死殷纣王,史称武王灭商,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周朝。周朝经历了三十七代天子,八百多年,到公元前二五六年,才被秦国灭掉。公元前七七〇年,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丰镐二京在西,洛邑在东,习惯上称公元前七七〇年以前的周朝为西周,以后的为东周。

武王建周后,大封功臣谋士,如将吕尚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召公奭封于燕,叔鲜封于管,叔度封于蔡。据说,周初总计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其中兄弟之国十五,同姓之国四十。封邦建国的目的,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士,这样自上而下统治人民。武王死后,其子诵继位,为成王。成王年少,天下初定,周公旦恐怕诸侯不服,以王叔摄政。管叔、蔡叔不服,与殷纣之子武庚,带领淮夷,发动叛乱。周公毅然率兵东征,平定了叛乱,诛杀了武庚和管叔,放逐了蔡叔,收伏了殷的余民。为了加强对东方的统治,周公奉成王之命负责营建洛邑的工作。洛邑建成后,成王亲自来到洛邑王城,大会天下诸侯和四夷君长,并将跟随武庚叛乱的殷遗民迁进成周,以便控制。周公还制礼作乐,建立了周朝的各项典章制度,确立了以宗法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体制。成王曾亲自讨伐东夷,使东部得以安定。成王死后,继位的康王继承先王的事业,勤于政事,平易近民,刑罚几十年不用,社会更加安定。

武、成、康三代,政治清明,是周的黄金时代。但到第四代天子昭王时,就出现了危机。当时,王道微缺,周昭王贵为天子,南巡汉水时,却被船夫用特制的胶船暗算,葬身于鱼腹之中。周穆王继位后,为了恢复周王朝的威望,新设太仆一职,作为太御众仆之长,以加强王朝的中枢管理。他制定刑律,减轻刑罚,以加强对臣民的控制,施善政于天下。他西征犬戎,南摄夷人,对边远民族的侵扰进行积极的防御,制止了掠夺。穆王又曾东平徐偃王所率徐夷诸部的反叛,南讨楚国,大会诸侯于涂山。

穆王以后,周朝逐渐衰微,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四代,由于周围戎狄的不断侵扰,王朝陷入长期的战争之中,国力消耗很大,不得不加重对民众的剥削,国内矛盾日益尖锐。有的贵族也开始破产,而表现出对现实的愤懑。

长期的矛盾逐渐积累,使王朝产生了深刻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继位的周厉王,不仅不采取安抚民众、发展民生的措施,反而任用佞臣,大肆挥霍,连年对外征战,变本加厉地剥夺,垄断山泽之利,引起民众的不满和议论。他就派巫师监视,杀死议论的人,使矛盾更为尖锐。三年以后,愤怒的镐京居民终于发起暴动,将厉王流放到彘,由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政权,历史上称为周召共和。共和元年即公元前八四一年,中国历史从这一年开始有了明确而且连续不断的纪年。周厉王死后,他的儿子宣王整顿朝政,曾经使周王朝有所复兴。但到第十二代天子周幽王时,王朝的危机更为严重。关中地区发生地震、山崩和河水枯竭等严重自然灾害,周幽王不仅不抚恤灾民,反而更加奢侈腐化,贪得无厌。为了博得宠妃褒姒一笑,幽王举烽火欺骗诸侯前来勤王。最严重的问题是,幽王决定废去王后申氏,杀掉太子宜臼,另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申后的父亲申侯于是联合西方部族犬戎,举兵攻打周幽王,在骊山下杀死幽王,掳走褒姒。幽王的儿子宜臼即位时,关中遭受兵火洗劫,残破不堪,犬戎又不时前来骚扰。周平王宜臼只得将都城迁到洛邑,史称平王东迁,东周开始。

本来,周王朝政治上强大,经济上发达,各诸侯国都认真地奉周王室为天下共主。平王东迁以后,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期休养生息发展了起来,而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渐渐丧失控制诸侯的能力。强大了的诸侯,不再对周王室唯命是从了,他们有的蚕食周的土地,有的攻伐别的诸侯国。周桓王十二年(前708),周桓王带了军队去讨伐桀骜不驯的郑国,郑伯不仅敢于领兵抗拒,而且打败了王师,一箭射中了周王的肩膀。这说明,这时周王的地位已经严重下降,只是还保存着天下共主的虚名罢了。孔子将鲁隐公元年(前722)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的历史修成了一部史书——《春秋》,后人就把这一段历史称为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见于史书的诸侯国名有一百二十八个,但比较重要的不过十几个,它们主要是位于今天山东的齐、鲁,位于今天河南的卫、宋、郑、陈、蔡,位于今天山西的晋,位于今天北京及其周围地区的燕,位于今天陕西的秦,位于今天河南、安徽南部和两湖的楚,位于今天江苏中南部的吴和位于今天浙江一带的越。这些比较大的诸侯国凭借其实力,用战争来扩充领土,迫使弱小国家听从他的号令,并互相争夺,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霸,又写作伯,就是诸侯中的老大的意思。

最早称霸的是齐桓公。齐是太公吕尚的封国,其历代君主致力于整顿政治,发挥滨海鱼盐的优势,提倡家庭纺织业,发展商业和手工业,使其国力逐渐发展起来。齐桓公(前685—前643在位)继位后,以管仲为相,整顿国政,废除公田制,按土地的肥瘠,确定赋税,设盐、铁官和铸钱,增加财政收入,寓兵于农,将基层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合为一体,增加了兵源和作战能力,迅速成为华夏各国中最富强的国家。然后就打起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多次大会诸侯,帮助或干涉其他国家,抗击夷狄的侵扰,终于在周僖王三年(前679)成为霸主。周惠王二十一年(前656),齐桓公带领八个诸侯国的联军,以优势兵力迫使楚国服从他,订立了召陵(今河南郾城)之盟,其霸业发展到顶峰。

齐桓公死后,齐国出现争夺君权的内乱,力量削弱。楚国乘机发展势力,先后灭了它北边的几个小国,重新把矛头指向中原。宋襄公(前650—前637在位)以抵制楚人北侵为号召,企图充当中原的霸主。但从国力和业绩看,宋襄公都够不上称霸。周襄王十五年(前638),楚宋两国的军队在泓水相遇,宋军大败,连宋襄公都被射伤了腿,不久死去。

正当楚国称雄中原的时候,西部的晋国发展了起来。晋文公重耳(前636—前628在位)曾因“骊姬之乱”,在外流亡十九年,饱尝艰辛。即君位后,他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交好秦国,在诸侯中威信很高。周襄王二十年(前633),楚军包围宋国都城商丘。次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在城濮大败楚军,成为霸主。

晋文公死后,秦穆公谋求向东方发展,被晋所阻。崤地一战,秦全军覆没,转而向西,吞并了一些戎狄部族,称霸西戎。

楚国在城濮战后,向东发展,灭了许多小国,势力南到今云南,北达黄河,经济文化发展。楚庄王(前613—前591在位)改革内政,平息暴乱,兴修水利,国力更为强大,竟向周定王的使者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周定王十年(前597),楚与晋会战于邲(今河南武陟东南),大胜。不久,又进兵围宋,晋人不敢去救,于是中原各小国纷纷归向于楚,楚人称霸中原。

连续不断的战争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也引起中小国家的厌倦,加以晋楚两大国势均力敌,谁都无法吃掉对方。于是由宋发起,于周简王七年(前579)和周灵王二十六年(前546),举行了两次弭兵会盟,从此,战争大大减少。

当中原诸侯争霸接近尾声时,地处江浙的吴、越开始发展。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吴王阖闾以伍员为大将,统兵伐楚,攻进楚都郢。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又挥师南进伐越。越王勾践率兵迎战,越大夫灵姑浮一戈击中阖闾,阖闾因伤逝世。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吴王夫差为替父报仇,兴兵败越,越王勾践求和,送给吴王珍宝美女,自己亲自为夫差牵马。吴王乘胜向北进击,大败齐军,成为小霸。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生息,终于在周元王三年(前473)消灭吴国,夫差羞愤自杀。勾践北上与齐晋会盟于徐,成为最后一个霸主。

据史书记载,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有三十六名君主被杀,五十二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战事四百八十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利的兴修,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春秋中后期,各诸侯国的经济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政治形势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最重要的是诸侯国内部卿大夫的势力逐渐发展起来,著名的如鲁国的三桓、齐国的田氏、晋国的六卿。他们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控制和瓜分公室,并互相争斗,以扩充领地。晋国的六卿争斗到最后,剩下韩、魏、赵三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周王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周安王十一年(前391),田氏废除了齐康公,自立为国君,也得到周王的承认。三晋和田氏的胜利,宣布了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的残酷政治法则。于是,以魏国的李悝改革为起点,各国争相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变法运动。变法的核心是将劳动者固着到土地上,以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社会文明程度的加深,使统治者对物质享受的贪欲急骤膨胀。增加剥削量的最直接的办法,是掠夺更多的土地,而掠夺土地的最便捷的途径是战争。所以,这个时期,战争愈来愈多,愈打愈大。据统计,从周元王元年(前475)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战争打起来,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西汉末年的刘向,将有关这段历史的各种资料编成一本书,取名《战国策》,从此,人们都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最有实力的是齐、楚、燕、秦、韩、赵、魏,人称“战国七雄”。魏文侯(前445—前396在位)任用李悝进行改革,尽地力之教,建立武卒,重用吴起、西门豹等人治理地方,发展经济,成为战国初期第一个强国。魏武侯时,吴起受魏相公叔排挤,离魏至楚。周安王二十年(前382),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裁减冗官,废除贵族的世卿世禄,明法审令,禁止私门请托,也日益强盛了起来。但楚国旧势力太强,楚悼王刚死,吴起就被乱箭射死。魏惠王将国都迁至大梁,招徕士人,发展水利,对外用兵,图谋吞并以濮阳为都城的卫国,引起周围国家的不满。这时,齐威王任用邹忌等人进行改革,大力整顿政治,鼓励臣民进谏,制定法律,招抚流亡,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实力仅次于魏的大国。周显王十六年(前353)的桂陵之战和周显王二十八年(前341)的马陵之战,齐国以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用奇计打败了魏军,从此,齐国成为中原最强的国家。为了满足对人才的需求,齐宣王扩建位于齐都临淄的稷下学宫,对前来稷下的学者,给予上大夫的优厚俸禄和舒适的生活待遇,让他们专心学术,培养弟子,促进了学术的进步和繁荣。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和十九年(前350),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的变法最为彻底。商鞅变法鼓励人口增殖,重农抑商,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户口,实行连坐之法,使秦国成为战国中期以后最为强大的国家。虽然后来商鞅被车裂而死,新法却并未废止。齐国和秦国东西对峙,展开了争取其他诸侯国、孤立对方的斗争,而韩、魏、赵、楚、燕等国,则在联秦抗齐和联齐抗秦中摇摆。这时,出现了两个著名的政治家——张仪和公孙衍,他们分别连横和合纵,导演了一幕生动悲壮的活剧。

强大起来的秦国,不断地向东方扩张领土。周显王四十年(前329)魏人张仪来到秦国,向惠文君上连横之策,建议与魏、楚相亲善,接着在魏、楚的配合下,进攻韩国的新城和宜阳,将军队开到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最后再回过头来攻取魏、楚的领土,迫使天下诸侯都西面事秦,完成称王的大业。这一策略正中惠文君下怀,遂以张仪为客卿。张仪一再鼓动秦军攻打魏国,又将所夺土地还魏,迫使魏国首先事秦,纳上郡十五县予秦,对其他东方国家形成很大的威胁,张仪被任命为秦的国相。周显王四十六年(前323),魏将公孙衍行合纵之策,促使魏、韩、赵、燕、中山五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为王,以联合抗秦。但不久,楚国就派兵伐魏,公孙衍的策略受到挫折。魏相惠施联合齐、楚的活动也遭到失败,被驱逐。魏惠王受到齐、楚的打击,不得不于周显王四十七年(前322)任用张仪为魏相,想联合秦、韩之兵以伐齐、楚。但张仪的真正意图,是要魏国首先事秦,而让其他诸侯国仿效。魏惠王没有听从张仪的意见,在齐、楚、燕、赵、韩等国的支持下,于周慎靓王二年(前319),赶走张仪,以公孙衍为魏相。次年,公孙衍发动魏、楚、燕、赵、韩五国第一次合纵攻秦,以楚怀王为纵长,被秦击溃。

此后,秦不断进击三晋,又利用巴蜀互攻的机会,出兵占领了巴蜀全境,获得了一个富庶的后方基地。周慎靓王五年(前316),燕王哙将王位让给国相子之。子之为王三年,国内大乱,将军市被与太子平结党进攻子之,百姓反攻,杀太子平和市被,死者数万。齐宣王乘机派兵伐燕,五十余日,就攻取燕国全境。由于齐军大量杀戮平民,燕人起而反抗,齐军被迫撤退。但此事证明,齐国的力量仍相当强大。同时,齐与楚结盟,更加强了齐与秦抗衡的力量。

为了破坏楚、齐联盟,周赧王二年(前313)张仪出使楚国,使楚与齐绝交。当楚怀王察觉受骗,又发兵攻秦。秦军在丹阳打败楚军,攻取楚国的汉中地六百里。张仪又说服韩、赵、燕与秦连横。周赧王十四年(前301),齐、韩、魏联合攻楚,杀楚将唐昧。周赧王十六年(前299),楚怀王受骗往秦,被扣留,最后死于秦国。从此,楚国一蹶不振。

周赧王八年(前307),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改传统的甲兵为骑兵,改车战为运动战,使赵国的军事实力大为增强,成为秦国向东发展的新障碍。秦昭王为了打击赵国,派穰侯魏冉到齐,约齐闵王与秦昭王同时称帝,联合五国攻赵。游说家苏秦识破了秦的阴谋,劝告齐闵王放弃帝号,发动合纵,会合燕、韩、魏、赵等五国军队,于周赧王二十八年(前287)联合攻秦,秦被迫割地给魏、赵以求和。此后,赵将赵奢、廉颇,赵相蔺相如一再粉碎了秦人的军事进攻和外交重压,捍卫了赵的尊严和国土。

齐军从燕国撤退后,继位的燕昭王奋发图强,卑身事贤,以图雪耻复仇。周人苏秦和魏人乐毅受到重用。乐毅帮助燕昭王进行政治改革,使燕国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秦则作为间谍出使齐国,劝说齐闵王伐宋、攻楚,以削弱齐的力量。二人并与赵、魏、楚等国约定,联合伐齐。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燕将乐毅率燕、赵、秦、魏、楚五国之兵,联合攻齐,一直攻破齐都临淄,夺其大部分疆土,虽然后来齐将田单收复了失地,齐国从此再也没有与秦抗衡的力量。

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城,揭开了秦国统一战争的序幕。楚国避秦军威势,迁都于陈,爱国诗人屈原痛感国家沦亡,投汨罗江自尽。周赧王四十四年(前271),客卿范雎向秦昭王献“远交近攻”之策,就是与远方国家结盟,集中力量先打败邻近的国家,再逐步兼并其他各国。秦昭王纳范雎之策,于周赧王五十年(前265)出兵伐韩,切断上党郡与韩都城新郑的联系,迫使韩国将上党献给秦。上党军民向赵求救,赵派老将廉颇率军驻守长平,声援上党。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0),秦派大将王龁夺取上党,与廉颇军在长平对峙。廉颇加固壁垒,以守为攻,打破了秦兵速战速决的计划,双方僵持达四月之久。秦用反间计,使赵国以年轻气盛且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为长平赵军统帅。秦国同时秘密地换来大将白起。赵括一到前线就主动出击,白起派出奇兵分割赵军,并将赵括包围起来。赵军被围断粮四十六天,杀人以食,军心大乱。赵括冒险突围,当场丧命,全军大败。白起将赵军四十万降卒全部活埋。长平之战是秦国与他在中原最后一个强敌的决战,也是战国最后一次大战。至此,东方六国都已不再是秦国的对手。

长平之战前,东方出现了著名的战国四公子,即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关心国事,谋取权势,采取各种公开的、秘密的,光明的、卑鄙的手段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长平战后,秦军乘势包围赵都邯郸。秦军的残杀,激起了赵人的义愤和别国的恐惧,在危急存亡面前,楚春申君、魏信陵君率军与赵军内外夹攻,大败秦军。燕太子丹甚至派遣荆轲去刺杀秦王政。然而,历史的大潮已无法扭转,六国终于未能摆脱亡国的命运。

战国时,周王室连名义上的共主地位也没有了,但仍在洛阳一带勉强维持。西周初年营建洛邑时,共修建了两座城。西边的方十七里,叫王城,东边的小些,叫成周。战国时,由于王室内部争权和分封,先后出现了居于王城的西周公和以巩邑(今河南巩县)为都城的东周公,而真正的天子周赧王却不得不把王廷从成周徙至王城,寄居于西周公治下。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秦军攻取韩国的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负黍(今登封西南)二地,斩首四万。西周公联合诸侯军队出伊阙(今河南洛阳南)攻秦,以隔断秦与阳城的通道。秦昭王于是发兵攻西周,西周君不得不将其三十六邑全部献给秦,西周灭亡。同年,周赧王死去,作为天子之国的周朝不复存在。秦庄襄王元年(前249),秦相吕不韦带兵灭东周公。

秦自孝公时商鞅变法,中经秦惠王、武王、昭王,一百余年间,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统治,注重水利和农业生产,奖励军功,军队装备优良,又充分利用客卿为秦谋划作战,在诸侯国中越战越强,终于打败了东方各个强大的敌手,成为天下第一的强国。秦孝文王立一年(前250)而卒,秦庄襄王继位,商人出身的吕不韦为丞相,第二年就率兵灭东周,取韩之成皋、荥阳,建三川郡。次年,秦军击赵,伐韩,在上党设太原郡。庄襄王三年(前247)死,十三岁的秦王政继位,他就是后来的秦始皇。秦王政五年(前242),秦军攻魏,夺其酸枣等二十城,设东郡,又于秦王政六年(前241)粉碎了楚、赵、魏、韩等国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合纵对秦的军事进攻,还用反间计除掉了反秦最激烈的魏信陵君。至此,在疆土广大兵强马壮的秦国面前,东方六国君主形同于秦的郡县长官。

秦王政九年(前238),平嫪毐之乱,嬴政亲自执掌政权,随即出动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六国旧势力,史称秦灭六国。于十七年(前230)灭韩,二十二年(前225)灭魏,二十四年(前223)灭楚,二十五年(前222)灭燕、灭赵,二十六年(前221)灭齐,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春秋战国是一个有着灿烂文化的时代。平王东迁以后,随着王室的衰微,过去由王室垄断的学术文化走向民间,私人治学和向弟子传授学问开始出现。春秋后期,老子和孔子成为一代学术的代表。老子讲“道”和“无为”。孔子讲“仁”和“礼”。孔子还对前代学术文化进行全面总结,编定了《诗经》、《尚书》、《易经》、《礼经》、《春秋》和《乐经》,奠定了儒家文化的基础。战国时代,社会的剧烈变革对学术文化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加上士阶层的形成和统治者的提倡,使得许多学派纷纷出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最有影响的,是以孟轲、荀卿为代表的儒家,以庄周为代表的道家,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以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以孙膑为代表的兵家,以许行为代表的农家,以张仪、公孙衍、苏秦为代表的纵横家,以吕不韦为代表的杂家。各派各家都著书立说,广授弟子,参与政治,互相批判,又互相渗透,学术思想极为繁荣,促进了社会的前进和学术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在文学上,出现了上古诗歌的总集《诗经》,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和以他为代表的楚辞,以及诸子的散文。在史学上,创造了编年史体,出现了《左传》、《国语》、《世本》、《竹书纪年》、《国策》等不朽著作。在科学技术上,有在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天文观察记录和阴阳合历的历法,有齐人甘德和魏人石申著作的合编《甘石星经》,有扁鹊等精通各科的名医,有先秦医学经验结晶的《黄帝内经》。这些都是令人自豪的。

秦王政统一六国以后,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他首先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称专制政权的最高统治者为皇帝,在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一切大事由皇帝裁决。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许世袭。在基层实行乡、亭、里的行政组织和伍什连坐制度,有效地加强了统治,奠定了以后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同时建立了庞大的军队,制定了完整严酷的法律。他还在全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确认土地私有,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统一货币,修筑直道和驰道,收缴民间兵器铸成巨型的帝王编钟宫悬,焚书坑儒实行愚民政策,加强思想统治,实施了一系列的巩固统治的措施。为了显扬威德,统一政教习俗,秦始皇五次巡游天下,到处刻石颂德。派兵北击匈奴,南征百越,谪民戍边,修筑长城,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奠定了多民族国家的基础,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

秦始皇不惜民力、财力,进行了一系列浩大的工程。还在灭六国的过程中,他就仿照各国宫室,在渭水北岸修建了大片宫阙。统一以后,不仅到处建离宫别馆,还修建了规模极为宏大的阿房宫。他征发七十万刑徒修筑庞大的骊山陵,装饰豪侈,耗资无数。他贯彻法家主张,实行严刑峻法,使人们动辄得咎,没有伸屈之地。三十六年(前211),仅因为有人在陨石上刻了“始皇帝死而地分”几个字,就将附近的居民全部处死。他喜怒无常,疑神疑鬼,随意杀戮,使大小官吏为了保官保命而畏惧欺谩。他残酷地剥削,大大超过了人民的负担能力,使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为了求得长寿,他迷信方士,耗费巨资寻求长生不死之药。到最后,仙药没有找到,他自己也成了一个闭目塞听、不知世情的独夫。

三十七年(前210)七月,秦始皇在巡游至沙丘时病死,中车府令赵高和丞相李斯伪造秦始皇诏书,赐令公子扶苏自尽,扶植次子胡亥继位为秦二世。秦二世在赵高、李斯的策划、怂恿下,恣意享乐,变本加厉地推行暴政。在安葬秦始皇时,将后宫无子女的嫔妃全部殉葬,把修陵工匠尽数活埋。他征发五万材士屯卫咸阳。豢养无数狗马禽兽,弄得关中地区发生严重粮荒。同时,大杀文臣武将和公子公主,牵连而死者不知其数。各种矛盾尖锐到极点,自君卿以下至于小民,人人自危。

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在蕲县大泽乡,陈胜、吴广率领征发戍守的九百贫苦农民揭竿为旗,斩木为兵,发动反秦起义,在陈县建大楚称王。各郡县民众听到消息,纷纷杀了地方官,起事响应。陈胜派出队伍分路进击各地。周文率领的起义军打进函谷关,进至距咸阳仅数十里的戏。武臣军攻至邯郸,自立为赵王。韩广军至燕,自立为燕王。狄人田单杀狄令,自立为齐王。周市率军至魏,立魏王后裔咎为魏王。沛人刘邦在沛、下相人项梁和项羽在吴起兵归附陈胜,转战各地。秦王朝陷入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之中。秦二世将骊山刑徒武装起来,由少府章邯率领,镇压农民起义,周文兵败自杀。起义将领田臧杀死不懂军事的吴广,率军迎战,亦兵败而死。章邯兵进陈县,陈胜退至下城父,于二世二年(前208)十二月被车夫庄贾杀死。

项梁立楚王后代熊心为楚怀王,自号武信君,在连连作战获胜后骄傲轻敌,被章邯偷袭而战死。秦军包围守卫巨鹿的赵王歇。项羽杀死畏惧秦军的大将军宋义,率大军在巨鹿之野与秦军决战,凡经九战,于二世三年(前207)十二月消灭秦军主力,秦将章邯投降,项羽被推为诸侯上将军。八月,秦中丞相赵高逼秦二世自尽,继立的秦王子婴杀死赵高。汉王元年(前206)十月,刘邦进军霸上,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十二月,项羽率大军入关,杀秦王子婴,焚烧秦宫室,分封各路诸侯将领,封刘邦为汉王,自称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汉王二年(前205)十月,项羽杀死义帝熊心。三月,刘邦出关,以替义帝复仇为号召,率领诸侯讨伐项羽,攻克彭城。项羽由山东回师,大败汉军,刘邦退守荥阳。楚、汉军队在荥阳一带长期相持,汉军屡败。汉将韩信在后方作战,破赵,定齐,连连获胜。汉王四年(前203)八月,由于粮道被汉军切断,项羽不得不与刘邦言和,约定平分天下,率兵东撤,刘邦率军在后紧追。汉王五年(前202)十二月,项羽退至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被韩信击败。汉军将楚军包围,夜里唱起了楚地民歌。项羽知大势已去,乘夜率八百精骑突围。汉骑在后追击。项羽退至乌江亭,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二月,刘邦在洛阳称帝,建立汉朝。诏令逃至海上的齐王田横来见。田横行至洛阳东边三十里的尸乡驿持剑自尽,滞留海岛的五百部众闻讯全部自杀。 oUyS+gAhdQ50dHoZPcv6JTyRXC8+hpQfD6HOZW66kM12YhRIII+ICjBUi8m7biH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