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传记第二十五
老子 庄周

老 子 老子是谁,历来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又字伯阳,号老子,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春秋后期著名思想家。

老子在周王室担任管理藏书的守藏室之史。孔子到周室,向老子请教古礼。老子回答道:“你所说的人,他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朽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作为君子,时机合适就出来做官乘高车大马,没有机会就隐居流徙。我听说,好的商人深藏宝货,让人以为他没有什么,君子道德高尚,其音容面貌却像愚笨者一样。去掉你的骄气与那么多的欲望,这些都无益于你的身子。我能告诉你的,就只有这些。”孔子离开周以后,对弟子们说:“我知道鸟儿能飞,我知道鱼儿能游,我知道野兽能走。能走的可以用网捉,能游的可以用线钓,能飞的可以用箭射。至于龙,我却不知道它的底极,它能乘风驾云而上天。我今天见到老子,他大概就是龙吧!”

老子在周王室任职多年,亲眼看到周的衰微,就弃官隐去。走到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将要隐居起来了,请为我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写作了《道德经》上下篇,阐述道德的意义,然后离去。人们不知道他以后怎么样了。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岁,也有人说是活了二百多岁,由于他能讲修道德,故而长寿。

也有人说,老子就是楚人老莱子,他著书十五篇,讲道家的体用,与孔子是同时的人。

还有人认为,老子是周平王时的太史儋。四百多年后,他去见秦献公(前384—前362在位),说:“开始时,周与秦是合并的,合并五百年以后分离开来,分离七十年就有霸王出现。”周太史儋在战国中期写作了《道德经》。

据今人研究,《老子》一书大体反映了春秋后期李耳的思想,又经过后人的加工,直到战国中期才最后成为定本。由此才出现了三个老子的说法。

《老子》一书共五千言,分上下两篇,八十一章。今传本上篇为《道经》三十七章,下篇为《德经》四十四章,故而该书又名《道德经》。道教以该书为经典,故称其为《道德真经》。《老子》中创立了以道为核心,包括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人生哲学内容的系统的哲学思想体系。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质,自然的缩影和化身,道产生万物,万物产生后又回归于道。道又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道使万物从有形转化为无形。无形既是万物运动的起点,又是万物运动的终点、归宿和本根。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即有互相对立的两面。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道通过弱发挥作用,要以曲胜全,以弱胜强,甘居雌柔、卑下,就能回归到质朴。

道在万物中的体现和作用称为德,它构成人们的思想、言论和行为的准则。德的核心,是自然、无为、无知、无事、无争、知足,一切顺乎自然。由此出发,个人要以无为治身,统治者以无为治国。对民众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最终使社会回到淳朴无争的小国寡民的自然状态之中。还认为,世间争乱的根源在于人为和物质生活的进步,因而要无为而治。老子反对战争,说:“兵者,不祥之器也。”

老子的思想,将人们思考的范围从伦理道德、人生和政治,扩展到整个宇宙,在抽象思维上也是巨大的进步。他所创建的思想体系,使他成为道家学说的创始人,对古代哲学、政治、军事、宗教、医学、养生等,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不愧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智慧之根。

庄 周 (前369—前286) 人们尊称其为庄子,道教称他为南华真人,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也有人认为在今山东东明境)人,战国时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庄周曾经担任过蒙邑的漆园吏。他生活十分清贫,住在穷闾陋巷,靠织屦谋生。曾经向监河侯借粟,监河侯故意推托,说:“等我收了租税再借给你。”庄子发怒道:“我昨天在来的路上,看见车辙里有一条鲋鱼喊救命,它对我说:‘我原是东海的水族,现在脱离了水,请你弄斗升之水来救我。’我说:‘好的,我正要南游吴越,待我将西江的水引来救你,好吗?’鲋鱼愤怒地说:‘等你引来西江的水,我早就被晒干了!’”庄子很穷,但不愿做官。楚威王听说庄子贤能,派使者带了很厚重的礼品去迎请他,答应让他当楚相。庄周笑道:“千金是很重的利,卿相是很尊贵的官。你就没有见到郊祭用作牺牲的牛吗?将它养育几年,然后穿彩绣的衣服,送进太庙。到这时候,它虽然想当个安分的小猪,能行吗?你走吧,别弄脏我的人格。我宁可在脏水沟中自由地游戏,也不受国君的约束。我一辈子也不做官,以使自己的心志快乐。”

庄子对现实世界的不平充满愤懑。他穿了破麻鞋和有补丁的布衣去见魏王。魏王说:“先生怎么这样困顿?”庄子反驳道:“衣服破烂、鞋屦穿孔,是贫穷,不是困顿,只是没有遇到时机罢了。大王没有见到猿吗?它要是生活在豫章的南楠之上,揽住其树枝,就成了猿王,即使后羿、逢蒙也不能睥睨它。但如果它生活在柘棘枳枸之间,走路小心翼翼四处张望,稍微有点响声就担惊害怕。这只猿的筋骨并没有不同,只是所处的地势不利,无法充分表现其能力罢了。我现在身处昏君乱相之间,想不困顿能行吗?”庄子临死之前,弟子们商量要厚葬他,庄子说:“不必了。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星辰、万物为陪葬品,我的葬具还不好吗,还厚葬什么?”弟子们说:“我们怕你被飞鸟吃掉。”庄子说:“在地上被飞鸟吃,在地下被蝼蚁吃,都是一样的,何必偏爱蝼蚁,而薄待飞鸟呢!”庄子就要死了,弟子们都哭了起来,庄子说:“人都是要死的,何必贪恋那短暂的生命哩!”

庄周的学问非常渊博,研究的范围很广,他直接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庄子》一书中,该书在道教中被尊称为《南华真经》,通行本三十三篇,分为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其文字汪洋恣肆,想象丰富,多采用寓言阐说哲理,在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庄子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是世界最高的本体,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认为一切事物“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都处于变化之中。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他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相对的,有差别,又无差别,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在庄子看来,人生就是一场梦。书中讲,庄周梦中化为蝴蝶,醒来以后,他自己也搞不清楚,究竟是他庄周梦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为庄周了。因此,世界上无所谓美丑善恶是非,人们应该安于现状,逍遥自得,顺应世俗,随遇而安,通过“坐忘”,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他批评儒家仁义和墨家兼爱的说教破坏了人的自然之性,是社会一天天堕落的原因。治理社会只能用自然无为的办法。他认为人们应该终生探求知识,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他认为最美的是自然界本身,“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厌世和出世的思想,对在专制重压和人生波折中的人们有很强的吸引力,成为古代许多士人愤世嫉俗、藐视权贵、淡泊名利、轻于去就人生态度的思想源泉。庄子的哲学和文风,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 45cm2gCbsHxjQlXudng6l8xVo9rJk6ItPiXW3yHx/sYn/11IqAnGdmIprG3HKbz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