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金代的府制

一般而言,金之府分为三等,即京府、总管府、散府,各等之中又有上、中、下之别 ,但府尹均为正三品。关于京府,《金史》卷二四《地理志上》言,金“袭辽制,建五京”,这其实并非金源一朝通制。金初所谓“五京”,即辽之上京临潢府、东京辽阳府、中京大定府、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这实际仅为天会(1123-1137)之制。天眷元年(1138)开始,京制发生变化。金在其内地建都,号上京会宁府,同时改辽上京临潢府为北京。天德二年(1150),改北京为临潢府。此后实行的是六京制。

但是需要探讨的是天眷至天德初汴京的地位。刘豫在伪齐阜昌元年,即天会八年(1130)尝建四京,即北京大名府、东京东平府、汴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二年,废北京,后一直行三京之制。然而伪齐为附庸国,故其京城不可与金京城比肩。但是,在天会十五年,金废伪齐国后,汴京地位上升,与金诸京等。这一点可从两个方面获得证明:一,从是年开始,汴京设置了留守司及留守。据文献记载,绍兴七年(1137)十一月丁未,金以“完颜呼沙呼为汴京留守、伪齐河南监酒李俦同知副留守”。又有完颜充“天眷间,为汴京留守。皇统间,封淄国公,为吏部尚书”。胡石改“天眷二年,迁永定军节度使,改武定军,徙汴京留守。天德三年,授世袭猛安,卒” 。二,从是年开始,设置了都城警巡院及使。天会十五年十一月,金主废齐后,差除“契丹韩睿为都城警巡使”。绍兴七年十一月丁未,金以“知代州刘陶为都城警廵使”

呼沙呼、李俦、完颜充、胡石改等人的履历,雄辩地证明了汴京在天会末伪齐废除后,在设置行台的同时又设置了留守司。行台治理河南、陕西等地,而留守司则治理汴京开封府辖境。当然,天眷中曾一度将河南地割予宋,因此,留守司仅存在于下列时间之内,即天眷二年三月交割地界前,及三年五、六月相继收复河南、陕西后 。都城警巡院存在的时间,应与留守司同。出任留守与警巡使者即为上述诸人。因此,天会十五年十一月后,除天眷二、三年一年多的时间外,汴京应为金之京城,实行的是七京制。七京制至天德二年北京废为临潢府,始改为六京制。

贞元元年(1153),南京改为中都,中京因之改为北京,汴京因之改为南京。正隆二年(1157),“削上京之号,止称会宁府” 。此后实行的是五京制,《金志》所言,应指此 。大定十三年(1173),会宁府复为上京,此后又行六京制。贞祐二年(1214),宣宗南渡,以南京开封府为首都,黄河以北的国土尽失,除南京而外,其他五京名存实亡。兴定元年(1217),又升河南府为中京金昌府。正大五年(1228)有撒合辇任中京留守 。故金之末年,实有两京。诸京府并依唐、辽、宋各朝之例,均不带军额

诸京府的职能和官员配置,据《金史·百官志》记载,大兴府,尹一员,“掌宣风导俗、肃清所部,总判府事,兼领本路兵马都总管府事”。大兴府以外诸京,则置留守司。留守一员,“带本府尹兼本路兵马都总管”,即以留守兼府尹与都总管,总治本路、本府军民之务。诸京府并置同知、少尹、总管判官、府判、推官等佐贰、幕职官,分治庶务 。天眷至正隆二年间,制度稍异于常制,天眷初,会宁府加上京之号,作为首都,置会宁牧,以示与诸京府置尹相区别 。唐朝牧、尹有品级高下之别 ,金制则不得而知。大定时,作为旧都,上京的地位仍较其他京城为高,而与中都相若,设有皇城提举司、守卫军 。据《金史》卷二四《地理志上》载,天眷元年在首都上京“置上京留守司,以留守带本府尹,兼本路兵马都总管”。又《金史》卷五七《百官志三》载,大兴府尹“兼领本路兵马都总管府事,车驾巡幸,则置留守”。那么,作为京府制度,金朝新旧两个首都的府尹都“兼领本路兵马都总管府事”,这应是与宋制最大的不同之处。至于所言天眷元年在首都上京“置上京留守司”,揆诸中都大兴府,则疑非是。上京置留守司,应是贞元迁都中都大兴府后事,《金史》系年或有误。

金朝在各路首府设总管府,都总管以府尹兼,府尹治一府之事,都总管掌一路兵权。即《金史》卷五七《百官志三》所言,都总管“掌统诸城隍兵马甲仗,总判府事”。都总管下配置同知都总管、副都总管、总管判官、府判、推官等佐贰、幕职官,分治吏、户、礼、兵、刑、工诸案及通检推排之务。

散府即“非兼总管府事者”,府尹掌本府兵民之事。府尹下配置同知、少尹、府判、推官等佐贰、幕职官分治吏、户、礼、兵、刑、工诸案及通检推排之务。总管府与散府均带军额 ,诸府军额多从辽、宋之旧,仅有少数府的军额有变动。如庆阳府本庆阳军节度,金初改为安国军,或因与邢州安国军节度重,又改为定安军。临洮府,本镇洮军节度,金改为德顺军。

总管府、散府,以府尹兼都总管、节度使的制度,大约始于熙宗朝。《金史》卷二五《地理志中》载,东平府,“后以府尹兼总管”。济南府,“初置兴德军节度使,后置尹”。又,《金史》卷八四《昂传》言,昂,“天眷元年,授镇国上将军,除东平尹”。《金史》卷四《熙宗纪》言,皇统元年“四月丙子,以济南尹韩昉参知政事”。可知天眷时已行此制,或许这就是“天眷新制”的一部分。当然,这项以府尹兼总一路兵权的措施,早在天会时就施行过。如挞不野,天会八年,“再为河间尹,兼总河北东路兵马” [1] 。这项制度后来推广到边疆地区。如丰州,皇统九年,升为天德府,以天德尹兼西南路招讨使,以讹古乃为之。贞元元年,婆速府路“与曷懒路总管并为尹,兼本路兵马都总管” 。宋制以一路首州、首府的知州、知府兼一路兵马都总管,此制当是对宋制的效仿。宋以文臣知州府,体现以文制武的治国理念。金一路首府的长官多以宗室、国戚、勋贵、武臣、护卫、吏出身者充任,进士出身者极少,因此只能是貌似。但从制度层面来看,此举有“正规化”的意义,因为都总管、节度使治军政,府尹治民事,虽说二职以一人兼总,但以都总管或节度使之衔行府事,总有些“名不正,言不顺”,稍欠妥当,只能是权宜之计。

在两河地区,金朝在国初曾仿宋制施行过次府。如太原府,“国初依旧为次府”,平阳府,“本晋州,(国)初为次府”,真定府,“正隆间依旧次府”,河间府,“天会中升次府” 。天会六、七年,金在四地设立总管府,再提升为次府,推原其动机,当是因两河属金直接统治的腹里地区。伪齐废除后,山东、河南、陕西、西京、北京等路为边面,置3统军司与3招讨司,两河腹里的地位不变。金代著名文人赵秉文说,“中都、河北、河东、山东,久被抚宁,人稠地窄” ,正好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点。而位于河南、陕西的宋次府,如颍昌、京兆、河中、凤翔,则丧失了次府的地位。元朝的腹里制度似昉于此。严格地说,按唐、宋制度,次府次于京府,与京府为一个系列。而包括位于诸京在内的总管府与散府另成一个系列。现在的问题是,次府是否仅存在于金初。上引言,真定府,“正隆间依旧次府”。正隆时金立国已四五十年,能否视为金初,值得商榷。正隆之制,对金代影响至巨至远。又,此条史料见于《金史·地理志》,一般以为《金志》反映的是章宗泰和之制,那么再认为次府之制仅行于金初,似值得商榷。

MpiDg7Qb33sHSrFNRnrEZVwMKiehgRDrehB4hPby8+Xq54HDJLm+I255LIoLyWT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