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总管府路

海陵时,是金路级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划一时期。天德二年(1150),金改北京路为临潢府路。贞元元年(1153),迁都燕京,“以燕乃列国之名,不当为京师号”,遂改燕京为中都,燕京路为中都路。中京为北京,汴京为南京,中京路、汴京路也随之改名 。正隆二年(1157),又废除上京之号,止称会宁府,上京路亦随之改称会宁府路

皇统二年(1142),疆界划定后所形成的十九路政区,可分为统军司、都部署司、都总管府三种类型。上京、河东南北、河北东西、河南、山东东西、陕西诸路为都总管路,东京、西京为都部署路,北京、中京、燕京、咸平府、大名府路属统军司路。天德二年,东京、西京都部署路,北京、中京、燕京、咸平府统军司路,均改为都总管路,而大名府统军司路则予撤销。正隆二年,复置大名府都总管路。故正隆二年仍为十九路,但复置后的大名府路仅辖大名府及开、恩、濮三州 。正隆二年的十九路是中都路、北京路、东京路、西京路、南京路、会宁府路、临潢府路、咸平府路、河东南北路、河北东西路、大名府路、山东东西路、京兆府路、庆原路、熙秦路、鄜延路。

世宗朝,对海陵的汉化政策,有所修正。大定十三年(1173),为防止女真人渐忘旧风,世宗复以“国家兴王之地”会宁府为上京,会宁府路也随之改名上京路 。二十七年,改熙秦路为临洮路,又升凤翔府为总管府,置凤翔路。临洮路辖临洮一府,兰、巩、会、洮、河、积石六州。凤翔路下辖凤翔府、平凉府、秦州、陇州、德顺州、镇戎州。凤翔府原属京兆府路,平凉府原属庆原路,秦州、陇州、镇戎军、德顺军原隶熙秦路。德顺军,皇统二年升为州。镇戎军,大定二十二年升州。二府、四州二十七年来属 。这样,大定末,金总管府路共有中都路、北京路、东京路、西京路、南京路、上京路、临潢府路、咸平府路、河东南北路、河北东西路、大名府路、山东东西路、京兆府路、庆原路、临洮路、鄜延路、凤翔路等二十路。

章宗朝,金朝的路制有所变动。建于承安三年(1198)的《济阳县创建先圣庙碑》明确记载,时“天下十有九路” 。这表明大定二十七年(1187)后金朝路制发生过变动。废并的路,据《金史·地理志上》载,应是临潢府路。该条言,临潢府都总管司路,“大定后罢路,并入大定府路”。临潢府路经皇统三年(1143)省并后,长期以来仅有临潢府、庆州两州府,加之入金后政治地位的下降,因此废并是有一定道理的。而撤销临潢府路的时间,据下列两条史料,应就在承安三年。《金史·章宗纪二》载,承安二年九月壬寅,“遣官分诣上京、东京、北京、咸平、临潢、西京等路招募汉军,不足则签补之”。十二月癸未,“遣户部郎中李敬义规措临潢等路农务”。可见罢临潢府路应是三年之事。但是关于《金史·地理志上》的这条记载,前人怀疑有误,认为“临潢路,世宗、章宗时未罢,纪传中屡见,章宗以后不见,疑‘定’是‘安’字之误” ,这个判断也是有史料依据的。检《金史·章宗纪四》,泰和八年(1208)十一月丁未条,就有“敕谕临潢、泰州路兵马都总管承裔等修边备”之事。甚至卫绍王在位期间(1209-1213)还有孟奎出任“北京临潢等路按察转运使”之事。因此,章宗时罢临潢府路行十九路之举可能存在时间不长即又恢复。在《金史·食货志·租赋》里,泰和五年就有关于临潢府路的记载。

但谭其骧先生认为“《地理志》之十九路,正当在泰和五年”。他说:“今按《食货志》通检推排:‘泰和五年,以西京、北京边地常罹兵荒’,是时临潢府路当已罢,故北京路得有临边之地。又同《志》租赋:‘泰和五年,章宗谕宰臣曰:中都、西京、北京、上京、辽东、临潢、陕西地寒,稼穑迟熟’,是时临潢府路应未罢,故与北京并举。据此则临潢路之罢并北京路,由大定二十路变而为《地理志》之十九路,正当在泰和五年,前一条系已罢后记载,后一条系未罢前记载。” 他认为这两条史料,正好说明临潢府路之废发生在泰和五年中。但这样的推断,依据是不充分的,也是不符合史实的,因而不能令人信服。

谭其骧先生的另一个依据是,《金史·地理志》所体现的是泰和末年之制 。其实《金史·地理志》的编纂,是以正隆时期的州县为基础,逐渐补充、层累叠加的。该序言,金“袭辽制,建五京,置十四总管府,是为十九路。其间散府九,节镇三十六,防御郡二十二,刺史郡七十三,军十有六,县六百三十二。后复尽升军为州,或升城堡寨镇为县,是以金之京府州凡百七十九,县加于旧五十一,城寨堡关百二十二,镇四百八十八。虽贞祐、兴定危亡之所废置,既归大元,或有因之者,故凡可考必尽著之,其所不载则阙之”。金“尽升军为州”,为大定二十二年事,则此前所言为正隆时事,是无庸置疑的。上引所言十九路时期各数据,与本人据《金史·地理志》统计的正隆二年数据最接近 ,也证明了这一点。金代编纂的地理总志,我们知道的有《金初郡志》和《正隆郡志》两部,上引第一句很有可能就是引自后者。我们依据该志所提供的信息统计,该志记载泰和八年以后州县的变动,分别以正文和注文两种方式,州府的变动为正文,县的变动为注文,与是年以前州县变动记载的方式并无不同,体例前后一致。金泰和八年以后发生变动的州府凡44处,乣3处,时间最晚在正大八年(1231),金于是年“以石甃其(卫州)城”,距金亡只有两年的时间。金泰和八年以后发生变动的县有60,最晚在元光二年(1223)。因此,《金志》所载后期政区的变动也不可谓少,并非个别,基本上覆盖了金后期,应是金代后期政区变动的比较完整的记载。元代史臣在《金史·地理志序》之末所言不诬,也可为印证。对于谭先生的观点,我们不敢苟同。

元太祖攻破金之抚州后,石抹明安曾建请太祖继续进兵南下,谏言中有“金有天下一十七路”之语 。时在壬申、乙亥(1212-1215)间。关于此时金行十七路的记载,又见于《金太一观十七路醮首姓名碑》,该碑罗列了十七路的全部路名,即“南京路、中都路、西京路、河北东路、河北西路、山东东路、山东西路、河东南路、河东北路、东京兼咸平府路、北京兼临潢府路、秦凤(凤翔)路、熙河(临洮)路、庆原路、京兆(府)路、鄜延路、上京路” 。碑建于贞祐二年(1214),与石抹明安所言为同一时期。碑中少大名府路,又并咸平府路于东京路,临潢府路于北京路。翻检《金史》,贞祐以后,不见临潢府总管府路的记载。大安三年(1211)十一月,“德兴府、弘州、昌平、怀来、缙山、丰润、密云、抚宁、集宁,东过平、滦,南至清、沧,由临潢过辽河,西南到忻、代,皆归大元” 。此时距章宗去世仅三年,金已丢失西京路、临潢府路以及包括平、滦在内中都路的众多城池。宣宗即位后,于贞祐二年迁都南京。同年四月,临潢府、全庆二州侨置于平州,兴州侨置于密云县 。因此,此时临潢府路对金而言,已成为遥不可及的、无力收复的北疆,保存其建制已毫无意义。因此,临潢府都总管府路可能再度废并于宣宗迁都之后。另外,辽东地区自元太祖六年(1211)即金大安三年以后,即成为耶律留哥、蒲鲜万奴、耶厮不、蒙古等势力的角逐之地,咸平府相继落入耶律留哥、蒲鲜万奴之手,成为伪都。金朝的势力仅局限于辽东半岛南端的苏、复、海诸州 。因此,金实际上已丧失对辽东的控制。加之,咸平府路辖区也小,仅领咸平、韩州两州府。在金迁都开封后,咸平府路并入东京路应是顺理成章的事。至于大名府路,也是一个辖区不大的政区,它仅辖大名一府和开、濮、恩三州。贞祐三年,中都失陷,河北地区金实已不能控制。史言,贞祐二年,“时山东、河北诸郡失守,惟真定、清、沃、大名、东平、徐、邳、海数城仅存而已,河东州县亦多残毁”。此时,金将大批猛安谋克户迁徙至河南。置河北东路行总管府于原武、阳武、封丘、陈留、延津、通许、杞诸县,以治所徙军户。置大名府行总管府于柘城县,以治所徙军户。同时,置行尚书省于河北东、西两路,以节制各地抵抗蒙古军的土豪武装力量。贞祐二年,必兰阿鲁带同知真定府事、权河北大名宣抚副使 。这或许表明大名府路已并入河北西路。总之,种种迹象表明,贞祐二年时,金在中都、辽东、河北等地相继失守后,已将辖区过小的临潢府路、咸平府路、大名府路废并,此时金总管府路为十七路之制。即南京路、中都路、北京路、东京路、西京路、上京路、河东南北路、河北东西路、山东东西路、京兆府路、庆原路、临洮路、鄜延路、凤翔路。 nibkAMlp31a4lZXH1kFcdmRYeuf3cEiC3JlMoM7vwB4L1vzwVCiNPX4wUtlMHkL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