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金刀”、“刘举”、“刘氏当王”、“刘氏主吉”、“伐武者刘”等一系列谶言,其实是一类政治预言,都宣扬刘氏复兴的天命,可总称为“卯金刀”谶或金刀之谶。这一谶言在唐代政治社会中具有重要影响力,为统治者所忌讳。最重要的体现有两点:第一,唐前期造反者中刘氏居多;第二,李唐大臣中刘姓者多被猜忌。这一点很多学者多有论证
,此处不再一一赘述,仅取几例说明。比如唐前期重要将领刘师立,“有告师立姓在符谶欲反者”
。又比如刘兰成:
初,长社许绚解谶记,谓兰曰:“天下有长年者,咸言刘将军当为天下主。”兰子昭又曰:“谶言海北出天子,吾家北海也。”会云县尉游文芝以罪系狱当死,因发其谋,兰及党与皆伏诛。
刘兰成出身北海刘氏望族,曾考中明经,在隋末战争中本是诸雄之一,后投唐朝,在唐朝统一和对突厥作战中都立下汗马功劳,最后以谋反被腰斩。所谓“海北出天子”,显然是模仿李渊太原起兵时慧化尼歌辞中的“东海十八子”。
贞观年间,“卯金刀”依然是政治禁忌。贞观三年三月,还有人因为“刘氏”谶记被逮捕入狱:
三月,己酉,上录系囚。有刘恭者,颈有“胜”文,自云“当胜天下”,坐是系狱。
贞观十九年,又有刘道安蛊惑人心,煽动造反:
卫州人刘道安头生肉角,隐见不常。因以惑众,伏诛。角,兵象。肉不可以触者。
贞观二十年,太宗禁毁《三皇经》之源头,也在于“吉州囚徒刘绍妻王氏,有《五岳真仙图》及《三皇经》”。此经称“妇人有此文者必为皇后”
。
“卯金刀”类谶语的广泛流行,对唐代政治影响巨大,几为学者共识。但是此类谶语的文化根源为何,认识存在分歧,主要有两类观点:一类观点强调种族文化的影响,认为此类谶语是胡汉杂糅的政治传统;另一类观点认为,此类谶语发端于道教,一直与道教宣扬的圣王将下生人间建立太平盛世紧密相关。
第一类研究以李锦绣为代表,她在《论“刘氏主吉”——隋末唐初山东豪杰研究之二》一文中看到了隋末战争,群雄逐鹿,但假天命而号令天下者只有李、刘二氏的情况。通过研究,她认为,刘氏之谶,是武德四年(621)由窦建德部将提出来的,代表的是一种与“李氏将兴”相对的政治传统。她反复论证了窦建德集团的胡化特征,强调此集团与关陇集团不同。瓦岗寨(黎阳)系统的山东豪杰信奉“李氏将兴”,接纳关陇贵族为其领导。李世民建立了关陇为主,山东豪杰为用的新联盟,以之统一中原,夺取帝位,并建立了贞观武功。同是山东集团,窦建德系统的豪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图谶——“刘氏主吉”。“李氏将兴”与“刘氏主吉”,不仅代表了关陇与山东两种势力,而且也反映了两种种族文化
。对于为什么窦建德集团胡化性更强,就要发展出“刘氏”当王的图谶,李锦绣认为,主要是刘姓者善战,故推刘氏为王,刘氏指的是勇猛善战的改汉姓的胡人或胡化汉人。
正如毛汉光将“李氏将兴”谶言的产生归结于关陇集团内部人物盛衰演变一样
,李锦绣也是强调现实政治和种族文化在谶记产生中的作用。在这一点上,他们都受到了陈寅恪的影响。陈寅洛《读书札记》一集《旧唐书之部》“本纪第一武德八年”条云:“大约周、隋李贤、李穆族最盛,所以当时有‘李氏将兴’之说。”
毛汉光也认为,“李氏将兴”谶言及类似歌谣、预言是由于当时三李:李弼、李虎、李远家族后裔强盛而产生并流传的。这样的观点割裂“李弘”出世观念在中古时期持续传播的脉络。其实如许多学者已经论证的那样,“李弘”或者老君出世,是道教终末论和类弥赛亚信仰不断发展的产物,在中古政治和社会运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李唐的建立也与其有重要的关系
[1]
。
李锦绣认为,“刘氏”图谶,是由窦建德部将提出来的。不可否认,任何政治宣传,都无法脱离当时的政治环境
。但是,政治宣传口号,要影响政治大势,往往需植根于已被大众广泛接受的思想或信仰系统上。就“刘氏当王”一类谶语而言,它并非是窦建德集团的发明,也与种族文化无关,相反的,它与传统中国政治文化紧密相连。窦建德集团不过是再次利用了本就存在于大众脑海中的,绵延数百年的政治符号和术语
。早在隋唐之前,以“刘氏当王”为号召政治事件就贯穿了整个魏晋南北朝,而“卯金刀”早已成为非刘姓统治者的禁忌。
隋朝建立,隋文帝面临的第一场严重的谋叛即与“金刀”有关。隋文帝能够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关键人物是刘昉与郑译。但是刘昉也颇有野心,最后因为谋反被杀,隋文帝在诛刘昉诏中说:
昉入佐相府,便为非法,三度事发,二度其妇自论。常云姓是“卯金刀”,名是“一万日”,刘氏应王,为万日天子。朕训之导之,示其利害,每加宽宥,望其修改。口请自新,志存如旧,亦与士彦情好深重,逆节奸心,尽探肝鬲。尝共士彦论太白所犯,问东井之间,思秦地之乱,访轩辕之里,愿宫掖之灾。唯待蒲坂事兴,欲在关内应接。
刘昉以自己姓是“卯金刀”,名为“一万日”,宣扬自己当有天命,终被诛杀。《隋书》卷二一《天文下》记:
开皇元年三月甲申,太白昼见。占曰:“太白经天昼见,为臣强,为革政。”四月壬午,岁星昼见。占曰:“大臣强,有逆谋,王者不安。”其后,刘昉等谋反,伏诛。
更早在东晋司马元显时,民谣就有“金刀既以刻,娓娓金城中”的说法,孟
释之曰:“‘金刀’,刘也。倡义诸公,皆多姓刘。”
南齐取代刘宋而立,对“金刀”非常敏感,《南齐书》卷四八《袁彖传》记:
彖性刚,尝以微言忤世祖,又与王晏不协。世祖在便殿,用金柄刀子治瓜,晏在侧曰:“外间有金刀之言,恐不宜用此物。”世祖愕然,穷问所以。晏曰:“袁彖为臣说之。”上衔怒良久。
由于萧齐是取代刘宋建立的,所以连君主使用金柄刀子都成了忌讳,“外间有金刀之言,恐不宜用此物”,足以描述“卯金刀”对中古统治者是极端敏感的词汇。
有太多证据表明,“刘氏当王”一类的谶言,早在武德四年以前就存在于中古的政治传统之中,并深刻影响了政治进程。所以,将此类谶言的出现,归结为隋末战争中的不同集团的种族文化之争并不恰当,“刘氏当王”并非异族传统,应该从中国固有的政治文化传统中寻找它的理论根源。
李锦绣文章发表后稍晚,杨梅撰文试图阐述此类谶语的早期历史背景。她基本上接受了李锦绣关于“李氏将兴”与“刘氏当王”分别为关陇与山东两大政治集团图谶的说法。在此基础上,她认为这类谶言是从道教中产生,最后脱离道教成为单纯的政治谶言
。杨梅的这一观点,显然来自方诗铭的研究。早在1996年,方诗铭就在《“汉祚复兴”的谶记与原始道教——晋南北朝刘根、刘渊的起义起兵及其他》一文中论证,从王莽末年开始流传的“刘氏复起”的谶记,到东汉王朝覆灭之后,再度出现,成为“汉祚复兴”、刘氏“系(继)统先基”,爆发了张昌、刘尼、刘根、王弥,以及刘茫荡、刘黎、刘灵助的起义或起兵,甚至匈奴没落贵族刘渊的反晋战争同样是在原始道教“汉祚复兴”这个谶记之下发动的
。大体说来,方诗铭认为,晋南北朝原始道教的刘氏“系(继)统先基”的谶言与王莽末年“刘氏当复兴”的谶言是一脉相承的。
最能证明“刘氏当王”谶语与道教相关的证据,当属《太上洞渊神咒经》卷一《誓魔品》,云:
及汉魏末时,人民流移,其死亦半。至刘氏五世,子孙系(继)统先基。当时四方嗷嗷,危殆天下,中国人民,悉不安居,为六夷驭迫,逃窜江左。刘氏隐迹,避地淮海。至甲午之年,刘氏还住中国,长安开霸,秦川大乐。六夷宾服,悉居山薮,不在中川。道法盛矣。“木子”、“弓口”,当复起焉。
此经提到“刘氏五世,子孙(继)统先基”,在另一处它还提到“五世之孙刘子佐治天下”,唐长孺认为“刘子”与《老君音诵诫经》中提到的“刘举”有关
。其实早在东汉之际就有“刘季握卯金刀”、“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的谶言。值得指出的是,“刘举”、“刘子”、“刘季”和“刘秀”,都不是普通的人名,本身就暗含强烈的政治合法性意味。或许“季”、“秀”、“子”、“举”四字之间存在一些内在的逻辑关系,甚至通假或因书写舛误而导致异体。待考。
《太上洞渊神咒经》卷一《誓魔品》中复兴汉朝的预言与“李弘”具有密切联系。它预言李弘会在刘氏“继统先基”之后“复起”。北魏寇谦之曾借老君之口,批评借助李弘、刘举起事的行为:
世间诈伪,攻错经道,惑乱愚民。但言老君当治,李弘应出,天下纵横返逆者众。称名李弘,岁岁有之,其中精感鬼神,白日人见,惑乱万民,称鬼神语,愚民信之,诳诈万端,称官设号,蚁聚人众,坏乱土地。称刘举者甚多,称李弘者亦复不少,吾大恚怒。
“刘举”并非一个普通人名,或为“刘氏再举”之意,也或许就是“子”、“季”、“秀”之讹。以寇谦之所说“称刘举者甚多,称李弘者亦复不少”推断,北魏时期以“刘举”为号召的起义起事,不少“李弘”类叛乱
。比如《魏书》卷七《高祖本纪》记:“妖人刘举自称天子,齐州刺史、武昌王平原捕斩之。”
“光州人刘举聚众数千反于濮阳,自称皇武大将军。”
《魏书》卷五六《郑羲附先郑先护传》称光州刘举为“妖贼”
,当与高祖时代的“妖人刘举”为同一性质
。
“李弘”和“刘举”纠缠在一起,从《誓魔品》和《老君音诵诫经》同时得到印证。这或许是对东汉时期“刘氏复起,李氏为辅”谶语的复制,或至少受到了这一观念的影响。刘秀起兵时,“宛人李通等以图谶说光武云‘刘氏复起,李氏为辅’”
。李通所谓的“李氏”指的是他本人。《太上洞渊神咒经》虽然同时提到了刘氏和李氏,但是它的意思是在刘氏复兴之后,李氏继之而起,并无“刘氏复起,李氏为辅”之意。在《太上洞渊神咒经》的描述里,李弘并不是刘氏复兴的辅佐,而是继承刘氏王业的后来者。杨梅认为“李氏”存在由“李通”变为“李弘”的转化过程,但是没有任何证据可以支持这一揣测。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太上洞渊神咒经》利用了当时流行的刘氏谶言,并将之与李弘信仰结合起来。
由于“刘举”和“李弘”纠缠在一起,导致学者们认为,“刘举”所反映的政治文化传统和“李弘”是一样的,都是借用了道教弥赛亚信仰的理论。比如方诗铭认为,“刘氏”复兴伟业,基本上是跟道教命运连在一起。杨梅也认为,在《太上洞渊神先经》之后,刘氏之谶就常和李弘信仰联系在一起
。但是实际上并不是如此。证据显示,南北朝后期开始,“刘氏当王”与“李氏将兴”逐渐走向对立,其所根据的理论基础也开始分化。由于道教未来圣君逐渐确立为“李弘”,刘氏复兴伟业的倡导者,只好逐渐从道教理论体系中退出,转向寻找新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