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古政治史的研究,多少年来一直在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陈寅恪的“关中本位政策”、“种族与文化”、“内政与外族的关联性”等几个命题内兜圈子。赞同者有之,使得同一命题越做越深、越做越细;反对者也不乏其人,但破多于立,虽然指陈这些学说的种种不是,但却未能建立新的学说。
中古政治史研究,亟待转换视角,开拓视野,寻找突破点。记得多年前谷川道雄教授来北大历史系访问,他晚年一直在“兜售”内藤湖南的理论,当时我被历史系指派去与他对谈,我以唐代宗教史的变迁为例,力陈变革的分水岭在安史之乱,其时我正在通过四川禅僧的《历代法宝记》所编师子比丘击败外道末曼尼和弥师诃的故事,来考察安史之乱前后佛教、摩尼教、景教内部不同社会力量的变动情形。谷川教授肯定地说,内藤的理论的确忽视了宗教方面。
其实,不论是内藤湖南,还是陈寅恪,他们的观点自然受到自身家族和所处时代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关注点多在皇帝贵戚,在世家大族,在社会精英,而很少关注社会下层、边缘、左道旁门。然而,一个社会的变迁,并不仅仅在于上层社会,社会下层的各种势力的升迁变化,越到后来,越形重要,这是当今治史者普遍的看法。
孙英刚即将出版的这部专著,正是从宗教信仰的角度出发,来讨论中古时期社会上非常流行的各种谶纬、术数学说与政治史的关系。他用“神文与人文”、“天命与天道”、“预言与灾祥”、“历术与历数”、“乌托邦与救世主”等几个相互对应的概念,选择魏晋到隋唐时期一些典型的事例,做深入剖析,从宗教信仰的角度,对中古政治史的研究,大力推进了一步。
英刚早年负笈北大历史系,喜欢史学,基础扎实,读书多,善思考。他大三的时候就写了一篇有关唐代宫廷政治斗争的文章,提出与陈寅恪不同的观点,我当时就觉得他勇气可嘉。后来他跟随我做硕士论文,因为那时我开始和学生们一起读长安史料,因为他有做宫廷政治的背景,就让他做长安的王府与政治的关系,颇多收获。以后他又远渡重洋,留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从艾尔曼、太史文、陆扬等先生学习,于政治史之外,受到思想史、宗教史研究的熏陶。回国后,他有幸加盟新成立的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选择宗教信仰与中古政治史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之一,所学得以发挥,学问的规模得以扩大。本书所集论文,均为他回国后的新思考,新研究,新收获。
英刚研究生毕业前,一次聊天时对我说,现在学生为找工作都学开车,他能开大卡车。我祝愿他开着学问的“大卡车”,沿着康庄大道,继续前进,开拓出更多新的学问之路。
荣新江
2013年12月2日
写于杭州旅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