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已经屡屡提到,黄旗紫盖之说,往往和“帝出乎震”的卦辞联系在一起。比如东吴使臣陈化对魏文帝曹丕说:“《易》曰帝出乎震,加闻先哲知命,旧说紫盖黄旗,运在东南。”就是抬出《周易》的“帝出乎震”的理论,结合广为流传的“紫盖黄旗,运在东南”的谶语,论述南方政权的合法性。
武则天将都城从长安东迁到洛阳,在做政治宣传时,除了宣扬洛阳为天下之中,贬低长安的权威之外,还用“帝出乎震”来加强洛阳对长安的优势。所以她赞助修撰的《大云经疏》中引用《证明因缘谶》云:
谨按《易》云:帝出乎震,震在东。此明神皇出震周临,又王在神都,即是水东也。
这跟孙权等南方政权宣扬“帝出乎震”的逻辑也是一样的,都是强调自己对西边政权的合理性——因为易卦说“帝出乎震(东)”。
“帝出乎震”经常出现在中古时期的朝议、奏章、诏书等官方文字中。而且,经常和“承乾”连在一起使用,登基做皇帝被称为“承乾出震”,比如《旧唐书》“史臣曰”论德宗云:“德宗在藩齿胄之年,曾为统帅;及出震承乾之日,颇负经纶。”
太宗时,李义府献《承华箴》给太宗,其辞云:“邃初冥昧,元气氤氲。二仪始阐,三才既分。司乾立宰,出震为君。”
武则天下台,唐中宗复辟之后答侍中敬晖等请削武氏诸王王爵表云:“洎乎出震应期,画八卦而成象。炎皇御历,播百谷以兴农。”
武则天御撰《则天大圣皇后享明堂乐章》云:“出震位,开平秩。扇条风,乘甲乙。龙德盛,鸟星出。荐珪篚,陈诚实。”
此类记载繁多,不胜枚举。其思想意义是强调君主的统治符合天命,为正朔所在。
那么“出震承乾”到底反映了什么样的思想内涵和知识背景呢?其实这与《易经》及纬书有关。《易·说卦》云: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
《说卦》的形成比较复杂,其前几章已见于马王堆帛书《易·系辞》,李学勤认为,《说卦》在文、景时期已普遍流传,此说较为可信
。对这段话进行政治阐释较为清楚的是郑玄,《易坤灵图》云:
经曰:震下乾上,无妄,天精起。郑玄注云:起,由犹理。乾为天,震为长子,天生长子,圣人立为天子,天下之人各得所,天所获无妄也。
所谓“承(乘)乾”,就是承天,也就是接受天的符命,所以十六国时期,慕容儁诘问冉闵的使臣冉闵凭什么当皇帝,使臣答之以冉闵之功德,认为冉闵“恭承乾命,有何不可”
。所谓承乾,即是要顺天命做皇帝的意思。唐初太宗长子名李承乾,其意涵非同寻常,不但异于太宗其他诸子的名字(均为单名,比如李泰、李佑、李恪),也隐含将来登基当皇帝的意思。
郑玄将“震”解释为长子,是“震”的重要意涵之一。《南齐书》记载文惠跟王俭讨论为何“帝出乎震”云:
太子问王俭曰:“《周易》乾卦本施天位,而《说卦》云,‘帝出乎震’。震本非天,义岂相主?”俭曰:“乾健震动,天以运动为德,故言‘帝出震 ’。”太子曰:“天以运动为德,君自体天居位,震雷为象,岂体天所出?”俭曰:“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万物出乎震,故亦帝所与焉。”
震确实有长子的意涵。所以宋徽宗御制《高宗郊祀前朝享太庙三十首》的歌辞中有“尧聪舜孝,文恬武忻。命子出震,遗骏上宾”
的说法。“命子出震”,说的是徽宗传位钦宗之事。但是,震并非仅仅有长子的意思。其深刻的内容,实际上是天人感应、五德终始的学说。阐发最为详备的,是隋代萧吉的《五行大义》。《五行大义》云:
震居东方者,震为长男,能主乾任,故居显明之地。东方,春也,万物咸得生出。明净显著,震为雷,雷动则万物出。春分之时,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万物萌动,故震居卯。
又云:“《易》称帝出于震,盖五德之首也。”所谓五德之首,就是木德,对应的是伏羲。所以《五行大义》描述伏羲云:
《易》曰,帝出于震。震,木,东方,主春,象日之明,故曰太昊。因象龟文而画八卦,为罔罟以田渔。古者人畜相食,为害者多,帝观蜘蛛之网,教民取牺牲,以充庖厨,故曰庖牺,是谓羲皇。后世音谬,谓之伏牺;或云宓羲,一号雄皇氏。
所以《晋书·地理志》总论部分说“燧人钻火,庖牺出震”
。隋代潘徽为字书《韵纂》作序,其序言云:“文字之来尚矣。初则羲皇出震,观象纬以法天,次则史颉佐轩,察蹄迹而取地。于是八卦爰始,爻文斯作,绳用既息,坟籍生焉。”
帝为万物主宰,它由震卦象的东方升起,以喻万物之生发
。不过到了汉代,“帝出乎震”就被政治性解读了,并跟天人感应、五德终始的学说紧密结合在一起。一般认为,以五德终始为基础的帝王世系,在西汉经历了一次重新构建,《汉书》多处记载都将其主要归结于刘向父子
,比如《汉书·郊祀志下》云:
刘向父子以为帝出于震,故包羲氏始受木德,其后以母传子,终而复始,自神农、黄帝下历唐虞三代,而汉得火焉。
因为《周易·说卦传》说“帝出乎震”,震为木,所以在五德终始系统中第一个帝应该是木德,为伏羲氏,木生火, 炎帝神农氏火德;火生土, 黄帝轩辕氏土德;土生金, 少昊金天氏金德;金生水, 颛顼高阳氏水德;水生木, 帝喾高辛氏木德;木生火, 帝尧陶唐氏火德;火生土, 帝舜有虞氏土德;土生金, 伯禹夏后氏金德;金生水, 商汤水德;水生木, 周木德;木生火, 汉火德;火生土, 新莽土德。秦朝被视为一个个意外, 不在五德之序中。此后,“帝出乎震”有了新的意涵,即当皇帝,已不再局限于木德,也不再局限于长子。
从方位上说,震为东方,乾为西北,所以李渊造反时,其重要谋臣裴寂上《劝进疏》,其中谈到:
窃以陛下承家开国,积德累功,世济拟于高阳,缵绪盛于周武。载诞烛神光之异,仪形表玉胜之奇。白雀呈祥,丹书授历。名合天渊,姓符桃李,君尧之国,靡不则天,星纪云周,奉时图始,甲子之旦,不俟而脱。起兵西北,势合乘乾,我来自东,位当出震。
裴寂描述李渊的崛起,用了“起兵西北,势合乘乾,我来自东,位当出震”的叙述方式,其思想内涵,正是以方位契合“承乾出震”的精神。西北为乾,而李渊起兵西北——实际上是晋阳,而来自东,所以符合“承乾出震”的描述。这是一种典型的解谶的手法,其曲意附和非常明显。不过,这和我们前面谈到的武则天运用“帝出乎震”的逻辑是一样的,也和南北对峙时期南方政权秉持“帝出乎震”的说法,为自己身处边地却能承天立极提供理论解释的精神是一致的。南朝梁张缵的《南征赋》云:“黄旗紫盖,运在震方;金陵之兆,允符厥祥”,把天命和“震”方也就是东方联系在一起,进而说明金陵为王气所在。这与《大云经疏》把“帝出乎震”和洛阳联系在一起并无太大的区别,都是强调天命在东,或在金陵,或在洛阳。区别在于,南朝强调金陵为震方所在,否定的是北朝首都(也包括洛阳)的合法性;而武则天强调洛阳为震方所在,是对旧的李唐王朝及其根据地长安合法性的否定。
[1] 参看《隋书》卷七八《庾季才传》,第1766—1767页。庾季才家族是著名的星占家族,其子庾质任隋代太史令,另一子庾俭在唐初任太史令。关于风水与宇宙观的研究,参看Aylward, Thomas F, The Imperial Guid to Fengshui and Chinese Astrology:The Only Authentic Translation from the Original Chinese , London: Watkins Publishing, 2007.
[2] 李正宇《古本敦煌乡土志八种笺证》,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2—144页。
《法藏敦煌西域文献》(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59、60—61页;李正宇《古本敦煌乡土志八种笺证》,第55—56页。崇教寺,敦煌僧寺,在莫高窟。参看李正宇《敦煌地区古代祠庙寺观简志》,《敦煌史地新论》,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6年,第71—72页。关于瑞应图中龙的考证,参看余欣《符瑞与地方政权的合法性构建:归义军时期敦煌瑞应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