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节我们探讨的是“黄旗紫盖”在中古时代的影响,本节我们回到云气占的传统,探讨黄旗紫盖这一说法的思想、知识及信仰内涵。从本质上说,“黄旗紫盖”就是形容王气所在的祥瑞。天空出现状如“黄旗紫盖”的云气,被视为天子出世的征兆,黄旗、紫盖(青盖)都是天子之仪仗。谢朓《始出尚书省》诗云:“青精翼紫轪,黄旗映朱邸。”李善注云:
《春秋元苞命》曰:“殷纣之时,五星聚房。房者,苍神之精,周据之兴。然青即苍也。齐,木德,故苍精翼之。”孔安国《尚书传》曰:“翼,辅也。《方言》曰:‘韩、楚之间,轮谓之轪,徒计切。’天子之车,以紫为盖,故曰紫轪。”司马德操(即司马徽)《与刘恭嗣书》曰:“黄旗紫盖,恒见东南,终成天下者,扬州之君子。”《史记》曰:“诸侯朝天子,于天子之所立宅舍曰邸。”《汉书》曰:“代王入代邸。”诸王朱户,故曰朱邸。
从《文选》李善注来看,正如前文所揭,黄旗紫盖,见于东南之说,并非刁玄所妄加,确是司马徽所言。而且紫盖、黄旗是状如天子仪仗的云气。然而其知识背景却相当复杂,有天文气象占的传统,有纬学的推波助澜,还有中古政权的反复提倡。虽然“黄旗紫盖”文人用典颇多,也都知道是跟祥瑞有关,但是深究其义者则罕有,所以宋人张淏曾论道:
六朝以来,都于东南,故有黄旗紫盖之语,文士多引用之,虽皆知其为符瑞事,而罕有究其义者。
然而张淏也仅引述《宋书·符瑞志》,对其含义也不甚了了。
云气对树立君主的天命非常重要。纬书《易乾凿度》
云:“帝王兴亡,必察八部,观卦之符,物之应动。……观非(衍)卦之符,如震则有龙,巽则有鸡之类。物,谓云物也。”
这里就提到帝王的兴亡,跟云气(物)变动密切相关。北朝隋代有名的天文星占大家,也是《灵台秘苑》的作者庾季才
就引用《气经》中“天不能无云而雨,皇王不能无气而立”的理论赞翼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新王朝:
大定元年正月,季才上言:“今月戊戌平旦,青气如楼阙,见国城上。俄而变紫,逆风西行。气经云:‘天不能无云而雨,皇王不能无气而立。’今王气已见,须即应之。”
直到唐代,官方对云气变动依然非常关注,司天台负有观察天文的职责,“凡日月星辰之变,风云气色之异,率其属而占候之”
。
“风云气色之异”和“日月星辰之变”都属于司天台要密切关注的对象。后者是星占,前者是云气占。以现代知识看,天文和云气占相怎么能混淆在一起?但是在传统知识范畴里,云气占和星占是不可分的,被视为同一类知识。《隋书·天文志》由唐初著名天文学家李淳风编著。志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述历代天文、古人论天、天文仪器和恒星的中宫部分;中卷为恒星二十八宿、恒星外官、日月五星占及运动规律、流彗妖星占;下卷则记云气占和梁、陈、北齐、北周、隋的天象记录。李淳风将云气占放入《天文志》,正是当时这种知识分类的反映。不光李淳风,唐瞿昙悉达撰《开元占经》,也是将今天所有划归气象类的气候资源, 如风雨、雷霆、霜雪、虹霓、雾霾、云气等都归类为天文范畴而赋予其星占意义,放在星占里讨论。《开元占经》中这种内容收集极为丰富, 占有九十一卷至一○二卷的12卷篇幅
。
从中古及其以前出土的文献看,云气占也是和星占连在一起的,被一体视为关系预测军国命运的重要知识。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中,《天文气象杂占》的内容就包括云、气、星、彗四个方面,图文对照。其中最多的一类是“气类”,也就是大气光象,包括晕的部分(有日月园晕、假日、饵、假日环等),虹的部分(有主虹单现及虹霓并现等),此外还有海市蜃楼
。敦煌发现的甲、乙本星象图, 均与云气占相关或与《云气占书》绘在一起
。这些都说明中古时代,天文和云气是归类为同一类知识的,统称为天文气象,或简称为天文。广义的星占包括气象占。气象占又包括云气占和风占两种,所谓“观风望气”,目的是观妖祥、 辨吉凶,预测家国命运。占云气,通常也被叫做“望气”或“相气”。中古文献中屡屡出现的“望气者”即为此类。
云气占之重要,也从其众多的著述及连绵不绝的传统窥见一斑。我国古代,很早就有观测云气和大气光象的专书。例如汉代有《太一杂子云雨》、《国章观霓云雨》、《汉日旁气行占验》、《汉日食月晕杂行事占验》、《海中日月彗虹杂占》等书,隋代有《日月晕珥云气图占》,宋代有《天文占云气图》、《占风云气候日月星辰上下图》、《云气图》、《占风云气图》、《云气图》、《月晕图》、《日月气象图》、《日月晕图经》,可惜都未能流传下来。明茅元仪《武备志·载度占》中包含《玉帝亲机云气占候》,内有五十一幅云图;《道藏》本《雨旸气候亲机》,内有云图三十九幅;《观象玩占》第一册《太乙玉鉴风雨献》,有图配合。《白猿经风雨占候说》、《白猿献三光图书》等,都是图文对照的古云图集。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天元玉历祥异赋》内包含许多晕象图。抄本《天象灾瑞图解》,内容基本与《天元玉历祥异赋》相同。估计这书为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宝元天人样异书》改头换面而成,而《宝元天人祥异书》又可能是以已失传的前代大气光象图谱书(例如梁有《日月晕图》)为蓝本的。其他诸如中研院史语所所藏《天文象占》、日本所藏《通机图解》(内有连续演变的云图)等藏于各个图书馆的珍稀资料,都是将来研究气象史和云气占的重要文献,值得深入挖掘。这些古云图集,现在还在流行。若将这些占云图集与西汉帛书《天文气象杂占》及唐《占云气书》对照,可推知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的蓝本,可追溯到隋唐时代甚至更早
。
云气占在中古日常生活比如卜宅中都有重要意义,另外在军事斗争中观风望气也极为重要,这方面的文献非常丰富,近些年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绩,比如对李淳风“军气占”的研究
,又比如对《神机制敌太白阴经》的探讨
。但是其主要的占卜方向,仍是家国运数,尤其是王者兴替。按照云气占的逻辑,天子所在,就会有王气。而这个天子往往是未来的天子,是当前王权的掘墓人。也正因为如此,当前的君主往往通过破坏其王气达到厌胜的目的,或者自己前去应这个符兆,消除潜在的危险。比如南朝齐时,永明(483—493年)中,望气者云新林、娄湖、青溪并有天子气,于是齐武帝萧赜“于其处大起楼苑宫观,武帝屡游幸以应之;又起旧宫于青溪,以弭其气”
。齐武帝萧赜一方面自己前往云气所在之地应谶,一方面在其地方修建宫观,消弭其气。北朝也出现类似的情况,《北史》记载:“初,魏真君(440—451年)中,内学者奏言上党有天子气,云在壶关大王山。太武帝于是南巡以厌当之,累石为三封,斩其北凤皇山以毁其形。后上党人居晋阳者号上党坊,神武实居之。”
北魏太武帝南巡上党,也是为了自己应这个王气,但是同时又通过破坏其“形”消除其气。北齐时,望气者认为“邺城有天子气”,孝昭帝高演因而将居住在邺城的前废帝高殷扼杀而死
。战乱中,北魏孝武帝元修藏于田舍,“嵩山道士潘弥望见洛阳城西有天子气,候之乃帝也”
。北魏节闵帝居于龙花佛寺,无所交通,也被人说“常有天子气”,差点送命
。南朝宋刘子业当政,巫觋云“湘州有天子气”,子业南行以厌之
。晋惠帝长子愍怀太子受宠,当时“望气者言广陵有天子气”,于是惠帝将其封为“广陵王”以应之
。直到唐代,望气还是在政治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李适之建议开凿华山金矿,李林甫对玄宗说,“华山陛下本命,王气所在,不可穿凿”
。藩镇割据时代,田承嗣刻石作谶,云:“二帝同功势万全,将田为侣入幽燕。”令人埋在李宝臣境内,使望气者告诉李宝臣,掘而得之。以诳李宝臣和自己联兵攻范阳
。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实是当时历史的一道风景
。
那么何为天子之气呢?纬书《易通卦验》说:
天子之气,内赤外黄,正四方所出之处,当有王者起也。天子欲有游适处,其地先发气,如城阙隐隐在云雾中,恒带杀象,森森然如华盖。天子之气,皆多达于天,以王相日见。
这种技术性的描述也见于《史记·天官书》、《晋书·天文志》、《隋书·天文志》等官修天文气象占的内容。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王朔所候,决于日旁。日旁云气,人主象。皆如其形以占。”
李淳风《晋书·天文志》也说:“天子气,内赤外黄,四方所发之处当有王者。若天子欲有游往处,其地亦先发此气。或如城门隐隐在气雾中,恒带杀气森森然。或如华盖在气雾中,或气象青衣人无手,在日西,或如龙马,或杂色郁郁冲天者,此皆帝王气。”
可见对于何为天子云气,有一定的标准。而且《晋书·天文志》一类官修文献,还屡屡提到“候气之法”:“凡候气之法,气初出时,若云非云,若雾非雾,仿佛若可见。初出森森然,在桑榆上,高五六尺者,是千五百里外。平视则千里,举目望即五百里;仰瞻中天,即百里内。平望,桑榆间二千里;登高而望,下属地者,三千里。”
“凡占灾异,先推九宫分野,六壬日月,不应阴雾风雨而阴雾者,乃可占。”
对于“天子之气”的描述,还见于敦煌文献。S.3326现存卷首的占辞云:“臣淳风言”,其中有一条占辞说:“吕不韦说凡近原阜有气如万丈竿冲天直竖,黄者,天子之气也;青赤白黑者,皆主有灾襄。臣淳风言,凡此郡邑出公侯;色青者,疫病;白者,有兵起;黑者,邑有盗贼兴也。”
也是跟前面所引纬书、官修天文志的记载相符合,说明此类知识具有连续性。纬书比如《春秋演孔图》云:“舜之将兴,黄云升于堂。”
天子之气的这些特点,应该是“黄旗紫盖”说的重要理论根基。刘备在四川称帝,就有术士提供云气的证言:
先是,术士周群言,西南数有黄气,直立数丈,如此积年,每有景云祥风,从璇玑下来应之。建安二十二年中,屡有气如旗,从西竟东,中天而行。图书曰:“必有天子出其方。”太白、荧惑、镇星从岁星,又黄龙见犍为武阳之赤水,九日乃去。关羽在襄阳,男子张嘉、王休献玉玺,备后称帝于蜀。
《宋书》的这段记载,说“黄气,直立数丈”,“屡有气如旗,从西竞东,中天而行”,而且黄龙出水,都与“黄旗紫盖”的云气占内容相符合,所以《宋书》引河图洛书云:“必有天子出其方。”
关羽献玉玺之后,蜀汉太傅许靖、安汉将军糜竺、军师将军诸葛亮、太常赖恭、光禄勋黄权黄柱、少府王谋等上言:“玺潜汉水,伏于渊泉,晖景烛耀,灵光彻天。夫汉者,高祖本所起定天下之国号也,大王袭先帝轨迹,亦兴于汉中也。今天子玉玺神光先见,玺出襄阳,汉水之末,明大王承其下流,授与大王以天子之位。”
值得注意的是,以继承刘汉功业自居的刘渊,后来也模仿了这一做法。先是,刘渊因为“平阳有紫气, 兼陶唐旧都”而迁都平阳
。接着,如关羽在汉水发现玉玺一样,有人在汾水中得到玉玺,“文曰‘有新保之’,盖王莽时玺也。得者因增‘泉(本文应为“渊”字,唐世因避讳改)海光’三字,元海以为己瑞,大赦境内,改年河瑞”
。
梁武帝萧衍的上台,也有云气为证。《南史》记载:
先是,雍州相传樊城有王气,至是谣言更甚。及齐明崩,遗诏以帝为都督、雍州刺史。……时帝所住斋常有气,五色回转,状若蟠龙。季秋出九日台,忽暴风起,烟尘四合,帝所居独白日清朗,其上紫云腾起,形如伞盖,望者莫不异焉。
“紫云腾起,形如伞盖”,显然就是所谓紫盖了。而其居处五色会转、状若蟠龙的云气,显然就是望气者口中的龙气。梁元帝即位前,也“有紫云如车盖,临江陵城”
。更早一点,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即位之前,“江陵城上有紫云”,“望气者皆以为帝王之符,当在西方”,而且伴随的还有“黑龙见西方,五色云随之”
。
大气光象(特别是晕、华、虹、极光等)和彩云,由于它们色彩绚丽,特别能吸引古今人们的注目。在周代,曾设立了进行天文和云气光象观测的高台(灵台、清台、观台)。还建立了冯相、保章、眠祲三个专门部门,各有一定的编制,负责观测工作。保章氏有五项职责,其中第四项职责是观测“云物”,即观测不同方位的云的色彩,来判断哪一区域将会出现的变化。冯相氏以观测天象编著历法等为主。眠祲氏主要职责是观测十种光象,即祲、象、镌、监、暗、瞢、弥、叙、
、想,总称“十辉”
。紫云、黄气之类的令人瞩目的彩色云气,为术士和政治家所关注,也就不难理解了。东吴灭亡之后,蒋山上常有紫云,术数者云:“江东犹有帝王气。”
这成了东南王气的重要依据。
黄旗紫盖为何跟东南联系在一起。这既有南北对峙的政治、社会与文化背景,又有纬学和术数学的知识与思想背景。前者已经多有学者揭示,此处我们对后者进行一些梳理。其实最早的原型应该是汉高祖刘邦。班固《汉书》云:
秦始皇帝尝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东游以厌当之。高祖隐于芒、砀山泽间,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问之。吕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气,故从往常得季。”
司马迁记载更为详细,云:“高祖即自疑,亡匿,隐于芒、砀泽岩石之间。”而且因为云气,“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
。《史记正义》引京房《易飞候》云:“何以知贤人隐?师曰:‘四方常有大云,五色具而不雨,其下有贤人隐。’”汉高祖出身沛县,地属东南。这段描述已经明显将术数里面的云气占和刘邦的天命联系在了一起。又《汉书》记范增劝说项羽杀刘邦说:“沛公居山东时,贪财好色,今闻其入关,珍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小。吾使人望其气,皆为龙,成五色,此天子气。急击之,勿失。”
这里又将五色龙气和刘邦联系在一起。
汉朝后来推崇纬学,谶纬之说盛行,而纬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论述刘汉的政治合法性,因为有大量的论述刘氏天命的内容,包括东南王气说。纬书《尚书帝命验》云:“有人雄起,戴玉英,履赤茅,祈旦失明,亡其金虎。东南纷纷,注精起,昌光出轸,己图之。”郑玄曰:“谓刘氏也,谓火精当起翼轸之野。”
所以,“汉世术士言:‘黄旗紫盖,见于斗、牛之间,江东有天子气。’”而后经过刘表荆州学派和新野术数家的加工和推波助澜,以及从东吴开始刻意的政治操弄,“黄旗紫盖”成了东南政权的重要理论依据和宣传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