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柳永

少年游

长安古道马迟迟 ,高柳乱蝉嘶。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 ,酒徒萧索 ,不似去年时。

【译文】

骑马蹒跚在长安古道上,高柳间知了乱唱。小洲边驻着夕阳,原野上秋风吹荡,环视周围,天垂四野,一片茫茫。  归云一飘就不见去向,前时的期约如今何方?冶游的情致不再高涨,聚饮的酒友一散而光,全不似去年的情况。

【注释】

长安: 今陕西西安。因西汉、隋、唐皆建都于此,故唐以后常通称国都为长安。 狎兴: 冶游的兴致。 酒徒: 这里指酒友。

【品赏】

这首词写秋日郊行时的所见所感。上片写景。骑马缓行在郊外的古道,听着高高的柳叶上知了乱叫,夕阳西下,秋风萧瑟。极目远望,四野天幕低垂,一派秋天的景象。这里,情寓景中,并由景生情。伤别怀远,感时叹逝,秋天的意象往往会逗引起人们无尽的联想,行人尤是如此。下片抒情。“归云”二字承上文“四天垂”而来,既是即目所见,又暗用宋玉《高唐赋》中巫山神女的典故,喻指曾经相爱过的女子。因为不知道何时再能与爱人相会,没有了爱,也就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对冶游追欢也因此兴致大减,酒友也没有几个,一切都不同于往年。全词未写一句往日欢会和冶游的情景,而行人对往日的怀念尽在这今不如昔的感叹之中,从而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不尽的品味。末句五字包含了丰富的意蕴,也使整首词笼罩在意兴阑珊的氛围之中。

【作者素描】

柳永(约987—1057),字耆卿,原名三变,因排名第七,人称柳七,崇安(今属福建)人。出身仕宦之家。早年赴京应试不第,便长期滞留京城,纵酒行乐,沉湎声色,与歌妓乐工相过从,为之填词,作品广为流传。以放荡不检,为统治者所摈斥,屡试不第。直到宋仁宗景祐四年(1034)才中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一生仕途坎坷,最后漂泊流落而死。他是宋代第一个以主要精力作词的文人。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长调。其词题材广泛,尤善写离情别意,铺叙委婉,雅俗并陈,深受时人尤其是市民阶层的欢迎。在词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有《乐章集》,收词212首。

(高克勤)

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 ,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译文】

高楼上独立凝眺,扑面微风阵阵;望断天际,春愁也随之黯生。草色烟光,沐浴着落日的斜曛,默默无语,谁是我此时的知音?  我不避狂放,只想求一醉醺醺,对着美酒对着歌声,强欢却总无意兴。衣带一天天宽缓,悔意没有半分,就算再憔悴消瘦,为了她我也甘心。

【注释】

伫倚: 长时间倚靠。危楼: 高楼。 望极: 极目远眺。 残照: 夕阳。 疏狂: 狂放不羁。 强: 勉强。 衣带渐宽: 喻指身体渐渐消瘦。《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消得: 值得。

【品赏】

本词词牌又作《凤栖梧》。词写相思之情。时当春日,主人公伫立在高楼之上,极目远望,夕阳中一片烟光草色。春草,在诗词中常作为春愁的象征。那无尽的春愁是一望无际的春草带给他的心理感受,还是他心中本来就有的满怀愁绪?他是倦游思归?还是见景生情?词人感叹,没有人知晓他的“凭阑意”。上阕是主人公的自问,下阕可以看作他的自答。主人公无法抑制这无尽的春愁,想借酒消愁,但正如李白所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柳永也说:“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明知相思无益,愁绪难平,主人公还是沉浸其中,词的末尾两句写出了答案: 为了相思的人,即使形容憔悴、衣带渐宽,也无怨无悔。这两句将主人公的感情表现达到了高潮,也使主人公的感情境界达到了升华。历代论者对这两句都予以高度赞赏。清人贺裳云:“小词以含蓄为佳,亦有作决绝语而妙者。如韦庄‘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之类是也。牛峤‘须作一生拚,尽君今日欢’,抑亦其次。柳耆卿‘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亦即韦意,而气加婉矣。”(《皱水轩词筌》)近人王国维在所著《人间词话》中,更将这两句话表现出的精神,喻指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须经过的一种境界,将为爱情不惜牺牲的精神升华到为事业、为学问而执著追求,更使这两句词广为流传。

(高克勤)

采莲令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时情苦 。翠娥执手 ,送临歧轧轧开朱户 。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贪行色岂知离绪 ,万般方寸 ,但饮恨脉脉同谁语 ?更回首重城不见 ,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

【译文】

残月收敛了最后一束光芒,缀着微云的秋空开始发亮。西去的行人这时痛断肝肠。年轻的妻子握手相送去路旁,嘎嘎地传出了开门的声响。她动人的脸上表情万状,亭亭久立,说不出话,只有泪水流淌。心已破碎,怎忍再回头张望?  就这样小船急打双桨,行去在烟波之上。船夫只顾急着赶程,谁知离人心中万般感伤?只能强咽胸膛,可一腔情愫又同谁讲!再回头已不见外城的高墙,江流天际,隐隐有树影几行。

【注释】

西征客: 向西方远行的人。 翠娥: 泛称年轻貌美的女子。 临歧: 歧路分别。轧轧: 象声词,这里指开门声。 贪行色: 只顾出行之事。行色,出行前的迹象。 方寸: 心。 脉脉: 含情欲语的样子。 重城: 有内外两层城墙的都城。这里指离别的地方。

【品赏】

这首词写男女间的离别。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时当深秋凌晨,残月才收,微露曙光,行人就要上路,女子握着他的手,直送到岔路口,此时街上一片宁静,听得见开门时发出的声响。看着女子千娇百媚的面容,盈盈伫立的身影,满含着眼泪无法诉说的神情,为情所苦的行人早已肠断心碎,怎忍回顾?毕竟是男子汉大丈夫,总是要先跨出离别的那一步。但离别之后就是无尽的悔恨。下片写离别后的情景。踏上行程,小舟就急驶而去,行人这才后悔只顾出行,离去得太快,方寸之心涌起了万般思念,但已无人诉说,只能饮恨而已。再想回头看一眼伊人的面容,但船已离开了分别的地方,只见到江边隐隐约约笼罩在烟雾蒙蒙中的两三株树而已。末两句中“寒江”与首两句中“霜天”相对应,点出萧瑟阴冷的深秋节气,映衬出离别的心绪。柳永是写情的高手,往往把感情的表达铺叙得淋漓尽致。这首词围绕着离别展开,写出了男女主人公离别时的情景和男主人公别后的心理活动,细节的描写尤为生动传神。

(高克勤)

玉蝴蝶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 ,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 。水风轻 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 ,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 ,几孤风月 ,屡变星霜 。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 ?念双燕难凭音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译文】

默默地凭栏望远,正值雨霁云收,秋光满眼。晚景萧索,足以牵动宋玉去写下悲秋的赋篇。水上起风不大, 花却纷纷凋残;月下的露水寒光闪闪,催黄了梧桐的叶片。禁不住伤怀联翩: 故人今去了哪边?但隔着烟水茫茫无限。  难忘相聚的文会酒宴,那以后我几度辜负了风月,蹉跎了华年。水阔山长,不知向何处寄托我的思念?难指望这双燕子带来消息,晚天里徒然将归帆认辨。失群的大雁丢下凄厉的呼唤,我黯然凝望,伫立到残阳收山。

【注释】

阑: 通“栏”。 宋玉悲凉: 战国楚国文人宋玉作《九辩》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遂有宋玉悲秋之说。 遣: 使,教。 文期酒会: 指文人定期约会在一起饮酒和谈论诗文。 孤: 通“辜”,辜负。 星霜: 星一年一周天,霜每年秋寒而降,固称一年为一星霜。 潇湘: 湖南潇水、湘水之合称,后多泛指所思之人的所在地。 识: 辨认。

【品赏】

这首词抒写由悲秋而怀友的情绪。春天和秋天的季节变化,最能触发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诗经》有“有女怀春”之句,宋玉有悲秋之赋。悲秋几乎成了士人最多感叹的主题,尤其是“登山临水送将归”(宋玉《九辩》)之际,秋日的景色更能强化人们的离情别绪,悲秋与恨别的主题结合在一起,使作品更具打动人心的感染力。柳永的这首词便是具有这种感染力的佳作。

词从秋景写起。在一个雨后的傍晚,作者凭栏远望,四周静悄悄,思绪在飞扬。“堪动宋玉悲凉”句,令人联想起宋玉悲秋的名作《九辩》,不用多铺叙“晚景萧疏”的景象,已使人感受到作者心中的悲伤。 花渐老,梧叶飘黄,生命在消失,油然使作者牵挂起友人。由景生情,自然景象与人之间的联系就是这样契合无间。下片由此回忆起昔日的文期酒会,感叹自己与友人已是分别多年。面对秋景,又由回忆转到现实。但眼前的景色,又无一不使他怀念故友,感慨重逢之难。看到的双燕,听到的断鸿声,这些景象既是写实,更是作者心绪的象征。词人眺望景色,久久不忍离去,因为远方有他思念的友人。词以“立尽斜阳”作结,与首两句相呼应,刻画出了一个深于情的主人公的形象。

(高克勤)

鹤冲天

黄金榜上 ,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 ,如何向?未遂风云便 ,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 ,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 ,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 ,换了浅斟低唱

【译文】

金色的皇榜公布了中举的名单,不幸我这回名落孙山。清平圣世,贤士被暂时遗落民间,叫我该怎么办?未能实现当官的志愿,何不放纵恣意寻欢?不必把得失计较盘算。才子词人,本来就是江湖状元。  烟花妓院,如同屏风上的图画一般。幸好有意中的美人,可以去亲近一番。不妨就这样倚红偎绿,风流情事称得上平生快感。青春是那样地短暂。怎忍心把朝廷浮薄的功名,换得这欢场的日日流连!

【注释】

黄金榜: 录取进士的皇榜。 龙头: 喻第一名,状元。 明代: 政治清明的朝代。遗贤: 被遗漏的贤才。 风云: 际会风云,在仕途上得意。便: 利益,好处。 恣: 任情。 得丧: 得失。 白衣: 布衣,平民。 烟花巷陌: 妓所。 丹青: 图画。 恁: 这般。 一饷: 即“一晌”,一会儿。 忍: 怎忍。 浅斟低唱: 慢慢饮酒,婉声轻唱,表示细细作乐受用。

【品赏】

词首四句,交代了落第的事实,“偶”字、“暂”字,故作轻描淡写,实在自我排遣中含有深深的怨望。尤其是“明代暂遗贤”一句,句面上用语委婉,却已明显以“贤”字自占身份,怀才不遇之意溢于言表。词人以“如何向”一问,转出了自己的选择,那就是敝屣功名,恣意狂荡。“何须”句又作一问,领出了“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的警策之语。这两句嗤薄权贵,充满自豪,表明了自己走与封建规范背道而驰的叛逆道路的坚定决心,可谓掷地有声。下片就“恣狂荡”点染生发,具体描述了“偎红倚翠”的青楼生活。这里有绮美的环境,更有可意的佳人,词情因而一转轻快。“幸有意中人”,有柳暗花明之感;“风流事,平生畅”,更是从肺腑中流出的称心如意。然而词人落榜的怨怼是抹不去的,于是在结尾半是解嘲,半是愤懑,发出了“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沉痛呐喊。笔记载词人再次应试时遭宋仁宗亲笔黜落,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词作特具的锋芒。全词直抒胸臆,如行云流水,一气奔放;语言俚而不俗,时见隽句,堪称宋词“本色词”的代表作。

(史良昭)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 ,关河冷落 ,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 ,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 ,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译文】

黄昏时一阵细雨在江上铺展,把秋空净洗一番。渐觉秋风越来越峭严,山河清寒,残阳把影子重新拖回楼前。处处红消绿减,美好的风景也随着一点点衰残。只有长江水默然东流,一去不返。  不忍心登高望远,每遥望邈远的故乡,归心就躁动难安。这些年的经历实在可叹,为了什么缘故在异乡滞留不还?想美人在妆楼上把我念盼,多少回错认了远方的归帆。怎知我正倚着栏杆,心中如此地涌动着悲感!

【注释】

潇潇: 形容雨势急骤的样子。 霜风: 指深秋的风。凄紧: 凄厉强劲。 关河: 泛指山河。 是处: 处处。红衰翠减: 指红花翠叶凋谢衰落。语出李商隐诗《赠荷花》:“此荷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煞人。” 苒苒(rǎn): 慢慢地。物华: 美好的风光景物。 渺邈(miǎo): 遥远的样子。 淹留: 滞留,久留。 误几回句: 意谓多次把从天边驶来的船,误当作所爱者乘的归舟。化用南朝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句。 恁(rèn): 这般。凝愁: 愁思郁结难解。

【品赏】

此词写羁旅中思乡怀人之情,反映了作者失意苦闷的心情。首两句点明雨后江天日暮清秋的季节特征,写出了一派雄浑辽阔的气象。接着三句写秋风凄厉强劲、河山萧条冷落、残阳映照高楼,进一步表现深秋日暮凄厉苍凉的景象,视野更为宽广,境界更加阔大,颇得后人激赏。苏轼说:“世言柳耆卿词俗,非也。如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赵令畤《侯鲭录》)即认为这几句有唐诗雄浑苍凉的气象。“是处”两句又从远景回到眼前。词人触目所见草木衰败的秋景,不由地感叹“苒苒物华休”,而对此无动于衷的只有这“东流”的长江水。长江水并不像人一样感到悲秋,而永远地向东流淌。对长江水的描写,更反衬出作者的满怀愁绪。下片转入抒情,点出作者的愁绪所在。登高临远,一片秋景使作者“归思难收”,他“望故乡”、“想佳人”,思乡和怀人之情交织在一起,不由地追问自己为何漂泊在外。“何事苦淹留?”写自己思念对方,却偏从推想对方等待自己归去下笔,更见出作者对佳人的关切。末二句又回到自己,写自己倚阑干时的愁状。明知登高临远会引发无限的乡愁别情,所以“不忍”;虽然不忍,还是要“倚阑干处,正恁凝愁”,可见乡思离愁无法抑制,由此更可见词人那无限的哀愁。全篇写景气象雄浑,意境阔大,抒情委婉曲折,沉郁顿挫,由景生情,情景交融。诚如清人陈廷焯所说:“情景兼到,骨韵俱高,无起伏之痕,有生动之趣。古今杰构,耆卿集中仅见之作。”(《词则》)

(高克勤)

定风波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 ,犹压香衾卧。暖酥消 ,腻云亸 。终日厌厌倦梳裹 。无那 。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 ,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 ,拘束教吟课 。镇相随 ,莫抛躲 。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译文】

一春来花落草长,一件件都不在我心上。太阳升上了花顶,黄莺在柳树间穿忙,我还在被窝里卧躺。香肌消褪了光泽,柔发随意地披放,整天打不起精神去梳妆。无法可想,恨薄情郎一去之后,没半点音讯来往。  早知这样,后悔当初没把他马鞍锁上。对着书窗,只给他笔墨纸张,看管着吟写文章。叫他整天跟随,不许躲藏,我手拈针线陪在他身旁。就我们俩。免得辜负青春好时光。

【注释】

是事: 事事。可可: 平常。 柳带: 柳枝。 暖酥: 指皮肤。 腻云亸(duŏ): 指头发散乱。腻云,闪亮的头发。亸,下垂的样子。 厌厌: 同恹恹,形容病态。 无那: 无聊。 恁么: 如此。 雕鞍: 雕饰的马鞍。 鸡窗: 指书房。蛮笺: 唐代四川所制彩色花笺。象管: 象牙笔管,借指笔。 吟课: 攻读诗书。 镇: 常,长。 抛躲: 回避。

【品赏】

这首词写闺怨。词以女子的口吻,抒写她独处深闺的寂寞无聊和对情郎的思念之情。上片写女子的情态。她从春天以来就百无聊赖,提不起精神,“日上花梢”还不起床,连梳妆打扮之类日常事也不想打理。春天本是令人生机勃勃的季节,但在她眼里,鲜艳的绿叶红花都使她感到凄惨烦愁。上片的末两句揭出了造成她这种状态的原因,原来是恼恨情郎一走,渺无音讯。形单影只已经令她陡生寂寞无聊之感,何况连情人的安慰都没有。下片紧承上片而来,抒写女子的心理活动。她想如果早知道如今的情况,当初就该把情郎留下,让他在家把吟咏诗词当作功课,与自己整日相伴,不虚度青春年少的光阴。这就是她对爱情的全部想像。对于词中女主人公来说,她的理想不是让丈夫去博取功名,也不是让丈夫去发财致富,而只是要两人终日相伴,恩恩爱爱。这是一个平民女子的理想,很平凡,很现实,但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望,符合爱情单纯的本质,没有一丝功利的成分。这种想法,就与传统礼教对女子谨守妇道、相夫教子的要求有很大的不同。柳永来自市井,了解平民女子的理想。全词用语也相当口语化,雅言俚语相杂,浅显活泼,贴切地表达出女子的心理活动,传神地体现出其性格特征。正因如此,柳永词被士大夫目为俗,也影响了他的仕途。据宋人张舜民《画墁录》载,柳永因仕途不顺,找宰相晏殊抱怨,晏殊也以写情词著称,他告诉柳永:“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柳永听了即告退。晏殊引的就是这首词中的句子。语虽简但意蕴丰富,表达了晏殊和柳永及其词作的巨大区别,这就是士大夫与市井词人、雅与俗的区别。柳永虽然因此仕途不顺,但他却成了市井最欢迎的大词人。幸与不幸,就在于评价的角度不同而已。

(高克勤)

竹马子

登孤垒荒凉,危亭旷望 ,静临烟渚 。对雌霓挂雨 ,雄风拂槛 ,微收残暑。渐觉一叶惊秋,残蝉噪晚,素商时序 。览景想前欢, 指神京,非雾非烟深处。 向此成追感,新愁易积,故人难聚。凭高尽日凝伫 ,赢得消魂无语。极目霁霭霏微 ,暝鸦零乱 ,萧索江城暮 。南楼画角,又送残阳去。

【译文】

登上荒凉的军垒,在高高的亭堠上举目望远,远处的水中小洲寂静一片。雨残的彩虹高挂长天,快意的凉风拂过亭栏,让残存的暑气微微收敛。渐觉落叶带来了秋意,幸存的知了拼凑出黄昏的嘶唤,秋天的时令确已降临人间。对此秋景,不由忆念起昔年的追欢。重望京城,在朦胧的烟雾以外,远得难以指辨。  这一切唤起了更多的回忆和伤感。新愁容易堆积,故人却难以团圆。整天登高凝眺,只一味魂消无言。放眼所见,雨后烟气蒙蒙,黄昏归鸦散乱,萧瑟的江城迎来了天晚。南楼画角声声,再一次将残阳送下了西山。

【注释】

危亭: 高亭,指词中的南楼。 烟渚: 烟雾迷濛的水中小洲。 雌霓: 虹的一种。虹常见有双层,色彩鲜明者为雄,称虹;暗淡者为雌,称霓。这里用“雌霓”是为了与下文“雄风”成对。 雄风: 雄劲有力的风。语出宋玉《风赋》:“其清凉雄风,则飘举升降,乘凌高城,入于深宫。”槛: 栏杆。 素商: 秋天。古代以五行中之金配秋,色尚白,故称素;五音中商属秋。 凝伫: 出神地站着。 霁霭: 雨晴后的烟雾。霏微: 迷濛的样子。 暝鸦: 日暮归巢的乌鸦。 江城: 南楼所在地。

【品赏】

这首词也是悲秋之作。与柳永的这类词相似,也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再回到写景的结构,但在情调风格上有显明的特色。上片写景,写秋日登高之所见。天空挂着彩虹,飘着残雨,劲风吹拂,让人有凉快之感,虽然也有“一叶惊秋,残蝉噪晚”的现象,使人感到秋的到来。但与柳永的其他悲秋之作不同,这首词并没有萧索凄清的暮秋之气,展现在主人公面前的是一派雄浑苍凉的景象。这可能与作者登临的时地有关。时间是初秋之时,“微收残暑”的天气令主人公气清神怡;地点在孤垒危亭,苍茫的景色使主人公平添豪气。因此,面对此景,他虽然也感叹时光匆匆,也感叹离愁别恨,但并没有产生叹老嗟卑之感。下片也由景入情,但并没有系于特指的人和事,而是一般的人生感受:“新愁易积,故人难聚。”这种感受由自然景物触发,又由自然景物予以强化。随着时间的流逝,景物的堆砌,这种感受愈益强烈,直到“消魂无语”的境地。清人冯煦称:“耆卿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奡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这首词就是写景抒情均“出之以自然”的佳作。

(高克勤)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译文】

秋天的知了曳声长嘶,声声凄楚。一阵骤雨刚刚停住,长亭渐又昏暮。在城门外排下送别的饯宴,却总是提不起情绪。正是难分难舍的当口,航船已催着上路。你我手拉着手,含着眼泪四目相顾,竟然只有呜咽,一句话也无法说出。想你这一去千里水途,楚天空阔,只见浓重的暮云密布。  自古以来离别就令人酸苦,更何况时值深秋的时令,满目冷落萧疏。今夜你酒醒时身在何处?——河岸上杨柳几株,阒无一人,只有晓风吹拂,残月半吐。你走后一年年时光飞度,就算再有什么良辰美景,也带不来实际的欢娱。我纵然有千种相思、万种情愫,又能向谁人倾诉?

【注释】

长亭: 古时设在交通大路边供行人歇息的亭舍,也是送别的地方。十里间设长亭,五里间设短亭。 都门: 原指长安东门,这里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帐饮: 在郊外设帐幕宴饮饯别。 兰舟: 相传鲁班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为船的美称。 凝噎: 一作“凝咽”。气闷,咽喉堵塞。 去去: 越去越远的意思。 暮霭(ǎi): 夜雾。沉沉: 深厚的样子。楚天: 古时长江中下游一带地区属楚国,因泛指江南一带。 经年: 年复一年,或时过一年。 虚设: 徒然设置。 风情: 风月之情,指男女相爱之情。

【品赏】

这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最能体现柳永词善写离情别意、铺叙委婉的特点,也是词史上最著名的抒写离情的作品,被推为宋词婉约风格的典范之作。

词写作者与恋人的离别。上片叙别情别景: 时当秋日的黄昏,一场阵雨刚停,在送别的长亭,听着寒蝉凄切的鸣叫,和船工催促的话语,一对依恋的情侣难舍难分,想到别后的旅程水远天阔,千言万语无法诉说,只能“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里,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等不仅点明了分别时的场景,更渲染出一种笼罩全篇的凄凉的氛围,衬托出主人公悲伤的心绪。下片抒写主人公离别时的感受,似在设想别后情景,又似对情人的留别情语。明知“多情自古伤离别”,但临到自己身上,又是在这凄清冷落的秋天,还是让主人公情不能已。他想象自己今晚会借酒浇愁,但酒醒之后面对着“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最能勾起离愁的情景,又该如何呢?“今宵”两句形象鲜明,意境凄凉,令人更令情侣生出无限怅惘之情,以致被誉为“古今俊句”(贺裳《皱水轩词筌》),历代传唱不绝。以下几句可以看作是作者对情人的爱情宣言: 分别后,即使最美的风景在他看来也是虚设;即使有千种风情也不会再与人诉说。因为情人不在身边,一切都失去了意义。这几句表达出作者深于用情、长于言情的一面,也将全词的抒情氛围推向了高潮。这首词通篇层层铺叙,由景到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浑成一片。全词纯用白描,形容尽致,自然率真,通俗流美,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为后人所激赏。

(高克勤)

曲玉管

陇首云飞 ,江边日晚,烟波满目凭阑久。一望关河萧索 ,千里清秋,忍凝眸。  杳杳神京 ,盈盈仙子 ,别来锦字终难偶 。断雁无凭,冉冉飞下汀洲 ,思悠悠。 暗想当初,有多少幽欢佳会;岂知聚散难期,翻成雨恨云愁。 阻追游,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 ,永日无言 ,却下层楼。

【译文】

白云飘过了山丘,江上落下了日头,我在栏杆旁临江凭眺了好多时候。只见山河冷落,秋意布满四周,叫人不忍心望久。  想起遥远的都城汴州,自同美貌的佳人伤别之后,她的情书终究没能到手。一只大雁掉队没了伴友,冉冉飞下江中的小洲,更让我思绪难收。  暗想当初和她多少回密约幽会,情意相投,怎料意外的分手,让回忆都成了断肠的根由。使我出游也提不起兴致,每到野外总会把心事重勾。摆不开黯然销魂的闲愁,我整天默默无言,只能步下了眺远思人的高楼。

【注释】

陇首: 山头。 关河: 泛指山河。萧索: 萧条。 杳杳: 遥远的样子。神京: 即帝都。这里指汴京(今河南开封)。 盈盈: 仪态美好的样子。仙子: 仙女。旧时也用以喻指美女。 锦字: 用《晋书》所载窦滔妻苏氏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以寄其夫之事。旧用以指妻寄夫的书信。难偶: 难以相会。 冉冉: 慢慢地。汀洲: 水中或水边的平地。 消黯: 黯然销魂。 永日: 长日,终日。

【品赏】

这首词抒写游子的离别之恨。时当秋日,萧瑟的景色勾起游子的相思之愁,他思念远在京城的情人。词分三叠,前两叠就写游子想象中的伊人情景。首句“陇首云飞”语本梁代柳恽的名句:“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捣衣诗》),与以下几句勾勒出一派秋天景象,为主人公见景生情打下铺垫。游子思远,却从京城情人的角度落笔。想象着情人会给自己寄来思念的书信,但“断雁无凭”,会传书的鸿雁并没有承担起传书的任务,眼前的景象明白无误地昭告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严酷的现实,使游子从相思之极翻为离别之恨,词的第三叠就承上文“思悠悠”而来,写游子对往日欢情的追怀和对现实别离的无奈。当初多少“幽欢佳会”,怎想到而今已难以再期。相爱越深,相思越甚,离愁别恨也越强烈。极写当初的欢乐正反衬出主人公如今的离恨别愁。面对着关山阻隔的现实,游子虽见景生情,“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也只能黯然销魂,整日无言,把满腔的愁与恨压抑在胸中。末句“却下层楼”,遥接第三句“凭阑久”,完整地写出了游子见景生情到强抑相思的心理过程。全词以铺叙见长,细致、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的感情变化和心理活动,凸现出柳永词的特点。正如清人刘熙载所评:“耆卿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善于叙事,有过前人。”(《艺概》)

(高克勤)

望海潮

东南形胜 ,三吴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 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 ,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译文】

地利独厚东南,人和推雄三吴,自古来杭州就以繁华称著。处处烟柳画桥,满眼珠帘翠幕,高高下下,分布着十万人户。钱塘江的沙堤栽满绿树,江上雪浪拍空,望不到天堑的尽处。市场上陈列着珠宝,家家充积着绫罗绸布,争相斗富。  山叠着山,湖连着湖,风景清淑。从初秋到秋末,桂花的香气始终浓馥;绵延十里的水面上,盛开着荷花无数。晴日笛声悠扬如诉,清夜菱歌此起彼伏,渔翁同采莲姑娘都那么欢乐幸福。太守出巡,仪仗高矗。他带着醉意欣赏箫鼓,吟赏湖山的风物。以后打算将美景绘成画图,回到朝廷里宣扬称述。

【注释】

形胜: 以地理环境优越而著名的地区。 三吴: 旧以吴兴郡、吴郡、会稽郡合称三吴,钱塘古属吴郡。 钱塘: 今浙江杭州。自隋代设置杭州后,钱塘也作为杭州的别称。 风帘: 挡风的帘子。 参差: 高低不齐。 天堑: 天生的壕沟,此指钱塘江。 (yǎn): 山峰。 羌管: 羌笛。 菱歌: 采莲曲。 千骑: 旧说太守出巡有随从千骑,后因代指太守。牙: 牙旗,军队或仪仗的大旗。 烟霞: 风光。 凤池: 凤凰池,中书省的代称。

【品赏】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使用了汉赋张大形势的开篇笔法。“钱塘自古繁华”,又从历史与现实的连接中引入了时间的维度。三句濡染大笔,领起上片。以下“烟柳”三句照应“都会”,“云树”三句照应“形胜”,“市列”三句照应“繁华”,三者之间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给人一种俯拾皆珍、目不暇接的眩美感。下片写西湖山水亦是如此。“重湖叠 清嘉”六字总括,即刻继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千古丽句;在人们还来不及在美景的陶醉中细细品味时,钓叟莲娃的“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太守游春的箫鼓仪仗又接踵而至。全篇浓墨重彩,丽象缤纷,全方位地展现了杭州的秀美富庶,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载:“此词流播,金主亮(完颜亮,金朝第四代国君)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足见本词的艺术魅力。

(史良昭)

夜半乐

冻云黯淡天气 ,扁舟一叶 ,乘兴离江渚。度万壑千岩,越溪深处 。怒涛渐息,樵风乍起 ,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泛画鹢翩翩过南浦 。  望中酒旆闪闪 ,一簇烟村,数行霜树。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 。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 。叹后约丁宁竟何据 ?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凝泪眼杳杳神京路 ,断鸿声远长天暮

【译文】

天空中寒云凝重,一片灰暗。我乘着兴致登上小船,离开小洲的沙岸。从越水的腹地出发,沿途数不尽深谷高山。波涛渐渐平静,顺风顺水,这才听到江上行客互相的呼喊。水面宽阔之处,更见画有鹢鸟的大船翩翩驶过,高张着一面白帆。  视野中酒旗飘闪,几排秋树,簇拥着村庄人烟。残阳里渔人归去,鸣榔声一路相伴。枯败的荷叶七零八散,衰柳的树影时深时浅。岸边洗衣姑娘两两三三,躲避着路人的窥探,含着羞颜,互相笑语一片。  这一切使我意绪联翩。我轻易抛别妻室来到外边,像浪花,像浮萍,没有固定的据点。她殷殷再三的期约,可叹我何从兑现!离怀惨淡,只恨一年将尽,还不能实现回家的心愿。含泪遥望京城的家园,路途无限,暮空中只听得孤雁的凄声越来越远。

【注释】

冻云: 凝结的云团,为下雪的预兆。 扁舟: 小船。 越溪: 即越州(今浙江绍兴)会稽山下若耶溪。相传春秋时美女西施曾在此浣纱,故又称浣纱溪。 樵风: 顺风。《后汉书》注引《会稽记》载,郑弘砍柴,以船运载于若耶溪上,早往晚归,求神都赐顺风,果得如愿。 画鹢(yì): 指船。鹢,一种如鹭而大的水鸟。古时船头多画鹢,故称。 酒旆(pèi): 酒旗。 鸣榔: 以榔(长木)击船舷,使鱼受惊入网。这里写渔舟晚归,渔人闲敲榔板。 浪萍: 浪中的浮萍,喻漂泊生涯。 丁宁: 叮咛。何据: 无据。 神京: 京都。这里指汴京(今河南开封)。 断鸿: 离群孤飞的鸿雁。

【品赏】

这是柳永描写旅情的一首长调。词分三叠,其结构如清人许昂霄所言:“第一叠言道途所经,第二叠言目中所见,第三叠乃言去国离乡之感。”(《词综偶评》)

作者道经浙江越溪,首叠即记一路行程,兼及风光描写。虽是冬日,天色黯淡,但不减作者游兴。“乘兴”一词,即出于《世说新语》所载王子猷居山阴(今浙江绍兴)雪夜“乘兴而行”之典。作者在浙江,故词中多用与浙地有关的典故。“万壑千岩”一词也出于《世说新语》所载顾恺之称赞会稽(今浙江绍兴)山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怒涛”,指钱塘江潮。“樵风”一词,用的也是越地典故。这些词,既是实写,又由于用典,包含了深厚的历史内涵,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二叠承上而来,描绘了一路所见的江南渔村风光。虽是冬日,景物已趋萧索,但还见酒旗高挂,渔舟唱晚,游女浣纱,笑语连连,一派祥和热闹的景象。作者由此联想到自己,三叠就抒写了他的去国离乡之感。但他的这种感触,并不是系于家乡景物,或感叹功名无成,而是感叹“绣阁轻抛”,何时才能与心上人再约,只能“凝泪眼”遥望通向京都的路,那断鸿声也正是游子的心声。前人称柳永词“工于羁旅行役”(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这首词正体现了这一特色。

(高克勤) O3bYWZ/2DS7Bfgykkf3K34YHouVlP5XDDkYzmOZcPI2M+Adzrn0eGiMYk6mUx9m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