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少年游 |
![]() |
长安古道马迟迟 ⑴ ,高柳乱蝉嘶。夕阳岛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 ⑵ ,酒徒萧索 ⑶ ,不似去年时。
【译文】
骑马蹒跚在长安古道上,高柳间知了乱唱。小洲边驻着夕阳,原野上秋风吹荡,环视周围,天垂四野,一片茫茫。 归云一飘就不见去向,前时的期约如今何方?冶游的情致不再高涨,聚饮的酒友一散而光,全不似去年的情况。
【注释】
【品赏】
这首词写秋日郊行时的所见所感。上片写景。骑马缓行在郊外的古道,听着高高的柳叶上知了乱叫,夕阳西下,秋风萧瑟。极目远望,四野天幕低垂,一派秋天的景象。这里,情寓景中,并由景生情。伤别怀远,感时叹逝,秋天的意象往往会逗引起人们无尽的联想,行人尤是如此。下片抒情。“归云”二字承上文“四天垂”而来,既是即目所见,又暗用宋玉《高唐赋》中巫山神女的典故,喻指曾经相爱过的女子。因为不知道何时再能与爱人相会,没有了爱,也就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对冶游追欢也因此兴致大减,酒友也没有几个,一切都不同于往年。全词未写一句往日欢会和冶游的情景,而行人对往日的怀念尽在这今不如昔的感叹之中,从而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不尽的品味。末句五字包含了丰富的意蕴,也使整首词笼罩在意兴阑珊的氛围之中。
【作者素描】
柳永(约987—1057),字耆卿,原名三变,因排名第七,人称柳七,崇安(今属福建)人。出身仕宦之家。早年赴京应试不第,便长期滞留京城,纵酒行乐,沉湎声色,与歌妓乐工相过从,为之填词,作品广为流传。以放荡不检,为统治者所摈斥,屡试不第。直到宋仁宗景祐四年(1034)才中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一生仕途坎坷,最后漂泊流落而死。他是宋代第一个以主要精力作词的文人。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长调。其词题材广泛,尤善写离情别意,铺叙委婉,雅俗并陈,深受时人尤其是市民阶层的欢迎。在词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有《乐章集》,收词212首。
(高克勤)
![]() |
蝶恋花 |
![]() |
伫倚危楼风细细 ⑴ ,望极春愁 ⑵ ,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 ⑶ ,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⑷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⑸ 。 衣带渐宽终不悔 ⑹ ,为伊消得人憔悴 ⑺ 。
【译文】
高楼上独立凝眺,扑面微风阵阵;望断天际,春愁也随之黯生。草色烟光,沐浴着落日的斜曛,默默无语,谁是我此时的知音? 我不避狂放,只想求一醉醺醺,对着美酒对着歌声,强欢却总无意兴。衣带一天天宽缓,悔意没有半分,就算再憔悴消瘦,为了她我也甘心。
【注释】
【品赏】
本词词牌又作《凤栖梧》。词写相思之情。时当春日,主人公伫立在高楼之上,极目远望,夕阳中一片烟光草色。春草,在诗词中常作为春愁的象征。那无尽的春愁是一望无际的春草带给他的心理感受,还是他心中本来就有的满怀愁绪?他是倦游思归?还是见景生情?词人感叹,没有人知晓他的“凭阑意”。上阕是主人公的自问,下阕可以看作他的自答。主人公无法抑制这无尽的春愁,想借酒消愁,但正如李白所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柳永也说:“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明知相思无益,愁绪难平,主人公还是沉浸其中,词的末尾两句写出了答案: 为了相思的人,即使形容憔悴、衣带渐宽,也无怨无悔。这两句将主人公的感情表现达到了高潮,也使主人公的感情境界达到了升华。历代论者对这两句都予以高度赞赏。清人贺裳云:“小词以含蓄为佳,亦有作决绝语而妙者。如韦庄‘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之类是也。牛峤‘须作一生拚,尽君今日欢’,抑亦其次。柳耆卿‘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亦即韦意,而气加婉矣。”(《皱水轩词筌》)近人王国维在所著《人间词话》中,更将这两句话表现出的精神,喻指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须经过的一种境界,将为爱情不惜牺牲的精神升华到为事业、为学问而执著追求,更使这两句词广为流传。
(高克勤)
![]() |
采莲令 |
![]() |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时情苦 ⑴ 。翠娥执手 ⑵ ,送临歧轧轧开朱户 ⑶ 。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贪行色岂知离绪 ⑷ ,万般方寸 ⑸ ,但饮恨脉脉同谁语 ⑹ ?更回首重城不见 ⑺ ,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
【译文】
残月收敛了最后一束光芒,缀着微云的秋空开始发亮。西去的行人这时痛断肝肠。年轻的妻子握手相送去路旁,嘎嘎地传出了开门的声响。她动人的脸上表情万状,亭亭久立,说不出话,只有泪水流淌。心已破碎,怎忍再回头张望? 就这样小船急打双桨,行去在烟波之上。船夫只顾急着赶程,谁知离人心中万般感伤?只能强咽胸膛,可一腔情愫又同谁讲!再回头已不见外城的高墙,江流天际,隐隐有树影几行。
【注释】
【品赏】
这首词写男女间的离别。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时当深秋凌晨,残月才收,微露曙光,行人就要上路,女子握着他的手,直送到岔路口,此时街上一片宁静,听得见开门时发出的声响。看着女子千娇百媚的面容,盈盈伫立的身影,满含着眼泪无法诉说的神情,为情所苦的行人早已肠断心碎,怎忍回顾?毕竟是男子汉大丈夫,总是要先跨出离别的那一步。但离别之后就是无尽的悔恨。下片写离别后的情景。踏上行程,小舟就急驶而去,行人这才后悔只顾出行,离去得太快,方寸之心涌起了万般思念,但已无人诉说,只能饮恨而已。再想回头看一眼伊人的面容,但船已离开了分别的地方,只见到江边隐隐约约笼罩在烟雾蒙蒙中的两三株树而已。末两句中“寒江”与首两句中“霜天”相对应,点出萧瑟阴冷的深秋节气,映衬出离别的心绪。柳永是写情的高手,往往把感情的表达铺叙得淋漓尽致。这首词围绕着离别展开,写出了男女主人公离别时的情景和男主人公别后的心理活动,细节的描写尤为生动传神。
(高克勤)
![]() |
玉蝴蝶 |
![]() |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
⑴
,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
⑵
。水风轻
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
⑶
,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
⑷
,几孤风月
⑸
,屡变星霜
⑹
。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
⑺
?念双燕难凭音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⑻
。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译文】
默默地凭栏望远,正值雨霁云收,秋光满眼。晚景萧索,足以牵动宋玉去写下悲秋的赋篇。水上起风不大,
花却纷纷凋残;月下的露水寒光闪闪,催黄了梧桐的叶片。禁不住伤怀联翩: 故人今去了哪边?但隔着烟水茫茫无限。 难忘相聚的文会酒宴,那以后我几度辜负了风月,蹉跎了华年。水阔山长,不知向何处寄托我的思念?难指望这双燕子带来消息,晚天里徒然将归帆认辨。失群的大雁丢下凄厉的呼唤,我黯然凝望,伫立到残阳收山。
【注释】
【品赏】
这首词抒写由悲秋而怀友的情绪。春天和秋天的季节变化,最能触发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诗经》有“有女怀春”之句,宋玉有悲秋之赋。悲秋几乎成了士人最多感叹的主题,尤其是“登山临水送将归”(宋玉《九辩》)之际,秋日的景色更能强化人们的离情别绪,悲秋与恨别的主题结合在一起,使作品更具打动人心的感染力。柳永的这首词便是具有这种感染力的佳作。
词从秋景写起。在一个雨后的傍晚,作者凭栏远望,四周静悄悄,思绪在飞扬。“堪动宋玉悲凉”句,令人联想起宋玉悲秋的名作《九辩》,不用多铺叙“晚景萧疏”的景象,已使人感受到作者心中的悲伤。
花渐老,梧叶飘黄,生命在消失,油然使作者牵挂起友人。由景生情,自然景象与人之间的联系就是这样契合无间。下片由此回忆起昔日的文期酒会,感叹自己与友人已是分别多年。面对秋景,又由回忆转到现实。但眼前的景色,又无一不使他怀念故友,感慨重逢之难。看到的双燕,听到的断鸿声,这些景象既是写实,更是作者心绪的象征。词人眺望景色,久久不忍离去,因为远方有他思念的友人。词以“立尽斜阳”作结,与首两句相呼应,刻画出了一个深于情的主人公的形象。
(高克勤)
![]() |
鹤冲天 |
![]() |
黄金榜上 ⑴ ,偶失龙头望 ⑵ 。明代暂遗贤 ⑶ ,如何向?未遂风云便 ⑷ ,争不恣狂荡 ⑸ 。何须论得丧 ⑹ ?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⑺ 。 烟花巷陌 ⑻ ,依约丹青屏障 ⑼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 ⑽ ,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 ⑾ 。 忍把浮名 ⑿ ,换了浅斟低唱 ⒀ !
【译文】
金色的皇榜公布了中举的名单,不幸我这回名落孙山。清平圣世,贤士被暂时遗落民间,叫我该怎么办?未能实现当官的志愿,何不放纵恣意寻欢?不必把得失计较盘算。才子词人,本来就是江湖状元。 烟花妓院,如同屏风上的图画一般。幸好有意中的美人,可以去亲近一番。不妨就这样倚红偎绿,风流情事称得上平生快感。青春是那样地短暂。怎忍心把朝廷浮薄的功名,换得这欢场的日日流连!
【注释】
【品赏】
词首四句,交代了落第的事实,“偶”字、“暂”字,故作轻描淡写,实在自我排遣中含有深深的怨望。尤其是“明代暂遗贤”一句,句面上用语委婉,却已明显以“贤”字自占身份,怀才不遇之意溢于言表。词人以“如何向”一问,转出了自己的选择,那就是敝屣功名,恣意狂荡。“何须”句又作一问,领出了“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的警策之语。这两句嗤薄权贵,充满自豪,表明了自己走与封建规范背道而驰的叛逆道路的坚定决心,可谓掷地有声。下片就“恣狂荡”点染生发,具体描述了“偎红倚翠”的青楼生活。这里有绮美的环境,更有可意的佳人,词情因而一转轻快。“幸有意中人”,有柳暗花明之感;“风流事,平生畅”,更是从肺腑中流出的称心如意。然而词人落榜的怨怼是抹不去的,于是在结尾半是解嘲,半是愤懑,发出了“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沉痛呐喊。笔记载词人再次应试时遭宋仁宗亲笔黜落,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词作特具的锋芒。全词直抒胸臆,如行云流水,一气奔放;语言俚而不俗,时见隽句,堪称宋词“本色词”的代表作。
(史良昭)
![]() |
八声甘州 |
![]() |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⑴ ,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 ⑵ ,关河冷落 ⑶ ,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 ⑷ ,苒苒物华休 ⑸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 ⑹ ,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⑺ ?想佳人妆楼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⑻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⑼ ?
【译文】
黄昏时一阵细雨在江上铺展,把秋空净洗一番。渐觉秋风越来越峭严,山河清寒,残阳把影子重新拖回楼前。处处红消绿减,美好的风景也随着一点点衰残。只有长江水默然东流,一去不返。 不忍心登高望远,每遥望邈远的故乡,归心就躁动难安。这些年的经历实在可叹,为了什么缘故在异乡滞留不还?想美人在妆楼上把我念盼,多少回错认了远方的归帆。怎知我正倚着栏杆,心中如此地涌动着悲感!
【注释】
【品赏】
此词写羁旅中思乡怀人之情,反映了作者失意苦闷的心情。首两句点明雨后江天日暮清秋的季节特征,写出了一派雄浑辽阔的气象。接着三句写秋风凄厉强劲、河山萧条冷落、残阳映照高楼,进一步表现深秋日暮凄厉苍凉的景象,视野更为宽广,境界更加阔大,颇得后人激赏。苏轼说:“世言柳耆卿词俗,非也。如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赵令畤《侯鲭录》)即认为这几句有唐诗雄浑苍凉的气象。“是处”两句又从远景回到眼前。词人触目所见草木衰败的秋景,不由地感叹“苒苒物华休”,而对此无动于衷的只有这“东流”的长江水。长江水并不像人一样感到悲秋,而永远地向东流淌。对长江水的描写,更反衬出作者的满怀愁绪。下片转入抒情,点出作者的愁绪所在。登高临远,一片秋景使作者“归思难收”,他“望故乡”、“想佳人”,思乡和怀人之情交织在一起,不由地追问自己为何漂泊在外。“何事苦淹留?”写自己思念对方,却偏从推想对方等待自己归去下笔,更见出作者对佳人的关切。末二句又回到自己,写自己倚阑干时的愁状。明知登高临远会引发无限的乡愁别情,所以“不忍”;虽然不忍,还是要“倚阑干处,正恁凝愁”,可见乡思离愁无法抑制,由此更可见词人那无限的哀愁。全篇写景气象雄浑,意境阔大,抒情委婉曲折,沉郁顿挫,由景生情,情景交融。诚如清人陈廷焯所说:“情景兼到,骨韵俱高,无起伏之痕,有生动之趣。古今杰构,耆卿集中仅见之作。”(《词则》)
(高克勤)
![]() |
定风波 |
![]() |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⑴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 ⑵ ,犹压香衾卧。暖酥消 ⑶ ,腻云亸 ⑷ 。终日厌厌倦梳裹 ⑸ 。无那 ⑹ 。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 ⑺ ,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⑻ 。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 ⑼ ,拘束教吟课 ⑽ 。镇相随 ⑾ ,莫抛躲 ⑿ 。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译文】
一春来花落草长,一件件都不在我心上。太阳升上了花顶,黄莺在柳树间穿忙,我还在被窝里卧躺。香肌消褪了光泽,柔发随意地披放,整天打不起精神去梳妆。无法可想,恨薄情郎一去之后,没半点音讯来往。 早知这样,后悔当初没把他马鞍锁上。对着书窗,只给他笔墨纸张,看管着吟写文章。叫他整天跟随,不许躲藏,我手拈针线陪在他身旁。就我们俩。免得辜负青春好时光。
【注释】
【品赏】
这首词写闺怨。词以女子的口吻,抒写她独处深闺的寂寞无聊和对情郎的思念之情。上片写女子的情态。她从春天以来就百无聊赖,提不起精神,“日上花梢”还不起床,连梳妆打扮之类日常事也不想打理。春天本是令人生机勃勃的季节,但在她眼里,鲜艳的绿叶红花都使她感到凄惨烦愁。上片的末两句揭出了造成她这种状态的原因,原来是恼恨情郎一走,渺无音讯。形单影只已经令她陡生寂寞无聊之感,何况连情人的安慰都没有。下片紧承上片而来,抒写女子的心理活动。她想如果早知道如今的情况,当初就该把情郎留下,让他在家把吟咏诗词当作功课,与自己整日相伴,不虚度青春年少的光阴。这就是她对爱情的全部想像。对于词中女主人公来说,她的理想不是让丈夫去博取功名,也不是让丈夫去发财致富,而只是要两人终日相伴,恩恩爱爱。这是一个平民女子的理想,很平凡,很现实,但充满了对爱情的渴望,符合爱情单纯的本质,没有一丝功利的成分。这种想法,就与传统礼教对女子谨守妇道、相夫教子的要求有很大的不同。柳永来自市井,了解平民女子的理想。全词用语也相当口语化,雅言俚语相杂,浅显活泼,贴切地表达出女子的心理活动,传神地体现出其性格特征。正因如此,柳永词被士大夫目为俗,也影响了他的仕途。据宋人张舜民《画墁录》载,柳永因仕途不顺,找宰相晏殊抱怨,晏殊也以写情词著称,他告诉柳永:“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柳永听了即告退。晏殊引的就是这首词中的句子。语虽简但意蕴丰富,表达了晏殊和柳永及其词作的巨大区别,这就是士大夫与市井词人、雅与俗的区别。柳永虽然因此仕途不顺,但他却成了市井最欢迎的大词人。幸与不幸,就在于评价的角度不同而已。
(高克勤)
![]() |
竹马子 |
![]() |
登孤垒荒凉,危亭旷望 ⑴ ,静临烟渚 ⑵ 。对雌霓挂雨 ⑶ ,雄风拂槛 ⑷ ,微收残暑。渐觉一叶惊秋,残蝉噪晚,素商时序 ⑸ 。览景想前欢, 指神京,非雾非烟深处。 向此成追感,新愁易积,故人难聚。凭高尽日凝伫 ⑹ ,赢得消魂无语。极目霁霭霏微 ⑺ ,暝鸦零乱 ⑻ ,萧索江城暮 ⑼ 。南楼画角,又送残阳去。
【译文】
登上荒凉的军垒,在高高的亭堠上举目望远,远处的水中小洲寂静一片。雨残的彩虹高挂长天,快意的凉风拂过亭栏,让残存的暑气微微收敛。渐觉落叶带来了秋意,幸存的知了拼凑出黄昏的嘶唤,秋天的时令确已降临人间。对此秋景,不由忆念起昔年的追欢。重望京城,在朦胧的烟雾以外,远得难以指辨。 这一切唤起了更多的回忆和伤感。新愁容易堆积,故人却难以团圆。整天登高凝眺,只一味魂消无言。放眼所见,雨后烟气蒙蒙,黄昏归鸦散乱,萧瑟的江城迎来了天晚。南楼画角声声,再一次将残阳送下了西山。
【注释】
【品赏】
这首词也是悲秋之作。与柳永的这类词相似,也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再回到写景的结构,但在情调风格上有显明的特色。上片写景,写秋日登高之所见。天空挂着彩虹,飘着残雨,劲风吹拂,让人有凉快之感,虽然也有“一叶惊秋,残蝉噪晚”的现象,使人感到秋的到来。但与柳永的其他悲秋之作不同,这首词并没有萧索凄清的暮秋之气,展现在主人公面前的是一派雄浑苍凉的景象。这可能与作者登临的时地有关。时间是初秋之时,“微收残暑”的天气令主人公气清神怡;地点在孤垒危亭,苍茫的景色使主人公平添豪气。因此,面对此景,他虽然也感叹时光匆匆,也感叹离愁别恨,但并没有产生叹老嗟卑之感。下片也由景入情,但并没有系于特指的人和事,而是一般的人生感受:“新愁易积,故人难聚。”这种感受由自然景物触发,又由自然景物予以强化。随着时间的流逝,景物的堆砌,这种感受愈益强烈,直到“消魂无语”的境地。清人冯煦称:“耆卿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奡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这首词就是写景抒情均“出之以自然”的佳作。
(高克勤)
![]() |
雨霖铃 |
![]()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⑴ ,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 ⑵ ,留恋处,兰舟催发 ⑶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⑷ 。念去去千里烟波 ⑸ ,暮霭沉沉楚天阔 ⑹ 。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 ⑺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⑻ 。便纵有千种风情 ⑼ ,更与何人说!
【译文】
秋天的知了曳声长嘶,声声凄楚。一阵骤雨刚刚停住,长亭渐又昏暮。在城门外排下送别的饯宴,却总是提不起情绪。正是难分难舍的当口,航船已催着上路。你我手拉着手,含着眼泪四目相顾,竟然只有呜咽,一句话也无法说出。想你这一去千里水途,楚天空阔,只见浓重的暮云密布。 自古以来离别就令人酸苦,更何况时值深秋的时令,满目冷落萧疏。今夜你酒醒时身在何处?——河岸上杨柳几株,阒无一人,只有晓风吹拂,残月半吐。你走后一年年时光飞度,就算再有什么良辰美景,也带不来实际的欢娱。我纵然有千种相思、万种情愫,又能向谁人倾诉?
【注释】
【品赏】
这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最能体现柳永词善写离情别意、铺叙委婉的特点,也是词史上最著名的抒写离情的作品,被推为宋词婉约风格的典范之作。
词写作者与恋人的离别。上片叙别情别景: 时当秋日的黄昏,一场阵雨刚停,在送别的长亭,听着寒蝉凄切的鸣叫,和船工催促的话语,一对依恋的情侣难舍难分,想到别后的旅程水远天阔,千言万语无法诉说,只能“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里,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等不仅点明了分别时的场景,更渲染出一种笼罩全篇的凄凉的氛围,衬托出主人公悲伤的心绪。下片抒写主人公离别时的感受,似在设想别后情景,又似对情人的留别情语。明知“多情自古伤离别”,但临到自己身上,又是在这凄清冷落的秋天,还是让主人公情不能已。他想象自己今晚会借酒浇愁,但酒醒之后面对着“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最能勾起离愁的情景,又该如何呢?“今宵”两句形象鲜明,意境凄凉,令人更令情侣生出无限怅惘之情,以致被誉为“古今俊句”(贺裳《皱水轩词筌》),历代传唱不绝。以下几句可以看作是作者对情人的爱情宣言: 分别后,即使最美的风景在他看来也是虚设;即使有千种风情也不会再与人诉说。因为情人不在身边,一切都失去了意义。这几句表达出作者深于用情、长于言情的一面,也将全词的抒情氛围推向了高潮。这首词通篇层层铺叙,由景到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浑成一片。全词纯用白描,形容尽致,自然率真,通俗流美,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为后人所激赏。
(高克勤)
![]() |
曲玉管 |
![]() |
陇首云飞 ⑴ ,江边日晚,烟波满目凭阑久。一望关河萧索 ⑵ ,千里清秋,忍凝眸。 杳杳神京 ⑶ ,盈盈仙子 ⑷ ,别来锦字终难偶 ⑸ 。断雁无凭,冉冉飞下汀洲 ⑹ ,思悠悠。 暗想当初,有多少幽欢佳会;岂知聚散难期,翻成雨恨云愁。 阻追游,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 ⑺ ,永日无言 ⑻ ,却下层楼。
【译文】
白云飘过了山丘,江上落下了日头,我在栏杆旁临江凭眺了好多时候。只见山河冷落,秋意布满四周,叫人不忍心望久。 想起遥远的都城汴州,自同美貌的佳人伤别之后,她的情书终究没能到手。一只大雁掉队没了伴友,冉冉飞下江中的小洲,更让我思绪难收。 暗想当初和她多少回密约幽会,情意相投,怎料意外的分手,让回忆都成了断肠的根由。使我出游也提不起兴致,每到野外总会把心事重勾。摆不开黯然销魂的闲愁,我整天默默无言,只能步下了眺远思人的高楼。
【注释】
【品赏】
这首词抒写游子的离别之恨。时当秋日,萧瑟的景色勾起游子的相思之愁,他思念远在京城的情人。词分三叠,前两叠就写游子想象中的伊人情景。首句“陇首云飞”语本梁代柳恽的名句:“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捣衣诗》),与以下几句勾勒出一派秋天景象,为主人公见景生情打下铺垫。游子思远,却从京城情人的角度落笔。想象着情人会给自己寄来思念的书信,但“断雁无凭”,会传书的鸿雁并没有承担起传书的任务,眼前的景象明白无误地昭告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严酷的现实,使游子从相思之极翻为离别之恨,词的第三叠就承上文“思悠悠”而来,写游子对往日欢情的追怀和对现实别离的无奈。当初多少“幽欢佳会”,怎想到而今已难以再期。相爱越深,相思越甚,离愁别恨也越强烈。极写当初的欢乐正反衬出主人公如今的离恨别愁。面对着关山阻隔的现实,游子虽见景生情,“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也只能黯然销魂,整日无言,把满腔的愁与恨压抑在胸中。末句“却下层楼”,遥接第三句“凭阑久”,完整地写出了游子见景生情到强抑相思的心理过程。全词以铺叙见长,细致、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的感情变化和心理活动,凸现出柳永词的特点。正如清人刘熙载所评:“耆卿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善于叙事,有过前人。”(《艺概》)
(高克勤)
![]() |
望海潮 |
![]() |
东南形胜
⑴
,三吴都会
⑵
,钱塘自古繁华
⑶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⑷
,参差十万人家
⑸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⑹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
清嘉
⑺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
⑻
,菱歌泛夜
⑼
,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
⑽
。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⑾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⑿
。
【译文】
地利独厚东南,人和推雄三吴,自古来杭州就以繁华称著。处处烟柳画桥,满眼珠帘翠幕,高高下下,分布着十万人户。钱塘江的沙堤栽满绿树,江上雪浪拍空,望不到天堑的尽处。市场上陈列着珠宝,家家充积着绫罗绸布,争相斗富。 山叠着山,湖连着湖,风景清淑。从初秋到秋末,桂花的香气始终浓馥;绵延十里的水面上,盛开着荷花无数。晴日笛声悠扬如诉,清夜菱歌此起彼伏,渔翁同采莲姑娘都那么欢乐幸福。太守出巡,仪仗高矗。他带着醉意欣赏箫鼓,吟赏湖山的风物。以后打算将美景绘成画图,回到朝廷里宣扬称述。
【注释】
【品赏】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使用了汉赋张大形势的开篇笔法。“钱塘自古繁华”,又从历史与现实的连接中引入了时间的维度。三句濡染大笔,领起上片。以下“烟柳”三句照应“都会”,“云树”三句照应“形胜”,“市列”三句照应“繁华”,三者之间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给人一种俯拾皆珍、目不暇接的眩美感。下片写西湖山水亦是如此。“重湖叠
清嘉”六字总括,即刻继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千古丽句;在人们还来不及在美景的陶醉中细细品味时,钓叟莲娃的“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太守游春的箫鼓仪仗又接踵而至。全篇浓墨重彩,丽象缤纷,全方位地展现了杭州的秀美富庶,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载:“此词流播,金主亮(完颜亮,金朝第四代国君)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足见本词的艺术魅力。
(史良昭)
![]() |
夜半乐 |
![]() |
冻云黯淡天气 ⑴ ,扁舟一叶 ⑵ ,乘兴离江渚。度万壑千岩,越溪深处 ⑶ 。怒涛渐息,樵风乍起 ⑷ ,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泛画鹢翩翩过南浦 ⑸ 。 望中酒旆闪闪 ⑹ ,一簇烟村,数行霜树。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 ⑺ 。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 ⑻ 。叹后约丁宁竟何据 ⑼ ?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凝泪眼杳杳神京路 ⑽ ,断鸿声远长天暮 ⑾ 。
【译文】
天空中寒云凝重,一片灰暗。我乘着兴致登上小船,离开小洲的沙岸。从越水的腹地出发,沿途数不尽深谷高山。波涛渐渐平静,顺风顺水,这才听到江上行客互相的呼喊。水面宽阔之处,更见画有鹢鸟的大船翩翩驶过,高张着一面白帆。 视野中酒旗飘闪,几排秋树,簇拥着村庄人烟。残阳里渔人归去,鸣榔声一路相伴。枯败的荷叶七零八散,衰柳的树影时深时浅。岸边洗衣姑娘两两三三,躲避着路人的窥探,含着羞颜,互相笑语一片。 这一切使我意绪联翩。我轻易抛别妻室来到外边,像浪花,像浮萍,没有固定的据点。她殷殷再三的期约,可叹我何从兑现!离怀惨淡,只恨一年将尽,还不能实现回家的心愿。含泪遥望京城的家园,路途无限,暮空中只听得孤雁的凄声越来越远。
【注释】
【品赏】
这是柳永描写旅情的一首长调。词分三叠,其结构如清人许昂霄所言:“第一叠言道途所经,第二叠言目中所见,第三叠乃言去国离乡之感。”(《词综偶评》)
作者道经浙江越溪,首叠即记一路行程,兼及风光描写。虽是冬日,天色黯淡,但不减作者游兴。“乘兴”一词,即出于《世说新语》所载王子猷居山阴(今浙江绍兴)雪夜“乘兴而行”之典。作者在浙江,故词中多用与浙地有关的典故。“万壑千岩”一词也出于《世说新语》所载顾恺之称赞会稽(今浙江绍兴)山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怒涛”,指钱塘江潮。“樵风”一词,用的也是越地典故。这些词,既是实写,又由于用典,包含了深厚的历史内涵,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二叠承上而来,描绘了一路所见的江南渔村风光。虽是冬日,景物已趋萧索,但还见酒旗高挂,渔舟唱晚,游女浣纱,笑语连连,一派祥和热闹的景象。作者由此联想到自己,三叠就抒写了他的去国离乡之感。但他的这种感触,并不是系于家乡景物,或感叹功名无成,而是感叹“绣阁轻抛”,何时才能与心上人再约,只能“凝泪眼”遥望通向京都的路,那断鸿声也正是游子的心声。前人称柳永词“工于羁旅行役”(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这首词正体现了这一特色。
(高克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