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饒宗頤教授與香港敦煌學研究

香港的敦煌學研究,可上溯自上世紀40年代。饒宗頤教授有一篇題爲《港臺地區敦煌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爲香港的敦煌學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資料。本部即以該文爲基礎。

上世紀40年代末,當時敦煌文書資料還未正式流通,然而番禺葉恭綽(1880—1968)早留意敦煌寫卷。1948年,他在港期間曾撰寫《索紞説德經跋》,又爲《北魏曇鸞手寫涅槃經注》作跋文, 爲香港的敦煌學作先導。

50年代,香港的敦煌學研究有突破性的發展。1952年,日本的榎一雄(Kazuo Enoki, 1913—1989)將英藏斯坦因寫卷編號1—6980號拍成微縮膠卷出售,時在香港大學任教的饒宗頤教授,得方繼仁先生斥資襄助,遂托鄭德坤教授(1907—2001)代購一套,成爲日本人外唯一擁有此套微縮膠卷的亞洲人。1956年,饒教授出版了《敦煌老子想爾註校箋》, 引起歐洲學界的重視,法國的康德謨(Max Kaltenmark, 1910—2002)即以該書爲教科書,影響了歐洲道教研究的發展。除道教外,饒教授以微縮膠卷,分别對敦煌寫卷的禪宗文獻、《昭明文選》、樂譜、舞譜、畫稿(白畫)、曲子詞、邈真讚及發願文作相關的系統研究,出版專門著作多種,特别是《敦煌曲》、《敦煌白畫》及《敦煌書法叢刊》29册,可算作香港敦煌學研究的代表。饒教授在在是香港敦煌學研究的中流柢柱。2000年7月,國家文化部和甘肅省人民政府向他頒授“敦煌文物保護研究特殊貢獻獎”,表彰他在敦煌學研究的貢獻。

香港新亞書院成立研究所後,亦購入英藏寫卷。學者潘重規(1908—2003)、梅應運諸君,得以利用敦煌資料撰寫《文心雕龍合校》、《詩經卷子》、《瀛涯敦煌韻輯新編别録》諸書,列爲“新亞研究所專刊”,1974年又創辦《敦煌學》雜誌,繼續爲香港的敦煌學研究添加養分。

1987年6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及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聯合舉辦敦煌吐魯番國際學術會議,季羨林(1911—2009)、周紹良(1917—2005)等學者應邀出席。此外,1993年夏又舉辦“第34届亞洲與北非研究國際學術會議”,敦煌學作爲會議一個專門而重要的課題展開討論,部分論文結集成《敦煌文藪》一書。

1992年,饒宗頤教授得到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及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梁秉中院長支持,於中大新亞書院成立“香港敦煌吐魯番研究中心”,十年間不斷邀請國内學者蒞港參與研究工作,出版兩個系列的學術成果,包括“補資治通鑑史料長編”及“敦煌吐魯番研究中心叢刊”,利用敦煌、吐魯番出土資料,補充史料文獻之不足。可以説,香港敦煌吐魯番研究中心的設立,爲香港敦煌學研究的里程碑。

香港敦煌吐魯番研究中心出版的“敦煌吐魯番研究中心叢刊”,直到目前爲止,共有11種,均由臺北新文豐公司出版,包括:

1. 饒宗頤主編《敦煌琵琶譜》(1990)

2. 饒宗頤主編《敦煌琵琶譜論文集》(1991)

3. 饒宗頤主編《敦煌邈真讚校録并研究》(1994)

4. 榮新江《英國圖書館藏敦煌漢文非佛教文獻殘卷目録(S.6981—13624)》(1994)

5. 張涌泉《敦煌俗字研究導論》(1996)

6. 黄征《敦煌語文叢説》(1996)

7. 楊銘《吐蕃統治敦煌研究》(1997)

8. 饒宗頤主編《敦煌文藪》(1999)

9. 趙和平《甘棠集研究》(2000)

10. 陳明《敦煌出土胡語醫典〈耆婆書〉研究》(2005)

11. 郝春文《中古時期社邑研究》(2006)

至於“補資治通鑑史料長編”,目前已出版8種,均由臺北新文豐公司出版,包括:

1. 饒宗頤、李均明《新莽簡輯證》(1994)

2. 饒宗頤、李均明《敦煌漢簡編年考證》(1994)

3. 王素《吐魯番出土高昌文獻編年》(1997)

4. 王素、李方《魏晉南北朝敦煌文獻編年》(1997)

5. 王輝《秦出土文獻編年》(2000)

6. 劉昭瑞《漢魏石刻文字繫年》(2001)

7. 陳國燦《吐魯番出土唐代文獻編年》(2002)

8. 李均明《居延漢簡編年》(2004)

此外,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對香港敦煌吐魯番研究中心亦大力支持,曾於促進中心出版的《九州學刊》另出《敦煌學專號》,刊登時賢鴻篇。 2007年後,香港敦煌吐魯番研究中心由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遷往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繼續敦煌學的整理研究工作,如今館内仝仁正在編纂臺灣敦煌學家蘇瑩輝教授(1917—2011)的文集。 pp9M1bIUykAYxtsdRITls98M/WrkspYh+1gosupF0HgO9vrchYkbiyYxO2t98Je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