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八、 結論

先生名、字、號的更迭,和它們在意義上的嬗變,概括地反映出先生治學格局的開拓和發展歷程。《宗頤名説》、《選堂字説》、《學藝雙攜小引》,無疑是極爲重要的第一手文獻,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經過本文的考證和探討,筆者認爲先生的名、字、號資料,應可暫定如下:

先生饒氏,初名福森,小字百子(又稱伯子)。名宗頤,字伯濂,後自字選堂。號固庵,晚或亦以選堂爲號。别署選翁、固叟。别號今荆蠻民。室名梨俱室。

(原文初次發表於2011年12月“饒宗頤與華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收録於賈益民、李焯芬主編《第一届饒宗頤與華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濟南:齊魯書社,未刊。) mFwMNsnqPgI1lpSE8dlIR8yiwteJQNotjn7nolQ5jalYoQMN8LgK+9DiZolObl1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