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王得,不知何許人,亦無姓名。帶杭音,額角中有刺字,意揀罷軍員也。頭蓬面垢,或數日不食,莫迹其止宿。……光宗始開王社,位爲第三。孝宗儲副之位未知孰授。一日,三王得於道中前邀王車,衛者拽之。王問爲誰,但連稱:“三王得,三王得。”王悟其兆,縱使去。既即大位,命入中禁賜命,不拜而出。 《四朝聞見録》乙集。
2 莊文既薨,孝廟白德壽扶立光宗。宣瑣之夕,德壽故召魏王宴宿宫中,洎次日歸邸,則儲册已行,而魏邸出麻之宣城矣。復見高廟,亦有愠言曰:“翁翁留愷,却使三哥越次做太子。”帝語塞,漫戲撫之曰“兒謂官家好做,做時煩惱”云。 《朝野遺記》。《西湖游覽志餘》卷二。
3 紹熙在鶴禁,有意受禪,而終難發言也,數擊鮮於慈福,后詢近侍:“大哥屢排當,何故?”旁側有奏曰:“意欲娘娘爲趣上耳。”后笑。壽皇至東内,從容間,語:“官家也好早取樂,放下與兒曹。”上曰:“臣久欲爾,但孩兒尚小,未經歷,故不能即與之。不爾,則自快活多時矣。後來儲邸,度長樂必已及之矣。”備具狀爲壽者再。后不能已,語之曰:“吾亦嘗諭乃翁,渠所見又爾。”光宗岸幘禀后曰:“臣已髮白,尚以爲童,則罪過翁翁。”后無語,蓋謂高廟遜壽皇於盛年也。 《朝野遺記》。《西湖游覽志餘》卷二。
4 皇甫履,紹興中賜隱于江州廬山,高宗名其所居曰清虚庵。光宗在東宫日,嘗問履山中所乏。履曰:“山中無所缺,但去水差遠,汲取頗勞。”光宗因大書“神泉”二字遺之,云:“持歸,隨意鑿一泉。”履歸,乃于庵之側穿一小井,方施畚鍤而泉已湧至,遂畢工。至今深纔二三尺,味甘洌,尤宜瀹茗。 《雲谷雜紀》卷三。
5 見陳亮7。
6 光宗萬幾之暇,留意香品,合和奇香,號“東閣雲頭香”,其次則“中興復古香”。 《南宋雜事詩》卷一引《香乘》。
7 紹熙二年辛亥,十一月壬申,光宗初祀圜丘。先是,貴妃黄氏有寵,慈懿李后妬之。至是,上宿齋宫,乘間殺之,以暴卒聞,上不勝駭憤。及行禮,值大風雨,黄壇燈燭盡滅,不成禮而罷。上以爲獲罪於天,且憚壽皇譴怒,憂懼不寧,遂得心疾,歸卧青城殿。壽皇知其事,輕輿徑至幄殿,欲慰勉之。直上寐,戒左右使勿言。既寤,小黄門奏壽皇在此,上矍然驚起,下榻叩頭請罪。壽皇再三開諭,終不懌。自是喜怒不常,不復視朝矣。至三年二月,疾稍平,詣重華宫起居。 《齊東野語》卷三。
8 見李后1。
9 見李后2。
10 壽皇疾甚,留正請上侍疾,挽裾隨至福寧殿,泣而出。既而宰執以所請不從,乞出。光宗傳旨,令宰執盡出,於是俱至浙江亭待罪。知閤韓侂胄奏請自往宣押入城,於是宰執入,各還第。 國史《趙汝愚傳》云:“孝宗令嗣秀王傳意,令宰執復入。”非實。 復請過宫,許之。至期,過午,有旨放仗。當是時,諸公引裾慟哭,朝士日相聚於道宫佛寺集議,百司皂隸,造謗譌傳,學舍草茅,争相伏闕。劉過改之一書,至有“生靈塗炭,社稷丘墟”之語。且有詩云:“從教血染長安市,一枕清風卧釣磯。”擾擾紛紛,無所不至。 《齊東野語》卷三。
11 〔紹熙五年六月〕十三日,壽皇大殮,車駕不至,無與成服,人情憂懼。留正等遂奏請憲聖代行祭奠之禮,以安人心。往反數四,始得太皇聖旨:“皇帝以疾,聽就内中成服,太皇太后代行祭奠之禮,宰相百官就重華宫成服。”正等遂成服遵行之。然中外人情洶洶,以禍在旦夕。近習巨室,競輦金帛藏匿村落。而朝士中如項安世等,遁去者數日。如李詳等,搬家歸鄉者甚衆。侍從至欲相率出城。於是留正等連疏乞立太子,以重國本。二十四日晚,御批云“甚好”。次日,宰執擬立太子指揮進入。御筆批:“依付學士院降詔。”是晚,又御批云:“歷事歲久,念欲退闲。”留正見之懼。以爲初正請立太子,今乃有退闲之語,何邪?會次日朝臨,仆於殿庭傷足,正疑爲不祥。先是,正嘗從善軌革者問命,有兔伏草、鷄自焚之象。及此,謂所知曰:“上卯生,吾酉生,前語驗矣。”遂力請罷免,出城俟命。 《齊東野語》卷三。
12 見宋寧宗1。
13 光宗既退居,每恨既往時成敗,瞑目瞋駡,或慟哭。壽仁后輒奉觴以解陶之,以是爲常。雖宫門外事不欲動其心,然久亦覺知矣。初郊祀成,恭謝回鑾,御樂聲達於内。光宗問其事,后曰:“市井爲樂耳。”帝怒曰:“爾欺我,至是尚爾邪!”揮之以肱,后仆於闑,自是遂得疾。 《朝野遺記》。《西湖游覽志餘》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