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孝宗本生母張夫人,一夕嘗夢絳衣人自言崔府君,擁一羊,謂之曰:“以此爲識。”已而有娠。及孝宗誕育之際,赤光照天,室中如晝。時秀王方爲秀州嘉興縣丞,郡人皆以爲丞廨遭火,久之,方知爲張夫人免身。是歲丁未,其屬爲羊,又有前夢之應,故孝宗小字曰羊。 《雲谷雜紀》卷三。《南宋雜事詩》卷一引《埤雅廣要》。《玉芝堂談薈》卷一。
2 秀州外醫張浩自云:少隷軍籍,嘗爲杉清閘官虞候。一日晚,出郊過嘉興縣,忽覩丞廳赤光照天,疑爲回禄,亟入視之。云“趙縣丞之室適免身得雄”。是誕育孝宗也。 《揮麈餘話》卷一。
3 孝宗潛躍,在幼歲時,偶至秀州郡城外真如寺,登鐘樓游戲。而僧徒先以蘧蒢覆空處,上悮履其上,遂并墜焉。旁觀之人,失色無措,亟往視之,乃屹然立于席上,略無驚怖之狀。此與夫國史所載太祖皇帝少年日人馬俱墮,于汴都城樓者,若合一契焉。 《揮麈三録》卷一。
4 紹興壬子,詔知大宗正事安定郡王令畤,訪求宗室伯字號七歲以下者十人,入宫備選。十人中,又擇二人焉,一肥一癯,迺留肥而遣癯,賜銀三百兩以謝之。未及出,思陵忽云:“更子細觀。”迺令二人叉手並立,忽一猫走前,肥者以足蹴之,上曰:“此猫偶爾而過,何爲遽踢之?輕易如此,安能任重耶?”遂留癯而逐肥者。癯者乃阜陵也。肥者名伯浩,後終於温州都監。 《揮麈餘話》卷一。《南宋雜事詩》卷一引《合璧事類》。
5 見宋高宗88。
6 孝宗與恩平郡王璩同養於宫中。孝宗英睿夙成,秦檜憚之,憲聖后亦主璩。高宗聖意雖有所向,猶未決。嘗各賜宫女十人。史丞相浩時爲普安府教授,即爲王言:“上以試王,當謹奉之。”王亦以爲然。閲數日,果皆召入。恩平十人皆犯之矣,普安者,完璧也。已而皆竟賜焉。上意遂定。 《齊東野語》卷十一。《西湖游覽志餘》卷二。
7 見宋高宗69。
8 高宗初過德壽宫,凡供奉人各撥一半,謂如御服所十人撥五人、絲鞋所八人撥四人之類。既撥住,内侍奏乞人補填,孝廟云:“更不須得,朕無所用此。國家賦財有限,若諸處收補填闕,須頓添數百人請受,國用何以支吾?”竟不復補。 《經鉏堂雜志》卷一。
9 見胡銓25。
10 隆興初,孝宗鋭志復古,戒燕安之鴆,躬御鞍馬,以習勞事,倣陶侃運甓之意。時召諸將擊鞠殿中,雖風雨亦張油帟,布沙除地。群臣以宗廟之重,不宜乘危,交章進諫,弗聽。一日,上親按鞠,折旋稍久,馬不勝勩,逸入廡間,簷甚低,觸於楣。俠陛驚嘑失色,亟奔湊,馬已馳而過。上手擁楣,垂立,扶而下,神彩不動,顧指馬所往,使逐之。殿下皆稱萬歲。蓋與藝祖抵城挽鬃事,若合符節,英武天縱,固宜有神助也。 《桯史》卷二。《西湖游覽志餘》卷二。
11 宋孝宗喜毬馬,偶傷一目,金人遣使來慶壽,以千手千眼白玉觀音爲壽,蓋寓相謔之意。上命迎入徑山,邀使者同往,及寺門,住持僧説偈云:“一手動時千手動,一眼觀時千眼觀。幸自太平無一事,何須做得許多般。”使者聞之大慚。 《湖海新聞夷堅續志》前集卷二。《小草齋詩話》卷四。《堅瓠補集》卷五。
12 壽皇在宫中,常
一漆拄杖,宦官宫妾莫得睨視。嘗游後苑,偶忘
焉,特命小黄門取之。二人竭力曳以來,蓋精鐵也。上方有意中原,故陰自習勞苦如此。
《鶴林玉露》甲編卷一。《西湖游覽志餘》卷二。《昨非庵日纂》二集卷十三。《宋稗類鈔》卷一。
13 〔張〕浚時在盱眙,去宿尚四百里。傳言金且至,遂亟渡淮入泗州,已而復退維揚。窘懼無策,遂解所佩魚,假添差太平州通判張藴古爲朝議大夫,令使金求和。僚吏力止之,以爲不可。乃奏乞致仕,又乞遣使求和。孝宗怒曰:“方敗而求和,是何舉錯!”於是下詔罪己,有云:“朕明不足以見萬里之情,智不足以擇三軍之帥,號令既乖,進退失律。”又云:“素服而哭殽陵之師,敢廢穆公之誓;嘗膽而雪會稽之恥,當懷勾踐之圖。”張浚降特進江淮東西路宣撫使,官屬各奪二官。 《齊東野語》卷二。
14 見宋高宗51。
15 孝宗初年,規恢之志甚鋭,而卒不得逞者,非特當時謀臣猛將凋喪略盡,財屈兵弱未可展布,亦以德壽聖志主於安静,不思違也。厥後蓄積稍羡,又嘗有意用兵,祭酒芮國器奏曰:“陛下只是被數文腥錢使作,何不試打算了得幾番犒賞。”上曰:“朕未知計也,待打算報卿。”後打算只了得十三番犒賞,於是用兵之意又寢。 《鶴林玉露》丙編卷四。《宋稗類鈔》卷一。
16 孝宗初政,袁孚爲右正言。一日,亟請對,論北内有私酤,言頗切直,光堯聞之震怒。上嚴於養志,御批放罷,中使持璽封至堂。時陳文正當國,史文惠爲參預,未知其倪,啓封相顧罔測。文惠曰:“上新即位而首逐一諫官,未得其名,此決不可,請俟審奏。”翌日,遂朝,方扣榻以請,玉音峻厲,遽曰:“謂已行下矣,尚何留?”文惠奏曰:“陳康伯固欲速行,而臣不欲也。臣有千慮之一,願留身以陳。”班退,文惠問孚何罪也,上諭以疏意曰:“是非所宜言,不逐何待。”曰:“陛下亦知德壽宫中無士人乎?”曰:“何謂也?”曰:“北内給事,無非閹人,是惡知大體?若非幾箇村措大在言路,時以正論折其萌芽,此曹馮依自恣,何所不至?”上竦而悟,天顔少和。文惠進曰:“不特此事,争臣無故賜罷,天下咸以爲疑,而欲知其故。若以此爲罪,則兩宫之間且生,四方聞之,必謂陛下方以天下養,而使北内至於有此,非供億不足而何?必不得已而去,當因其自請而聽之可耳。”上釋然霽威曰:“善。”將退,復前曰:“後之日,復當五日之朝,願陛下試以意白去孚,儻可以上皇意留之,尤盛德事。”上許諾,既歸自北宫,亟召文惠而諭之曰:“太上怒袁孚甚,朕所以亟欲去之。昨日方燕,太上賜酒一壺,親書‘德壽私酒’四字於上,使朕局蹐無所。”文惠曰:“此陛下之孝也,雖然,終不可暴其事。”居數日,孚請祠,得守永嘉郡。既而文惠又奏,諫官以直言去,非邦家之美,請以職名華其行。遂除直秘閣,外朝竟不及知。自是纖人知譖之不行,亦無復投隟者。 《桯史》卷八。
17 見宋高宗55。
18 見汪應辰9。
19 見趙雄7。
20 淳熙中,張説頗用事,爲都承旨。一日,奏欲置酒延衆侍從。上許之,且曰:“當致酒餚爲汝助。”説拜謝。退而約客,客至期畢集,獨兵部侍郎陳良祐不至,説殊不平。已而,中使以上樽珍膳至,説爲表謝,因附奏:“臣嘗奉旨而後敢集客,陳良祐獨不至,是違聖意也。”既奏,上忽顧小黄門言:“張説會未散否?”對曰:“彼既取旨召客,當必卜夜。”乃命再賜。説大喜,復附奏:“臣再三速良祐,迄不肯來。”夜漏將止,忽報中批陳良祐除諫議大夫。坐客方盡歡,聞之,憮然而罷。 《齊東野語》卷一。《西湖游覽志餘》卷二。
21 見莫濟1。
22 石湖范至能成大,以中書舍人爲祈請使,至虜庭,頗立節。葛王臨辭有言曰:“天下是天下之天下,有德者得之。但使宋帝修德而已,不憂天下之不歸。”壽皇所以聖德日新,基于此也。 《貴耳集》卷上。
23 光堯既與子孝愛日隆,每問安北宫,間及治道。時孝宗鋭志大功,新進逢意,務爲可喜,效每落落。淳熙中,上益明習國家事,老成鄉用矣。一日,躬朝德壽,從容醼,玉音曰:“天下事不必乘快,要在堅忍,終於有成而已。”上再拜,請書紳,歸而大字揭于選德殿壁。辛丑歲,將廷策多士貢名者,或請時事于朝路間,聞其語而不敢形於大對,且慮於程文不妥帖,僅即其近似爲主意,或曰持守,或曰要終。既而御集英臚唱,宰執進讀,獨有一卷子首曰:“天下未嘗有難成之事,人主不可無堅忍之心。”上覽而是之,遂爲第一,蓋親擢也。 《桯史》卷五。《宋稗類鈔》卷一。
24 見陳亮5。
25 淳熙中,孝宗及皇太子朝上皇於德壽宫,置酒賦詩爲樂,從臣皆和。周益公詩云:“一丁扶火德,三合鞏皇基。”蓋高宗生於大觀丁亥,孝宗生於建炎丁未,光宗生於紹興丁卯故也。陰陽家以亥、卯、未爲三合,一時用事,可謂切當。其後楊誠齋爲光宗宫僚,時寧宗已在平陽邸,其《賀壽》詩云:“祖堯父舜真千載,禹子湯孫更一家。”又云:“天意分明昌火德,誕辰三世總丁年。”蓋祖益公語也。 《齊東野語》卷四。《西湖游覽志餘》卷二。《宋稗類鈔》卷五。
26 乾道三年三月初十日,南内遣閣長至德壽宫奏知:“連日天氣甚好,欲一二日間恭邀車駕幸聚景園看花,取自聖意選定一日。”太上云:“傳語官家,備見聖孝,但頻頻出去,不惟費用,又且勞動多少人。本宫後園亦有幾株好花,不若來日請官家過來閒看。”遂遣提舉官同到南内,奏過遵依訖。次日進早膳後,車駕與皇后太子過宫起居二殿訖,先到燦錦亭進茶,宣召吴郡王、曾兩府已下六員侍宴,同至後苑看花。……回至清姸亭看荼
,就登御舟,繞堤閒游。亦有小舟數十隻,供應雜藝、嘌唱、鼓板、蔬果,與湖中一般。太上倚闌閒看,適有雙燕掠水飛過,得旨令曾覿賦之,遂進《阮郎歸》云:“柳陰庭院占風光。呢喃春晝長。碧波新漲小池塘,雙雙蹴水忙。 萍散漫,絮飛揚。輕盈體態狂。爲憐流水落花香,銜將歸畫梁。”既登舟,知閤張掄進《柳梢青》云:“柳色初濃,餘寒似水,纖雨如塵。一陣東風,縠紋微皺,碧沼鱗鱗。 仙娥花月精神,奏鳳管、鸞弦鬭新。萬歲聲中,九霞杯内,長醉芳春。”曾覿和進云:“桃靨紅匀,梨腮粉薄,鴛徑無塵。鳳閣淩虚,龍池澄碧,芳意鱗鱗。 清時酒聖花神,看内苑、風光又新。一部仙詔,九重鸞仗,天上長春。”各有宣賜。
《武林舊事》卷七。《詞林紀事》卷十二。
27 淳熙六年三月十五日,車駕過宫,恭請太上、太后幸聚景園。次日,皇后先到宫起居,入幕次换頭面,候車駕至,供泛索訖,從太上、太后至聚景園。太上、太后至會芳殿降輦,上及皇后至翠光降輦,竝入幄次小歇。上邀兩殿至瑶津少坐,進泛索。太上、太后竝乘步輦,官裏乘馬,遍游園中。再至瑶津西軒,入御筵,至第三盞,都管使臣劉景長供進新制《泛蘭舟》曲破,吴興祐舞,各賜銀絹。上親捧玉酒船上壽酒,酒滿玉船,船中人物多能舉動如活。太上喜見顔色,散兩宫内官酒食,並承應人目子錢。遂至錦壁,賞大花,三面漫坡牡丹約千餘叢,各有牙牌金字,上張大樣碧油絹幕。又别剪好花様一千朵,安頓花架,並是水晶、玻璃、天青汝窑、金瓶,就中間沉香卓兒一隻,安頓白玉碾花商尊,約高二尺,徑二尺三寸,獨插照殿紅十五枝。進酒三杯,供應隨駕官人、内官,並賜兩面翠葉滴金牡丹一枝、翠葉牡丹、沉香柄金絲御書扇各一把。是日知閤張掄進《壺中天慢》云:“洞天深處,賞嬌紅輕玉,高張雲幕。國艷天香相競秀,瓊蕊清光如昨。露洗妖妍,風傳馥郁,雲雨巫山約。春濃如酒,五雲臺榭樓閣。 聖代道洽功成,一塵不動,四境無鳴柝。屢有豐年天助順,基業增隆山岳。兩世明君,千秋萬歲,永享昇平樂。東皇呈瑞,更無一片花落。”賜金杯盤、法錦等物,又進酒兩盞。至清輝少歇。至翠光登御舟,入裏湖,出斷橋,又至真珠園,太上命盡買湖中龜魚放生,並喧唤在湖賣買等人。内侍用小綵旗招引,各有支賜。時有賣魚羮人宋五嫂對御自稱東京人氏,隨駕到此。太上特宣上船起居,念其年老,賜金錢十文、銀錢一百文、絹十匹,仍令後苑供應泛索。……至申時,御舟稍泊花光亭,至會芳少歇。時太上已醉,官裏親扶上船,並乘轎兒還内。都人盡出觀瞻,讚嘆聖孝。 《武林舊事》卷七。《西湖游覽志餘》卷三。《詞林紀事》卷十。
28 〔淳熙六年〕九月十五日,明堂大禮。十三日,值雨,未時奏請宿齋。北内送天花藦菇、蜜煎山藥、棗兒乳糖、巧炊火燒角兒等。十四日早,車駕詣景靈宫,回太廟宿齋。雨終日不止,午後太上遣提舉至太廟傳語:“官家連日祀事不易,所有十六日詣宫飲福,以陰雨泥濘勞頓,可免到宫行禮。天氣陰寒,請官家善進御膳,頻添御服。”聖旨遣閤長回奏:“上感聖恩,至日若登樓肆赦時,依舊詣宫行禮。若值雨不登門時,續當奏聞。”至晚,雨不止,宣諭大禮使趙雄:“來早更不乘輅,止用逍遥輦詣文德殿致齋,一應儀仗排立,並行放免,從駕官並常服以從。”併遣御藥奏聞北内:“來日爲值雨,更不乘輅,謹遵聖旨,更不過宫行飲福禮。”太上令傳語:“官家既不乘輅,此間也不出去看也。”大禮使趙雄雖已得旨,猶不許放散。上聞之曰:“來早若不晴時,有何面目?”雄聞之曰:“縱使不晴得罪,不過罷相耳。”堅執不肯放散。至黄昏後,雨止月明,上大喜,遣内侍李思恭宣諭大禮使,仍舊乘輅,再遣御藥奏聞北内,以天晴仍舊乘輅,候登門肆赦訖,詣宫行飲福禮。……十六日,登門肆赦畢,車駕詣宫小次降輦,提舉傳太上皇聖旨,特減八拜,仍免至壽聖處飲福。行禮畢,略至絳華堂進泛索。知閤張掄進《臨江仙》詞云:“聞道彤庭森寶仗,霜風逐雨驅雲。六龍扶輦下青冥。香隨鸞扇遠,日映赭袍明。簾捲天街人頂戴,滿城喜氣氤氲。等閒散作八荒春。欲知天意好,昨夜月華新。” 《武林舊事》卷七。《西湖游覽志餘》卷三。《詞林紀事》卷十。
29 淳熙八年正月初二日,進早膳訖,遣皇太子到宫,恭請兩殿並祇用轎兒,禁衛簇擁入内,官家親至殿門恭迎,親扶太上降輦,至損齋進茶。次至清燕殿閒看書畫玩器。約午時初,後苑恭進酥酒,十色熬煮。午正二刻,就淩虚排當三盞,至萼緑華堂看梅。……未初,雪大下,正是臘前,太上甚喜,官家云:“今年正欠些雪,可謂及時。”太上云:“雪却甚好,但恐長安有貧者。”上奏云:“已令有司比去年倍數支散矣。”太上亦命提舉官於本宫支撥官會,照朝廷數目發下臨安府,支散貧民一次。又移至明遠樓,張燈進酒,節使吴琚進喜雪《水龍吟》,詞云:“紫皇高宴蕭臺,雙成戲擊瓊包碎。何人爲把,銀河水翦,甲兵都洗。玉樣乾坤,八荒同色,了無塵翳。喜冰消太液,暖融鳷鵲,端門曉、班初退。聖主憂民深意,轉鴻鈞、滿天和氣。太平有象,三宫二聖,萬年千歲。雙玉杯深,五雲樓迥,不妨頻醉。細看來、不是飛花,片片是、豐年瑞。”上大喜,賜鍍金酒器二百兩,細色段匹,復古殿香羔兒酒等。太后命本宫歌板色歌此曲進酒,太上盡醉。至更後,宣轎兒入便門,上親扶太上上輦還宫。 《武林舊事》卷七。《西湖游覽志餘》卷三。《詞林紀事》卷十一。
30 淳熙九年八月十五日,駕過德壽宫起居,太上留坐至樂堂進早膳畢,命小内侍進綵竿垂釣。上皇曰:“今日中秋,天氣甚清,夜間必有好月色,可少留看月了去。”上恭領聖旨。……晚宴香遠堂,堂東有萬歲橋,長六丈餘,竝用吴璘進到玉石甃成,四畔雕鏤闌檻,瑩徹可愛。橋中心作四面亭,用新羅白羅木蓋造,極爲雅潔。大池十餘畝,皆是千葉白蓮。凡御榻、御屏、酒器、香匲、器用,竝用水晶。南岸列女童五十人奏清樂,北岸芙蓉岡一帶,竝是教坊工,近二百人。待月初上,簫韶齊舉,縹緲相應,如在霄漢。既入座,樂少止。太上召小劉貴妃獨吹白玉笙《霓裳中序》,上自起執玉杯,奉兩殿酒,并以壘金嵌寶注椀杯盤等賜貴妃。侍宴官開府曾覿恭上《壺中天慢》一首云:“素飇颺碧,看天衢穩送,一輪明月。翠水瀛壺人不到,比似世間秋别。玉手瑶笙,一時同色,小按霓裳疊。天津橋上,有人偷記新闋。 當日誰幻銀橋,阿瞞兒戲,一笑成癡絶。肯信群仙高宴處,移下水晶宫闕。雲海塵清,山河影滿,桂冷吹香雪。何勞玉斧,金甌千古無缺。”上皇曰:“從來月詞不曾用金甌事,可謂新奇。”賜金束帶、紫番羅水晶注椀一副。上亦賜寶盞古香。至一更五點還内。是夜隔江西興,亦聞天樂之聲。 《武林舊事》卷七。《堯山堂外紀》卷五十九。《堅瓠補集》卷三。《詞林紀事》卷十二。
31 淳熙十年八月十八日,上詣德壽宫,恭請兩殿往浙江亭觀潮。進早膳訖,御輦檐兒及内人車馬,竝出候潮門,先命脩内司於浙江亭兩旁抓縛席屋五十間,至是竝用綵纈幕帟。得旨,從駕百官,各賜酒食,竝免侍班,從便觀看。先是澉浦金山都統司水軍五千人抵江下,至是又命殿司新刺防江水軍臨安府水軍竝行閲試軍船,擺布西興、龍山兩岸,近千隻。管軍官於江面分布五陣,乘騎弄旗,標槍舞刀,如履平地,點放五色煙炮滿江,及煙收炮息,則諸船盡藏,不見一隻。奉聖旨,自管軍官以下,竝行支犒一次。自龍山已下,貴邸豪民,綵幕凡二十餘里,車馬駢闐,幾無行路。西興一帶,亦皆抓縛幕次,綵繡照江,有如鋪錦。市井弄水人,有如僧兒、留住等凡百餘人,皆手持十幅綵旗,踏浪争雄,直至海門迎潮。又有踏混木、水傀儡、水百戲、撮弄等,各呈伎藝,竝有支賜。太上喜見顔色,曰:“錢塘形勝,東南所無。”上起奏曰:“錢塘江潮,亦天下所無有也。”太上宣諭侍宴官,令各賦《酹江月》一曲,至晚進呈,太上以吴琚爲第一,其詞云:“玉虹遥挂,望青山隱隱,一眉如抹。忽覺天風吹海立,好似春霆初發。白馬淩空,瓊鼇駕水,日夜朝天闕。飛龍舞鳳,鬱葱環拱吴越。此景天下應無,東南形勝,偉觀真奇絶。好似吴兒飛綵幟,蹴起一江秋雪。黄屋天臨,水犀雲擁,看擊中流楫。晚年波静,海門飛上明月。”兩宫竝有宣賜。至月上還内。 《武林舊事》卷七。《西湖游覽志餘》卷三。《詞林紀事》卷十一。
32 思陵神輿就祖道祭,陳設窮極工巧。百官奠哭,紙錢差小,官家不喜。諫官以爲俗用紙錢,乃釋氏使人以過度其親者,恐非聖主所宜以奉賓天也。今上抵於地曰:“邵堯夫何如人?而祭先亦用紙錢。豈生人處世如汝,能日不用一錢否乎?” 《楓窗小牘》卷下。
33 〔孝宗〕居高宗喪,百日後,尚食進素饍,毁瘠特甚。吴夫人者,潛邸舊人也,屢以過損爲言,上堅不從。一日,密諭尚食内侍云:“官家食素多時,甚覺清瘦,汝輩可自作商量。”於是密令苑中,以雞汁等雜之素饌中以進。上食之覺爽,詢所以然,内侍恐甚,以實告。上大怒,即欲見之施行。皇太后聞之,亟過宫力解之。乃出吴差户於外,内侍等罷職有差。 《齊東野語》卷一。《西湖游覧志餘》卷二。
34 見吴后3。
35 慈福慶壽,壽皇新作一袍,刺繡甚華,慈福見之云:“哥哥尋常不曾着此衣服,今何故如此?”壽皇對云:“政爲媽媽萬壽獻杯之故。”慈福云:“哥哥可謂孝順。”喜形天顔。壽皇親捧壽杯,慈福不舉手,就以口飲,感動之極,至於涕下。翌日,取此御袍匱藏之,云:“此我兒子孝順,爲我獻壽,特爲此服也。” 《經鉏堂雜志》卷一。
36 黄洽德潤事阜陵爲臺諫,執政未嘗有大建明,或議其循默。淳熙末,上將内禪。一日,朝退,留二府賜坐,從容諭及倦勤之意,諸公交贊,公獨無語。上顧曰:“卿以爲何如?”對曰:“皇太子聖德,誠克負荷。顧李氏不足母天下,宜留聖慮。”上愕然色變。公徐奏:“陛下問臣,臣不敢自默。然臣既出此語,自今不得復覲清光,陛下異日思臣之言,欲復見臣,亦不可得矣。”退即求去甚力,以大資政知潭州。後壽皇在重華宫,每撫几歎曰:“悔不用黄洽之言。”或至淚下。 《齊東野語》卷十一。《宋稗類鈔》卷六。
37 光皇春秋已富,又自東宫尹天府入侍重華,從容啓上曰:“有贈臣以烏髭藥者,臣未敢用。”上語光皇曰:“正欲示老成于天下,何以此爲?”蓋重華方奉德壽,重惜兩宫之費,故至德壽登假而後即授光皇以大位。其脱屣萬乘,蓋有待也。 《四朝聞見録》乙集。
38 淳熙己酉,孝宗倦勤,光宗登極,群臣奉表請以誕聖日爲重明節,如故事。時有術者以拆字自名,言世人吉凶事跡,無不奇中。因語人曰:“近得邸報乎?節號重明,非佳名也。其文爲二千日,兆在是矣。”聞者掩耳而走,既而甲寅之事果如其言。 《東南紀聞》卷二。《西湖游覽志餘》卷二。
39 近璫奏當修重華宫,舊例須關朝廷出錢,下臨安轉運司應副,壽皇云:“我在南内,豈不知朝廷無錢?臨安轉運司亦窘。向來高宗緣德壽宫闕錢,所以朝廷極力應副,今我與嗣君是一家事,此間並無用錢處,所積甚多,只用宫中錢修,不必關聞南内”。遂以重華庫錢計料翻蓋,更不官差一匠及一夫。 《經鉏堂雜志》卷一。
40 孝廟既過重華宫,有一浄齋,終日宴坐其間。止有一卓案,上沓書籍一部、圓硯一隻、笔兩管、墨一錠、紙兩軸,四旁無他物。近璫嘗奏:“高宗留下寶器圖書不可數計,陛下當時取觀玩,略享之。”孝廟云:“不然,高廟渡江,成中興之業,功德盛大,故合享此。朕無功德,豈可享用?”璫云:“留在庫藏,久必朽蠹,取而觀玩,何損也?”孝廟云:“此皆是直錢之物,高廟所寶,萬一將出,或至損壞,便是不能守也。”至後皆鎖閉不啓。 《經鉏堂雜志》卷一。《西湖游覽志餘》卷二。《宋稗類鈔》卷一。
41 元夕後三日,宣嗣秀王及其諸子宴集。坐間,壽皇云:“聞得外間鼓吹喧闐,想是民間歡樂。”嗣秀王對云:“此不可强。”壽皇云:“此如何强得?”嗣秀王云:“緣連年豐稔,民間稍康,所以致此。”壽皇云:“是,是。”嗣秀王因問:“元夕,壽皇聖帝對此良辰美景亦領略之否?”壽皇云:“十四日,嗣帝過此排當,十五日不飲。”嗣秀王云:“是夕如何度?”壽皇云:“是夜鼓琴兩曲,人報月色甚佳,遂出,巡檐賞月。已而飲湯一杯,至二鼓就寢。大凡飲酒不可連日,令人神思不清。”又云:“人主没人道得,若不自製禁,任意恣縱,何所不可,非獨酒一事也。” 《經鉏堂雜志》卷一。
42 光廟逾年不朝東内,壽皇怏怏。一日登朝堂露臺,聞委巷小兒争鬬呼趙官家者。壽皇曰:“朕呼之尚不至,爾枉自叫。”悽然不樂,自此浸不豫。 《朝野遺記》。《西湖游覽志餘》卷二。《宋稗類鈔》卷六。
43 壽皇極簡嚴,不甚發語,雖宴集,拱手終席,對諸璫不呼其名,止呼其官而已。 《經鉏堂雜志》卷一。
44 高宗、孝宗在御,每三年大比下詔,先一日,奉詔露天默禱曰:“朝廷用人,别無他路,止有科舉,願天生幾箇好人來輔助國家。”及進殿試策題,臨軒唱名,必三日前精禱于天。 《貴耳集》卷下。《西湖游覽志餘》卷二。
45 孝皇朝不許宰相進擬鄉人,王丞相在相位八年,林大中亦鄉人,八年不得除命。 《貴耳集》卷下。
46 宋孝宗時,蜀士許志仁在臨安袁家湯店止泊,覓差遣,淹某年餘,囊篋殆盡。每見士大夫則鞠躬相揖,人皆憫其窮困,或予以三券五券,惟藉此自給。一夕,孝宗與曾參政從龍微行,入袁店喫湯,志仁揖之甚恭。孝宗心念此人何敬我如此,故遺下一扇與之,志仁即以扇趕逐奉還,又如法一揖。孝宗問:“公何處人?在此何爲?”志仁言:“某蜀人,在此待差遣,不覺日久,困窮甚矣。”孝宗又問年月日時,又適與上合。孝宗曰:“曾參政欠閬州太守黄金二十兩,明日以書薦汝去彼處受差辟,汝可移此金作果囊歸。”志仁大感。孝宗復以志仁命在瓦子裏與人算,星翁云:“此是主上命。”孝宗曰:“此蜀中一許文命。”星翁曰:“若果然,則目下亦遇大貴超昇。”孝宗歸,明日御筆批令志仁交閬州知州事,前任官改除利州西路提刑,并以金二十兩予之,令曾參政密封與之。志仁不之知,
歸見閬州守拆。守拆開,方知是主上御筆而謝恩。
《湖海新聞夷堅續志》前集卷一。
47 孝皇聖明,亦爲左右者所惑。有一川官得郡陛辭,有宦者奏知:“來日有川知州上殿,官家莫要笑。”壽皇問:“如何不要笑?”“外面有一語云: 裹上幞頭西字臉,恐官家見了笑,只得先奏。”所謂知州者,面大而横闊,故有此語。來日上殿,壽皇一見,憶得先語,便笑:“卿所奏不必宣讀,容朕宫中自看。”愈笑不已。其人在外曰:“早來天顔甚悦,以某奏劄稱旨。”殊不知西字臉先入之言,所以動壽皇之笑也。 《貴耳集》卷下。《宋稗類鈔》卷六。
48 壽皇賜宰執宴,御前雜劇妝秀才三人,首問曰:“第一秀才仙鄉何處?”曰:“上黨人。”次問:“第二秀才仙鄉何處?”曰:“澤州人。”又問:“第三秀才仙鄉何處?”曰:“湖州人。”又問:“上黨秀才,汝鄉出甚生藥?”“某鄉出人參。”次問:“澤州秀才,汝鄉出甚生藥?”“某鄉出甘草。”次問:“湖州出甚生藥?”“出黄蘖。”“如何湖州出黄蘖?最是黄蘖苦人。”當時皇伯秀王在湖州,故有此語。壽皇即日召入,賜第奉朝請。 《貴耳集》卷下。
49 何自然中丞上疏,乞朝廷併庫,壽皇從之。方且講究未定。御前有燕,雜劇伶人妝一賣故衣者,持褲一腰,只有一隻褲口。買者得之,問:“如何着?”賣者云:“兩脚併做一褲口。”買者云:“褲却併了,只恐行不得。”壽皇即寢此議。 《貴耳集》卷下。
50 德壽中興之後,壽皇嗣服之時,《莊》、《老》二書,未嘗不在几格間。或得一二緇黄之講説,息兵愛民,不事紛華,深得簡淡之道。外庭儒者,多以此箴規,惟吕東萊言之甚切。嘗讀《中庸》、《大學》之書,不當流異端之學。殊不知聖心自與此理圓明,雖曰異端,自有理到處。尊經之意,不得不嚴。 《貴耳集》卷上。
51 高宗絲鞋兩日一易,御服三日一易。孝宗絲鞋兩月一易,御服弊則易之,或時浣濯補紉。 《經鉏堂雜志》卷一。
52 孝宗聖性簡儉,雖古帝王未有也。周必大時直宿禁林,夜召周以入,謂必大曰:“多時不與卿説話。”賜必大坐。上耳語黄門,黄門出,則奉金缶貯酒,瀉入金屈卮,玉小楪貯棗,用金緑青窑器承以玳瑁托子,中浸羊絃線,清可鑒。酒僅一再行。上曰:“未及款曲。”必大歸語其家,歎上之簡儉。翌日遂拜政地云。 《四朝聞見録》乙集。
53 孝宗即位之初,出内府寶玉三品,寘于天竺寺觀音道場。明年,御製贊曰:“猗歟大士,本自圓通。示有言説,爲世之宗。明照無二,等觀以慈。隨感即應,妙不可思。”上之博通内典如此。 《四朝聞見録》甲集。
54 孝宗幸天竺及靈隱,有輝僧相隨。見飛來峯,問輝曰:“既是飛來,如何不飛去?”對曰:“一動不如一静。”又有觀音像手持數珠,問曰:“何用?”曰:“要念觀音菩薩。”問:“自念則甚?”曰:“求人不如求己。”因進《圓覺經》二句:“使虚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經本四字一句,以三句合而爲二句,孝宗大喜。 《貴耳集》卷上。
55 孝宗晚慕達摩學,嘗召問住静慈僧光曰:“佛入山修道六年,所成何事?”光對曰:“臣將謂陛下忘却。”頗稱旨。光意蓋以孝宗即佛。 《四朝聞見録》乙集。
56 宋佛照禪師奏對孝宗皇帝云:“欲得徑捷,須離卻語言文字,真實參究。所以古德道: 念得《楞嚴》、《圓覺經》,猶如澗水響泠泠。有人問著西來意,恰似蚊
咬鐵釘。”上曰:“直是難入。”師云:“正好著力。”
《宗門統要續集》。
57 靈隱瞎堂遠禪師,孝宗皇帝問云:“前日睡夢中,忽聞鐘聲,遂覺,未知夢與覺是如何?”師云:“陛下問夢中底?覺來底?若問覺來底,如今正是寐語。若問夢中底,夢覺無殊,教誰分别,夢即是幻,知幻即離,離幻即覺,覺心不動,所以道若能轉物,即同如來。”帝曰:“覺幻皆非,且鐘聲向甚處起?”師云:“從陛下聞處起。”帝大悦。 《宗門統要續集》。
58 孝宗聖性超詣,靡所弗究厥旨,尤精内景,時詔山林修養者入都,寘之高士寮,人因稱之曰“某高士”。……易如剛最後灑掃高士堂,亦稱高士,去其徒無甚異,唯善於趨謁,以故史越王、尤錫山、楊誠齋、陸三山頗與之游。陸公嘗以齋宿竹宫,因叩其廬。有二蒼童對弈,微聞松風間有琴絲棋弈聲。陸公心羡,以爲是何異神仙之居,叩二蒼童,願見高士,童答以高士已出,去某御藥處。 中貴人也。 陸因歎息曰:“高士亦見御藥耶?”笑而出。 《四朝聞見録》丙集。《南宋雜事詩》卷七。
59 孝宗聞有拆字者多驗,書一“問”字,左右皆斜,其人曰:“此非官家而誰,左看也是君,右看也是君。” 《湖海新聞夷堅續志》補遺。
60 壽皇未嘗忘中興之圖,有《新秋雨霽》詩云:“平生雄武心,覽鏡朱顔在。豈惜嘗憂勤,規恢須廣大。”曾作《春賦》,有曰:“予將觀登臺之熙熙,包八荒之爲家。穆然若東風之振槁,灑然若膏雨之萌芽。生生之德,無時不佳,又何羡乎炫目之芳華。”示徐本中,命其校訂。曾覿因譖徐云:“上《春賦》,本中在外言曾爲潤色。”壽皇頗不悦。 《貴耳集》卷上。
61 見蘇軾367。
62 見蘇軾368。
63 見蘇軾369。
64 見洪邁9。
65 見洪邁10。
66 見張孝祥15。
67 孝宗坐側有牙籤凡二十,半白半緑。酒至,出白簽,斟止半杯;出緑簽,則滿泛。一席之間用緑簽,止二三而已。 《姚氏殘語》。《經鉏堂雜志》卷一。《南宋雜事詩》卷六。
68 孝宗嘗患痢,衆醫不效,德壽憂之,過宫偶見小藥局,遣中使詢之曰:“汝能治痢否?”曰:“專對科。”遂宣之至。請問得病之由,語以食湖蟹多,故致此疾,遂令胗脉。醫曰:“此冷痢也,其法用新米、藕節,細研以熱酒調服。”如其法,杵細酒調,數服而愈。德壽乃大喜,就以金杵臼賜之,乃命以官。至今呼爲金杵臼嚴防禦家,可謂不世之遇。 《船窗夜話》。《稗史》。《南宋雜事詩》卷一。
69 壽皇使御前畫工寫曾海野喜容,帶牡丹一枝,壽皇命徐本中作贊云:“一枝國艷,兩鬢東風。”壽皇大喜。 《貴耳集》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