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宗皇帝未生,濮安懿王夢二龍戲日旁,俄與日俱墜,以衣承之,大纔寸許。將納於佩囊,忽失所在,久乃見於雲中。一龍人言曰:“我非汝所有。”生之夕,又見黄龍數四出入卧内。 《東齋記事》卷五。
2 真宗皇帝聖嗣未立,以緑車旄節召濮安懿王養之宫禁中。仁宗皇帝生,以簫韶部樂,送歸邸。仁宗方盛年而嗣未立,以故事請楊太后選濮安懿王諸子以入禁中。英宗皇帝甚幼,初不在進名,楊后見之,抱之以歸。 《聞見近録》。《邵氏聞見後録》卷一。
3 英宗皇帝,濮王十三子也,故本宫謂之“十三使”。母曰仙游縣君任氏,或言幼時父兄不以爲子弟數。仁宗晚年無子,遣内夫人至濮宫選擇諸子,欲養之禁中。英宗初不預選,選者無一可。既晚,内夫人將登車矣,英宗匍匐屏間,見之驚曰:“獨此兒可耳。”衆皆笑。内夫人獨異之,抱之登車,遂養於慈聖殿中。 《龍川别志》卷下。
4 英宗在藩邸,多隱德。宗婦既寡,不能自存者,密使人賙之,不令兄弟知也。壁書韓退之《師説》及吴仲卿宗英《六箴》以自戒。 《能改齋漫録》卷十三。
5 見宋仁宗63—65。
6 仁宗晚年,京師染紫,變其色而加重,先染作青,徐以紫草加染,謂之油紫。後人指爲英宗紹統之讖。 《雲麓漫鈔》卷十。
7 英宗即位之初,有著作佐郎甄履獻《繼聖圖》,其序大略曰:“昔景德戊申歲,天書降,後二十四年,陛下降生之日,復是天慶節,是天書於二紀已前,爲陛下降聖之兆也。又邇來市民染帛,以油漬紫色,謂之油紫,油紫者,猶子也,陛下濮安懿王之子,視仁宗爲諸父,此猶子之義也。”又云:“京師自二年來,里巷間多云‘着箇羊’。陛下生於辛未,羊爲未神,此又語瑞也。”又以御名拆其點畫,使兩日相並,爲離明繼照之義,其言詭誕不經。英宗聖性高明,尤惡諛諂,書奏,怒其妖妄,御批送中書令,削官停任。天下服其神鑒。 《東軒筆録》卷四。《宋朝事實類苑》卷七十。
8 見韓琦62。
9 見韓琦63。
10 見韓琦64。
11 見韓琦65。
12 見韓琦66。
13 見韓琦67。
14 治平元年,詔葬皇后乳母永嘉郡夫人賈氏,而開封府言,徙堀民墓,不便。上曰:“豈宜以此擾民邪?”命勿徙。 《宋朝事實類苑》卷五。
15 宋英宗治平元年駕幸太乙宫,道傍耕桑者皆以茶絹賜之。時耕者叱牛聲甚厲,駕前衛士皆以爲笑,韓魏公作詩有云:“蠶女舍籠驚法從,耕夫投耒目天光。”紀其實也。 《小草齋詩話》卷四。
16 治平二年八月三日,大雨一夕,都城水深數尺,上降詔責躬求直言,學士草詔,有“大臣惕思天變”之語,上夜批出云:“淫雨爲災,專戒不德。”遽令除去“大臣思變”之言。上之恭己畏天,自勵如此。 《歸田録》卷二。
17 見沈遘7。
18 英宗内無嬪御。王廣淵以濮邸舊僚進待制,貧不能辦儀物,韓魏公爲言,帝曰:“無名以賜,不可。”後數日,有旨令廣淵書《無逸》篇於御屏,賜白金百兩。 《邵氏聞見録》卷三。
19 見蔡襄13。
20 故事,建儲皆大臣議定,召學士鎖院。英宗皇帝大漸,學士王禹玉當制,上遣御藥院供奉官高居簡就第召張文定至寢幄,文定時在告也。英宗冠白角冠,被黄服,憑几語文定曰:“久不見學士。”意慘然。榻上有紙一幅,上有“明日降詔,立皇太子”八字,而未有主名。張公曰:“必潁王也。”盛言潁王身居嫡長,而無失德,上頷之。文定乃進紙筆,請其名。上力弱,字疑似,不可辨,再請書,乃大書“大大王”三字,遂歸院草制。明日,大臣始知潁王爲皇太子。神宗皇帝每謂文定曰:“國朝以來,卿可謂顧命矣。” 《聞見近録》。
21 見李遵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