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聖中,童謡云:“曹門好,有好好;曹門高,有高高。”其後,今太皇太后爲皇后,太皇太后姓曹氏。英宗皇帝即位,而高太后爲皇后。高后,曹氏之所出。 《東齋記事》卷一。
2 天聖、明道間,京師盛歌一曲曰《曹門高》。未幾,慈聖太后受册中宫,人以爲驗矣。其後宣仁與慈聖皆垂箔攝政,而宣仁實慈聖之甥,以故選配英廟,則徵兆之意若曰:“曹門之高,當相繼而起也。” 《老學庵筆記》卷七。
3 慈聖太后在女家時,嘗因寒食與家人戲擲錢。一錢盤旋久之,遂側立不仆,未幾被選。 《石林燕語》卷七。《避暑漫鈔》。
4 京兆李植,字化光,觀察使士衡之孫。自少年好道,不樂婚宦。初,爲侍禁,約婚慈聖。既娶,迎入門,見鬼神千萬在其前。植驚走,踰牆避之。后時即還父母家,俄選爲后焉。 《默記》卷中。《甲申雜記》。《玉芝堂談薈》卷一。
5 慶曆中,親事官乘醉入禁中,仁宗皇帝遣諭:“皇后貴妃閉閣勿出。”后謹聽命,貴妃直趨上前。明日,上對輔臣泣下,輔臣亦泣,首相陳恭公毅然無改容。上謂:“貴妃冒不測而來,斯可寵也。”樞相乘間啓廢立之議。張文定得其説,即詣恭公,以爲不可。恭公持議甚堅。久而上復問之,梁相適進曰:“一之已甚,其可再乎?”聲甚厲。既退,上留適曰:“朕止欲稍加妃禮,本無他意,卿可安心。”群論遂止。 《聞見近録》。《道山清話》。
6 温成有寵,慈聖光獻嘗以事忤旨。仁宗一日語宰相梁適曰:“廢后之事如何?”適進曰:“閭巷小人尚不忍爲,陛下萬乘之主,豈可再乎?”謂前已廢郭后也。帝意解,因間語光獻曰:“我嘗欲廢汝,賴梁適諫我,汝乃得免。汝之不廢,適之力也。”後適死,光獻常感之。忽一日,出五百萬作醮,帝適見其事,問之,光獻以實告。帝歎息。自後歲率爲之,至光獻上仙乃止。 《曲洧舊聞》卷二。
7 慈聖識慮,過人遠甚。仁宗一夕飲酒温成閣中,極懽,而酒告竭。夜漏向晨矣,求酒不已。慈聖云:“此間亦無有。”左右曰:“酒尚有,而云無,何也?”答曰:“上飲懽,必過度。萬一以過度而致疾,歸咎於我,我何以自明?”翼日,果服藥。言者乃歎服。 《曲洧舊聞》卷一。
8 子瞻嘗言韓莊敏對客稱: 仁宗時,一夜,三更以來,有中使於慈聖殿傳宣。慈聖起,著揹子不開門,但於門縫中問云:“傳宣有甚事?”中使云:“皇帝起飲酒盡,問皇后殿有酒否?”慈聖云:“此中便有酒,亦不敢將去。夜已深,奏知官家,且歇息去。”更不肯開門納中使。 《道山清話》。
9 慈聖曹后,嘉祐中幸相國寺燒香。后有百寶念珠價直千萬,掛領間,登殿之次忽不見。仁宗大怒,命盡繫從衛之人,大索都下。捕吏惶懼,物色不可得。因念寺前常有小兒數人嬉戲自若,而不知其所從來,漫往問之。中一丫髻女子,年十二三,忽笑謂吏曰:“前日偶取之,忘記還去,今見掛寺塔之顛火珠上,當自往取之。”吏知其異人也,再拜以請,女子還,遂入塔中。吏輩仰視,見第十三級窗中出一手,與相輪等,觀者萬人,恐怖毛竪,須臾不見。而女子手提數珠而下,授吏。復請曰:“中旨嚴急,願俱往以取信。”兒亦不辭。行數十步,立化通衢。開封尹上其事,上嗟異久之,凡坐累者皆獲赦云。 《投轄録》。
10 見宋仁宗72。
11 臺官論濮王事甚急。……是〔正〕月二十間,天章閣賞小桃,因以勸太后。太后有酒,所卧閣中,内臣高居簡、蘇利涉從上至太后榻前拜,以書一封進太后,求一押字。太后酒未解,不知書所言何事,遂從之。既而書出,乃太后命中書尊濮王爲皇等事。明日遂奉行,太后始知。京師諠然,下至閭巷,亦以爲不可。太后力争不已。二十二日乃下詔罷濮王稱皇等事。 《宋名臣言行録》後集卷五引《南豐雜識》。
12 見韓琦66。
13 見韓琦67。
14 見韓琦68。
15 曹后稱制日,韓琦欲還政天子,而御寶在太后閣,皇帝行幸即隨駕,琦因請具素仗祈雨。比乘輿還,御寶更不入太后閣,即於簾前具述皇帝聖德,都人瞻仰,無不歡慰,且言天下事久煩聖慮。太后怒曰:“教做也由相公,不教做也由相公。”琦獨立簾外不去。及得一言,有允意,即再拜。駕起,遂促儀鸞司拆簾。上自此親政。 《孫公談圃》卷中。
16 韓魏公薨,其子孫倣郭汾陽著《家傳》十卷,具載魏公功業。至英宗即位之初,乃云光獻信讒,屢有不平之語,魏公以危言感動曰:“若官家失照管,太后亦未得安穩。”又言: 太后曾問漢昌邑王事如何。又云:太后言:“昨夕夢甚異,見這孩兒却在慶寧宫。 謂英宗復在舊邸。 ”魏公曰:“却在慶寧宫,乃是聖躬復舊之兆,此是好夢。”又言: 英宗不豫,魏公奏曰:“大王長立,且與照管。 謂神宗。 ”后怒曰:“尚欲舊窠中求兔耶?”又言: 太后對大臣泣訴英宗語曰:“富弼意主太后。”又云: 太后欲御前殿,魏公論奏云云,乃止。又云: 臺諫有章,乞早還政,太后泣曰:“若放下,更豈見眼道耶!”如此等事尚多,皆誕妄不恭,非所宜言。韓氏子孫,販賣松檟,張大勳業,以希進用,殊不知陷其父祖於不義也。王巖叟者,父子爲魏公之客,亦著《魏公遺事》一編,其記魏公言行甚詳。至論光獻權同聽政事,亦爲欺誕。謂太后還政之後,魏公勸英宗加儀衛,帝曰:“相公休奬縱母后。”又謂魏公對太后曰:“自家無子,不得不認。”察其意,以謂英宗非魏公不得立,既立,非魏公不得安也。 《邵氏聞見録》卷三。
17 神廟當宁,慨然興大有爲之志,思欲問西北二境罪。一日被金甲詣慈壽宫,見太皇太后曰:“娘娘,臣著此好否?”曹后迎笑曰:“汝被甲甚好。雖然,使汝至衣此等物,則國家何堪矣。”神廟默然心服,遂卸金甲。 《鐵圍山叢談》卷一。
18 神宗初,欲破夏國。……一日,帝衣黄金甲以見光獻太后,后曰:“官家着此,天下人如何?脱去,不祥。”又欲京城安樓櫓,后亦不許,但以庫貯於諸門。 《邵氏聞見録》卷三。
19 見宋神宗9。
20 禁中近清明節,神宗侍曹太皇,因語:“自來却無人做珠子鞍轡。雖云太華,然亦好也。”太皇聞此語,已密令人描樣矣。不數日,實促就珠子鞍轡,傳宣索玉鞍轡一副。神宗莫測所欲用,亦莫敢問,依旨進入。太后令送後苑拆修,遂施珠韉焉,其上作小紅羅銷金坐子,劣可容體,甫近上巳,以鞍架載之送神宗。神宗大感悦,取小烏馬于福寧殿親試之。……光獻太皇太后疾病稍間,神宗親製一小輦,極爲輕巧,以珠玉黄金飾之,進于太皇云:“娘娘試乘此輦,往涼殿散心。”太皇曰:“今日意思無事,天氣亦好。”遂載而之涼殿。太后扶其左,神宗扶其右,太皇下輦曰:“官家、太后親自扶輦,當時在曹家作女時,安知有今日之盛!”喜見顔色。王正仲進光獻挽詞云:“珠韉錫御恩猶在,玉輦親扶事已空。”蓋用此兩事也。 《孔氏談苑》卷一。《宋詩紀事》卷十七。
21 東坡既就逮下御史府,一日,慈聖曹太皇語上曰:“官家何事數日不懌?”對曰:“更張數事未就緒,有蘇軾者,輒加謗訕,至形於文字。”太皇曰:“得非軾、轍乎?”上驚曰:“娘娘何以聞之?”曰:“吾嘗記仁宗皇帝策試制舉人罷歸,喜而言曰:‘朕今日得二文士,謂蘇軾、轍也。然吾老矣,慮不能用,將以遺後人,不亦可乎?’”因泣問二人安在,上對以軾方繫獄,則又泣下,上亦感動,始有貸軾意。 《泊宅編》三卷本卷上、又十卷本卷一。《貴耳集》卷上。
22 慈聖光獻大漸,上純孝,欲肆赦。后曰:“不須赦天下凶惡,但放了蘇軾足矣。”時子瞻對吏也。后又言:“昔仁宗策賢良歸,喜甚,曰:‘吾今日又爲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蓋軾、轍也,而殺之,可乎!”上悟,即有黄州之貶。 《西塘集耆舊續聞》卷二。
23 光獻太皇太后,元豐四年春感疾,以文字一函封鐍甚嚴,付神宗曰:“俟吾死開之,唯不可因此罪人。”帝泣受。后疾愈,帝復納此函。后曰:“姑收之。”是年七月,后上仙。帝開函,皆仁宗欲立英宗爲皇嗣時,臣僚異議之書也。神宗執書慟哭,以太皇太后遺訓,不敢追咎其人。故帝宫中服三年之喪。 《邵氏聞見録》卷三。
24 〔慈聖〕晚歲疾,病急,顧左右,問此爲何日。左右對以十月二十日,實太祖大忌日也。后頷之,迺自語曰:“只此日去,只此日去,免煩他百官。”蓋謂不欲别日立忌,使百官有司有奉慰行香之勞,就是日則免。於是二十日崩。 《鐵圍山叢談》卷一。《避暑漫鈔》。
25 慈聖曹太后工飛白,蓋習觀昭陵落筆也。先人舊藏一“美”字,徑二尺許,筆勢飛動,用慈壽宫寶。今不知何在矣。 《老學庵筆記》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