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卷首语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因此,曾在中国历史天空中划过璀璨光芒的人文之星不知凡几。其中,有两颗在众星之中可谓最为耀人眼目。这两颗耀眼之星,一是孔子,一是老子。

孔子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知名度极高。这是因为孔子首先是个教育家,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对后代社会政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次,孔子是思想家,而且是专讲“道德哲学”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因契合了中国封建时代所有统治者希望政权稳定、社会和谐的治国理想,所以一直被历代统治者所供奉,并被尊为“圣人”“至圣先师”。

老子在中国也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知名度应该说也不小。但是,老子不是教育家,虽有弟子,却为数不多,而且没有培养出一个像孔子弟子子贡那样可以左右现实政治的杰出干才,能够推广老师的思想并扩大影响力。老子虽是思想家,但不是讲“道德哲学”的思想家,而是专讲“思辨哲学”的思想家,因此他的思想对统治者治国安邦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因此,老子的思想始终不是中国任何朝代的统治者治国安邦、维系统治基础的统治思想,其拥趸大多是失意的读书人或避世的边缘人。

孔子之道的核心是“克己复礼”“天下大同”“君君臣臣”,这些政治主张虽然在他生活的年代不为诸侯各国之君认同,但秦灭六国,天下归于一统后,统治者们就看到了它们的特殊价值,于是便有了长久的生命力。加上孔子弟子与再传弟子人数众多,人多势众,又有一部语录体的《论语》广泛传播,所以到汉武帝时代,当封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确立后,汉武帝便毅然决然地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统治方略。从此,孔子便被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当神一样地供奉着。

老子之道的核心是“清静无为”“顺其自然”“清心寡欲”,这些思想主张虽然对治国安邦并非没有价值,但即使有帝王愿以“清静无为”“顺其自然”为借口而怠政不作为,也不可能愿意“清心寡欲”。因为做帝王的,没有人愿意放弃积极有为、彪炳千古的理想,当然更不可能放弃欲望享乐。故而老子的思想整体上是不可能为大多数封建统治者认同的,并作为治世法宝。正因为如此,老子之道在他生活的当代被冷落,在他死后的后世被疏远,乃是自然之理。

老子之道被冷落、被疏远,由此带来的结果便是老子本人也被当世与后世冷落、疏远,以致他的身世与生平活动皆少有历史记载。西汉立国之初虽然相当长一段时间是以黄老之学治天下,但到汉武帝时代司马迁提笔为老聃(即老子)作传时,则发现没有可用的史料甚至民间传说,以致陷入无法下笔的窘境。正因为如此,《史记》中没有《老聃世家》,而只有《孔子世家》(尽管孔子在世时与老子一样,也只是一个失意的读书人,并未封王封侯)。虽然太史公最终硬着头皮给老聃立了传,却是与庄子、申不害、韩非等人合为一传。虽然老聃之传也有454字,但真正涉及老聃本人的有用信息只有这样几句话:“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所终”。数一数,一共是约一百字。就是这么几句有用的信息,太史公还非常不自信,随后又附了一笔,说:“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因为有关老子的史料匮乏,所以老子的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总是模糊的,捉摸不定的。尽管老子有《道德经》五千言留存于世,但因文义与道理太过玄奥,很少有人敢自信满满地宣称老子的思想就是如此如此。结果,千古以降,不仅对于《道德经》五千言的微言大义有争议,甚至对老子其人也有争议。中国学术界一度有一种说法,认为老子在孔子之后,对孔子问礼于老子的史实也提出了疑问。现在虽然有考古材料为证,推翻了孔子先于老子之说,但老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至今仍然是个谜。这不能不说是令人非常遗憾的事。

记得鲁迅20世纪20年代曾说过一句话,说有些人在外国把老子庄子写成论文,把洋人吓了一跳,回国后却偏又讲康德、黑格尔。鲁迅说这话的意思,当然是讽刺当时那些假洋鬼子与学术骗子的。但是,这句话除了批评与讽刺以外,实际上还说出了一个事实,这就是老子与庄子的著述都是不容易读懂的,但是老子庄子特别是老子的哲学思想却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哲学界都知道,包括莱布尼茨、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西方大哲学家,都公开承认受到老子哲学思想的影响。可见,就学术思想来说,老子在西方世界的影响力比孔子要大得多。

虽然老子堪称中国古代学者学术思想深刻影响了西方的第一人,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老子在当今世界的知名度远不及孔子。现在,不论走到哪里,都能听到外国人口中时不时地蹦出一个“孔夫子”。至于以孔子之名命名的孔子学院,差不多已经遍及了世界主要国家。与此形成对照的是,老子在世界上的知名度,至今仍然局限于西方哲学界的小圈子里,普通大众是不了解的。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孔子讲的是直指庙堂和治国安邦的“道德哲学”,是普通人听得懂的普世道理;而老子讲的是直指人类心灵和宇宙天地的“思辨哲学”,是普通人听不懂的玄妙道理。如果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孔子之道是“下里巴人”的小调,老子之道则是“阳春白雪”的雅曲。俗调和者众,雅调和者寡,这是自然之理。

正因为如此,文学上写孔子的作品很多,特别是以传记的形式呈现的《孔子传》,更是不乏其作。但是,写老子的文学作品则几乎看不到,即使是《老子传》这样的作品,也是看不到的。能够看到的,只是《老子评传》之类的学术著作。这类著作虽然讲老子的哲学思想头头是道,但都是各人凭自己的理解所作出的解读,正如他们很多人自己所言,是“臆见”。至于老子是个什么样的人,老子是怎样过日子的,老子的音容笑貌如何,等等,没有人脑海中有印象。可以说,直至今日,老子给人的印象仍然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得道高人,也可以说是远离我们的神仙。真实的老子,始终未能走进我们生活的世界;有血有肉的老子,始终没有走到我们中间,让我们有即之可温的感觉。

这本小书名曰《道可道:智者老子》,是一部历史小说,是企图还原老子哲学思想真相及其肉身凡胎形象的文学作品。老子所著的五千言《道德经》,是小说还原其哲学思想的历史依据;老子生活于其间的春秋时代的人与事,则是小说据以呈现老子肉身凡胎形象的历史情境。老子的日常生活,老子的一举一动,老子的一颦一笑,老子的喜怒哀乐,等等,凡此种种描写,则是文学想象的产物,是小说,而不是历史。

众所周知,只有史实的考据,而无文学想象与文学描写,那是人物评传,不是历史小说;只有文学想象与文学描写,而没有史实的考据,那是纯粹的小说,也不是历史小说。这本《道可道:智者老子》的定位是历史小说,至于在“历史”与“小说”之间所作的平衡是否恰当,就像我们解读老子哲学思想一样,大家是可以见仁见智的。

不过,我还是希望能够透过这部历史小说,让大家走近老子,理解老子,并喜欢老子,做他的知音。

吴礼权
记于复旦大学
2015年3月12日 LL//Jxue7/ngpna53THQxgMwzoqkJhgUHyCRuacQ5eGYOjG6/qrF++OezIbUivl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