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最后的抗争

1534年米开朗琪罗回到了阔别21年的罗马,在此终老。

经过了使人身心疲惫的时光,他绝望而又奋力地改变自己匮乏的生命,并再度渴望得到他所期待的爱情。1542年他认识了维多利亚·科隆纳。

维多利亚出生在1492年,她的家族是意大利最高贵的家族之一,这是一个受文艺复兴精神熏染最多的家族。维多利亚十七岁就嫁给了贝斯加拉侯爵。但婚姻却非常不完美,她爱他,他却不爱她。维多利亚不美丽,她尽力充实自己的思想。没有美貌,她想借此来获得永恒的美,她觉得,这种美不像其他美丽的事物那样容易幻灭。然而贝斯加拉侯爵风流放纵,她只好默默忍受残酷的心头之痛。1525年贝斯加拉侯爵去世,她仍无法解脱,只好皈依宗教。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和米开朗琪罗相识。

西斯廷教堂俯视图

就是这样一个悲凄烦乱的女子,她需要一个人做靠山,需要一个比她更脆弱和不幸的人,以发泄她内心充溢的母爱。面对米开朗琪罗,她外表平和而又拘谨,她把自己的不安藏了起来,带给米开朗琪罗以平和,但仅建立在宗教领域。后来,他们发现彼此之间竟有如此多的共同语言,谈话总被不知不觉地引向高尚的艺术,米开朗琪罗的艺术之门被维多利亚重新开启了。现存于法国罗浮宫和英国不列颠博物馆的两张米开朗琪罗所作的《复活图》,就是受维多利亚影响所创作的作品。也就是在这样的爱情之中,米开朗琪罗完成了最后的绘画和雕塑巨作《末日的审判》。

《末日的审判》是米开朗琪罗为西斯廷教堂所作的祭坛画,场面恢弘,人物众多,全画分为天上、人间、地狱三个空间。画面中央是耶稣基督挥动着手臂,把右边负有罪孽的人们投进地狱,把左边善良的、遭到不幸的人们的灵魂带到天堂,表现了宗教的因果报应的思想,劝诫人们要扬善除恶。画面构成关系极为复杂,充满着悲壮的效果,而其表现风格已成为17世纪巴罗克艺术的典范。

创作期间,米开朗琪罗为节约时间,常常和衣而睡,不脱靴子以至于有一次脚肿得和靴子连在一起,割破靴子时竟带下了一块皮肉。米开朗琪罗睡得极少,因为过度思考,他常常夜不能寐。在不眠之夜,他就起来带上自制的、头上顶着蜡烛的厚织帽子拿着雕刻刀和铅笔工作。他吃得很少,一日三餐只吃几块面包,为的是尽量增加工作时间。有一次摔断了腿,可没几天,他就又跛着腿工作了。

1544年维多利亚回到罗马的圣安娜修道院,他们之间一直还保持着联系,直到1547年2月25日维多利亚去世。维多利亚死时,米开朗琪罗就在她的身边。

1547年1月1日也就是维多利亚逝世的前一个月,他奉保罗三世之命担任圣彼得教堂的建筑师,七十多岁高龄的他依然担起了重担,他把这视为神的命令。为了这项神圣的事业,他不愿收取任何俸禄,因此,很多人与他作对:下流的建筑师那尼、圣彼得教堂的行政委员会,还有怨恨他的工作方法的工人。1563年9月距离他逝世还有六个月,即将走到人生终点的他还不得不与各种怨恨斗争。

米开朗琪罗的巨作《末日的审判》

1564年2月18日在圣彼得教堂圆穹顶就要竣工时,八十九岁的米开朗琪罗却与世长辞了。他把人生的最后十七年全心地投入到圣彼得教堂的建筑上。就在逝世的前几天,他仍拿着雕刻刀和锤子,一连几个小时站着制作《基督受难像》。

这是画家米开朗琪罗的辞世之作,也是一篇遗嘱,表达了他崇高的孤独感和不可救药的绝望。正如阿甘所说:“米开朗琪罗是神秘论者,但也正好是神秘论者而不是怀疑论者,才为上帝不在人间而感到绝望。”然而,正是这种绝望和崇高的孤独,使他成为所有现代艺术和艺术家的先驱。

人生中的痛苦是无穷无尽的。它们有的源自大自然里疯狂残暴的力量,比如厄运、阴谋、贫穷、疾病等;也有的源自人的本身,也就是命运:即不为人的主观愿望所改变的现状和心态。米开朗琪罗的痛苦属于后一种。

米开朗琪罗一生都在与痛苦抗争。他充满了力量,他需要抗争,他为了征服而来,结果他也如愿以偿了。但征服又说明了什么?这并不是他想要的胜利。

如今收藏在佛罗伦萨国家博物馆的《战胜者》,是米开朗琪罗最得意的雕塑作品之一。作品表现了一个年轻战士,把战败者踩在脚下的那一刹那的情形。

战败者蓬头垢面,面目丑陋。战胜者体形健美,相貌俊美,一头浓密的卷发,覆盖在额头上。战败者神情沮丧,像牛一样匍匐在地上。而胜利者好像厌恶了这种胜利,所以他虽然昂首挥拳,但嘴角却流露出悲伤,目光游移向远方。胜利者又何尝不是失败者呢?

米开朗琪罗雕像

这是一个忧伤的胜利者,一个寂寞的英雄,这就是米开朗琪罗本人的象征。 soE1vrVDe5QBnc1X2o6/DAB3G1kJnbNhYb65Qnn98mQud6mCcTL7fFvpdEgjO+7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