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苦行修道

在当时的印度社会,许多宗教都提倡苦行修炼,自我摧残。悉达多少年时代曾师从跋陀罗尼,接受了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因此,他向往苦行林,认为经过苦行可以达到离苦得乐的境界。于是,他最先来到了苦行林,来寻找解脱痛苦的方法。

悉达多逃出王宫,经过七天七夜的长途跋涉,离开了迦毗罗卫国,来到毗舍离国跋伽婆仙人苦行林。在苦行林中,他见到了千奇百怪的苦行者:有装聋作哑的“止语苦行者”,有倒挂在树上的“吊死鬼”,有吃脏泥绿苔的“忏悔者”,有投火的自焚者,有学鸟啄食的返祖者,有躺棺睡钉的自虐者。刚刚离家求道的悉达多被所看到的景象惊呆了,他不敢相信这种苦行的方式可以解脱痛苦。而当时失志的跋伽竟也在这里苦修。悉达多在苦行林待了几日便辞别跋伽,继续去寻找真谛。

净饭王发现王子出走后,立即派人到处寻找。当悉达多离开苦行林,前往摩揭陀国的灰白山中寻道时,被寻找他的大臣们追上了。大臣们百般规劝,仍不见王子回心转意,便留下了桥陈如等五人跟随他。悉达多继续南行,他们渡过凶险的恒河来到摩揭陀国,受到国王频毗娑罗的热情款待。

后来,悉达多又渡过尼连禅河,来到河边的迦暗山修行地。悉达多在王舍城附近遇到一位贤人阿罗逻伽兰。阿罗逻伽兰教他断除淫欲,修习禅定,达到“无所有处”,即进入意识上一切空无所有的深静虑状态。没过多久,悉达多就达到了这种境界,使阿罗逻伽兰深为叹服。但释迦牟尼对此并不满足,觉得这种修炼不能达到解脱生死的目的。于是,他又去寻访另一位著名沙门师郁陀逸罗摩子。在这里,他的修行达到了“非想非非想”的境界,但粗想可断(非想),细想犹存(非非想),仍不能至于无念、无受、离执、离缚的大解脱境界。

此后,悉达多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印度,希望找到一位真正能够指引自己求取解脱之道的人。但是岁月荏苒,他的希望在蹉跎的时光中变得愈来愈渺茫。转眼之间,五六年过去了,可是他仍空空如也,他仍没有将想要解决的问题求得明确解答,他的心由于不断失望而变得躁动不安。悉达多陷入茫然的境地,每时每刻他都在苦苦地思索,都在寻求超越生死的答案,然而他没有成功。有一天,他突然明白过来,他目前这样到处漂泊,只是浪费精力和时间,最后终究不会有任何结果,唯一的办法是从自身的修行中得到解脱的途径。

于是,悉达多来到摩揭陀国伽耶城的南方一处苦行林,这里住着许多苦行者。悉达多通过观察思考,根据修行的步骤,计算出大约要在这里进行六年苦修才能得到成熟的根基和机缘,才能超脱生死,求得最高的真理至道。于是,悉达多在这里按照当时的苦修方法进行了为期六年的苦修。据说,在六年苦修期间,悉达多日食一麦一粟,或七天一食,常以清泉为饮,整日定坐沉思。结果形容枯槁,身心衰竭,有时甚至昏迷不醒,而他所希望的修行境界并没有实现。

六年后的一天早晨,悉达多来到尼连禅河边饮水,他看见了自己投在水中的身影不禁悲叹:六年苦修,残身伤智,徒劳无益,必须寻找新的方式。这时他想起了年轻时的一段经历,有一次他静坐在树下陷入沉思,曾达到一种身体无上愉悦的“禅定”境界。于是,他决定放弃苦行,改修禅定。于是,悉达多走进尼连禅河,在清澈的河水中洗掉了六年积沉下来的污垢。由于身体十分虚弱,洗浴后他感到头昏眼花,攀着一根树枝才上了岸。后来,他喝了一位牧女献上的乳汁才得以恢复健康。 miYyKExjUvA6rgbWBabW8fC4n+3MJ+IDWtIGutFT+Hg4ikMMieipiTGXSJpzLK6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