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孔子已经是68岁的老人了,在外漂泊14年了,14年来他孜孜以求、矢志不渝,但是结果又怎么样呢?前途还是一片茫然,理想的实现还是遥遥无期。落叶归根,孔子的思乡之情越来越浓,公元前484年,在外漂泊了14年的孔子回到了家乡。
孔子晚年,开始埋头整理《诗》《书》《春秋》等著作。
此时,在鲁国掌权的是季桓子的儿子季康子。孔子的弟子冉有在季康子手下为官,而且立有战功。有一次,季康子问冉有:“你的才能是天生的还是学来的?”冉有回答说是跟孔子学来的,并把孔子称赞了一番,说:“如能任用孔子,鲁国必能强大。”于是,季康子便派人带厚礼把孔子从卫国请回鲁国。
季康子迎回孔子之后,以礼相待,尊为国老,给他提供了优厚的物质待遇,并经常向他咨询一些国事。一次,季康子因为国内多盗,来向孔子请教,孔子直率地说:“如果你不贪欲,就是给予奖赏,人们也不会偷盗了。”虽然季康子多次向孔子问政,但并不完全听从孔子的意见。季康子准备实施田赋制度,派冉有来征询孔子的意见,孔子起初并不回答,在冉有的再三请求下,孔子才私下讲了自己的意见。他说:“君子的行政措施应当符合礼,对待老百姓要宽厚。”但是季康子并没有听从孔子的意见,还是于公元前483年实行了田赋制度。对此孔子十分恼火。
孔子一直对统治者的横征暴敛深恶痛绝。有一次,孔子经过泰山时,见到一位老妇人在新修的坟前痛哭,就上前询问原因。那位老妇人说以前她的丈夫被老虎吃掉了,现在儿子又被老虎吃掉了。孔子就奇怪地问她为什么不搬到别处去呢。老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苛政。孔子对此很震惊,并深有感触地说:“苛政猛于虎也!”
此时,孔子已不再热衷于自己参政了,而是希望他的弟子们能够更多地参与政事。孔子这时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教书育人和修编史书上。据说,孔子曾根据“礼”来删减《诗经》,使之成为305篇;孔子还编订《春秋》、整理《易经》,还留下了韦编三绝的传说。
孔子系统地整理了古典文化典籍,并自觉地传播,从文化方面对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贵族的文化专制,把被贵族长期垄断和束之高阁的古代文献进行抢救、整理,并传于后世,被后人称为“第一位保存文献的人”。
孔子从回到鲁国到去世,共生活了5年。孔子晚年在生活上连遭不幸。67岁时,他的夫人亓官氏去世。70岁时,他的独子孔鲤又去世,时年50岁。晚年失妻丧子,孔子自然很伤心。但孔子所遭受的打击远不止这些。孔鲤死后的第二年,他的得意门生子路也去世了。子路比孔子小9岁,跟随孔子很长时间,和孔子的感情相当深厚。
亲人、弟子的接连离世使孔子在精神上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晚年的生活变得很凄凉。传说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在郊外打猎,捕获了一只怪兽,没有人认识。孔子闻讯前去,识得是祥兽“麟”。古人把“麟”视为祥瑞的征兆,但孔子见到的却是一只死麟,是不祥之兆。他掩面大哭道:“吾道穷矣!”此事之后,孔子的身体和精力都一天不如一天,他也预感到自己的日子不多了。
孔子去世后,弟子们守墓3年,子贡却守墓6年。
一天早晨,孔子拄着拐杖在门口散步,恰逢子贡来看望他。孔子看到子贡后,就不能自已,动情地对子贡说:“你怎么这么晚才来啊!”子贡问他怎么了,他便说道:“我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你们都在祭奠我,我恐怕将不久于人世了。”果不其然,过了7天,孔子便离开了人世,享年73岁。
孔子去世后被葬在了曲阜城北的泗水南边。孔子的弟子们像失去父亲一样哀痛,并按照当时的礼仪,在墓旁盖起了小屋,守丧3年。据说,在守丧期间,弟子们怕他们分散以后,先师的“道”失传,便对孔子的言论进行整理编纂,这就成了后来的《论语》。3年守丧期满,子贡不忍离开,又守丧3年才离去。
孔夫子庙
孔林,左侧为孔子像
孔子一生孜孜不倦地探索治国安邦之道,至死不渝地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提出许多思想主张,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但是孔子的思想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趋势格格不入,因此不能被当时的统治阶级认同,以至他到处碰壁。直到西汉时,统治者为了长治久安和加强思想统治,才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思想成为了正统,孔子的地位也扶摇直上。汉代以后的统治者大都尊奉孔子,并给孔子建庙加尊谥,并赐给他的后人以爵位和特权。西汉平帝时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唐玄宗时追封为“文宣王”,宋真宗时追谥“至圣文宣王”,明世宗时称其为“至圣先师”。孔子的思想在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超越朝代、超越君王,始终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基础。直到今天,孔子思想中的一些积极思想还为现代人所学、所用。
孔子的思想,不仅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远播海外,特别是中国的周边国家,并在那些地区生根发芽,产生过或正在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