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兴办私学

孔子勤奋地学习和不懈地努力,使得他在30岁左右的时候就系统地掌握了“六艺”,成为一位博学的人。此时的孔子因博学多才而受到人们的尊重,名声越来越大,社会地位随之提高,慕名向他求学的人也越来越多。

但当时的学校教育事实上垄断在官府的手中,只有贵族才有机会接受教育,普通百姓根本不可能有读书受教育的机会。但是在下层人民中也有很多人渴望通过求学来改变命运。于是孔子便开始了私人讲学,打破了官府对学校教育的垄断。

虚心的孔子向师襄子学习抚琴

尼山夫子洞,后人认为孔子就出生在这里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实行“仁政”,这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不合,因此在当时推行“仁政”是不可能的。但是孔子并不因此动摇、放弃自己的主张,反而从教书育人方面出发,希望培养“仁政”、“礼治”所需要的人才,等待他们出任的机会,实现孔子自己治国的政治理想。

在一个国家推行“仁政、礼治”,要靠圣君、贤臣和良民。圣君、贤臣、良民不是天生的,但可以通过教育培养出来。因此,孔子很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说,人之“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主张人人都应受教育,这就是他的“有教无类”的光辉思想。在他看来,贤臣是实行“仁政、礼治”的决定力量。而贤臣主要是从受过教育的贤人、君子、士中选拔出来的。贤人是具有最高品德的知识分子,只要当权者任用他,就能成为贤臣,有了贤臣,就可以把国家治理好。君子是德才兼备的知识分子,士是一般的知识分子。有了合格的君子和士,也可以从中选出贤臣。孔子办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教育培养出一批贤人和优秀的君子与士,供各国国君选作为贤臣。通过贤臣治国,实行“仁政、礼治”,就可以使这个国家达到像西周初期那样的“太平盛世”。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德育是第一位的。孔子施教的首要内容是“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四教之中,文是文化历史知识的学习;行、忠、信都是思想品德方面的修养。孔子认为思想品德教育是主要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是从属的,只有先接受他所要求的思想品德教育,然后学习文化知识才有用处。因此,他要求弟子首先培养自己具有奴隶主贵族的思想品德,然后再学文化知识。其实,把德育放在首位也是和他的政治理想“仁政、礼治”分不开的,只有培养出有品德的人,才有可能实现“仁政、礼治”。

颜回曾经居住的陋巷故址

孔子的智育教材就是经过他整理的“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古代文献。“六经”除《春秋》外,在西周时就是贵族教育子弟的主要内容。

孔子的教育主张是“有教无类”,主张不论社会地位高低和贫富贵贱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他就是按照这一原则招收学生的,只要交10条干肉做学费,就可以成为他的学生。他招收的学生多出身贫贱之家,如颜回过着箪食瓢饮的生活;曾参絮衣破烂,10年不添新衣。这就使一大批平民百姓受到了教育,有机会进入仕途,而且对普及教育、培养人才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据说,孔子一生收徒三千多人,其中贤者有七十二人。他们跟随孔子学习“六经”、“六艺”,培养德行,陶冶情操,掌握治国安邦之道。其中很多人都入仕为官,部分地实践了孔子的政治主张。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不断地学习和总结,孔子逐渐形成了完备的思想体系;随着门人的增加,思想的广泛传播,逐渐形成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儒家学派影响深远,汉代以后儒学被统治者所接受,地位逐渐提高,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孔子本来受到齐景公的礼遇,但由于许多大臣的反对和诋毁 IRr/O8EeGOEsy3zabQMYGuucypJPGK+p6Yq2S98iouzjkCYJ86+e9JJZZsD9P0K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