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时代的孔子在玩演礼游戏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据说,孔子生下来的时候,头顶部四周高而中间低,很像一座小尼丘山,于是他的父亲便给他取名“丘”,字“仲尼”。“仲”的意思是表示在兄弟中排行第二。
春秋时期是一个“礼崩乐坏”的动荡时代,孔子的先祖孔父嘉原是宋国的贵族,后来在统治集团争权夺利的斗争中被杀害。为了避祸,孔子的曾祖父孔防叔逃到鲁国陬邑(今曲阜东南)定居,从此成为鲁国人。孔家人到鲁国后丧失了原有的社会地位,成为没有权势的没落贵族。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一位有名的武士,他曾经两立战功,但并没有加官晋爵。叔梁纥早年娶施氏,先后生了9个女儿,但没有儿子。后来又纳妾,生有一子,叫孟皮,可惜是个跛子。为此,叔梁纥一直耿耿于怀,希望有一个像样的继承人,于是在64岁时又娶了17岁的颜征在为妾。但是根据当时的习俗,两个人因为年龄相差太大而被称为“野合”。婚后两人到尼丘山祈祷求子,后来生下孔子。
幼年的孔子天资聪颖、活泼可爱。大约在3岁时,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因病去世。颜征在为了避开复杂的家庭环境,便带着3岁的儿子离开了叔梁纥的家,迁居到鲁国国都曲阜。母子俩在曲阜的生活过得异常艰辛。不仅如此,还因为颜征在和叔梁纥的婚姻被世人称为“野合”,他们经常遭遇别人的冷眼、鄙视,甚至奚落。母以子贵,于是颜征在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儿子身上,并精心培养儿子,希望儿子学优而仕,进入贵族的行列。
生长在那样的环境里,幼小的孔子感受到人们的冷眼,感受到人情的冷暖,养成了一种谨慎小心、循规蹈矩的性格。他从小待人处世都很周到,遇事善于思索。母亲对这个早熟、聪颖的儿子也十分喜爱,她利用各种方式对儿子进行教育,让他努力学习各种礼仪和技能。当时贵族家庭多学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以作为将来谋生的手段,以及晋身仕途的资本。孔子最先学习的是“礼仪”,而且对礼仪也最感兴趣。每当曲阜城内举行祭祀活动,他总是要叫母亲陪他去观看。因为看得多了,孔子在五六岁的时候就可以看懂各种祭祀活动。就连玩游戏时,也是弄来各种各样的自制的小祭器,摆在桌子上,按照祭祀的次序一一演练。由此可见,在孔子幼小的心灵里,“礼”已经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贫贱生活的磨炼,使孔子从小就树立了在逆境中奋发进取的精神。当时的鲁国是东方文化的中心,孔子不仅学习了“六艺”,而且还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由此可见,少年时期的孔子就已经确立了学习的志向,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这种勤奋学习的精神贯穿了孔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