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小中药,大功效

是药未必三分毒

我国传统医学认为:“药之效,毒为之!”这里的“毒”是指药物所具有的寒、热、温、凉等偏性,而不是现代医学所指的能产生副作用或致人死亡的毒性成分。中医也正是利用这种偏性来纠正我们身体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现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如果药物没有了偏性也就没有了药用价值。所谓“是药三分毒”,是指用错药或用药过量而带来的不良后果,但只要对症用药,并选择适当的用量和正确的疗程,不滥用,不贪多,便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中药一般是要达到“治未病”的效果,所谓“治未病”就是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防病思想。当我们的基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健康优质生活作为更高的生活目标,而身心健康则是人们追求更高生活目标的基础,那么,怎样把我们的身体机能调节到最好的状态?我国传统医学则可以在这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中草药的四性五味

中草药的偏性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四性、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有毒无毒等,归纳起来就是四性五味。

四性

四性是指寒、热、温、凉四种药物偏性,主要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用以说明药物的作用性质。

此外,除寒、热、温、凉四种药物偏性之外,还有“平性”,所谓“平性”是指药性平和,虽然它的寒热之性都不甚明显,但实际上仍有偏温、偏凉的性质,因此,四性从本质上而言,只有“寒”“热”两性。

寒凉药,属于寒性或凉性,是指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多具有清热降火、凉血解毒、滋阴退热、凉肝止痉、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如黄芩、黄连、大黄等;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如高热烦渴、咽喉肿痛、火毒疮疡、热结便秘、热淋涩痛、黄疸水肿、痰火咳嗽、高热神昏等阳热证。

温热药,属于温性或热性,是指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多具有温中散寒、温肺化饮、暖肝散寒、温通经络、回阳救逆等作用,如附子、干姜、肉桂等,用来治疗寒性病症,如面色苍白、中寒腹痛、肺寒喘咳、阳痿早泄、宫冷不孕等阴寒证。

五味

五味是指药物的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味道,中草药因味道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疗效。

酸,所谓“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多用来辅助治疗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滑肠、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等,如五味子可固表止汗,乌梅可敛肺止咳,五倍子可涩肠止泻,山茱萸可涩精止遗以及赤石脂可固崩止带等。

苦,所谓“能泄、能燥”,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泻火存阴等作用,多用来辅助治疗热证、火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如黄芩、栀子可清热泻火,杏仁、葶苈子可降气平喘,半夏、陈皮可降逆止呕,大黄、枳实可泻热通便,龙胆草、黄连可清热燥湿,苍术、厚朴可苦温燥湿,知母、黄柏可泻火存阴等。

甘,所谓“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多用于辅助治疗正气虚弱、身体诸痛、调和药性以及中毒解救等,如人参可大补元气,熟地黄可滋补精血,饴糖可缓急止痛,甘草可调和药性及解毒等。

辛,所谓“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多用于辅助治疗表证和气血阻滞之证,如紫苏叶可发散风寒,木香可行气除胀,川芎可活血化淤等。

咸,所谓“能下、能软”,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多用于辅助治疗大便燥结、瘰疬痰核、瘿瘤、痞块等,如芒硝可泻热通便,海藻、牡蛎可散结消瘿,鳖甲、土鳖虫可软坚消结等。

中草药煎煮方法

中草药煎煮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药物药效的发挥,因此,煎药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煎药器具

煎药的器具最好是陶瓷器皿,如砂锅、砂罐等,它们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且导热均匀,保温性也很好,如果没有陶瓷器皿,也可选择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锈钢锅,但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皿,因金属元素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可降低药效,甚至产生副作用。

煎药用水

煎药必须使用洁净、无异味以及矿物质和杂质含量较少的水,一般情况下,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饮用水皆可用来煎药。

煎煮次数

一剂药的煎药次数通常为2~3次,这主要是为了充分利用药材,避免浪费。

煎煮火候及时间

如果煎煮一般的药,可先用大火、后用小火,即滚沸前用大火,滚沸后用小火,并保持微沸状态,以避免汁液溢出或过快熬干;如果煎煮的是解表药或芳香药,可先用大火快速煮沸,再改用小火煎煮10~15分钟即可;如果煎煮的是成分不易被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类药物以及补益药,一般应用小火久煎,这样可以使药物成分充分溶解到液体中。

煎前浸泡

浸泡药物是煎煮前非常重要的一道程序,不仅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溶解,而且还可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而损耗或破坏药物成分。多数中药宜用冷水浸泡,20~30分钟即可,但以种子、果实为主的药可浸泡1个小时,此外,还要注意,夏季气温较高,为了避免药物腐败变质,浸泡时间应相应缩短。

榨渣取汁

药物煎煮后应榨渣取汁,尤其是一些遇高热易损失或破坏有效成分的药物以及不宜久煎或只煎两次的药物,这样可以避免药物有效成分的损失。

入药方法

不同药物的性质、性能及临床作用不同而导致煎煮时间不同,有的还需作特殊处理,甚至同一药物煎煮时间不同,其性能与临床应用也不同,因此,煎煮药物需讲究入药方法。一般先煎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药物,如磁石等矿物类药物,先煎约30分钟后,再同煎其他药物;而对于有效成分易破坏或不耐煎煮的药物可后入药,如薄荷、大黄、番泻叶等,一般等其他药物将煎煮成时入药,只煎几分钟即可。还有一些药物需包煎,如蒲黄、海金沙等药材因质地过轻而易飘浮在药液面上或易成糊状;车前子等药材的质地较细密,含淀粉又多,易粘锅、糊化、焦化;辛夷、旋覆花等药材有毛,对咽喉有一定的刺激性;因此,这几类药物入药时宜用纱布包裹入煎。此外,一些珍贵药材,如人参等,宜单独煎,以免煎出的有效药物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Cm9Guv5kYpj0a+wLvbuert0weMo8FzTcLuzZ0mzMF3NShJwbm6M4PDQJ7ZmiyZr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