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食味中国

在中国,老百姓常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味当先”。食与味彼此共存、相互依托,是人们每一天都须面对的饮食生活的一部分。食,既是一种食物的通称,也是人获得食物后出于本能所触发的一系列吃的行为。而美味的食物不仅能让人填饱肚子,更能给人以美妙的享受,满足感、幸福感也就由此而来。

食物的味道,从狭义上来说可分为两种:一是本味,即食材的自然之味;二是调和之味,即通过食材搭配、烹饪调味之后获得的美味。

中国人在吃的方面从来都是肯下一番苦功的,讲究甚多,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更要吃得巧。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也深受中医药的影响,并从中获得调味、补养的启发,调和鼎鼐,自成一格。中餐烹饪的始祖伊尹在实践中总结食味特征与烹饪技巧,并归纳出一套初步成形的理论,人们可以在《吕氏春秋·本味》中找到有关的精辟论述。

“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伊尹认为,世间味的根本,在于水。除了酸、甜、苦、辣、咸五种基本味以外,烹饪所用的水、木、火这三材也影响着味道的呈现,味道在水中煮沸九次就会有九种变化,火是非常关键的要素。审时度势地使用大火、小火,借助火力来灭腥、去臊、除膻,好滋味自然水到渠成,也不会失去食材的原味。滋味的调和,必然是围绕甜、酸、苦、辣、咸来展开。调味料的加入顺序、用量多少、多种调味料的相互搭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口味。锅中的烹调技巧与变化精妙细微,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表达清楚的,若要准确地把握食材的细微变化,还要结合阴阳转化、季节时令来综合考虑。所以,久放而不腐坏、熟而不烂、甘而不过甜、酸而不涩、咸而不苦、辣而不烈、淡而不寡、肥而不腻,才是极致的美味。

·每一道菜肴都是厨师用心烹制的作品,“物无定味,适口者珍”,人们对极致美味的不同定义,让中餐烹饪更注重对味道的调和。

食味之说

所谓“烹”,即是人们借助火力来把食物加热制熟;所谓“调”,即是发挥人的主动性,将多种食材、辅料、调味品合理地加以选择、搭配。烹调的目的是在食材的本味基础上,增添加热后的熟味,同时混入辅料、调味品的味道,这些风格各异的种种滋味彼此交融、混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常常可以化平凡为神奇,赋予食物崭新的风味特征,给人以奇妙的味觉体验。所谓的“味”,即是烹饪调味中最常提及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味道。

一种食物中常常混入食材的原味、熟味以及其他辅料、调味品的调和味,这些味道有时可能会有些偏重,如偏甜的食物或偏辣的食物等,但总体上各种不同滋味是协调共存的。添则嫌多,减之则不足,恰到好处的味道才能更接近美味的至高境界。

有着辽阔疆域与丰富人文的华夏大地,“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饮食口味风格迥然。此外,季节、气温、风俗、习惯、年龄、体质、需求等情况的不同与变化,都促使着美食标准在每个人的心中摇摆不定。人们经常由衷感叹的“众口难调”也正是来源于这种美食标准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美食家们也在众多食材与口味中,不断地寻找着新的食味创意与平衡点,为满足更多的人、更多千差万别的口味要求而不懈努力。

食材所具有的天然味道被人们划归为酸、苦、甘、辛、咸五种。对应人体脏腑的关系分别为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同时,五种食味的选择也存有“禁区”,即肝忌辛、肺忌苦、心忌咸、肾忌甘、脾忌酸。

·咸味,即盐的味道,它为五味之首,是大多数菜品的主味,咸味可抑制食材的腥恶味,增强鲜美口味,但调味中须谨守宁淡勿咸的原则。

调和鼎鼐

作为有着悠久灿烂饮食文明的鼎食民族,中华民族的烹饪精要在于烹饪所讲求的“调和鼎鼐”之理。具体来讲,即是对烹饪技艺在整体饮食平衡、分寸把握上的理念与追求,任何美食皆在其范畴内寻求理念的独特与韵味的丰富。此外,“调和鼎鼐”也表现在烹饪配料、入味以及诸如季节、时间、体质等各个方面饮食细节的和谐统一与全盘考虑。

合理膳食是指选取多种食物合理搭配,摄入均衡的营养,因而又称为平衡膳食。关于合理膳食的原则,早在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就曾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的饮食搭配原则。

顺时养生要诀

一年四季会有寒热温凉的变化,顺应不同的时节,人们也应对自己的饮食做出调整,更有倾向性地补养脏腑,以趋于人体内外的平衡。中医即有“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之说。

食味之城

在酸、甜、苦、辣、咸五种基本味当中,除了咸味属于最单纯的主味以外,其他四种都各具特色。在中国美食地图上,有些口味甚至成为一些城市的标志,为寻遍四海的“吃货”们所向往。

“辣”味之城

在中国,以吃辣为乐的城市众多,或重或淡,难分伯仲,但成都、长沙、贵阳三地更具特色,民间食辣之风更胜一筹。成都的辣以川菜为依托,讲究辣与香的融合,同时更侧重于“麻”,多以辣椒、胡椒、花椒、豆瓣酱调味,辣得极富遗风余韵。辣在长沙注重香、酸、辣,山乡风味浓郁,油重色浓,整座城市的空气中似乎都飘着辣椒的味道。而踏入贵阳地界,辣椒品种众多,吃辣如同吃盐,各种辣椒酱无处不在,甚至有人将贵阳美食称作“蘸水文化”,谈及极致的辣味,让人闻风色变。

“甜”味之城

中国口味“南甜”的说法由来已久,广州、苏州、上海皆榜上有名。说广州人爱吃甜味原因有二,一是广州菜更注重原汁原味,讲究清中求鲜、淡中求美,这种清淡、求鲜的口味让甜味变得格外突出;二是广州地处亚热带沿海,温暖多雨,夏季较长,广州人常喝糖水生津润喉、消暑解渴、补充体力,各种各样的糖水绝对让人啧啧称奇。苏州菜口味清淡趋甜,人们习惯于在烹饪时加糖来帮助调味增鲜,位列“中国四大小吃”之一的苏州小吃品种繁多,甜糯香软,声名远播。上海本帮菜讲究浓油赤酱,烹饪时添加酱油和糖是一大特色,口味偏甜。

·广州人的饮食全国闻名,取材广博,选料精细,讲究档次,也因此赢得了“食在广州”的赞誉。

“酸”味之城

酸味,是醋的味道,口味鲜爽,可以让烹饪食材变得更加脆嫩、清鲜。在中国,醋的知名出产地有两个,一是山西太原,那里是醋的朝圣之地,醋的滋味醇厚、绵酸柔和,最宜搭配山西面食,余味悠长;一是江苏镇江,那里的醋酸而不涩,香而微甜,滋味鲜美,是拌凉菜、烹鱼的极佳之选。

·提及“酸”味,不得不说到重庆,虽说麻辣是重庆人最钟爱的口味,但重庆人却能将酸与辣完美结合,酸味中和掉一些辣味,吃起来更香。

“苦”味之城

喜爱甜味的广州人对苦味也青睐有加,自古以来,青涩而偏于苦味的凉茶就是广州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每天早、午、晚三市,人们聚集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既消暑解渴,也增进消息的传播,这是广州人特有的一种生活方式。 m3jMkBb50o/zA4FHDA/15EaosoFnsVfggxUgiKPR6fXsaIDJD7zWftrEaUvWA2J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