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6.6 交易估值★★★

本小节主要是对目标公司进行估值,故与权益投资章节所学的估值几乎一致,包括未来现金流折现分析法(discounted cash flow analysis)、可比公司分析法(comparable company analysis)和可比交易法(comparable transaction approach)。其中,可能因为目标公司不愿意被收购等原因,收购公司的实际报价比可比公司分析法计算的估值高,存在溢价。

6.6.1 未来现金流折现分析法★★★

因为未来现金流折现分析法是对目标公司的未来现金流进行预估,其计算方法可参考权益投资章节中公司自由现金流(free cash flow to firm,FCFF)的概念,同时用目标公司的WACC折现得到公司的估值。

期间自由现金流的计算方法如下:

自由现金流(free cash flow,FCF)=税后净营运利润(NOPLAT)+净非现金支出(net noncash charges)-净营运资本改变(change in net working capital)-资本投入(CapEx)

其中:

税后净营运利润=净利润+税后净利息支出(net interest after tax)+递延税变化

终值的计算方法如下:

可参考戈登增长模型,假设项目在某一年后以g的速度永续增长。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通过预估公司未来的基本面数据进行建模,而不是通过历史数据得到结果,而且模型的建立也相对简单。在预估的时候可以利用Excel表格对各种数据进行定制化假设(customize)。

自由现金流的缺点是如果FCF是负的,则模型不能使用;而且对现金流和利润的估计会有主观的错误;折现率并不是一直恒定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改变;模型的输入数据大量依靠假设。

6.6.2 可比公司分析法★★★

可比公司分析法和可比交易法均为相对估值法,或称乘数法。可比公司法通过寻找与目标公司相似的上市公司估值数据来进行判断,如P/E,P/B,P/CF等,但需要考虑该可比公司的价格中是否包含控制权溢价(control premium)等与收购相关的信息。如果该数据仅为二级市场交易数据,则不包含收购溢价,在进行涉及控制权收购时就需要额外调整收购溢价。

收购溢价可以通过可比并购案例来估计:

得到收购溢价系数后,再调整预估股价得到目标公司的收购价格:

目标公司收购价格(target’s takeover price)

=预估股价(estimated stock value)×(1+收购溢价)

其中,预估股价通过可比公司二级市场数据得到,收购溢价通过可比并购案例得到。

6.6.3 可比交易法★★★

可比交易法通过寻找与目标公司相似的兼并收购案例来进行判断,因为直接与收购的价格而不是二级市场的股票价格对比,故其中已经包含了收购溢价。可与权益投资章节中的交易参考法(GTM)进行类比记忆。可比交易的计算方法与上述可比公司分析法一样,只不过选取的参考对象为最近的收购交易案例(recent takeover transaction)。

各估值方法的优缺点对比(见表5-26)。

表5-26 各估值方法的优缺点对比

6.6.4 评估收购竞标价★

评估收购竞标价(evaluating a bid)小节是公司理财这章与权益投资不同的地方,主要从现金收购和股票收购两个角度评估报价中协同效应的价值、目标公司实际收到的金额等问题。

在发生收购交易时,遵循价值守恒的原则得到以下公式:

V 收购后 =V 收购方 +V 标的方 +S 协同效应 -C 支付给标的股东的现金

上述公式用文字表述即为收购公司(acquire firm)收购目标公司(target firm)后,合并成新公司的价值等于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原价值之和再加上合并产生的协同效应,同时扣除目标公司原股东拿到手后不属于新公司的部分。

进一步对目标公司分析,目标公司通过并购获得的收益按以下公式计算:

收益 目标公司 =收购溢价=P 收购方支付的总对价 -V 目标公司原价值

目标公司的收益即收购溢价(takeover premium),其价值等于目标公司收到收购方支付的对价减去目标公司的原价值。

对收购公司分析,收购公司通过并购获得的收益按以下公式计算:

收益 收购公司 =S 协同效应 -(P 收购方支付的总对价 -V 目标公司原价值

即收购方得到的协同效应高于收购溢价的部分。也可以把公式的括号展开,则收购公司的收益可理解为收到的目标公司的价值和通过收购创造的协同价值之和,再扣除支付给收购方的总对价之后的剩余价值。

以上两个公式相加即等于协同效应的价值,故并购带来的双方收益之和为协同效应本身,而上面两个公式无非是将协同效应分解,计算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分别得到的价值。

若收购为现金支付,则目标公司股东收到的价值上限(capped)为现金的金额。

若收购为股票支付,则目标公司股东收到的对价价值取决于合并后公司的股价:

V 目标公司股东收到的总价值 =N 股数 ×P 合并后公司股价

在收购时,收购公司总是希望支付的价格越低越好,而目标公司股东却希望价格越高越好,两者的博弈会对支付方式的选择产生影响。

现金支付:当收购公司对合并后产生的协同效应持有信心,收购公司便倾向于采取现金支付的方式,此时收购公司承担所有风险和收益。

股票支付:因为目标公司股东收到合并后公司的股票,故目标公司的股东也会分担收购带来的风险和收益。当目标公司的股东对合并后产生的协同效应有信心时,会倾向于争取股票支付的方式。

故公司均对合并后产生的协同效应具有较强信心的时候,收购公司会倾向于现金支付,而目标公司会倾向于股票支付。利益冲突的解决方式就是混合支付。

【例题】评估收购竞标价★

收购方A公司正与B公司商量收购价格。两家公司的管理层都暂且同意按每股30元的价格作为交易对价,但目前正在商讨其他支付方式是否可行(见表5-27)。

表 5-27

计算在以下情形下合并后的公司价值、目标公司获得的收益,以及收购方获得的收益。

情形一:现金支付B公司每股30元的股价。

情形二:按照0.6的换股比例,用A公司的股票换B公司的股票。

解答:

情形一

现金支付最直接也最简单,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合并后的公司市值:

V 收购后 =V 收购方 +V 标的方 +S 协同效应 -C 支付给标的股东的现金

代入数值得到V 收购后 =3500+750+200-30×30=3550(万元)。

目标公司收益:

收益 目标公司 =P 收购方支付的总对价 -V 目标公司原价值

代入数值得到收益 目标公司 =900-750=150(万元),这个数值为支付对价超过标的市价的部分,为收购溢价。

收购公司收益:

收益 收购公司 =S 协同效应 -(P 收购方支付的总对价 -V 目标公司原价值

代入数值得到收益 收购公司 =200-(900-750)=50(万元),等于协同效应收益减去支付给B公司股东的收购溢价。

情形二

用0.6换A公司的股票换1股B公司的股票,计算相较于现金支付稍微复杂。换股比例是按照两公司当前的股价求出的,即0.6=30/50,所以看上去如果支付18(0.6×30=18)万股A公司股票,其对价(18×50=900)和现金支付的价值(30×30=900)一致。然而结果并不相同,因为A公司发行新股给B公司后对股价有稀释作用。

首先,因为B公司有30万股流通股,故A公司必须发行18万股新股支付给B公司原股东。

合并后的公司价值=3500+750+200-0(没有现金支付)=4450(万元)。

目标公司的收益:

考虑到发行新股的稀释作用,首先找到合并后公司的每股价格,即4450/(70+18)=50.6(元),然后根据B公司股东持有的股份数计算价值,即50.6×18=910.8(万元),B公司股东收益=收购溢价=910.8-750=160.8(万元)。

收购公司的收益:

S 协同效应 -(P 收购方支付的总对价 -V 目标公司原价值 )=200-(910.8-750)=39.2(万元),即合并创造的协同效应减去收购溢价。

以上两种情形计算出来的结果显示收购公司的收益在现金支付时为50万元,高于股票支付时的39.2万元。因为发行新股有稀释作用,从而降低了收购公司的收益,但目标公司接受股票的方式虽然收益较高,但也承担一部分风险。

评估收购竞标价可以总结为以下4步:

√找到合并后的公司价值。

√如果是股票支付,要计算收购后的股票价格。

√目标公司收益为收购溢价。

√收购公司的收益就是协同效应减去收购溢价。

6.6.5 谁在合并中受益

研究合并企业短期表现的实证检验显示:

√目标公司股东会收到合并前市值30%左右的溢价,而收购公司的股价会下跌1%~3%。

√交易双方的股价在现金支付时,相比股票支付会有较好的提升。

√收购公司支付的高溢价可能带来胜者的诅咒(winner’s curse)。

√收购方的管理层可能过分自傲(hubris)高估协同效应,支付过高的溢价。

从长期实证表现来看,收购方可能比同类型公司表现更差,且收购后因营运问题,并不会带来协同效应。

李老师说

收购完成后两家公司要整合资源,但可能因公司文化不匹配、优秀员工流失、办公室政治等导致协同效应比预期低,故其实大多数并购效果并不好。

当然也有因并购创造更多价值的案例,以下是能够提升企业价值的并购所应具备的常见特征。

·收购方很强:收购公司在开展收购前有很好的业绩表现,故在收购后能够更好地发挥目标公司的优势。

·收购溢价低:收购方支付较少的溢价,从而避免超额支付(overpay)。

·竞价者少:竞价者少时,支付的溢价就少,从而未来的回报就高。

·积极的市场反馈:若市场对并购公告后的反馈为正面积极的,则大概率表示此次收购应该是成功的。 QEyB92TurI5Z4ezklGAXTgfvq9F2cXNoAGoVU26Ku9aAfD0LYoYujO/800I2U1H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