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血液制品的输注指征

240.为什么手术及创伤输血要有严格的输血指征

答: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征主要有:

全血: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医发[2000]184号)附件三规定:全血用于急性大量血液丢失可能出现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或患者存在持续活动性出血,估计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的30%。但并不代表失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30%的患者就一定需要使用全血。

红细胞: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但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患者。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血红蛋白<70g/L,应考虑输血;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低血容量患者可用晶体液和胶体液进行扩容。

血小板:用于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或表现。血小板计数>100×10 9 /L,可以不输;血小板计数< 50×10 9 /L,可考虑预防性输注;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 9 /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限制。

新鲜冰冻血浆(FFP):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或活化的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患者急性大出血(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血容量),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浓缩红细胞后;病史或临床过程表明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紧急对抗华法林的抗凝血作用(5~8ml/kg)。

241.为什么内科输血指征与外科不同

答:内科患者血容量多数较为稳定,患者对贫血等具有一定的耐受性,输血指征与外科有所不同。

(1)全血:

用于内科急性出血引起的血红蛋白和血容量的迅速下降并伴有缺氧症状。血红蛋白<70g/L或血细胞比容<0.22,或出现失血性休克时考虑输注,但晶体液或并用胶体液扩容仍是治疗失血性休克的主要输血方案。

(2)红细胞:

用于红细胞破坏、丢失或生成障碍引起的贫血伴缺氧症状。血红蛋白<60g/L,或血细胞比容<0.20时输注,输注红细胞主要是为了提高血液携氧能力,消除或减轻贫血症状。

(3)血小板:

血小板计数减少或血小板功能低下,伴有出血表现。血小板计数>50×10 9 /L一般不需输注;血小板计数为(20~50)×10 9 /L根据临床出血情况决定,可考虑输注;血小板计数<10×10 9 /L,或血小板功能低下且伴有出血表现时输注,防止患者出血或达到止血的目的。

(4)新鲜冰冻血浆(FFP):

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凝血因子Ⅱ、Ⅴ、Ⅶ、Ⅸ、Ⅹ、Ⅺ或抗凝血酶Ⅲ(AT-Ⅲ)缺乏,并伴有出血表现时输注。一般需输入10~15ml/kg体重FFP。

(5)普通冰冻血浆(FP):

主要用于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

(6)洗涤红细胞:

用于避免引起同种异型白细胞抗体和避免输入血浆中某些成分(如补体、凝集素、蛋白质等),包括对血浆蛋白过敏、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红细胞T激活、高钾血症或缺IgA抗体但已有抗IgA抗体的患者。

(7)冷沉淀:

主要用于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vWD),纤维蛋白原(Fg)缺乏症及凝血因子Ⅷ缺乏症患者,严重甲型血友病需加用Ⅷ因子浓缩剂。

(8)机器单采浓缩白细胞悬液:

主要用于中性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0.5×10 9 /L)、并发细菌感染且抗生素治疗难以控制者,充分权衡利弊后输注。

242.为什么需按适应证输注悬浮红细胞

答: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到组织细胞,非手术患者的红细胞疾病可分为贫血和红细胞增多两大类,其中临床最为常见的是贫血。贫血及血容量不足都会影响机体氧运输,通常人体对血容量损失有一定的耐受程度。只有当失血量达总血容量30%左右才会有明显的低血容量表现,此时首先要用晶体液或胶体液补充足够的体液(非失血性休克抢救不主张用全血或血浆做扩容剂),就可完全纠正失血造成的血容量不足,再输注红细胞制剂以提高血液携氧能力,消除或减轻贫血症状。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输注红细胞成分适用于红细胞破坏过多、丢失或生成障碍而引起的贫血并伴有缺氧症状。输血指征为:①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注红细胞制剂;②血红蛋白<60g/L或血细胞比容<0.2,应予以输注红细胞制剂;③血红蛋白60~100g/L,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是否需要输注红细胞成分。红细胞成分种类较多,有浓缩红细胞、悬浮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去白细胞红细胞和冰冻红细胞等,除了共有的提高携氧能力外,还有各自的临床适应证。

243.为什么输注去白细胞血液成分可减少输血不良反应

答:存在于全血及各种血液成分制品中的白细胞常常会引起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血小板输注无效等输血不良反应,而且白细胞中常混有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Ⅰ、Ⅱ(HTLV-Ⅰ、Ⅱ)等血液传播性病毒,给受血者造成危害。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是指通过白细胞滤器过滤或其他方法去除绝大部分白细胞,使红细胞至少保留85%。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白细胞残留量<5×10 6 /单位,使得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作用较弱,可减少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ebrile non-ha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FNHTR)及HLA同种免疫的发生,可防止大多数输血反应的发生,且降低了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风险,是最常用的红细胞制剂。主要适用于:①因输血或妊娠已经产生白细胞抗体,引起发热等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②防止产生白细胞抗体的输血患者,如器官移植;③急性失血、产后大出血、大手术或严重创伤时丢失大量血液的患者;④需要长期反复输血的患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地中海贫血,可从第一次输注起就用去白悬浮红细胞。

244.为什么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的输注具有特殊性

答:自20世纪70年代Mery man成功将甘油保存红细胞用于人体输血以来,冷冻解冻血逐渐在临床输血治疗中得到推广。深低温冰冻保存可大幅度延长红细胞的体外存活时间和存活率。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FDA批准冰冻保存红细胞的有效期为10年。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是采用防冻剂,将红细胞储存于冰冻状态,经融解、洗涤后的富含红细胞成分。其特点为:①可以长期保存,一般保存期为10年,主要用于稀有血型红细胞的储存,减少了稀有血型血液宝贵资源的浪费,解决此类血液的紧急临床需要;②残余白细胞和血小板均≤1%,红细胞至少保留80%;③冰冻红细胞解冻洗涤后,(4±2)℃保存,24小时内输注。适应证:①稀有血型患者;②新生儿溶血病换血;③自身血储存,避免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相关性疾病传播,有利于危重抢救时使用。

245.为什么输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制品不能防止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

答: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是指免疫缺损或免疫抑制的患者在输入含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时,淋巴细胞在受血者体内迁移植活、增殖,将患者的组织器官视为靶标进行免疫攻击、破坏的一种致命性输血并发症。输注有直系亲属关系供血者的悬浮红细胞,由于供体和受体有部分相似的遗传基因,白细胞中HLA抗原相似率比较高,患者机体防御系统不易识别到这一类外来淋巴细胞。另外,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急性白血病、各种恶性肿瘤接受放、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其免疫系统极难识别供者的淋巴细胞,容易发生TA-GVHD。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悬浮红细胞中所含淋巴细胞数均≥1.0×10 9 /L,而使用白细胞过滤器可去除大部分白细胞,滤除率≥99%,但血液中仍残留1×10 6 /L淋巴细胞,也会引起免疫缺陷患者发生TA-GVHD。所以,去白红细胞仍不能预防TA-GVHD的发生。目前认为预防TA-GVHD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淋巴细胞对电离辐射极为敏感的特性,应用射线照射红细胞制品,灭活淋巴细胞,防止TA-GVHD的发生。

246.为什么要求规范洗涤红细胞悬液输注

答:400ml或200ml全血经离心去除血浆和白细胞,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3~4次,最后加150ml生理盐水悬浮。白细胞去除率>80%,血浆去除率>90%,RBC回收率>70%;同时去除了钾、氨、乳酸、抗凝剂和微小凝块等,可明显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洗涤红细胞悬液的适应证:①用于存在抗IgA血浆蛋白抗体受血者或输注血液成分后发生过敏反应的贫血患者;②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的受血者;③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者;④新生儿或宫内输血者;⑤红细胞T激活的患者。对于多次输血或妊娠已产生的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引起的输血发热反应最好应用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取代洗涤红细胞悬液。但洗涤红细胞悬液也存在某些缺陷:①在反复洗涤过程中,会丢失近10%~15%的红细胞,直接影响输注效果。②输注的剂量要比其他红细胞制品大一些,增加感染的风险。③增加红细胞膜的脆性,变形性差,需要时间和机体环境恢复。

247.为什么免疫功能低下或缺乏等患者应输注辐照红细胞

答: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是指受血者输注含免疫活性淋巴细胞的血液成分时,其中的活性淋巴细胞在宿主体内存活并增殖,将患者的组织识别为非己物质,进行攻击并加以破坏,引起移植物抗宿主病。现普遍认为TA-GVHD可发生于任何因素所致免疫系统严重缺陷的受血者。当免疫系统存在严重缺陷或严重抑制时,受血者自身免疫系统缺乏识别并排斥异体抗原尤其是异基因T淋巴细胞的能力。若输入富含白细胞成分的血液后,异基因T淋巴细胞得以在宿主体内存活、分裂增殖,然后向宿主的骨髓发起攻击,这就产生了TA-GVHD。较常见于严重型免疫联合缺陷病、5′-核苷酸酶缺陷病、胸腺发育不良症等各类免疫缺陷或低下等疾病。辐照红细胞为应用γ射线对红细胞悬液进行照射,照射剂量为25~30Gy,使红细胞悬液中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失去活性,防止其在受血者体内植活或增殖,是目前预防TA-GVHD的唯一有效且可靠的方法。

248.为什么要评估红细胞成分的输注效果

答:输血治疗分为3个层次:①是确保输血后无不良反应;②是要求输注某种成分血后患者体内该血液成分升高达到预期值;③是利用输血调节机体生物学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在临床用血中,红细胞成分输注比例很大,约占总用血量的50%,输注红细胞主要用于纠正红细胞减少而引起的缺氧现象,恢复器官组织氧供。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血红蛋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因此血液循环中血红蛋白升高与否可作为判断红细胞输注效果的主要指标。对于血容量正常的成年贫血患者,输注400ml全血或由其制备的红细胞成分大约可提高血红蛋白10g/L或平均红细胞容积0.03,达不到此指标者应视为效果不佳或者无效,应查找原因并进行针对治疗。目前临床对于红细胞输注尚处于第1层次,只求输注后无不良反应,未重视输注后效果如何。输注后如果血红蛋白升高不显著甚至不升高者,临床医师往往采取继续输注的措施,很少有人追究其无效原因。血红蛋白水平并不是判断红细胞输注疗效的唯一指标,应根据临床情况综合判断。输注前应改善心肺功能使之达到最佳状态,发现并治疗心力衰竭,改善心功能,治疗肺部感染、肺水肿、肺不张等,消除增加氧耗的因素,如甲亢、寒战等,使机体氧的供需达到平衡。

249.为什么血液中心提供的血小板制品有浓缩血小板和单采血小板之分

答:血小板输注是临床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所致的出血性疾病的重要手段。可供临床输注的血小板成分有多种类型,主要有浓缩血小板和单采血小板两种。前者采用多份(10份或5份)200ml或400ml全血分离制备而来,因其采自多个异体供血者,有传播病毒的危险,多次输注浓缩血小板会产生HLA抗体或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导致输注无效。单采血小板是采用专用血液细胞分离机从单个个体采集所得,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均可得到保障,且可去除白细胞。临床医学证实,单采血小板产生同种免疫的机会较少,其纯度较高而且来源单一,治疗效果肯定。

250.为什么血小板输注可以治疗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

答:血小板输注是预防和治疗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的出血,恢复和维持人体正常止血和凝血功能的重要措施。血小板输注并不适用于所有血小板减少的情况,在是否输注血小板前,应查明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权衡利弊再做决策。适应证有:①血小板生成障碍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常见于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瘤等血液病和恶性肿瘤大剂量化疗和放射线治疗后骨髓抑制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常伴严重出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血者干细胞成功植入前的血小板低下;②血小板功能异常:先天性或获得性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疾病,如血小板无力症、尿毒症、抗血小板类药物所致等引起的出血;③稀释性血小板减少:大量输注保存全血及红细胞或其他血液制品引起血小板计数降低并伴有出血倾向者。

251.为什么部分无明显出血患者可进行预防性血小板的输注

答:血小板计数与出血之间尚无公认的临界值,下面的建议仅供参考。有人推荐将预防性输注血小板的临界值定为10×10 9 /L,但个体差异较大,一般认为:①血小板数<20×10 9 /L,无明显出血不输注;②血小板数<20×10 9 /L,有发热、感染或有潜在出血部位等危险因素须输注;③血小板数<5×10 9 /L,须紧急输注(很容易发生颅内出血);④做侵入性检查或腹部手术应将血小板提升至50×10 9 /L(骨髓穿刺例外);⑤关键部位的手术(如脑、脊椎、某些泌尿外科手术等)应将血小板提升至100×10 9 /L。因为血小板制品中混有大量白细胞,会引起同种异体免疫反应,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减少预防性输注。同时,为有效预防或减少同种免疫反应,一般用过滤法去除血小板成分中的白细胞,或输注机采血小板限制同种异体抗原的接触,对于已经发生同种免疫反应的患者,要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最好使用HLA配型的血小板。

252.为什么在大量输血时需补充血小板

答:输注大量液体或红细胞悬液后可发生止血、凝血功能障碍,出现血小板稀释性减少,血小板计数可降低至50×10 9 /L以下,血小板计数下降幅度与液体输注和血液输注量呈正比。血液循环中的血小板寿命为7~10天,每天约有十分之一的血小板更新。血小板是参与止血和凝血不可缺少的细胞成分,当患者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时,需要输注外源性血小板以达到促进凝血或止血的目的。稀释性血小板减少多见于危重和多发性创伤患者,在治疗中常会输注大量液体、悬浮红细胞和血浆。血小板稀释的程度可根据受血者血容量被替换数来推测:当输注液体和血液量达到患者血容量的1、2、3倍时,自体血的剩余量分别为37%、15%、5%。凡血小板计数<50×10 9 /L伴有微血管出血症状者须输注血小板。

253.为什么血小板输注后需评估效果

答:血小板是人体生理性止血和凝血机制中至关重要的血液成分,临床上出现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障碍时,输注血小板进行替代性治疗是简单有效的治疗措施之一。但并不是血小板输注对所有血小板减少患者都有效,许多原因可以影响血小板输注的效果。根据临床症状,血小板输注疗效可分为3个等级:①血小板计数上升,出血停止或明显减轻为显效,②血小板计数不上升,但出血症状在明显好转为有效,③血小板计数不上升,出血症状亦无好转为无效。临床医师应对血小板输注的效果作出正确评估,以便发现问题和原因,采取适当对策。主要有以下两个评估依据:

体表面积(m 2 )= 0.0061×身高(cm)+ 0.0128×体重(kg)- 0.015 29

注:血小板的计数单位为10 9 /L,输注后1小时CCI >7.5×10 9 /L,24小时CCI >4.5×10 9 /L,表示临床有效,反之则无效。

注:2/3:输入的血小板约有1/3进入脾脏血小板储存池。

输注后1小时回收率应>60%左右,输注后24小时应>40%左右为有效,否则为无效。

另外,目前TEG和SCA(补充)两种功能性凝血分析仪,能动态、及时提供凝血因子功能、纤维蛋白形成、血块收缩和纤溶亢进信息,患者输注血小板后,可通过TEG的MA值或SCA的PF值是否升高及患者的出血情况是否得到改善,说明血小板输注是否有效。

254.为什么有些疾病不适合输注血小板

答:血小板输注是预防和治疗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的出血,恢复和维持人体正常止血和凝血功能的重要措施。血小板有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与机器单采血小板之分,浓缩血小板由多人份血液经提纯制备而成,单采血小板是由单一献血员血液制备而成。单采血小板治疗效果好,副作用少。但临床上有些疾病并不适合血小板输注:①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输注血小板可促进血栓形成,加重病情;②输血后紫癜,受血者体内存在血小板特异性抗体;③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由于受血者血液循环中存在血小板自身抗体,输入的血小板很快被破坏(但急性ITP患者有大出血时,或ITP患者进行手术时,输注血小板也是需要的);④未经治疗的DIC;⑤药物诱发的血小板减少,如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eparin-induced thrombocytopenia,HIT);⑥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OS);⑦脓毒血症和脾功能亢进引起的血小板减少,输入的血小板很快从循环中被破坏清除。

255.为什么不主张用血浆进行低血容量的扩容治疗

答:临床上某些因素会导致患者循环血容量降低,如外科失血、出血等。当出现低血容量症状时,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恢复患者循环血容量,以维持组织灌注和供氧。首先应先进行静脉补液,但不主张用血浆作为液体补充以纠正低血容量,因为:①血浆会传播HIV、HBV、HVC等病毒;②血浆中含有大量的异体蛋白,可致敏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引起过敏反应;③血浆容量较大,循环负荷过重,可引起循环超负荷而发生心力衰竭;④血浆中含高浓度抗凝剂(枸橼酸盐),过量输注可引起中毒反应;⑤血浆治疗效果没有晶体液、胶体液好,且价格较贵。临床采用输注静脉替代液维持循环血容量,从而维持组织灌注和供氧。静脉替代液分晶体液和胶体液两类:①晶体液有生理盐水、平衡盐液体,为纠正低血容量,晶体液的输入量最少要达到血容量减少量的3倍;②胶体液:有明胶、葡聚糖、羟乙基淀粉、白蛋白等,胶体液输注量要小于晶体液,通常输注量等于损失的血容量。

256.为什么输注血浆类血液制品成分可预防或减少出血

答:我国临床常用的血浆主要有两种,分别是新鲜冰冻血浆(fresh-frozen plasma,FFP)和普通冰冻血浆(frozen plasma,FP)。FFP含有几乎全部的凝血因子及血浆蛋白,其浓度和活性与采集后6~8小时内的全血相似;普通冰冻血浆仅含稳定凝血因子和部分血浆蛋白。因此,血浆可以预防和减少凝血因子消耗导致的出血。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强调FFP仅用于:①补充多种凝血因子缺乏,如肝脏疾病合并凝血障碍;②大面积创伤、烧伤;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④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首选去冷沉淀血浆;⑤华法林过量导致的严重出血;⑥手术前存在凝血功能障碍;⑦大量输血使受血者凝血因子稀释性减少;⑧维生素K不足导致的凝血异常(但不推荐常规使用)。要求应与受血者ABO血型相同或相容,37℃摆动水浴融化。

257.为什么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可输注去冷沉淀血浆

答:冷沉淀是新鲜冰冻血浆在1~6℃条件下不溶解的白色沉淀物。近年来,冷沉淀的应用范围和用量呈明显上升趋势,除用于治疗甲型血友病及纤维蛋白原与凝血因子缺乏所致的出血性疾病外,在烧伤、外伤、DIC等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而析出冷沉淀后的血浆即为去冷沉淀血浆(cryoprecipitate-depleted fresh-frozen plasma)或称为冷上清(cryosupernatant)。冷上清在因子Ⅴ、Ⅷ、Ⅸ水平和纤维蛋白原、总蛋白含量方面均明显低于新鲜冰冻血浆(FFP)和普通冰冻血浆(FP),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含量极低。vWF被认为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血小板聚集有关。但去冷沉淀血浆、FFP、FP中,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血浆蛋白C(PC)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a disintegrinlike and metalloprotease with thrombospondin-1 repeats,ADAMTS13)水平无明显差异。ADAMTS13降解大分子的vWF,即去冷沉淀血浆中富含大量的AT、PC和ADAMTS13,可用于上述因子缺乏症患者的补充治疗。TTP患者ADAMTS13缺乏,去冷沉淀血浆可用于TTP患者进行血浆置换后,可使患者凝血系统恢复正常。随着冷沉淀的广泛应用,去冷沉淀血浆的应用也逐年递增,但不能替代普通冰冻血浆,最好用于TTP患者的治疗,既可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又能节约血液资源。

258.为什么要进行治疗性血浆置换

答:血浆置换能迅速清除患者血浆中一些病理成分,如异常免疫球蛋白、同种或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等,补充患者体内缺乏的正常成分,以达到缓解症状或治疗疾病的目的。其适应证有:①中毒:外源性中毒(麻醉药、农药等),内源性中毒(高胆红素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细菌内毒素血症、败血症等);②高黏滞综合征:如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等。③其他情况: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肾功能不全或严重神经系统症状、原发性疾病用化疗无效或有严重并发症、重症肌无力、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对药物治疗无效、急性肾小球肾炎、Rh血型抗原致敏的孕妇等。

在血浆置换过程中,保持采血和替补同时进行,确保出入量平衡,并根据疾病选择不同替补液,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果出现异常情况,立即降低体外血液循环速度,并做相应的急救处理,要对患者进行安全性实验监控和疗效分析。但在具体操作中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枸橼酸盐中毒、血容量失衡、低蛋白血症、过敏反应、感染(包括操作性感染、血源性感染或患者抵抗力下降引起的感染)、“反跳”现象(自身病理性或成分反跳,治疗药物过低或过高反跳等)和凝血异常等。

259.为什么冷沉淀可用于特定凝血因子缺乏的治疗

答:冷沉淀是新鲜冰冻血浆在1~6℃条件下不溶解的白色沉淀物,体积仅为新鲜冰冻血浆(FFP)的1/4~1/5,主要含有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凝血因子Ⅷ、凝血因子ⅩⅢ、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纤维结合蛋白(fibronectin,Fn)5种成分。其中,每袋含量Fg为150~200mg,vWF和FⅧ分别为原FFP的60%和20%~30%。冷沉淀的制备简单,体积小,能解决血浆输注易引起的循环血容量过负荷,价格低廉。近年来,冷沉淀的应用范围和用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主要适应证有:①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血友病A,血管性血友病(vWD);②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严重肝病,尿毒症伴止血功能异常;③获得性或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或FⅩⅢ缺乏症;④大量输血伴出血:严重创伤、烧伤,大手术,重度感染,恶性肿瘤等;⑤溶栓治疗过度以及原位肝移植出血等。

260.为什么冷沉淀是输血相关性传染病的高危制品

答:当前国内常用的病毒灭活技术能够有效地预防由于输血或者是血液制品造成的传染性疾病,降低输血带来的风险,在各类血液成分的临床输注治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冷沉淀每袋由400ml全血,约200ml新鲜冰冻血浆(FFP)制成,称1单位。在1单位冷沉淀中,因子Ⅷ的含量应≥80IU,纤维蛋白原(Fg)的含量应≥150mg。为了保障冷沉淀的质量,血液中心通常对血浆不做病毒灭活处理直接制作出冷沉淀制品或仅滤除白细胞制作成去白细胞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品,因此血浆成分中大部分病毒集中在冷沉淀中。所以,如果血液供应者当前正处于病毒感染的窗口期,未能及时检测到病毒的存在,则可能导致受血者感染病毒。由于输血可以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和同种免疫反应,相对于其他血液制品,冷沉淀的输注风险较高,更容易使病毒传染。

261.为什么人血白蛋白制品是临床常用的血容量扩容剂

答:扩容剂应具备的主要品质有:①输注后循环系统内滞留时间长;②较少的过敏反应;③没有副作用,包括凝血异常和感染;④从循环系统清除并完全代谢;⑤免疫学必须相容;⑥实际使用中保质期较长;⑦费用可接受。目前,没有一种产品完全符合以上特征。白蛋白的药理作用为增加血容量和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运输小分子物质及解毒,供给营养。白蛋白含量占健康人血浆蛋白总量的52%~56%,白蛋白形成的渗透压达到21.8mmHg,占血浆总胶体渗透压的70%~80%,在调节组织与血管之间的水分动态平衡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白蛋白分子质量较高,输注的白蛋白溶液有90%~95%会滞留在血管内,与盐类及水分子相比,透过血管内膜速度较慢,使白蛋白的胶体渗透压与毛细血管的静力压抗衡,以此维持正常与恒定的血容量;1g白蛋白可保留18ml水,每5g白蛋白保留循环内水分的能力约相当于100ml血浆或200ml全血的功能。因此,人血白蛋白制品是一种有效的血浆扩容剂,起到增加循环血容量和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作用。

(胡宁克 陈绍恒 陆元善) wkiYWTw8qLF+wadsMwfe109fKAnB33/wfCJksnHXE2Ww7IxyA0FDfD1K1R0jG2x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