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血液制品种类

220.为什么血液要进行成分分离

答:血液的各种生理功能是通过其中的各种成分来实现的,但在全血的保存中,除红细胞外,其他成分都不能在适合它们的最佳条件下得以保存,因而会很快丧失其生理功能。自20世纪下半叶始,血液成分制备越来越普及。将采集的全血在规定时间内,用物理方法分离成体积小、纯度高、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的单一血液成分(如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的技术称为血液成分制备。对血液成分进行制备和分离,是为了合理保存血液、科学用血,依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进行成分输血。

221.为什么悬浮红细胞血袋标签上有“CPDA”抗凝字样

答:这是抗凝保存液配方的英文缩写,抗凝保存液的问世对输血医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43年Loutit和Mollison配制出了酸式枸橼酸葡萄糖(acidcitrate dextrose,ACD)溶液作为抗凝血剂,同时解决了血液抗凝和体外保存两个制约输血发展的关键问题,使全血储存期延长至21天,二战期间的战地血库也开始使用这项技术。1957年吉布森提出在ACD保存液加入磷酸盐组成CPD(citrate phosphatedextrose)保存液,全血的保存期延长到28天。1979年一种新的抗凝血剂CPDA(citrate phosphatedextrose adenine)被采用,其中添加了腺嘌呤(adenine),从而红细胞保存期限延长到了35天。

用三联袋的主袋采集新鲜全血,三联袋为含CPDA保存液主袋、含红细胞添加液的末袋和次空的转移袋。采集全血后,在(4±2)℃环境下以5000g离心7分钟,尽量分出血浆置于空袋内,然后将另一只转移袋内的红细胞添加液加入主袋内,其用量约等于原血浆的一半,热合封闭并切断血浆管,制成悬浮红细胞。因此,悬浮红细胞血袋标签上有“CPDA”抗凝字样。

222.为什么要制备辐照红细胞

答:血液成分中能引发输血相关性移植物宿主病的主要成分是白细胞,特别是淋巴细胞。绝大部分红细胞成分血中都含有足够量的能够使受血者发生GVHD的淋巴细胞。采用γ射线辐照血液的方法可灭活成分血中活性淋巴细胞,达到预防TA-GVHD的目的。辐照后的红细胞没有放射性,对受体无任何放射损伤作用。最佳照射剂量一般为25~35Gy,可完全灭活供者淋巴细胞的有丝分裂能力而不破坏其他血液细胞功能。

223.为什么少数血袋中会有血凝块和絮状物

答:原因主要是保养液含量少;采血时血袋摇摆不够,穿刺时血流不畅;采血时血液与保养液未混匀;血液未接触到保养液之前发生纤维蛋白析出。预防处理措施有严格检查保养液的含量及装量;采血时选好血管,防止献血员紧张,保持血流通畅;注意采血袋摇摆频率,使血液与保养液及时充分混合;必要时拔针重新穿刺。

224.为什么辐照血的保存期不同

答:辐照血是经25~35Gy剂量γ射线照射后的血液,以杀死具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用于防止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

与未经辐照的悬浮红细胞相比,在35天的保存期内,辐照血未引起红细胞的ATP含量和2,3-DPG(二磷酸甘油酸)含量的明显降低及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的明显升高,表明仍有良好的细胞活性。但γ射线可使红细胞膜表面瞬间产生损伤,损伤程度与照射剂量相关,可使红细胞丧失部分功能。用25Gy剂量γ射线辐照红细胞后,一周内成分血的K + 浓度有显著升高,其他指标与非辐照血差异不大,因此,辐照后血液保存期缩短。对于不能耐受较高K + 浓度的新生儿、肾功能不全患者和快速大量输血患者等,血液辐照后应立即输注。

225.为什么低温保存红细胞使用前要洗涤

答:低温保存红细胞即冰冻解冻去甘油红细胞,临床习惯称冰冻红细胞,是将保存6天内的全血经离心去除血浆,加高浓度(57%)甘油作为红细胞冷冻保存剂,室温静止平衡后置-80℃冰箱或干冰中速冻保存。需要使用时,先将冰冻红细胞在37~40℃水浴箱中解冻,再以生理盐水加羟乙基淀粉溶液洗涤去甘油,最后用生理盐水洗涤并以此悬浮红细胞。

这种红细胞制备成本较高、工艺复杂、制备时间长,目前主要为稀有血型患者和自身红细胞长期储存患者的临床紧急供血需求。

226.为什么去除白细胞的悬浮红细胞有自身优点

答: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是指通过白细胞滤器过滤或其他方法去除绝大部分白细胞,使红细胞至少保留85%。其特点是99.9%的白细胞已经去除,过滤后每袋血残留的白细胞< 5 × 10 6 ,可有效降低血液中白细胞所致的各种输血不良反应及相关性疾病,如:①减少HLA抗原量,有效预防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及HLA同种免疫的发生;②显著降低嗜白细胞病毒(CMV、HLTV)感染的危险,降低了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风险。但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不能防止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

227.为什么血小板要在专业振荡仪中室温贮存

答:血小板的保存质量主要受温度(22±2)℃、pH(6.6~6.8)、摇荡(50mm,20~30次 /分的速度左右往复,连续水平摇荡)等因素影响,而专业的血小板恒温振荡仪采用聚氨酯发泡,有效隔离外界环境温度影响;强制式空气对流设计,确保仪器内温度均匀;设有换气孔,确保仪器内空气清新,可以实现恒温(22±2)℃,设有温控显示屏,“设定温度”和“实际温度”双屏显示,出现超出设定温度区间会实时报警,并拥有大视角观察窗,方便观察仪器内工作情况,以及便于清洁的镜面不锈钢内胆,可附加紫外消毒。所以只有专业的血小板振荡仪才有这种储存条件来保存血小板。

228.为什么手工分离血小板与机采血小板各有不同的特点

答: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是由全血制备,全血采集后6小时内,室温条件下,经离心分离等手工方法制备的血小板浓缩悬液。国家规定,由200ml全血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含量为1个单位,所含血小板数应≥2.0×10 10 ,浓缩血小板容量一般为25~35毫升/袋,可在(22±2)℃的振荡仪中保存期为24小时。满足临床血小板输注1个治疗量需要由多个献血员提供。

机采血小板是用血液成分单采机从单一献血者血液循环中采集血小板到特质血袋中,每袋血小板含量≥2.5×10 11 ,容量为250~300毫升袋,保存期为5天。

两者不同点在于:①制备不同:前者由多名供者的全血分离提纯制备,后者采自单一供者;②含量不同:前者每单位含量为2.0×10 10 ,后者为2.5×10 11 ;前者10个单位相当于后者1个单位的血小板含量。③保存期不同:前者保存期为1天,后者为5天。④纯度不同:前者所含白细胞、红细胞较多,纯度不高,后者所含较少,纯度高。因此手工分离血小板在患者输注前应该进行交叉配血,机采血小板只需要ABO同型输注即可。⑤治疗效果不同:前者由多单位全血提纯合并使用,易发生细菌污染,治疗效果不佳,后者血小板纯度高,能有效减少因输注而产生的同种免疫反应等,治疗效果更佳。

229.为什么血小板制品的质量控制将对其临床应用疗效产生重要意义

答:血小板临床输注疗效不仅与所输注的血小板数量有关,而且与血小板功能密切相关。目前国内外在血小板成分制作规程中没有对献血者进行血小板功能筛查,按照规程采集和保存后的血小板制品也无需做进一步的功能检测即可发放使用。

这种输注方式将增加血小板临床输注疗效的不确定性。临床上,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可能就包括保存血小板本身的质量问题。在血小板保存研究中发现,血小板在不同群体和个体中差别非常大,不同个体、不同保存期血小板功能差异显著;多种药物和治疗手段可以直接影响患者和献血者体内血小板功能。因此,血小板成分质量监测对于保证质量,提高临床应用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冰冻血小板的制备必须遵循多项连续的关键技术要求,否则将引起冰冻血小板质量发生问题。因此,全程质量控制是保证血小板保存成功的重要前提。

230.为什么血小板冰冻保存与室温保存有很大的区别

答:血小板冰冻保存技术不同于血小板室温保存方法,其具有较高的技术难度和复杂性。液体新鲜血小板室温保存只需在考虑温度(22±2)℃、pH(6.6~6.8)、摇荡(50mm,20~30次/分的速度左右往复,连续水平摇荡)等因素影响的专业振荡仪中储存;冰冻血小板需要用二甲基亚砜(DMSO)保护剂双人匀速、慢速、振荡或用仪器注入,这样可以避免短时间内散发出热量,使血小板聚集。主操作人员用20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15ml DMSO(为冰冻血小板体积的5%),插入加药件接口,经检查无渗漏后,以1.0ml/min的速度缓慢持续推入DMSO,助手则同时以30~40转/分的速度持续振荡、摇匀血小板直至DMSO加入完毕。使用仪器加入法,即把准备好的DMSO放入振荡加样器缓慢加入到机采血小板悬液中。血小板冻存宜速冻后再放入深低温冰箱保存,确定低温速冻机达到设定值(-60℃),把血小板放入速冻机速冻40分钟,完全冻结后移入相应超低温保存箱单层存放待发。冰冻血小板宜用大容量、振荡、循环水浴箱解冻,恒温循环解冻箱[水容量为(90±5)kg]内部水温与显示温度宜在(40±2)℃,冻存血小板取出固定在水浴箱摇摆器上(每次最多融化2袋),血小板袋柔软后,血小板完全融化(1袋血小板约需5分钟)后1分钟,从解冻箱内取出血小板,置于背景明亮处进行检查,与新鲜血小板相比,如未发现异常,可应用于临床。

231.为什么冰冻血小板会出现两个区分明显的亚群

答:与新鲜血小板相比,冰冻保存血小板产生了与冰冻保存前显著不同的新亚群。磷脂酰丝氨酸(PS)存在于细胞膜内层,在某些因素作用下,血小板细胞膜的不对称性结构发生改变,使PS出现在细胞膜外层。采用Annexin V将冰冻血小板明显区分为两个亚群,一个为PS阴性亚群和另一个为PS阳性亚群。PS阴性亚群在2.5mmol/L钙离子的刺激后都表达CD62p;而PS阳性亚群只能部分表达CD62p。然而新鲜血小板只有一个PS阴性的亚群,在钙离子的刺激下,只有少部分血小板被激活并表达CD62p。

232.为什么冰冻血小板不易保存

答:血小板具有非常独特的低温生物学和低温物理学特性,成功的血小板冰冻保存需要很高的技术要求作保证。常见的保存失败的原因有:袋装血小板厚度超过5cm;储存血小板的-80℃冰箱温度不稳定,运输时温度在-40℃以上超过1小时;运输采用冰块做冷源或者与新鲜冰冻血浆同时运输。在复温条件下血小板胞内冰晶的形成、细胞过度膨胀对血小板包膜的损伤可能是血小板致死损伤的主要原因,且目前条件并不能完全解决。因此,冰冻血小板的制作和运输,以及复温的关键步骤和技术必须严格执行,否则可能造成血小板冰冻保存失败。

233.为什么冰冻血浆要在37℃环境中融化

答:科学、规范地融化血浆对于保证血浆的质量和疗效是非常重要的,冰冻血浆使用时应在37℃条件下融化,不断轻轻摇动血袋,直到血浆完全融化成液体为止。温度绝对不可超过37℃,如果温度过高会破坏血浆的所含凝血因子和蛋白质。该制品不能置于室温下自然融化或能用自来水融化,因室温自然融化或自来水融化速度缓慢,有凝血因子被消耗且易有大量纤维蛋白析出,更不能随便弄一盆热水或微波加热融化。融化后的血浆应尽快输注,以免血浆蛋白变性和凝血因子失活。为防止细菌污染,融化时应将血袋的节管部分露出水面或外加保护袋。保持水温的恒定,对血浆的质量十分重要。

234.为什么融化后的血浆不应再冰冻保存

答:新鲜冰冻血浆含有全部凝血因子,普通冰冻血浆含稳定的凝血因子,主要用于各种凝血因子缺乏症患者的补充治疗。凝血因子大部分为蛋白质,反复冻融和长期放置均可导致其破坏加速或效力降低,因此在血浆融化后应尽快输注,如因故未能及时输注,可在4℃暂时保存,但不能超过24小时,将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消耗降到最小范围,以保证临床治疗的最佳效果。特别是新鲜冰冻血浆几乎含有全部的血浆凝血因子,包括不稳定FV和FⅧ;融化后,FV、FⅨ、FⅪ活性随着时间的延长,其活性呈下降趋势。FⅧ的半衰期在8~12小时,FⅨ活性24小时内无明显变化,FⅪ活性在保存12小时和24小时都会有所衰减。

235.为什么新鲜冰冻血浆与普通冰冻血浆有不同的用途

答:新鲜冰冻血浆是全血采集后6小时内,在全封闭条件下将血浆分离并立即置于-20℃以下低温冰箱速冻保存的成分血制品,有效期为1年(保存满1年后即为普通冰冻血浆)。其中含有全部凝血因子、血浆蛋白,主要用于各种凝血因子缺乏症、大面积创伤、烧伤患者等患者的补充治疗等。

普通冰冻血浆是全血保存有效期内,在全封闭条件下将血浆分离并立即置于-20℃以下低温冰箱速冻保存的成分血制品,有效期为1年。该制品内含有全部稳定的凝血因子和血浆蛋白,但缺乏不稳定的凝血因子Ⅷ和Ⅴ,主要用于大出血、血浆大量丢失患者和凝血因子Ⅷ和Ⅴ以外的凝血因子缺乏的补充治疗等。

236.为什么病毒灭活血浆能提高血浆输注的安全性

答:病毒灭活血浆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破坏血浆中可能存在的病毒蛋白结构,使其失去感染、致病和繁殖能力的血浆成分。对血浆进行病毒灭活,能有效阻断血浆中病毒传播,达到安全输血的目的。目前采用亚甲蓝光化学法灭活血浆中病毒,亚甲蓝可与病毒核酸的鸟嘌呤及病毒的脂质包膜相结合,在可见光的作用下,使病毒核酸断裂,包膜破损,使病毒完全失去穿透、复制及感染能力,尤其对HBV、HCV、HIV等灭活效果更为理想。所用亚甲蓝剂量小,对人体造成的毒性低,血浆蛋白的免疫原性无变异,总蛋白回收率> 85%,能够满足临床需要,病毒灭活血浆中白细胞残留量< 1.0×10 6 /U,在临床上大大提高了输注血浆的安全性。

237.为什么冷沉淀物的止血效果较好

答:冷沉淀是将保存期内的新鲜冰冻血浆在2~4℃封闭状态下融化后,离心去除上层血浆,分离出不融解的白色絮状沉淀物,并在1小时内冻结而制成。由400ml全血,约200ml新鲜冰冻血浆制备的1袋冷沉淀制品为1个单位,容量为(20±5)毫升/袋,-20℃以下保存,有效期为一年。其主要成分为凝血因子Ⅷ(FⅧ)≥80IU、纤维蛋白原≥150m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因子ⅩⅢ(ⅩⅢ)、纤维结合蛋白(Fn)等。它对上述凝血因子缺乏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可用于治疗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血友病甲、血管性血友病)、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严重肝病、尿毒症等)、纤维结合蛋白(Fn)含量降低(严重创伤、烧伤、大手术、重度感染、恶性肿瘤等)、遗传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等。剂量通常为1~1.5单位/10千克体重。

238.为什么冷沉淀物融化时温度不能超过37℃

答:冰冻保存的冷沉淀物融化时温度不能超过37℃,须在10分钟内完成融化,以免凝血因子Ⅷ失去活性。融化过程中必须不断轻轻摆动,避免局部温度过高。如经37℃加温后仍不融化,提示纤维蛋白原已转变为纤维蛋白,因而是不能使用的。另外,融化后的冷沉淀物应在4小时内输注完毕,因故不能及时输注时,不可再重新冻存,以免不稳定凝血因子Ⅷ丧失活性。

239.为什么浓缩白(粒)细胞的应用日益减少

答:白(粒)细胞作为血液细胞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在机体防御外来病原体与抗原侵入等免疫功能中起重要作用,白(粒)细胞制品对粒细胞缺乏症患者伴有危及生命感染时应用具有一定的治疗意义。然而,含有白(粒)细胞的血液成分可引起诸多不良反应与相关性疾病。如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TRALI),还能传播巨细胞病毒(CMV)。

白细胞抗体是在妊娠、输血或移植过程中,由同种异体白细胞致敏产生的免疫性抗体,因此输血患者最好应用去白细胞制品,当白细胞数量< 5×10 6 /L时,可以减少同种致敏,避免抗体产生。此外,可用紫外光处理血液制品,灭活白细胞,防止抗体产生。

目前对白(粒)细胞减少的患者已有较好的治疗方法,即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多数患者注射后白(粒)细胞数有所上升,而副作用比输注白(粒)细胞少。所以,白(粒)细胞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少。

(林隽峰 胡宁克 王 静) cRiJHmG+VjQHvH88P1SB2gOsWb9ylwaoDAT9irC6VYVYAVb3P7BH1M0mBXFUdhd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