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在进行实验室检查之前尽可能了解、核对患者的有关资料,包括基本资料、临床诊断、药物史,尤其是妊娠史和输血史,既往输血反应的记录等。这些资料能有助于解决可能出现的血清学问题。了解患者病史有助于更准确地进行血型等相关检测,尤其是抗体检测。尽管存在“自然产生”的抗体,但妊娠和输血是红细胞免疫的常见原因。如果没有妊娠史和输血史,极少会免疫产生具有临床意义的同种抗体。如果有输血史,则有必要进一步了解最后一次输血的日期:如果患者在过去三个月内输过血,那么供血者的红细胞还没有完全代谢,可能依然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循环中,导致血型定型试验会出现混合凝集外观的结果。因此,在血型鉴定和输血前应询问患者的妊娠和输血等相关病史,并注意其对血型鉴定的影响。
答:ABO血型系统是人类发现的最早的血型系统,也是最重要的血型系统。ABO血型抗原在所有血型抗原中抗原性最强,并具有其他血型系统所没有的两个特性:
(1)血清中常存在反应性强的抗体,而红细胞上必然缺乏与之相对应的特异性抗原。
(2)许多组织细胞上有规律地存在着A、B、H抗原,以及分泌型个体的分泌物中存在着A、B、H血型物质。
这两个特性使ABO血型系统成为临床输血和器官移植中最为重要的血型系统。ABO血型不相配合的输血可以引起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由IgM型抗A抗体或抗B抗体引起的血管内溶血,可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休克和肾衰竭,严重者甚至死亡。IgG型抗A或抗B抗体可通过胎盘屏障,可能使ABO血型不相配合的妊娠(尤其是O型的孕妇)发生新生儿溶血病。因此,ABO血型鉴定尤为重要。
答:Rh血型系统是第四个被发现的血型系统,是重要性仅次于ABO系统的血型系统。Rh系统的抗体多为IgG型抗体,有些也存在IgM型抗体。Rh抗体一般不活化补体,所引起的输血反应主要为血管外溶血。Rh血型不相配合的妊娠或输血可刺激机体产生Rh抗体,抗体可存在很多年并能引起新生儿溶血病或溶血反应。即使抗体下降到无法检测的水平,再次接触抗原也可迅速发生继发性免疫反应。RhD抗原的免疫原性很强,在中国汉族人群中,未经Rh阳性红细胞免疫刺激的Rh阴性患者,输注大剂量的Rh阳性红细胞后,大约有2/3的机会产生抗D抗体。因此,Rh血型鉴定也被列为常规血型鉴定项目,以避免Rh血型不相配合输血造成的输血反应,以及有生育可能的Rh阴性妇女因为Rh血型不相配合造成的新生儿溶血。
答:冷凝集素是一种冷反应型抗红细胞抗体,在0~4℃时最易和红细胞膜表面抗原结合,是较强的凝集红细胞的一种可存在于正常人血清中的抗体,低效价时一般没有临床意义。冷凝集素大多数是IgM型抗体,少数是IgG型抗体。反应的最适温度是4℃,在20℃以下时可以凝集自己的红细胞,加温至30~37℃时又会和红细胞分离,它与补体的亲和力较大,在冷处和温处都可与补体结合,结合后可能会引起溶血。对含有较多自身冷凝集素的受检者,在鉴定血型时因自身凝集容易被误检为AB血型。遇到此种情况,需用37℃生理盐水洗涤受检者红细胞2~3次,以去除吸附在红细胞上的冷凝集素,然后再进行血型的鉴定以保证血型结果的准确性。
答:(1)可能是抗原减弱或缺乏:存在A或B亚型,A或B亚型红细胞与抗A抗体,抗B抗体试剂凝集反应较弱;疾病状态,某些疾病状态例如白血病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可使红细胞血型抗原表达减弱;过量的血型特异性可溶性物质,某些疾病例如一些卵巢囊肿病例可能造成血清中可溶性ABH物质浓度升高,以至于中和抗A抗体,抗B抗体试剂导致正定型出现假阴性或减弱反应。
(2)未知的抗原反应:获得性类B物质,由于革兰阴性菌的感染,红细胞可获得“类B”的活性;多凝集红细胞,即红细胞膜发生异常后,几乎与其他血型的血清有时甚至包括自身血清发生凝集;抗体包被红细胞,含IgM型自身凝集素的红细胞,在盐水中也可发生凝集,这种冷抗体可通过37℃孵育或37℃生理盐水洗涤以及应用巯基化合物等方式来清除。
答:Rh血型系统是最为复杂的血型系统之一,已发现的抗原已有50多种,其中涉及临床的主要是D、C、c、E和e 5个抗原,其中D抗原的免疫原性最强,其临床重要性仅次于A和(或)B抗原,因此临床常规鉴定D抗原。Rh血型是否为阳性,是根据红细胞表面D抗原的表达来判定的。若抗血清与被检红细胞呈阳性结果,那么Rh血型为阳性,否则为阴性。如果被检红细胞与IgM类试剂呈阴性反应,不能断定Rh血型是阴性,应进一步采用抗球蛋白试验,即使用IgG类抗血清与被检红细胞反应。若抗球蛋白试验结果为阴性,即可判定该个体为Rh阴性;如果抗球蛋白试验结果为阳性,那么该个体可能为D变异型。在临床上,作为受血者,D变异型个体应视作为Rh阴性;作为供血者,除Del外,D变异型应被视作Rh阳性。
答:ABO血型定型原则是以检测到红细胞表面抗原为准。红细胞表面仅有A抗原者是A型,血清中有抗B抗体;仅有B抗原者是B型,血清中有抗A抗体;A和B抗原都有者,是AB型,血清中无抗体;A和B抗原均无者,是O型,血清中有抗A抗体、抗B抗体或抗AB抗体。正常人群通常有规律地出现ABO抗体,即如果该个体红细胞上没有该抗原,那么血浆中会有该抗体。也因为这条规律,我们在检测ABO血型时,常规试验操作是同时进行红细胞表面抗原和血清(血浆)中抗体测定。这两种试验即血型正、反定型方法,可以作为互相验证的质量控制,如果两个结果不相符,提示该个体血型可能存在异常情况,应通过进一步试验分析是否存在生理病理的改变造成鉴定结果的不一致,从而进一步确定患者血型。
答:缺乏A抗原者产生抗A抗体,缺乏B抗原者产生抗B抗体。然而新生儿出生后开始产生抗体,抗体直到3~6个月时才能被检出,抗体在5~10岁时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65岁以上者抗体水平较低。因此,新生儿以及出生6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无ABO抗体或抗体较弱,所以该人群ABO血型鉴定时可以正定型的结果为主。同时,新生儿血清中也可能存在来自于母体的抗体,在鉴定时应注意鉴别。
答:在ABO血型鉴定反定型使用O型红细胞,可以提示抗H抗体(如孟买型)、某型IgM类不规则抗体、冷凝素或自身抗体等,可以更好地进行结果判定。原则上,ABO血型鉴定反定型中,血浆与O型红细胞应该不发生凝集。而当反定型血浆与O型红细胞发生凝集反应表明血型鉴定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应该进一步分析。例如对于孟买型血型来说,其红细胞上无A、B、H抗原,血清中有抗A抗体、抗B抗体和抗H抗体,可以与O型红细胞发生凝集,若反定型不使用O型红细胞,可能会被定为O型。同理,对于血浆中存在某些抗体造成血型正、反定型不符时,反定型血浆与O型红细胞发生凝集,也可以提示需进一步分析从而采取措施(例如37℃生理盐水洗涤等)再次鉴定。
答:(1)抗体减弱或缺乏造成的正、反定型不符:6个月龄以内的婴儿血清中ABO抗体很弱,或有些新生儿的血型抗体被动来自母体,以及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高,ABO抗体会逐渐减弱;低(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导致的相应血型抗体的缺乏。
(2)未知的抗体反应造成的正、反定型不符:血浆蛋白异常导致红细胞“缗钱”状凝集或假凝集;ABO亚型,如某些A2、A2B个体天然产生的抗A1抗体,或个别A1、A1B个体天然产生的抗H抗体;意外抗体,如患者血清中含有其他同种抗体(如抗D抗体)而反定型红细胞上恰有该抗原所造成的正、反定型不符;冷凝集素,如抗I抗体是最常见的冷自身抗体,抗I抗体通常凝集所有的试剂红细胞,包括自身红细胞,可通过37℃反应及结果判读或其他方法处理以消除冷凝集素对反定型结果的影响。
答:ABO血型鉴定的原理是:根据红细胞上A抗原/B抗原、血清中的抗A抗体/抗B抗体的存在情况,将血型分为A型、B型、O型和AB型四种血型。可利用红细胞凝集试验,通过正、反定型方法鉴定ABO血型。正定型是指用已知抗A和抗B分型血清来测定红细胞上有无相应的A和(或)B抗原;反定型是指用已知标准A细胞和B细胞来测定血清中有无相应的抗A抗体和(或)抗B抗体。常见的有玻片法、试管法和微柱凝胶法三种。其中玻片法与试管法以肉眼观测到凝集或溶血判定为阳性,对于凝集强度的判定以及一些混合凝集或微弱凝集容易造成误判;微柱凝胶法结果判读更为简单直接,更利于仪器自动化检测,对于凝集强度以及一次性判读正确率高于前两者。因此,越来越多的实验室采用微柱凝胶法作为ABO血型鉴定的首选方法。
答:RhD检测通常使用单克隆IgM抗D抗体试验,如果红细胞与单克隆IgM抗D抗体发生凝集反应可以认为该红细胞为Rh阳性;但是如果红细胞与单克隆IgM抗D抗体不发生凝集或凝集较弱,并不能确认该红细胞为Rh阴性。原因在于D抗原有很多变异型,虽然这些D变异型理论上仍属于Rh阳性,但却可能与单克隆IgM抗D抗体不发生凝集或凝集很弱。一般,出现RhD检测弱阳性的主要是以下两种:
(1)不完全D,通常与单克隆IgM抗D抗体试剂反应呈阴性或弱阳性,而用多克隆IgG抗D抗体试剂在抗球蛋白介质中检测可能出现阳性反应。
(2)弱D,是指D抗原减弱,因为抗原强度的减弱,也会存在检测出现弱阳性的结果,同时,有些弱D抗原强度太弱,还可能在检测时出现漏检。
答:RhD抗原的表达分为正常D、增强D、弱D、放散D(Del)、部分D、D阴性6种。由于D抗原是多个表位的嵌合体,其抗原数量减少或抗原结构产生变异所产生的一些弱D和部分D红细胞,它们虽然有RhD抗原,但因初筛使用的IgM型抗D抗体试剂血清可能无凝集或弱凝集而漏检,需要通过抗球蛋白试验、吸收放散试验或基因分型等技术才能检出。因此初检为RhD阴性者,需经RhD阴性确认试验后才能作出决定。其中弱D型为D抗原数量较少,部分D型为D抗原表位部分缺失,这两种情况在RhD阴性确认试验中均可能显示弱阳性结果。部分D型红细胞可能与某些单克隆抗D抗体不发生反应,对于怀疑部分D型者,可用不同克隆细胞株产生的抗D抗体检测或进行基因分型,以免漏检。
答:Rh血型为红细胞的第二大血型系统,主要抗原有D、C、c、E和e 5种,其中D抗原为该系统最重要的抗原。根据抗D抗体与对应红细胞抗原起凝集反应,区分RhD阳性和阴性。鉴定RhD抗原最常用的试剂是IgM抗D抗体,如果红细胞与IgM抗D抗体发生凝集反应,可以认为该红细胞为Rh阳性;但是,如果红细胞与IgM抗D抗体不发生凝集反应,并不能确认该红细胞为Rh阴性。原因在于D抗原有许多变异型,总称为“D变异型(D variants)”。一般将D变异型分为3类,即不完全D、弱D和Del,虽然这些D变异型理论上仍然属于RhD阳性,但却可能与单克隆IgM抗D抗体不发生凝集反应。不完全D通常与单克隆IgM抗D抗体试剂反应呈阴性或弱阳性,而用多克隆IgG抗D抗体试剂在抗球蛋白介质中检测,可能出现阳性反应。因此,用多克隆IgG抗D抗体确认红细胞确实为RhD阴性的试验被称为“RhD阴性确认试验”。
答:RhD抗原表达可分为正常D、增强D、弱D、放散D(Del)、部分D、D阴性6种。其中前5种RhD类型均被认为是D抗原阳性。其中,部分D型是指其红细胞表面比正常D阳性红细胞缺少一个或者多个D抗原表位,此类红细胞可能与某些单克隆抗D抗体不发生凝集反应,然而可以用不同克隆细胞株产生的抗D抗体进行检测,部分D型红细胞依然可以与某些抗D抗体发生凝集反应。因此,部分D型个体依然属于RhD阳性个体,但这并不代表其不会产生抗D抗体。当部分D型患者输注正常D阳性红细胞后,其可以产生抗D抗体,从而可以引起相应的输血反应。因此,对于部分D型患者作为受血者时,应将其等同于Rh阴性受血者处理;而对于部分D型个体作为供血者时,仍将其血液作为Rh阳性血液处理。
答:每个个体都具有来自父母的一对同源染色体,每个基因座位上有两个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条同源染色体上。在ABO血型系统中,ABO基因位于第9号染色体上。其中A和B基因为常染色体显性,其区别只有7个氨基酸不同。O基因是无效等位基因,编码产生无功能的酶。因此,常见的ABO血型系统中就存在AA、AO、BB、BO、OO和AB这6种基因型,其中AA和AO基因型之间、BB和BO基因型之间,产生的抗原数量没有明显差异。所以父母随机遗传给子女A、B、O基因,这些基因随机组合后会产生各种基因型,例如A型与B型的父母可能生出A型、B型、O型或AB型4种血型的子女。因此,父母与子女以及兄弟、姐妹之间都可能会出现血型不一样的情况。
答: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集PCR扩增和荧光光谱技术为一体,具有高敏感和高特异性特点。每个循环的扩增产物都可被实时检测到,如使用多种报告染料,一次循环可同时检测多种靶基因。利用母亲血浆中的游离胎儿DNA,可无创性检定胎儿RhD血型。自1997年研究人员发现妊娠母体血浆中可以检测出胎儿的DNA后,这一发现很快在实际中获得应用,其中一项应用就包括鉴定胎儿血型。研究显示,母体血浆中的游离胎儿DNA在妊娠5周时即可检出,产后迅速被清除。妊娠3个月时,母体血浆中的游离胎儿DNA占母体血浆中总游离DNA的3%,而在9个月时,约为6%。通过磁珠技术等方法分离提纯游离胎儿DNA,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可以鉴定胎儿的RhD血型。
答:有些血型抗体的产生并没有经过输血、妊娠或注射抗原的刺激,似乎是天然存在的,因而称为天然抗体。实际上,“天然抗体”也是机体对抗原免疫应答的产物,只是可能没有可察觉的抗原刺激,并非天然产生的抗体。天然抗体的产生机制可能与环境中广泛存在的菌类、花粉、尘埃等有关,这些物质与某些抗原有共同成分表位,通过隐性刺激机体产生血型抗体。多数天然抗体是IgM类抗体,最佳反应温度为室温或更低,主要存在于ABO、Hh、Ii、MNS、P、Lewis等系统。
答:不规则抗体是指除ABO血型系统外,其他血型系统产生的抗体均不符合Landsteiner规律,称为不规则抗体或意外抗体。ABO血型系统中的亚型,变异型抗A 1 抗体或某种抗B抗体等抗体,也称为不规则抗体。不规则抗体多为IgG抗体,主要是经输血或妊娠等免疫刺激产生,在盐水介质中不能凝集而只能致敏相应抗原的红细胞,必须通过特殊介质才能使致敏红细胞出现凝集反应。其他血型系统的不规则抗体也会导致输血反应,轻者引起寒战、发热,影响治疗效果;重者可以破坏输注的不配合的红细胞或缩短其寿命,产生溶血性输血反应,危及患者生命。此外,对孕妇而言,不规则抗体可能会引起新生儿溶血病,影响新生儿脏器的发育,并使其智力发育受到伤害,严重者则会危及新生儿的生命安全。
答:抗体筛查试验主要是为了检测患者血浆中是否存在不规则抗体,以便发现具有临床意义的抗体,从而选择合适的配血方法和血液制品。不规则抗体是指不符合ABO血型系统的血型抗体,包括ABO亚型抗体和非ABO血型系统抗体。抗体筛查试验是在37℃条件下通过已知具有临床意义的血型抗原表型的O型试剂红细胞组检测标本血浆中是否存在相应的不规则抗体。抗体筛查结果为阳性,表示该患者血浆中存在具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输血时不仅需要供血者的ABO、RhD血型与患者相符,而且供血者红细胞表面也必须没有患者血浆不规则抗体对应的抗原,以避免发生相关输血反应,从而达到安全用血的目的。同时,对于孕妇来说,抗体筛查阳性对于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也具有一定意义。
答:目前抗体筛查细胞并不能覆盖所有具有临床意义的血型抗原,一些低频抗原并没有涵盖在内。而且一些具有剂量效应的抗体与具有双剂量抗原的细胞反应较好,杂合子的细胞可能出现弱反应或不反应的情况。目前抗体筛查细胞很多血型系统都不是纯合子,可能会造成弱抗体的漏检。细胞储存时,一些抗原不稳定会变质,不能保证所有抗原阳性的细胞都与含有其特异性抗体的被检血清反应。同时,对于抗体筛查细胞我们还应该保证:具有临床意义的抗原在一组谱红细胞的分布特点,以便在检测相应抗体时会出现不同的反应格局;为了能从统计学上保证对抗体特异性的确认,每一种血型抗原最好在谱红细胞上保持一定的阴性和阳性比例;为了证实单价抗体,使用的相应抗原试剂红细胞应为一个以上。而以上这些要求更增加了抗体筛查细胞的制备的难度,因此目前的抗体筛查细胞还不能满足所有的临床需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答:抗体效价测定是一种抗体半定量的分析方法。抗体效价测定可以应用选定的红细胞对系列稀释的血清(通常是二倍法)来滴定,以肉眼可见凝集的最高血清稀释度数值的倒数来表示效价。抗体效价是体现抗体反应能力的指标之一,可以评价抗体的量,通常抗体的浓度与效价呈正相关。抗体效价的测定对于妊娠患者比较有意义。产前测定孕妇血清中IgG抗体的效价,如IgG抗A抗体、抗B抗体以及抗D抗体,可作为母亲与新生儿血型不合的新生儿溶血病的预测和监控指标之一。对于ABO血型不合的新生儿溶血病,当产前产妇血清中IgG型抗A(B)抗体效价> 1∶64时,以及对于Rh血型不合的新生儿溶血病,产前产妇血清中抗D抗体效价上升且> 1∶32时应该注意监测产妇与胎儿的相关指标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产后测定产妇血清中IgG抗体的效价,如IgG抗A抗体、抗B抗体以及抗D抗体,也可作为诊断母亲与新生儿不合的新生儿溶血病指标之一。
答:Rh阴性的产妇主要是指D抗原阴性的产妇,D抗原的免疫原性很强,其临床的重要性仅次于A和(或)B抗原。Rh阴性的产妇尤其是二次妊娠的产妇,其产生抗D抗体的可能性很大。抗D抗体为IgG类抗体,可以通过胎盘屏障,对于大部分Rh阴性的产妇而言,其胎儿血型多为Rh阳性,监测产妇血清中抗D抗体的效价,有助于预测胎儿发生新生儿溶血的可能性,对于抗D抗体效价较高的产妇可以提前进行干预,采取相应措施并定期检测母体与胎儿相关指标,以保障胎儿的安全。一般认为,在孕妇抗D抗体效价上升> 1∶16~1∶32时即需要警惕Rh不合的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当孕妇抗D抗体效价上升> 1∶32~1∶64时,可以考虑产前血浆置换等措施,使胎儿安全孕至32~35周。
答:在母亲与新生儿血型不合的新生儿溶血病中,ABO血型不合的新生儿溶血病占到了2/3。其中患儿母亲(产妇)为O型的在ABO血型不合的新生儿溶血病中占到了90%以上。由于O型产妇本身的血型抗体中就含有IgM和IgG两类抗体,因此O型产妇是发生新生儿溶血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对于O型产妇进行抗A抗体和抗B抗体抗体效价的检测有利于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现与观测。对于O型产妇来说,当其IgG类抗A(B)抗体效价> 1∶64时就应开始注意胎儿与产妇相应指标的观测;当IgG类抗A(B)抗体效价> 1∶128~1∶256时要警惕胎儿可能有溶血;当IgG类抗A(B)抗体效价≥1∶512时表明胎儿发生溶血的风险较高。虽然抗体效价高不一定会发生新生儿溶血,但是结合抗体效价结果与其他临床指标对于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意义。
答:抗体效价是体现抗体反应能力的指标之一,可以评价抗体的量,通常抗体的浓度与效价呈正相关。抗体效价的测定对于孕妇比较有意义,对于同一孕妇,其不同孕期抗体效价会发生变化。①对于规则抗体来说:O型产妇本身就存在IgG类抗A抗体和抗B抗体,当其胎儿ABO血型与母亲不一致时,胎儿红细胞和其他血型物质,可能通过胎盘进入母体内,从而刺激母体产生相应抗体,因此随着孕期的增长,产妇的抗体效价可能会不断地升高。②对于不规则抗体:尤其是抗D抗体,首次妊娠的产妇大部分不会产生抗D抗体或其效价很低,对于二次妊娠或有Rh阳性血液输注史等的产妇,其体内可能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抗D抗体,在Rh血型不合的胎儿红细胞等抗原物质的刺激下可引起次发免疫反应,其抗体效价就会不断升高,从而影响胎儿健康。
答:抗球蛋白试验是检测IgG类不完全抗体的主要方法之一,IgG抗体为7s的单体结构,分子质量小。由于其仅能与一方红细胞上抗原决定簇结合,不能同时与双方红细胞抗原决定簇结合,所以在盐水介质中,其仅能致敏红细胞即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而不能使红细胞出现可见的凝集反应,加入抗球蛋白试剂后,抗球蛋白分子的Fab段与包被在红细胞上的球蛋白分子的Fc段结合,从而通过抗球蛋白分子的搭桥作用而产生红细胞凝集。而大部分不规则抗体都是免疫抗体,为IgG抗体,其最佳反应温度为37℃,当血清中的不规则抗体致敏标准筛查细胞后,需要用抗球蛋白试验进行检测才能出现可见凝集反应,从而确定不规则抗体的存在。并且抗球蛋白试剂可以制成标准的微柱凝胶卡,便于机械化自动化操作和大批量标本的检测。
答:抗体筛查结果阳性,需要做抗体鉴定试验,以确定其特异性。然而,对于以下几种情况,却无法确定抗体的特异性:
(1)存在自身抗体或血浆蛋白的影响。血清中可能存在患者自身抗体,造成结果阳性,可用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和生理盐水管作对照等方法辅助鉴定IgG和IgM型自身抗体。
(2)筛选细胞的抗原性不够完全或特异性不够强。许多血型抗原具有剂量效应,如Rh抗原(除D抗原外),纯合子的抗原强度明显高于杂合子抗原强度,Rh表现型为ccDEE上的E抗原强度明显高于CcDEe。在抗体较弱时,可能只与纯合子细胞反应,与杂合子细胞不反应。因此造成抗体特异性不完全与细胞谱相符。
(3)多种特异性抗体影响。患者血清中存在多价即多种特异性抗体,鉴定时需要选定多种试验方法,增加不同格局谱细胞的数量以及选择不同试验条件进行操作,鉴定较困难。
答:(1)抗体筛查试验结果原来为阴性,但在患者反复输血后未及时复查抗体筛查结果,患者血液中已经产生不规则抗体,再次输血后抗原抗体反应造成溶血反应。
(2)抗体筛选细胞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未包含所有具有临床意义的血型抗原或筛选细胞抗原性不强或特异性不够强,导致虽然患者抗体筛查试验阴性但其血清中是存在具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的漏检,输注了具有相应抗原的血液引起溶血反应。
(3)抗体筛查方法不敏感,仅采用聚凝胺法可能造成弱抗体及其他抗体的漏检。
(4)血液在输注前处理不当,如血液保存时间过长,温度过高或过低,血液受剧烈震动或误加入低渗液体致大量红细胞被破坏。
答:自身抗体是指针对自身抗原所产生的抗体。红细胞自身抗体阳性表明存在自身红细胞的抗体,可引起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也可能破坏输注的供体红细胞,有温抗体和冷抗体之分。有些自身抗体无特异性,有些自身抗体具有特异性,常针对高频抗原,如针对Rh蛋白。某些药物可吸附在红细胞的表面并改变红细胞的抗原性,进一步刺激机体产生针对自身红细胞的抗体,造成红细胞溶解。另外,肺炎支原体感染可改变红细胞表面的Ⅰ抗原,产生红细胞冷凝集素;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可直接引起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及溶血性贫血。针对其他血细胞的自身抗体也可引起相应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由自身血小板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由中性粒细胞抗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等。
答: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会影响输血和血型鉴定。通常多见于下列情况:
患自身抗体性疾病的患者在血型鉴定时应注意自身抗体对反定型的影响。
如新生儿溶血病、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等,往往可以从细胞放散液中检测到同种特异性抗体,有助于选择合适的血液进行输血治疗。
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其放散液不与谱细胞发生反应,提示可能是由药物抗体所致,应结合临床药物史进行判断。
冷抗体致敏红细胞,然后补体吸附到红细胞上,可能会引起红细胞破坏;在30~37℃的条件下冷抗体会脱离红细胞,然而补体依然附着在红细胞表面引起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
血浆中的免疫复合物可以非特异性的结合到红细胞上从而激活补体并结合到红细胞上。
答:在直接抗球蛋白试验的结果判读中,补体C3阳性有时候并不能代表患者体内的情况而是体外致敏所造成的。C3成分可以是因为血样采集和保存等因素的影响而致敏在红细胞表面。常见的情况是血液采集后置于较冷的环境中,血液中的冷抗体(多为IgM)结合到红细胞上,导致补体系统激活,从而使红细胞表面存在有C3成分。而在较高的反应温度或反复洗涤下,IgM抗体会从红细胞上脱落,但补体仍然会保留在红细胞表面。如果想要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血液标本直接采集到乙二胺四乙二酸(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EDTA)的抗凝管中,标本管中足量的EDTA可以完全螯合血液中的钙离子,从而阻断补体系统的活化。因此,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宜采用EDTA抗凝标本。
答:MNS血型系统的大多数抗原在出生时就已发育完全。M、N抗原存在于血型糖蛋白A(glycophorin A,GPA)上,该系统的另外几个重要抗原S、s、U存在于血型糖蛋白B(glycophorin B,GPB)上。GPA大量存在于红细胞上,可达百万数量级(与ABO血型抗原数量相当),因此M、N抗原性相当强。酶技术的原理是使用某些蛋白水解酶破坏红细胞表面的唾液酸结构,从而减少了负电荷的数量,缩短红细胞间的距离,促进某些抗原抗体反应。酶技术对Rh、Kidd血型系统的检出效果最好,但对M、N、S、s等抗原的破坏较为显著。抗M抗体,通常为IgM,绝大多数为盐水反应性冷抗体,是中国人群中最常见的“天然”不规则同种抗体,大部分没有临床意义。一些抗M有IgG成分,因此可导致新生儿溶血病或溶血性输血反应。抗M不与菠萝酶、木瓜酶等蛋白酶处理的红细胞反应。多数抗N是天然抗体,IgM型,在25℃以上没有活性。抗-N远较抗-M少见,不与菠萝酶、木瓜酶等蛋白酶处理的红细胞起反应。因此选择酶技术时,要考虑可能造成的MNS血型系统抗体的漏检。
(侯 忱 汤朝晖 戴健敏 姜晓星 蒋以植 蔡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