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药菌的出现,是生物适应其生存环境的一种必然反映,从进化论角度讲,属于“物竞天择”。以单靶点,单途径为特点的抗生素,在起效快,作用明确的同时,存在着助长微生物提高抗药性的弊端。滥用抗生素,使致病菌长期处于一种单一刺激之下,给予其突变,自适应的环境,进而出现耐药菌。
中医认为,耐药菌既非自然界独立存在之外邪,又非人体自身所生之七情,不在外感内伤范畴,属于用药后的继发性病因,从其发病缠绵难愈,反复发作来看,又符合湿邪特点。反复难愈、好发于气阴亏虚之人,气虚多生湿饮、阴虚好生痰热,故属于内生之邪中的湿邪、热邪、痰饮,往往在正虚基础上由外伤、情志、劳倦、感寒、药物过用等多种致病因素相合而发病,发病时正邪交争,邪胜正虚,脏腑受损。
耐药菌感染后因个体差异而表现出复杂的证候,但从八纲辨证看不外虚寒、虚热两大证型,治疗上以温补、清补为主。由于耐药菌感染多发生在久用抗生素、多种干预措施(手术、化疗、放疗、介入、引流插管等)之后,正气必然受损伤,加之体质虚弱,治法上必须采取扶正为主,祛邪为辅的标本兼治法,针对虚寒证用温补法,针对虚热证用清补法,再辅以对症治疗。温补法代表方用补中益气汤、阳和汤;清补法代表方用当归六黄汤,随证加减,如兼有真菌感染者加蛇床子、苍术、补骨脂,兼见血瘀征象的加丹参、红花、当归、三七等,兼见尿频尿痛等下焦湿热证者加萹蓄、瞿麦、滑石、金樱子、茯苓等。
当然,中医的特点是经验丰富,但缺乏符合现代科学要求的有系统数据支撑的证据。目前,中医药抗耐药菌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开展。
我们希望通过努力,推动中医药在抗感染性疾病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产出更多的成果,为世界范围内的感染性疾病防治提供中国方案,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