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以胃黏膜炎症为主要病理表现的慢性疾病。根据胃黏膜的组织学改变,可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肥厚性胃炎。按病变的部位又可分为胃体胃炎和胃窦胃炎。临床表现以胃痛或上腹部不适及胀闷为特点,常伴有食欲不振、嗳气恶心、呕吐泛酸等症状。本病属于中医学中的“胃脘痛”“痞满”范畴。其发病多为脾气亏虚、胃寒、胃热、肝气不疏、胃失和降、湿浊、瘀血及胃阴不足等病因病机所致。在临床中,常选用健脾益气药、祛寒药、清胃热药、疏肝行气药、和胃降气药、化湿药、活血化瘀药、养胃阴药等相关的中药予以治疗。

续表

临床应用

【临证组方框架】

脾胃虚寒型:

健脾益气药+祛寒药±和胃降气药

脾胃湿热型:

化湿药+清胃热药±和胃降气药

瘀血停滞型:

活血化瘀药+和胃降气药±健脾益气药

肝胃不和型:

疏肝行气药(柔肝药)+和胃降气药±健脾益气药

胃阴不足型:

养胃阴药+生酸药±健脾益气药±清胃热药

以上各证型:

消化不良+消食导滞药 吞酸+制酸药 胃脘痛+止痛药

【辨证应用范例】

慢性胃炎数年,胃脘隐痛,喜温喜按,空腹痛甚,饮食难消,泛吐清水,神疲乏力,形体消瘦,甚则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弱。此为脾胃气虚,气虚生寒所致慢性胃炎脾胃虚寒证型。组方应主用健脾益气药、祛寒药,佐以和胃降气药,轻遣消食导滞药、止痛药。

组方:

黄芪 30g,白术 9g,党参 9g,山药 12g,茯苓 12g,高良姜 6g,肉桂 6g,莱菔子9g,半夏9g,鸡内金9g,延胡索9g,白芍15g,甘草15g。水煎服。

【评按】

慢性胃炎病因不明,可能与急性胃炎治疗不彻底、细菌毒素的长期刺激、吸烟及刺激性食物和药物、胆汁反流、营养不良及免疫等因素有关。西医目前尚无满意的特殊疗法,主要采用抗菌、助消化、解痉、止痛等药物予以治疗。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经过用药,症状可完全消失,而当其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时,临床效果多不理想。中医有着丰富的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并自成体系,临床效果也比较满意,尤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一病的研究进展较快,改变了以往认为不可逆转只能等其恶化的消极观点,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健脾益气药主用于治疗脾胃虚寒证型,常与祛寒药等组成临证处方的框架。其次亦可广泛地参用于瘀血停滞证型、肝胃不和证型以及胃阴不足证型的治疗处方框架之中。用于瘀血停滞者旨在健旺气机以运血;用于肝胃不和者是因为肝病易克脾土,健脾则不受肝木之克,此即《金匮要略》所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也;用于胃阴不足者乃是根据“养脾则津液自生”(《医学入门》)的原理,津液生则胃阴足。又由于慢性胃炎病之本在脾胃,而且病程较长,日久脾土鲜不耗匮,所以慢性胃炎的各种证型日久难愈,即应在其辨证施治的用方中适当加用健脾益气药,具有治病求本的意义。正如现代学者颜正华所谓:“慢性胃炎病程较长,经年逾月,反复发作,缠绵不愈,则多损伤中气,致脾胃虚弱。每因饮食失调,情志不遂,冷暖失宜而发,病情急重之时,虽急则治标,以求尽快缓解症状,但也不忽视本虚这一根本原因,在症状得以缓解后或在治疗标病的同时,即着重补益中气,调理脾胃以治本。”

祛寒药一般只与健脾益气药等相伍以治脾胃虚寒证型。由于胃寒常是从脾胃气虚而来,即中医所谓“气不足便是寒”,所以祛寒药的应用必须建立在健脾益气药物的基础之上。而且不宜大剂量用之,如现代学者赵新广等认为:“一般而论,慢性胃炎不宜用温热燥烈之品,因热药伤阴,燥药伤津,有伐胃之性,如过量的肉桂、干姜等辛温刚烈药,能刺激胃黏膜,往往会加重慢性胃炎之胃痛、灼热等症状,并且能增加代谢,扩张血管,加快血流,能助胃火,易引起胃出血。”临证应予以参考。

莱菔子是和胃降气药中功效最为显著的药物,有历代本草典籍著述为证。如《本草纲目》:“莱菔子之功,长于利气……予曾用,果有殊绩。”如《景岳全书》:“胃有气食停滞,致成鼓胀者,非此不除。”《药性解》认为莱菔“其子下气犹捷”。《本草新编》以莱菔子“除胀满亦奇”。所以治疗慢性胃炎应用和胃降气药,应以莱菔子一药为首选之品。但很多医家囿于古人的“推墙倒壁”之说,用之甚为审慎。其实,莱菔子“无论或生或炒,皆能顺气开郁,消胀除满,此乃化气之品,非破气之品,而医者多谓其能破气,不宜多服久服,殊非确当之论”(《医学衷中参西录》)。家传治疗慢性胃炎的肝胃不和证型经验,应用莱菔子取得疗效的关键在于用量,少量不易建功,大量始见卓效。先父相周公一生善治胃病,即首选莱菔子以和胃降气,而且常在水煎剂中一次量重用至30g,获效迅捷,然后视证情而递减,未见有不良反应,今示于人,不敢自秘也。

根据中医传统的用药模式,清胃热一般多选用诸如石膏、知母等药。但《本草新编》认为:“蒲公英,味苦,气平,无毒。入阳明、太阴。溃坚肿,消结核,解食毒,散滞气。至贱而有大功,惜世人不知用之。阳明之火每至燎原,用白虎汤以泻火,未免太伤胃气。盖胃中之火盛,由于胃中之土衰也,泻火而土愈寒矣。故用白虎汤以泻胃火,乃一时之权宜,而不恃之为经久也。蒲公英,亦泻胃火之药,但其气甚平,既能泻火,又不损土,可以长服、久服无碍。凡系阳明之火起者,俱可大剂服之,火退而胃气自生。试看北地妇女,当饥馑之时,三五成群,采蒲公英以充食,而人不伤者,正因其泻火以生土也。夫饥饿之人,未有不胃火沸腾者,用之实有相宜,不可以悟蒲公英之有益而无损乎。但其泻火之力甚微,必须多用一两,少亦五钱,始可散邪补正耳。”现代学者胡建华亦主张,在治疗慢性胃炎过程中,可配合一些清热药如蒲公英最为适宜,清热而不苦寒,且有健胃作用。现代药理实验证明,蒲公英对幽门螺杆菌具有明显的抑制杀灭作用,而幽门螺杆菌是导致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根据上述诸说,所以慢性胃炎清胃热本篇以蒲公英一药为首选之品。

一般而言,活血化瘀药常作为主用药物与和胃降气药、健脾益气药组成瘀血停滞证型治疗用方的框架。在临床中还体会到:①“不通则痛”,若胃脘痛较剧,说明瘀血停滞胃脘经络不通,应该注意活血化瘀药的应用。②“久病多瘀”,胃炎既成慢性,其病程亦必然较长,常有不同程度的瘀血存在,所以不论慢性胃炎的任何证型,只要日久难愈,皆应在其辨证施治的处方中加用活血化瘀药。③治疗慢性胃炎中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一病,要重视活血化瘀药的应用。A.可以改善疾病的病势:如现代学者李培生认为,活血化瘀法可贯穿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过程的始终,因为胃黏膜的血流和微循环障碍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基础,故在辨证用药的前提下加入较大剂量的丹参、赤芍、川芎等活血化瘀药,对于改善微循环障碍、消除炎性浸润、促进病灶恢复等均有良好的作用。B.可以防止癌变的发生:如现代学者李广等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度以上肠上皮化生与不典型增生有癌变的可能,被认为是癌前病变,当从胃络凝瘀或凝痰聚瘀治之,在消散痰瘀的同时,可配三棱、莪术、黄药子、山慈菇、蜈蚣、白花蛇舌草等抗癌中药,早治以防癌变。

生酸药的应用有以下两途:

一种是用于慢性胃炎的胃阴不足证型,乃是根据中医“酸甘化阴”理论,用乌梅等具有酸味性质的药物助养胃阴药以化生胃中阴液;一种是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乃是因为在慢性胃炎的分型中(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肥厚性胃炎),只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胃黏膜萎缩,累及泌酸腺,进而使胃酸分泌减少的病理改变,所以只要临床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明确,即可不必辨证地在其所用的方剂中应用乌梅等生酸药。

制酸药的应用特点是不论治疗慢性胃炎的任何证型,只要临床表现出现吞酸一症就在其临证用方中加用之。制酸药还有一种特殊用途,但只是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而用,即所谓反治法。如果慢性萎缩性胃炎应用了乌梅等生酸药生胃酸效果不理想,则可适当使用海螵蛸、瓦楞子等制酸之品,反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意在通过胃酸分泌的减少,给机体造成一种刺激,促使机体本身的代偿作用,从而逐渐增加胃酸的分泌。仅供参考。

治疗脾胃虚寒证型用方虽然健脾益气药和祛寒药同为组方框架的主用药物,但应重在前者。脾胃虚寒,则胃失和降,所以于方中又轻遣以和胃降气药。湿热交蒸于脾胃,胃气失于和降,所以治疗脾胃湿热证型的用方框架,在主用化湿药、清胃热药的同时亦轻遣以和胃降气药。“气非血不和。”(《医学真传》)瘀血停滞胃腑,壅遏胃气,胃气必然不和而失降,所以治疗瘀血停滞证型的用方框架,在主用活血化瘀药的基础上同时主用了和胃降气药,既可和降胃气,亦能行气以运血。又佐以健脾益气药也是为了健旺脾胃之气以运血。疏肝行气药(柔肝药)与和胃降气药是治疗肝胃不和证型用方框架组成的主用药物。虑其肝病必克脾土,因此方中少佐健脾益气药以实脾,是乃治未病之意也。治疗胃阴不足证型处方框架中之诸药,应多围绕生养胃阴而用,如养胃阴药可直养胃阴;如生酸药可通过“酸甘化阴”以助胃阴;如健脾益气药可养脾生津液以助胃阴。由于阴虚每易兼热,因此又在方中佐用了清胃热药。 +g82JmwHVFw7NQoJhui7g6VJ1glQjaIWBz6Q8oBTi+oSgDgpVORf4Bc4TMGKGcn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