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又称“心肌衰竭”“心脏泵衰竭”,是心功能不全的通俗说法,指的是心肌泵血功能减低,致使心脏排出的血量不能满足机体需要的一种病理状态。心力衰竭分为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左心衰竭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因肺部淤血而引起的一系列呼吸系统症状。包括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劳动或休息时的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咯血,咳嗽,白色或粉红色浆液性泡沫状痰;发绀。体征有左心增大,心动过速,肺底湿性啰音或哮鸣音。右心衰竭的临床表现起因于长期内脏淤血所引起的脏器功能改变。如消化道淤血可引起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肝大,压痛,肝-颈反流征阳性,甚至可形成肝硬化;肾充血引起肾功能减退,尿量减少,夜尿多,下垂性水肿,严重时出现胸腹水;心血管系统可出现心前区抬举样搏动,奔马律,颈静脉怒张等。本病属于中医学中的“心悸”“怔忡”“喘证”“水肿”“痰饮”范畴。其发病多为心气心阴心阳不足、脾气肾阳亏虚、瘀血及水饮等病因病机所致。在临床中,常选用补益心气药、养心阴药、助心阳药、健脾益气药、补益肾阳药、活血化瘀药、化饮利水药等相关的中药予以治疗。

续表

临床应用

【临证组方框架】

气阴两虚型:

补益心气药+养心阴药±健脾益气药±养心血药

气虚血瘀型:

补益心气药+活血化瘀药±健脾益气药±化饮利水药

阳虚水泛型:

补益肾阳药+化饮利水药(温药)±健脾益气药±活血化瘀药

阳气虚脱型:

助心阳药+补益心气药+固涩药±养心阴药

以上各证型:

心悸怔忡+养心安神药+重镇安神药

【辨证应用范例】

心悸气短,动则汗出,甚则端坐呼吸,喘憋不能平卧,倦怠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烦失眠,手足心热,自汗盗汗,舌质偏红,舌苔薄少,脉细数。此为心气亏虚,心阴不足所致心力衰竭气阴两虚证型。组方应主用补益心气药、养心阴药,佐以健脾益气药、养心血药,轻遣养心安神药、重镇安神药。

组方:

人参 9g,黄芪 12g,炙甘草 12g,茯苓 9g,麦冬 9g,五味子 9g,玉竹9g,生地黄 9g,白术 9g,山药 12g,当归 9g,阿胶 9g(烊化),酸枣仁 12g,远志 9g,龙骨12g,牡蛎12g。水煎服。

【评按】

西医对心力衰竭发生的基本原理尚缺乏明确的全面认识。左心衰竭多因左心受到损害,负荷过度,阻力增加;右心衰竭最常见的发病原因是左心衰竭时所产生的肺阻性充血和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较少单独出现。西医对心力衰竭的病因治疗,包括对基本心脏病的治疗与控制诱因(如急性感染、劳累、激动、心律失常、妊娠、分娩等)两方面。所用的药物主要是强心、利尿两大类,疗效较好,但存在较多的副作用。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以辨证论治或与辨病结合,常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尤其可喜的是难治性、顽固性心力衰竭由于中药的使用而得以控制。且中药对机体内环境影响甚少,如血钾、钠、氯、血渗透压、血糖、血尿素氮、酸碱度等均无显著改变,从而证明中医疗法的优越性。总之,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不仅疗效肯定,而且时间短、副作用小,同时对导致心力衰竭的心脏原发疾患亦有很好的疗效,值得提倡。

一般而言,补益心气药主治气阴两虚证型和气虚血瘀证型,治疗前者常与养心阴药等组成临证处方的框架;治疗后者常与活血化瘀药等组成临证处方的框架。心力衰竭始于心气虚,其各种证型多是从心气虚发展而来。如心气虚损及心阴,可致气阴两虚证候;如心气虚运血无力,可致气虚血瘀证候;如心气虚累及脾肾之阳,阳虚不能制水,可致阳虚水泛证候;如心气虚病及心阳,阳气虚甚而欲脱,可致阳气虚脱证候。所以心气虚是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即在其各种证型中皆包含有心气虚的病理改变。有鉴于此,补益心气药也就可以作为治疗心力衰竭的基本药物,广泛地、不加辨证地参用于各种证型的临证处方之中。需要说明的是,其首选药人参、黄芪在日常临证中,还应根据二药不同的药理特点而分别主用于心力衰竭的不同证候。人参补气又能生津,应主用于气阴两虚证型;人参大补元气,且药性迅捷,“能回阳气于垂绝,却虚邪于俄顷”,应主用于阳气虚脱证型。黄芪补气又能通调血脉,应主用于气虚血瘀证型;黄芪补气兼可利水消肿,应主用于阳虚水泛证型。又如心力衰竭初病者,补益心气应主用人参,以求速见功效而不贻误病机。对于心力衰竭需长期服药者,补益心气应主用黄芪,以黄芪药力绵长久服而药力愈胜也。

养心阴药主治气阴两虚证型,常与补益心气药等组成临证处方的框架。用养心阴药治疗心力衰竭还有两种作用亦应予以注意:①治疗阳气虚脱者,在大补阳气的同时,若适当佐以麦冬等药以养心阴,使阴盛而敛阳,对于固敛心中虚脱之阳气常有所助;②如果治疗心力衰竭较大剂量或较长期使用如附子、干姜等大辛大热之品,可以在所用的方剂中酌加麦冬等养心阴药,常能防止补阳的辛热药物伤阴散气之弊。

助心阳药主治阳气虚脱证型,常与补益心气药等组成临证处方的框架。值得一提的是,附子一药常作为助心阳药物的首选之品而用。如现代学者邓铁涛等也认定:“益气、温阳是心力衰竭治本的重要治法,以真武汤、四逆汤、参附汤为基本方剂,参、附为首选的药物。”在使用附子助心阳组方时还应考虑适当配伍以下两组药物:一组是麦冬、五味子等药。如现代学者史大卓治疗心力衰竭体会:“阴液不虚,阳气能内守不外散,才能助血脉以运行。养阴配以酸敛,常用麦冬、五味子,一可使阳气内守,温运心脉;二可防止温阳化气药物辛温伤阴散气。”另一组是干姜、甘草等药。如现代学者高渌纹等所说:“单用附子,强心作用既不明显,也不持久,且有毒性,若与甘草、干姜配伍(后二药无强心作用),强心升压作用显著而持久,且干姜、甘草与附子同煎,可使附子的毒性大为降低,较单用附子小4.1倍。”

健脾益气药多用于治疗阳虚水泛证型,常辅佐补益肾阳药、化饮利水药等组成临证处方的框架。在日常临证中,用健脾益气药治疗心力衰竭还具有两项应用途径:①见水肿即用健脾益气药:脾为土脏,主乎运水,全身水道赖脾为通调。所以不论心力衰竭的任何证型,只要临床表现见有水肿一症,即可在其辨证施治的用方中参用白术、黄芪等药健脾以运利水饮。②见瘀血即用健脾益气药:心力衰竭之瘀血从气虚而来。其心主血脉,血脉运行全赖心气的推动。诚如《医学入门》所说:“血随气行,气行则行,气止则止。”心气亏虚,推动无力,血行缓滞,瘀血由生。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健益脾气虽然不能直化瘀血,但可以助生心气,心气健旺,则运血有力,瘀血易化。最后需要指出,健脾益气药还可作为控制心力衰竭愈后复发之药而用。盖心力衰竭发病之源是内虚,即心脾肾阳气亏虚为致病之本,然后饮由阳虚生,瘀从气虚来。当心力衰竭得以暂时纠正,其心脾肾阳气之虚并不会随之在短期内恢复到正常的水准。心脾肾阳气亏虚既然存在,就有随时发生心力衰竭的可能。由此可见,补益心脾肾阳气对于控制心力衰竭复发具有重要意义。心脾肾阳气生化之源在于脾。如《外科正宗》:“脾胃者,脾为仓廪之官,胃为水谷之海。胃主司纳,脾主消导,一表一里,一纳一消,运行不息,生化无穷,至于周身气血,遍体脉络,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皆借此以生养。”故心力衰竭得到纠正,再主用健脾益气药组方以善后,致使心脾肾阳气健旺,则心力衰竭一病无由发矣。

活血化瘀药的应用特点如下:

①心力衰竭之瘀血常是由心气虚无力运血而来,所以活血化瘀药的应用应该建立在补益心气药物的基础之上,标本兼顾,易收良效。②一般来说,心力衰竭之水饮多源自阳虚,但也有因为瘀血衍生之一途,即中医所谓“血不利则为水”。证于临床,若心力衰竭先见瘀血体征,后发水饮之邪,则应该以化饮利水药和活血化瘀药相须为用。③基于西医理论,活血化瘀药具有扩张血管,使凝聚的血细胞解聚,改善循环,降低主动脉抗力,减轻肺淤血和增加心排出量,从而促进减轻心脏后负荷作用。所以很多学者主张活血化瘀药应广泛应用于心力衰竭所有证型的治疗处方之中,而且要贯穿病程的始终。

化饮利水药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葶苈子一药。由于葶苈子所含强心成分较少,治疗心力衰竭使用时需较大剂量才可引起强心苷样作用,所以有些学者主张用葶苈子治疗心力衰竭,开始应用不应少于每日30g,待喘平肿消后渐减至每日15g,以免长期大量服用致成苦寒伤胃之弊。但现代学者董泉珍认为葶苈子强心作用与毒毛旋花子素G相似,且作用时间较快,用量过大时会出现心动过缓。可参。

现代学者陈可冀认为,心力衰竭的发病机理为心气(阳)不足,脾肾阳虚为本,水湿、痰饮、瘀血为标。显而易见,心力衰竭各种证型中心悸怔忡发生的本质是“虚”,故治疗心悸怔忡的用药就应该以“养”为主,但在养心安神药的基础上若再适当佐用重镇安神之品,则可收速捷之效。

一般来说,观证型之名即可预知其用方框架所用的主用药物应用的意义,在此不作赘述。现仅对其某些佐用药物简而论之。在气阴两虚证型的治疗处方框架中参用健脾益气药和养心血药,前者意在补脾气以化生心气;后者旨在养心血以充心阴。在气虚血瘀证型的治疗处方框架中参用化饮利水药,是因为气虚与血瘀二者皆是致生水饮的病理因素,如气虚则无力推动津液的运行,津液停聚化而为水饮;如血瘀则“血不利则为水”亦可化而为水饮。其时应用化饮利水药可以阻断水饮的形成。在阳虚水泛证型的治疗处方框架中参用健脾益气药,是源于土能制水也。血运正常,水饮易随血运而利,故而于方中又参以活血化瘀药。在阳气虚脱证型的治疗处方框架中参用养心阴药,一是为了养心阴以敛心阳;二是为了制约方中诸多助阳补气药的温燥之性伤及心阴。 vLdYHogXdE58UQAkt7kg520gV22lH6T2VOr86JN7myiMS7HcKNsY0xSSgh2HlxE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