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是由感冒病毒或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可分为一般性感冒和流行性感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季、春季多见,尤其多发于气温突变、寒暖失常之时。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寒发热,乏力,周身肌肉酸痛。有时体温可高达39~40℃,伴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咽痛,咳嗽,少数病人有鼻衄,食欲不振、恶心、便秘或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本病属于中医学中的“伤风”“感冒”范畴。其发病多为外感风寒、外感风热、外感暑湿、气虚及阴津不足等病因病机所致。在临床中,常选用发散风寒药、发散风热药、解暑药、补气药、养阴生津药等相关的中药予以治疗。
续表
发散风寒药+宣肺药±止咳药(化痰药)
发散风热药+宣肺药±清热解毒药±止咳药(化痰药)
解暑药+发散风热药±清热解毒药±止咳药(化痰药)
补气药+发散风寒药±宣肺药±止咳药(化痰药)
养阴生津药+发散风热药±宣肺药±清热解毒药±止咳药
高热+退热药
发热微恶风寒数日,汗出不畅,头胀痛,咳嗽,痰黏黄,咽喉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涕,舌边尖红,舌苔微黄,脉浮数。此为外感风热,郁卫束肺所致感冒风热证型。组方应主用发散风热药、宣肺药,佐以清热解毒药,轻遣止咳药(化痰药)。
金银花 12g,连翘 9g,桑叶 6g,菊花 12g,薄荷 9g,桔梗 9g,杏仁 9g,板蓝根12g,大青叶9g,枇杷叶6g,甘草6g。水煎服。
感冒病因主要与病毒感染,其次与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西医对感冒多采用抗病毒药物、抗生素和对症治疗等方法,可以减轻病情,缩短病程。预防治疗则接种感冒疫苗。中医治疗感冒,以往多注重辨证论治,现今辨病和辨证相结合防治感冒已成为近年来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方向。在治疗方面手段也更加完善,如针剂、袋泡剂、茶剂以及中药配合醋熏等,打破了单用煎剂、丸散剂的局面,加之新的药物不断发现,展示了中医药防治感冒的广阔前景。
发散风寒药首选药的选取,历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麻黄味辛性温,辛能发散,温能散寒,最擅长发散感冒在表之风寒。正如《本草正义》所说:“麻黄轻清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是为治感第一要药,虽曰解表,实为开肺,虽曰散寒,实为泄邪,风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温热亦无不赖之以宣通。”进而主张应以麻黄为发散风寒的首选药。另一种观点认为,由于近年来地球温室效应,气候逐渐变暖,今之渐暖之风寒非古时峻烈之风寒,所以如麻黄等发散风寒之峻药,不遇峻烈之风寒不宜首选之,“惟当冬令在表真有寒邪者,始为相宜”(《本草通玄》)。进而主张以防风、荆芥等平和的发散风寒药为首选之品,以免病轻药重,反易伤人。本篇遵依后者的选药理论,仍候高明裁议。
①主治风热证型,发散风热药常与宣肺药等组成临证处方的框架。②暑季感冒一般多湿与热合为患,故治疗暑湿证型应主用发散风热药与解暑药为方以治之。③感冒的风寒之邪不解,可以直入于里化热成为里热之证,但也有时风寒之邪先是郁而化为风热,然后再入里化热转为里热证候。在由风寒已化为风热的病理阶段,每常证转恶寒轻而发热重,口渴欲饮,舌边尖红,舌苔薄白微黄,脉浮数等风热征象,其时不应再继续使用发散风寒之药,而应改用发散风热药为主用药物组方施治。正如现代学者秦伯未所说:“审属风寒外束,肺气不宣,有郁而化热之势,即拟辛凉解表为主。”最后说明一点,根据《内经》“热者寒之”的理论,发散风热药应该用于感冒的风热证型。但近年来不加辨证地应用发散风热药的现象屡见不鲜,即见有感冒就主用金银花、连翘等发散风热药为方,不分风寒、风热证型,所以疗效常不理想,这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感冒误治的原因,应该予以纠正。
暑季感冒的暑湿证型应以解暑药为主用药物组方施治。由于解暑药善化湿浊,如果感冒的其他证型兼见有恶心呕吐、口中黏腻、胸闷泛恶等湿象体征,亦可在其辨证施治的处方中酌加藿香等解暑药,常能提高所用方剂的临床疗效。在日常临证中还发现,很多具有疫病性质的流行性感冒常兼夹湿浊秽毒之邪。《本草正义》认为藿香“芳香能助中州清气,胜湿辟秽,故为暑湿时令要药”。《药品化义》亦认为藿香“若岚瘴时疫用之,不使外邪内侵,有主持正气之力”。故而近年来预防或治疗流行性感冒的方剂中亦常参用藿香一药,这也是解暑药中藿香一药用于感冒的一个值得注意的应用途径。
风热与热毒相近,风热极易化生热毒,所以治疗含有风热邪气的风热、暑湿、阴虚3种证型,在病之初期即应于处方中轻遣以清热解毒药,意在阻断风热向热毒的发展,具有已病防变之意义。此乃清热解毒药的用途之一。治疗含有风寒邪气的风寒证型和气虚证型,若时日过长不愈,风寒之邪亦皆可入里化热而成热毒,临床表现出现发热较重、口渴欲饮、痰黄稠、咽喉红肿疼痛、舌质红、舌苔黄、脉数等是其重要指征,其时必须在其辨证施治的处方中参用清热解毒药。此乃清热解毒药的用途之二。因为具有疫病性质的流行性感冒伊始,就以热毒为主要的致病之邪,而且贯穿于整个病程,所以如金银花、板蓝根、贯众等清热解毒药应作为主用药物应用于治疗过程的始终。此乃清热解毒药的用途之三。
参芪补气之功皆著,故气虚感冒补气非参即芪。但感冒在补气的同时还要解表以散外感之邪,一般补气药多能使腠理闭塞,如果感冒用之常易导致腠理闭而留邪,即所谓“闭门留寇”,虽然气虚得以补益,感冒却难以得愈。考黄芪补气能闭腠理;人参补气而能宣,少有闭塞腠理之能。如《折肱漫录》一书认为:“黄芪之功不下人参,但性太绵密,能闭腠理,有邪者禁服,不如人参之补而能宣耳。”所以气虚感冒应用补气药应以人参为首选之药。鉴于以上原理,感冒之邪从表而入,闭塞腠理则能阻止邪从外入而发感冒。若意在感冒的预防,则黄芪的药理作用较之人参又更为适宜,这即是很多医家预防流行性感冒多首选黄芪而不用人参的原理所在。
养阴生津药主治阴虚证型,常与发散风热药等组成临证处方的框架。考一般养阴生津之品,性多滋腻,阴津亏虚之人感冒用之,虽能养其阴津,却转有恋邪之弊。玉竹甘寒质润,不但善于滋养阴津,而且具有养阴津而不恋邪的药理特点,用之以养阴虚感冒之人的阴津亏虚最为适宜。正如《本草便读》所说:“萎蕤,质润之品,培养肺脾之阴,是其所长,而搜风散热诸治,似非质润味甘之物可取效也。如风热风温之属虚者,亦可用之。考玉竹之性味、功用,与黄精相似,自能推想,以风温风热之证,最易伤阴,而养阴之药,又易碍邪,唯玉竹甘平滋润,虽补而不碍邪,故古人立方有取乎此也。”这也是本篇养阴生津药之所以首选玉竹的原理所在。但玉竹有一项药理特点要予以注意,即其虽然养阴津而不恋邪,却性缓力薄,难图急效。若治疗阴津亏虚较甚之人罹患感冒,阴津亏虚不能作汗达邪,则必须重剂养阴津以增汗源,使外邪随汗而解。所以遇有感冒阴津亏虚又汗少者,玉竹按常规剂量往往不易建功,可以较大剂量应用,始易见效,不必虑其恋邪也,一般可用至每次30g水煎服,效果良好。
风寒、风热两种证型的外感之邪皆是从表而入,肺主皮毛,皮毛闭塞,肺气失宣,所以治疗风寒证型的临证处方框架主用发散风寒药和宣肺药组成;治疗风热证型的临证处方框架主用发散风热药和宣肺药组成。风热常与热毒相兼,因此在风热证型的用方框架中又佐用了清热解毒药。暑湿必夹热,所以治疗暑湿证型的临证处方框架即由解暑药、发散风热药以及清热解毒药三者组成。气虚之体,常易感受风寒之邪,所以治疗气虚证型用补气药、发散风寒药与宣肺药组成临证用方的框架。阴虚之体,常易感受风热之邪,所以治疗阴虚证型用养阴生津药、发散风热药、宣肺药和清热解毒药组成临证用方的框架。咳嗽是以上各种证型的共有之症,故而在其各自的治疗处方框架中皆加用了止咳药(化痰药)。痰为津液失运凝聚而成,阴虚则津液亏耗,津液亏则痰少,这是唯独阴虚证型的用方框架没有佐以化痰药的原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