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人类心理健康的维护

迄今为止,中国在南极已经建立了多个考察观测点。一批志愿者奔赴南极在对人类这样一个极其罕见的环境进行科学考察。面对着许多复杂的生活与工作的问题,他(她)们经受了常人难以克服的障碍。然而在这些考察队员的所患疾病中,哪种疾病是最多的呢?不是感冒、冻伤、胃肠疾病,而是精神与心理的疾病与问题。如何在这样一个基本上 “与世隔绝”的状态生活?没有现代社会的人群、聚会、冲突,但是要经受孤独、寂寞、单调?在这样的环境下,人的心理健康如何来维护呢?

心理应激(stress)是一种人人都能体验到的情绪状态,它对我们的生活、工作以及身体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时而对我们有益,时而对我们有害。近半个世纪以来,心理社会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变得日益突出。在心理社会因素同疾病的联系中,心理应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因此,心理应激所表现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已成为医学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和心身医学的核心问题。本节将介绍心理应激的概念、所引起的心理与生理反应、心理应激同人的健康和疾病间的关系、心理应激的调节。

一、心理应激的概念

心理应激是个体 “觉察”到环境刺激对生理、心理和社会系统过重负担时的整体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或适应不良的。

(一)心理应激具有刺激物

来源十分广泛,包括躯体的、心理的、社会和文化的,构成了心理应激源。

(二)把心理应激看作是一种反应

认为心理应激是紧张性刺激物作用于人的结果,在心理应激状态下,人不仅产生生理反应,而且也发生心理或行为反应。塞里认为心理应激是一种机体对环境需求的反应,是机体固有的,具有保护性的和适应性功能的防卫反应,从而提出了包含三个反应阶段(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的一般适应综合征。

(三)心理应激是一种觉察到的威胁

心理应激发生于个体处在无法应对或调节的需求之时。它的发生并不伴随于特定的刺激或特定的反应,而是发生于个体察觉或估价一种有威胁的情景之时。这种估价来自对环境需求的情景以及个体处理这些需求的能力评价,由于个体对情景的察觉和估价存在差异,因此个体对应激性刺激——应激源(stressor)作出的反应也存在差异。

二、输入部分——心理应激源

心理应激源是指环境对个体提出的各种需求,经个体认知评价后可以引起心理及生理反应的刺激。可分为四类:

(一)躯体性应激源

指作用于人的躯体、直接产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各种理化和生物学刺激物。例如,高温、低温,辐射、电击、强烈的噪声、损伤、微生物和疾病等。这些刺激物在引起生理应激反应的同时,往往也引起人们心理对于躯体损伤的恐惧和焦虑。

(二)社会性应激源

指那些造成人生活风格上的变化、并要求对其适应和应对的社会生活情境和事件。改变生活风格的应激源从社会群体的角度有社会动荡、战争、灾荒、社会经济制度的重大变化等;从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变化有考试、就业、结婚或离婚、亲人患病残废等。近几年来的研究发现,不仅重大的生活变化,而且日常生活琐事也可以导致心理应激反应。例如,每天挤车上、下班,频繁接待生人,处理各种家庭事务等,都可归入社会性应激源。

(三)文化性应激源

指因语言、文字、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乃至民族性格等引起心理应激的刺激或情景。当一个人由一个民族聚居区(或一个国度、一种语言环境)迁移到另一个民族聚居区(或另一个国度、另一种语言环境)时,就会面临着生疏的文化环境挑战,就可能产生适应和应对的需要和心理应激反应。

(四)心理性应激源

包括人际关系的冲突,个体的强烈需求或不切实际的预测、凶事预感、工作压力、心理冲突和认知障碍等。

三、心理中介机制——对应激源的觉察与评价

人生中会遇到无数的心理社会性事件,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引起人的心理应激反应,有些事情引起某些人的心理应激反应,而同样的事情对另一些人来说却不会引起心理应激反应,因为只有那些对人有意义的刺激物才能引起心理应激反应,某种事物对一个人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事物的认知评价。一件事情不管它是否真正对我们有威胁,但只要我们 “认为”它是有威胁的,就可能引起我们的心理应激反应。

四、心理应激引起的心理反应

(一)情绪反应

心理应激状态下的主要情绪反应有焦虑、愤怒、恐惧和抑郁,这些情绪反应又称为“情绪应激”反应。

1.焦虑

是人对环境中一些即将来临的、可能会造成危险或灾祸的威胁需要作出重大努力进行适应时,主观上出现紧张和一种不愉快的期待。

焦虑是心理应激下最常见的反应。适度的焦虑可以提高人的警觉水平,促使人投入行动,以适当的方法应对应激源,从而对人适应环境是有益的。过度的焦虑则是有害的,因为它妨碍人准确地认识、分析和考察自己所面临的挑战与环境条件,从而难以作出符合理性的判断和决定。

2.恐惧与愤怒

恐惧和愤怒均属于人与其他动物共有的原始情绪,常具有较高的紧张性。

如果把焦虑看做是尚未接触应激源,危险或威胁尚较模糊时产生的情绪反应,那么恐惧便是一种认为自己已经处于危险之中并企图摆脱明确的特定危险的逃避情绪(虽然两者有时难以截然区分)。恐惧多发生于身体安全和个人价值与信念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对身体安全的威胁,多来自于躯体性刺激物,如躯体性疾病、动物和理化刺激物。对个人价值和信念的威胁多来自于社会性刺激物,如人际关系紧张、考试失败和不能晋升等。在这些情况下,一个人也可产生厌恶的情绪体验,伴随着回避或逃避行为和恶心呕吐等生理反应。

愤怒多出现于一个人在追求某一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障碍、受到挫折的情境。如果一个人认为这一目标是值得追求的,而障碍是不合理的、恶意的或有人故意设置的,便会产生愤怒、忿恨和敌意。这种情况在治疗受挫的病人中常常可以见到。

3.抑郁

包括一组消极低沉的情绪,如悲观、悲哀、失望、绝望和失助等。

悲观、悲哀常常是与 “丧失”有关的情绪反应,所失去的是当事人所重视或追求的东西。例如患病(失去健康)、衰老、丧亲、失业、不被重用、高考落榜和子女离家等。这类情绪反应的强度取决于当事人赋予所失去的事物的主观价值。失望意味着失去希望所向往的奖励,故也同丧失有关;绝望则是失望的进一步发展。

失助又称 “无助”,是一种类似于临床抑郁症的情绪状态,表现为消极被动、软弱、无所适从和无能为力。

上述焦虑、愤怒、恐惧和抑郁性情绪反应如果在人身上时间过长、强度过高,可以严重地损害人的认知功能,即在上述负性情绪的影响下,人观察和评价任何事情都是悲观的。同时破坏人的心理平衡,而心理平衡是准确感知、记忆和逻辑思维的前提。

(二)行为反应

心理应激会引起不适的心身症状,因此人们总是会采取一些行动来减轻或消除其影响,这就是适应和应对行为反应。可将这些行为反应分成两类:①针对自身的行为反应,②针对应激源的行为反应。

1.针对自身的行为反应

指通过改变自身以顺应环境的要求,包括远离心理应激源,或改变自身条件、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等。例如,心理应激下的人可能采取逃避或回避的方式来应对应激源的挑战。逃避是指已经接触到应激源后而采取的远离应激源的行动;回避是指事先已知应激源将会出现,在应激源到来之前而采取的避免同应激源遭遇的行动。例如,一个由于学习问题而受到教师和家长训斥的学生会逃学或离家出走。

在日常生活中,逃避和回避并非总能做到,何况这种行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人可能求助于烟、酒和某些药物。这些物质可以暂时缓和心理应激反应,但吸烟、饮酒过多对人体有害,许多药物有毒副作用,因此这也不是积极的应对方法。

针对自身的较积极的行为反应是服从新的安排,努力学习,使自己的能力,知识和经验足以应对应激源的挑战;或者改变自己的行动方式或路线,进行新的尝试。此外,从事文体活动、寻求社会支持和医生的帮助等,也属较积极的行为反应。

2.针对应激源的行为反应

指通过改变环境要求(即应激源)而不是改变自身的方式来处理心理应激,包括消除或减弱应激源的各种活动。例如将家搬到厂区附近,以消除长途乘车上下班这一工作应激的来源;直接解决紧张的家庭关系或夫妻分居问题,改变工作的过高要求等。

(三)自我防御反应

借助于自我防御机制对环境挑战、对自己或自己的应对效果做出新的解释,以减轻心理应激所引起的紧张和内心痛苦,称作自我防御反应。这是除了行为反应外,减轻心理应激的另一类常用的方法。

五、心理应激引起的生理反应

应激期间发生的生理反应,既是身体对应激的适应调整活动,又是在某些情况下导致疾病的生理基础。因此这些反应有助于身体对抗应激源所造成的变化、恢复内稳定:但如果它们过于剧烈、过于持久,便会损害人的适应能力,从而引起身心症状和机体对疾病的易感状态与疾病。

各种紧张性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持续足够的时间,都可既引起生理反应,又引起心理反应。这个结论有其神经解剖学基础。躯体性、社会性和文化性应激源作于人的感官所引起的神经冲动,通过感觉通路被传递到丘脑与网状结构,而后又继续传导到涉及特殊生理(运动、植物神经和内分泌)和心理(认知与情绪)功能调节的那些脑区,包括负责认知评价和运动的皮层区,主要负责自主神经和内分泌活动的下丘脑和主要负责情绪反应的边缘系统。

对应激的生理反应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在应激条件下,大脑皮质统一指挥和控制着人的各种活动;身体的生理反应主要是大脑通过自主神经系统、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和免疫系统进行调节的。这些生理反应又通过反馈机制影响着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使机体尽可能从心理应激所造成的紊乱中恢复过来。

1.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当机体遭受某些应激源的强烈侵袭时,这个系统的活动常有明显增强。心率、心肌收缩力、心排血量和血压增加;呼吸加深加快;每分钟通气量加大,脾脏缩小,皮肤与内脏血供减少,脑血流量增多;肝糖原加速分解转化为葡萄糖,使血糖升高;交感神经动员脂类,使血中游离脂肪酸增多;与此同时,凝血时间缩短,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升高,机体变得警觉、敏感。Cannon认为,这些生理反应似乎都是为动物做好准备,或者投入搏斗,或者从危险情境中逃脱。因为这些反应既为应对应激源提供了必要的能量,又可保护动物不致由于操作而过多流血。由此他又提出 “或战或逃反应”的概念。在急性应激时,人类也可产生 “应急反应”,但常常不伴有战争或逃跑(fight or flight)的行为反应。

一些研究发现,在应激状态下,不仅交感-肾上腺髓质轴活动增强,迷走-胰岛素系统也发生兴奋,只是后者的效应被掩盖而不易发现而已,前者兴奋导致血糖升高,而后者兴奋则促进血糖的利用;两者相互配合以适应和应对应激源的挑战。

在某些情况下,某些个体可出现副交感神经活动相对增强的情况,如心率减慢、心排血量和血压下降、血糖降低等,可导致眩晕和休克等。

2.下丘脑-腺垂体-靶腺系统

下丘脑肽能神经元分泌的神经肽调节着腺垂体的活动,而肽能神经元的活动又受到脑内神经递质和体液中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与多种代谢产物的调节和控制。腺垂体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内分泌腺,起着上连中枢神经系统、下接靶腺的桥梁作用。

肾上腺皮质是腺垂体的重要靶腺之一。在应激状态下,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活动增强。血内ACTH和皮质醇、尿中17-OHCS增多;肝糖异生过程加强,同时抑制葡萄糖的消耗,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有时盐皮质激素也增加,从而引起血容量增加。血管对儿茶酚胺变得敏感。研究表明,去肾上腺髓质动物可以应付应激而不出现严重后果;但缺乏肾上腺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时,应激反应减弱,严重时可发生生命危险。这说明在心理应激反应中,ACTH和糖皮质激素起更重要的作用。

塞里用 “全身适应综合征”(GAS)来概括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激活所引起的生理变化。他将GAS分成三个阶段,①警戒反应,②抵抗,③衰竭阶段。他描述了每个阶段的生理反应特点,认为进入衰竭阶段的人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病感和疾病状态,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在心理应激状态下分解代谢激素,如皮质激素、髓质激素、甲状腺素和生长激素,分泌增多;而合成代谢类激素(如胰岛素和睾丸素)分泌下降。在恢复阶段,则发生相反的变化;合成代谢激素分泌增多,分解代谢减少。他认为,这些生理变化对机体适应环境有意义:应激期间的变化为机体对付应激源提供了燃料,恢复阶段的变化可帮助机体从应激所造成的消耗中恢复过来。

3.免疫系统

长期严重的心理应激可造成内环境的严重紊乱;从而可导致胸腺和淋巴组织退化或萎缩,抗体反应抑制,巨噬细胞活动能力下降,嗜酸细胞减少,以及阻断中性白细胞向炎症部位移动等一系列变化。从而可造成免疫功能抑制,降低身体对抗感染、变态反应和自体免疫能力。

心理神经免疫学的研究表明,大脑作为环境同免疫系统间的协调者,在调节机体对各种应激源的免疫防御中起重要作用。一些研究已证实,脑同免疫系统间有解剖和神经体液联系,包括α和β肾上腺素能、胆碱能和淋巴细胞上的受体,以及自主神经系统对胸腺和淋巴组织的支配。这些联系为心理刺激影响免疫系统提供基础。心理因素不仅影响动物的胸腺大小,而且影响对抗原的细胞免疫反应,甚至影响移植物肿瘤的生长速度。调查发现,天然杀伤细胞活性(NKCA)同一个人近一年来所遭遇到的生活事件、精神状态有密切联系。

适度的心理应激对人的健康和功能活动有促进作用,使人产生良好的适应结果,长期的超强度的应激则使人难以适应,最终损害人的健康。

不同个体有不同类型强度的生理应激反应。一个人的生理反应的类型与强度取决于:①应激源的性质与特点;②他本人的身体特点,包括遗传素质、身体健康状况、身体器官的脆弱性、年龄和性别等;③情绪反应的性质、强度及影响情绪反应的心理因素,如人格、信念、对应激源的认识评价,以往的应对经验、应对能力、应对方式、行为类型和自我防御等;④环境因素,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由于不同个体这些方面不尽相同,所以即使对同一应激源,不同个体的生理反应也往往有所不同。

有些人在遭到各种应激侵袭时,虽然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但其生理反应却往往只涉及某一特定的内脏器官。例如,无论面对何种紧张性刺激,有的人都倾向于表现出消化系症状(腹痛、腹泻和呕吐),另一些人则可能仅出现心血管反应。这些人可分别称为 “胃肠反应者”和 “心血管反应者”。在这些特殊反应者中,有的人对各种刺激都倾向产生心血管功能增强的生理反应(如心率、心肌收缩力、心排血量和血压增加)。而另一些心血管反应者则多产生 “血管迷走反应”。不同个体有不同或独特的生理反应形式,这有助于专业解释:为什么在同一应激因素影响下,不同的人患不同的疾病?这些独特的生理反应形式可能出自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

心理应激同人的健康有密切联系。心理应激对健康的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

六、心理应激对健康的积极影响

适度的心理应激对人的健康和功能活动有促进作用,这类应激被称为 “良性应激”。心理应激对健康的积极影响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

1.适度的心理应激是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人的成长和发展涉及人的身、心和社会功能的成长和发展,遗传和环境是影响成长和发展的两大重要方面,人从小到大经历的各种心理应激在这里可看作是一种环境因素。

心理学家的许多研究表明,幼年期的适度心理应激可以导致明显的发展变化;早年的心理应激经历可以提高个体在后来生活中的应对和适应能力,从而能更好地耐受各种紧张性刺激物和致病因子的侵袭。日常观察也告诉我们,那些小时候受过 “过分保护”的孩子,待他们脱离家庭走上社会后,往往容易发生适应问题,在遭遇到长期或剧烈的心理应激后可能出现中断学业、工作或患病等严重后果。

2.适度的心理应激是维持人正常心理和生理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人离不开刺激,适当的刺激和心理应激有助于维持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关于感觉剥夺和单调状态的许多实验研究证实,缺乏适当的环境刺激会损害人的身心功能,包括造成脑电图的不良改变、错觉、幻觉和智力功能障碍。

工业心理学中有许多关于流水线工作的研究。工人们在流水线上从事比较单调的、缺少变化和挑战性的工作,很容易进入疲劳状态,注意力不能集中,情绪不稳定、易激动和厌烦。在这种情况下,工作效率下降,事故和缺勤率增加。一旦增加工作和环境的刺激性和挑战性,就可以改善工作人员的身心功能,提高工效。心理应激可以消除厌烦情绪,激励人们投入行动,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正因为如此,人们主张学习和工作要有点 “精神压力”、有点 “紧迫感”。考试、评比、检查和比赛等,是引起适度心理应激以促进工作和学习的常用手段。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总会碰到各种矛盾,遭受各种应激源的侵袭。解决矛盾、应对挑战既能引起我们紧张、劳累、苦恼和痛苦,又可为我们带来成功的喜悦、轻松和欢乐。没有紧张,就无所谓松弛,没有痛苦就难以品味幸福。如果某一阶段里生活缺少变化,人们就会主动地寻求紧张性刺激。例如参加各种充满紧张性的比赛,从事某些冒险活动,或通过看小说、电影和电视获得 “替代性的”冒险体验。

七、心理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

长期的、超过人适应应对能力的心理应激会损害人的健康。心理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①心理应激引起的心理和生理反应可以以症状和体征的形式见之于临床,成为人们身体不适、虚弱和精神痛苦的根源和就医寻求帮助的原因;②心理应激可以加重已有的精神和躯体疾病,或使这些疾病复发;③心理应激可以造成对疾病的易感状态,并在其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导致新的精神和躯体疾病。

(一)心理应激下的人的临床表现

1.急性应激(acute stress)的临床表现

处于急性心理应激状态的人,常有较强烈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由此而形成了三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表4-3)。这些综合征具有同某些器质性疾病类似的症状和体征,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冠心病、低血糖和肾上腺髓质瘤(嗜铬细胞瘤)等。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应熟悉这些综合征,以免作出错误的诊断,或由于不能为这些症状和体征找到身体器官受损的依据而感到迷惑不解。

急性焦虑反应是急性心理应激下的人最多见的综合征,其应激源常常难以清楚地加以识别。病人担心会出现严重后果,怀疑自己患了重病,这又会引起继发生情绪反应;从而可形成恶生循环,导致惊恐状态。对于这样的病人,医生要尽可能帮助他们消除疑虑并提供情绪支持;必要时也要给予镇静药物,以便使他们尽快地安定下来。

血管迷走反应多见于突发性事件(如事故、伤害)、剧烈疼痛和严重的情绪紊乱之后,有时可导致意识丧失。许多症状和体征同心排血量的急剧下降、血压降低和脑血流减少有直接关系。

表4-3 急性心理应激的临床综合征

过度换气综合征也可引起眩晕和昏厥,由于过度通气造成CO2的丢失,导致呼吸性碱中毒:PCO2的急剧下降又会造成脑动脉收缩和脑血流量的减少:同时碱中毒增加了氧合血红蛋白,这又会降低组织(包括脑)的氧合作用。如果碱中毒严重,也会造成血钙降低,从而产生手足抽搐的症状和体征,此外在过度换气期间可以出现类似心脏病的心电图改变和胸痛症状,可导致医生作出心脏病的错误诊断。

2.慢性应激(chronic stress)

的临床表现 慢性心理应激下的人也可出现上述的症状和体征,但一般不像急性心理应激那么强烈。慢性心理应激下的人常常感到疲劳、头痛、失眠、消瘦,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和体征。为此,他们可能四处奔走寻医求药,怀疑自己患了难以诊治的疾病。

慢性心理应激的典型综合征是 “神经血管性虚弱”。病人感到呼吸困难、易疲劳、心悸和胸痛。胸痛常局限于心尖区。也常出现焦虑的情绪反应和交感-肾上腺髓质轴活动增强的征象,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脉压加宽和心脏收缩期杂音等心血管功能活动加强的体征。

此外,慢性性心理应激下的人也可以出现紧张性头痛、背痛、腹泻、便秘等症状。

(二)心理应激对已有疾病的影响

大量的研究和临床观察已经证实,心理应激下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特别是较强烈的应激反应,可加重一个人已有的疾病,或造成复发。例如,一个高血压病人由于家庭纠纷之事使病情加重,一位冠心病病人看紧张的足球比赛后发生心肌梗死,病情已得到控制的哮喘儿童在母亲离开后哮喘发作。对于已有的精神疾病,心理应激也有类似的影响,导致精神疾病的复发。

(三)心理应激同其他因素一起引起新的疾病

心理应激是心理社会因素损害人的健康的一条重要途径。心理应激引起内环境紊乱,引起过度的心理和生理反应,从而使人处于对各种疾病的脆弱易感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其他致病因素的侵袭或个体有不良遗传素质因素,就很可能发生新的疾病。至于患哪种疾病,主要取决于其他致病因素的性质和遗传素质(即哪个身体器官脆弱易损),心理应激主要是作为一种非特异的致病因素而起作用的。

我们可以将人类的躯体性疾病分成两大类:心身疾病和非心身疾病。在心身疾病中,心理应激是一种重要的致病因素;但它不是唯一的致病因素,而只是最终导致疾病的一系列环节之一。心理应激所引起的心理生理反应必须借助于脆弱的身体器官方能产生致病作用。

在非心身疾病中,心理应激可以作为一种促发或诱发因素而在疾病的发生中起辅助作用。以结核病为例,直接的病原微生物是生物性的,结核杆菌感染是结核病的直接原因和必要条件;没有结核杆菌感染,就不会发生结核病。然而采用皮肤试验和X光检查所作的结核病调查表明,虽然许多人受到过结核杆菌的侵袭,但只有少数人有临床结核病。这说明结核杆菌感染虽然是结核病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除了结核杆菌感染外,结核病的发生还须具备其他条件。心理应激可以降低人体对结核某些菌的抵抗力,从而促使人发病。

在精神疾病中,心理应激起更为重要的作用。心理应激不仅可以成为许多精神疾病的病因因素,而且常常会影响精神症状的组成。

八、心理应激的调节与应对

人的心理应激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影响,调整这些影响因素就会对心理应激状态产生调节作用,具体的方法有很多。

(一)消除、逃避与回避应激源

心理应激的发生,来源于各种应激源。如果消除了应激源,则意味着应激不再发生,人们所面对的环境则会有巨大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也就随之发生改变。逃避、回避也是起到相同的作用。这对于人们战胜应激,是最为有效的一个途径。如2003年的 “非典”,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巨大。但是,随着非典的消失,世界变得安静了,恐惧与不安也随之减弱。消灭人类的传染病源头,是降低对人类精神与躯体威胁的重要环节之一。

(二)调整对刺激事件的认识态度

人要想回避所有心理社会刺激因素是不可能的,人要想永远轻松、没有任何紧张情绪陪伴的生活也是不现实的。在外界刺激因素面前,采取一个科学的认识态度,有助于缓解人的紧张程度,使应激水平保持在一个适度水平。某著名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扰乱人精神的,与其说是事件,不如说是人对事件的判断”。GLASS和SINGER等人的一个研究显示:让两组人接受完全相同的噪声侵袭,告诉第一组人可以通过房间里的电钮关掉噪声,但劝告他们尽量不要关掉,对第二组人则没有提供任何关闭噪声的电钮和指导。结果是在相同的时间范围内,第一组没有一个人按电钮关闭噪声,但第二组应激反应强度显著高于第一组。这说明,在刺激事件面前,如果一个人对事件具有这样一个态度,即相信事件是可控的,可预测的,也同样可减轻心理应激。当人们感到外界刺激越不可预测越不可控制时,越容易感到心理紧张。许多事情本身是中性的,它之所以引起心理应激,仅仅是由于人们对它作出的错误估计和判断。另一方面,一个本来属于消极性质的事件,却可由于一个人对它作出积极的评价而不引起心理应激。

因此,降低对某些目标的期望值,往往也会达到一个非常好的应对效果。例如,高考生面临高考,抱着非考上某个学校的态度与期望,往往事与愿违;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往往取得更好的成绩。高考状元,大多数并未有第一名的期望,而是考后感觉良好,意外之中发现了自己成为状元。

(三)培养良好的人格

一个一向乐观、性格豪爽的人即使遭到比较严重的生活事件,也不会把问题看得过于严重。应当把自己的健康、生活和事业当作是在自己的控制之下,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对解决问题的期望值要适中,即不要过分高于实际效果,也不要过分低于实际效果。过分高于实际效果,在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容易使人产生过度紧张,导致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而一旦结果是失败,更使人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而个人期望值过分低于实际效果,则容易使人缺乏奋进的动机,同样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四)利用社会支持

一个人赖以生活的心理或社会环境,既是心理应激的来源,又可以为他摆脱心理应激的影响提供社会支持。当一个人由于心理应激而陷入困境时,社会支持可以帮助他改善情绪,找出解决问题的出路,重新面对现实,帮助他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所谓社会支持,主要指来自于家庭、亲友和社会各方面(同事、组织、团体和社区等)的人给予的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

(五)适当利用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核心成分之一。他将防御机制视为逃避焦虑及其他负性情绪的一种方法。个体在心理应激情景下并非有意识地去 “选择”其中某种防御机制,而是在心理应激情景下不允许采用比较直接的应对方法时,潜意识地自动运用防御机制。例如:

否认,是对无法接受的、可能会引起心理冲突或恐惧焦虑的事情加以否定,以此来“阻挡”心理痛苦的发生。有些癌症病人就经常运用这种机制。

合理化,是对某种过错或缺陷作出表面上很合理的解释,以消除内心的焦虑。这是一种无意识的、情感上的回避过程。

防御机制在心理应激初期的使用,可以减轻心身反应,保持暂时的心态平衡,但长期使用,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紧张。

(六)学会放松技术

人处于放松状态,骨骼肌松弛,自主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均处于低活动水平,有效的放松训练,对于降低心理应激水平是有效的。

放松训练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对照放松法、腹式呼吸法等。

(七)适当用药

当人们难以渡过难关时,寻求医生的帮助,开一些有助于情绪改善的药物和各种医学的处理,往往是有效地应对应激的一个方法。安定类的药物对于改善焦虑是有效的。如果发生抑郁,则要使用抗抑郁的药物,种类繁多,效果也都不错。

(八)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心理医生是经过训练的帮助人们摆脱心理困境的医生。当人们面临精神与心理的痛苦,难以自拔,则此时需要心理医生的直接帮助。我国目前有越来越多的训练良好的心理医生可以提供此种服务。应该相信他(她)们,这是取得战胜应激的最后也是最为有效的办法。

九、情绪心理健康的保持

怎样来保持情绪的心理健康呢?关于这个问题的著作很多,也有很多技巧,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实用的方法。

什么是情绪?情绪就是一个人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也就是说,今天听某个讲座能满足我的需要,我感到高兴;又或者,今天这个讲座讲得乱七八糟,没有一点内容,我不高兴。这两种态度就是情绪。又比如,今天的气温很适宜,我觉得很舒服;又或者今天很燥热,我就觉得不舒服。这也是情绪,是一种体验。

情绪和外界是相关的,客观的外界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状态,而且人们会把情绪表现出来,尤其是通过面部表现出来。

影响一个人情绪的重要因素有三个。第一是生理状态,换句话说,我的身体舒服不舒服,会通过我的情绪表达出来。第二是外部环境,空气、住房、交通好不好,对人的情绪有很大影响。第三是人的认知,所谓人的认知就是他能不能对周围的事情有一个良好的判断和认识,这些也会影响到人的情绪。

情绪和健康有什么关系呢?可以总结为两句话:不良的情绪是造成疾病的原因之一,良好的情绪是一个人健康的基础。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动物实验来理解这两句话。有人找来了两只同窝生的羊羔,把这两只羊羔放在两个不同的地方,给它们相同的养料、水分、阳光,但是有一个条件不同,就是在某只羊羔的窝旁边拴了一只狼。窝边没有拴狼的羊羔会健康地成长起来,而窝边拴了狼的羊羔会处于惊恐状态,不思饮食而死掉。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情绪。动物的情绪造成了它的死亡。所以情绪和健康的关系非常密切,对于人和动物都一样。

这个例子告我们,特别是家长们,不要做孩子身边的那只 “狼”,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提过高的要求,否则会揠苗助长,适得其反。有的家长说,“孩子一定要成为钢琴家”,那么多人学钢琴,为什么他一定要成为钢琴家?所以,我们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让孩子感到恐惧和害怕。家庭的温馨、和睦、自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前提。

如何保持良好的情绪呢?首先,要学会点幽默。幽默可以大大地改善尴尬的处境。毛主席在晚年的时候眼睛视力下降,看不清书,就要请人来读书。一位给毛主席读过书的历史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她第一次见毛主席时十分紧张,因为全国人民都非常崇敬毛主席。那天,毛主席刚洗完澡,穿着一件睡衣就出来了。毛主席见到这位历史老师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你看,我像不像个和尚?”当时,这个老师一下子就笑了。这么伟大的领袖说了这么一句普通的话。所以,幽默能化解一个人的紧张情绪,对调整一个人的情绪非常重要。

其次,增加正性生活的体验。什么是正性生活的体验?举个例子,你要经常想自己的过去还是不错的,从小学、中学、大学到现在做了公务员;从科长、处长现在做了局长;原来挣很少的钱,现在收入提高了,觉得自己的一生很有成就感。实际上,经常想想自己奋斗中的成功经历,就会感到非常欣慰的。

再次,适当的疏泄。就是适当地把一些不良情绪疏泄出来,找人聊天,找人谈谈。现在一些心理咨询室甚至准备了拳击设备、可以摔打的东西,人们可以进去发泄。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调整情绪的方法。

最后,要多看看事物的积极面。很多人小时候都学过塞翁失马的故事。一个老先生家里面只有一匹马,但这匹马还丢了,过了些天,这匹家马把外面20多匹野马引了回来,他又发财了。但后来,他的孩子学骑马把腿摔断了,大家说,你又倒霉了。没想到后来战争爆发了,别人家的孩子被抓去当了壮丁,在战场上战死了,他家的孩子却因为腿摔断了,没有上战场而保留了性命。这个故事还可以讲下去,但是,这里说明了一个道理:事物总是处在不断转化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也都处在矛盾转化中。一个人目前面临的挫折可能就是下一步成功的基础。

所以,我们常常说,心态决定成功,这是一个非常有哲理的名言。

(胡佩诚) UzsDTUDAw9x98sT0RiICvn8pHYdbv9KRXh9DOg1v3Ctlzs02wSe8F7f/4ZyyzCn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