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这门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方法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防、康复与护理中的作用的科学。由于交叉学科具有传统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它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结合起来,或者说,它在两门学科的基础上,运用原若干个学科的发展的手段或技术,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找到新的生长点。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医学心理学的发展速度会非常快。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猜测,医学心理学正在一个高起点上迅速地发展完善。从事该门学科的人员也在不断壮大。该学科已成为医学与心理学的一个新的结合点,国际与国内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许多从事交叉学科的人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在美国的NIH、中国的科学院,都有这样的学者,他们的工作有重大发现。
医学是研究人的生命活动的本质、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如何正确地诊断和防治疾病、保持健康和提高健康水平的科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与行为现象或者大脑运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现在已发展为40多个分支。其中许多分支有着极强的发展势头,如运动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一位认知心理学家,提出了解决世界经济难题的观点,从而获得世界关注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医学与心理学之间的一个重要相同之处是,它们都以人作为主要的研究与服务对象。从传统上看,医学研究偏重于人的生理方面,而心理学研究偏重于人的精神方面。然而,人的生理活动同心理活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一点是医学与心理学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基础。这也是为什么医学的考试中,要考察其心理的素质;心理学的研究中,要以医学的许多重要的规律作为研究的基础。
现代心理科学的诞生,或者说心理学从以思辨为主的哲学方向中分离出来,一般认为是以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undt W.,1832~1920)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这一实验室的建立是在当时许多临床医学和生理学家所作的关于感知觉的生理学研究的基础上取得的。实验室的建立,作为一门学科建立的标志,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它是科学研究的开端。
100年后,1979年,北京大学医学部,当时的北京医学院建立了我国的第一个医学心理学教研室,由伍正谊教授领衔,开创了我国医学心理学现代的历史。
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是指一定时期内人们对疾病和健康的总体认识,并成为医学发展的指导思想。也可以说是哲学观在医学上的反映。
人类对健康需求的不断变化与提高,使得医学模式不断发展和完善,其终极目标是运用医学模式思想,不断充实、发展、深化和完善医学理论与实践,满足人类对健康的追求。医学模式的发展,一般人们认为,人为地划分,可能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大约在1万年以前的原始社会。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科学技术思想尚未确立,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理解是超自然的,相信 “万物有灵”,认为人类的生命和健康由上帝、神灵主宰,疾病和灾祸是天谴神罚。因此,当时治疗疾病的方法是祈求神灵和巫医、巫术,看病的这些人们被称为 “巫婆”或 “神汉”。这种模式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虽然已经失去存在的意义。但在我国一些偏远地区和某些文化群体中还可见到它的遗迹。目前,有些学者正在对这一模式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有些学者认为是 “民俗治疗”。如在有些祠庙里,收受了某些精神病患者,采用了民俗治疗,居然还能取得一定的疗效,这些精神病人可以从事管乐演奏或武术表演。人们正在探讨其中的奥秘。
公元前3000年前后开始出现。例如,我国中医学就是在其阶段发展起来的。有一些中医著作中提出 “天人合一”、 “天人相应”的观点,正是这一模式的反映。我国的第一本医书 “黄帝内经”,讲述了大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观点。阴阳五行的中医理论观点,也都是这一医学模式的必然产物。在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指出 “治病先治人”、“一是语言,二是药物”的治疗观,也正是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的观点。这些观点至今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毕竟是朴素的唯物论,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在有些发达国家,还保留着一种传统的医学治疗方法,称为 “同种治疗”,该方法的原理也是以自然物质作为其治疗疾病的主要药物,有一些方法也是十分朴素的,可以认为,这类方法也是在此医学模式下的一种产物。
14世纪以来,随着工业革命运动高潮和实验科学的兴起,笛卡儿(Descartes R.)等人的 《动物是机器》等文章把人体看成一台机器,把血液循环看成由心脏、动静脉组成的机构系统,把肺看成鼓风机,把胃当成研磨机。医病就是维修机器,保持健康就是保养机器。医生在此时的工作地位还不十分高,与维护机器一样在维护人体的这台机器,看病的手段与方法均不太先进。机械论医学模式的观点,忽视了人体生命力的复杂生物性,更忽视了人的复杂心理和社会性。但是,其观点对于医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从15世纪文艺复兴以后,西方医学开始摆脱宗教的禁锢,哈维(Harvey)等人提出的血液循环学说,把医学推向了一个新的时期,这就是以生物躯体为中心的医学整体观的时期。人们已经采用杀菌灭虫、预防接种和抗菌药物等手段,取得了人类第一次卫生革命的胜利,也使的医生的地位在许多国家有了迅速的提高。医生的职业在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处在非常高的位置,也是因为治疗的手段有了快速的发展。但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特别是感染性疾病的发病发生了重大的改变,逐渐暴露了生物医学的片面性,即忽略了人体具有整体性和社会性的特点。
随着经济生活的改善,医学科学的发展和防治手段的进步与提高,使许多国家的民众在疾病谱和死亡谱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的不良生活方式、行为、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成为健康的主要危害因素。1977年美国医生恩格尔(Engle G.L.)在学术界十分重视的美国 《科学》杂志上著文 《需要新的医学模式》,批评了生物医学模式的 “还原论”和 “心身二元论”,并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这就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这一模式的观点认为,对于疾病和健康问题来说,无论是致病、治病、预防及康复,都应将人视为一个整体,充分考虑到病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特点,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交互作用,而不能机械地将它们分割开。这一观点的改变,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医学时代。20世纪90年代,中国有些专家学者又提出了 “整体医学模式” (holistic medical model),这是对新的医学发展更为新颖的观点。
医学心理学正是适应了这一新的医学模式观点的转变,在医学与心理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医学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工作,必将更加有力地推动医学科学的进步。
医学心理学作为医学科学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阐明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作用和机制,寻求人类战胜疾病、保持健康的心理途径,为整个医疗卫生事业提出心身相关的辩证观点和科学方法,同时提供了恰当的临床技艺和合理的养生保健措施。目前,医学心理学已作为我国医师资格考试中的一门必修课。也足以说明了医学心理学已对我国的医学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学心理学需要对医学和心理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医学心理学研究的内容表现为:对人的心理活动的过程、个性性格特点和生理心理的基本规律的研究;同时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解答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护理和预防工作中的作用。在临床上,不仅要对精神疾患的心理障碍现象进行研究,而且还要对人体各种躯体疾病的心理问题进行探讨。具体的研究内容为:
这里涉及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的实质,人的感知觉现象,人的学习与记忆的规律,人的想象、情感、人格的理论与规律的研究和探讨。
这里要研究医学中的精神病理现象,心理健康的概念与基本问题包括心理健康的识别、现状与维护,人的一生发展中可能会遇到的心理发展与健康的问题。
在人类的疾病谱中,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为躯体疾病,二为心身疾病,三为精神疾病。在后两类疾病中,心理社会因素不仅是致病或诱发因素,也可以表现在疾病的症状上。在第一类疾病中,心理社会因素虽然不是直接的原因,但在患病后不同的心理状态也影响着疾病的进展,有的还产生明显的心理障碍。
心理评估是医学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使医学心理学变得可操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要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搞清生物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在病人身上的相互影响以及心理障碍的类型,明确心理治疗与护理的效果及预后,这些均离不开心理评估手段的应用。
心理治疗是医学心理学研究的核心与精华。随着医学心理学的发展,逐步建立一套改变认知活动与情绪障碍的方法,并且作为一门独立和专门的技术应用于临床各科工作中。
研究病人在被护理过程中的特点,才能实施最佳的心理护理。恰当而又熟练的沟通技术可以很快使护患之间关系融洽;巧妙的积极的暗示可使病人身体和心情进入积极状态;热情的鼓励可以鼓舞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斗志。这种心理护理不仅是一门复杂的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我国医学心理学工作者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和科学研究,并引进最新自然科学的思想和概念,已经对人在健康和疾病的若干关系问题上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概括起来,大致有六个基本观点:
一个完整的个体应包括心、身两个部分,两者相互影响。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心、身是作为一个整体作出反应的。因此,在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中,心身或者说精神与躯体是相辅相成的。至于现在有的学者提出是否在心身之外还有 “灵”的存在,目前对于这个问题的观点,还有很大的争议。
一个完整的个体不仅是生物的人,而且是社会的人。他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之内,生活在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网中,即人生活在一个多层次多等级的系统中。各层次之间既有纵向的相互作用,又有横向的相互影响。因此,在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中,不能忽视社会对个体的影响。社会对于人的健康作用已越来越多地受到当代许多工作和研究领域的关注。
心理社会因素能否影响健康或导致疾病,不完全取决于该因素的性质和意义,还取决于个体对外界刺激怎样认知和评价,有时后者占主导地位。也就是说,在相当程度上,认知评价决定了是否发生疾病以及可能的预后。人往往难以改变周围的环境以及自身的生理状况,但是可以从自身的认识入手,改变认知,重新评价。这是医学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心理治疗界非常关注的一个新的发展角度。
个体在成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对外界事物形成了一个特定的反应模式,构成了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这些模式和特点使个体在与周围的人和事的交往中,保持着动态平衡。其中心理的主动适应和调节是使个体行为与外界保持相对和谐一致的主要因素,是个体保持健康和抵御疾病的重要力量。心理治疗实际就是运用这个观点来进行工作的,也是把心理治疗区别于医学治疗的重要思想与理论基础。
情绪与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良好的情绪是健康的基础,不良的情绪是疾病的原因。有许多疾病的发病过程,人的情绪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心身疾病的不断发现与疾病原因的探讨,越来越对情绪的作用给予了关注。因此,在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中,人的情绪变化因素,是疾病发生、发展与预后状态不可忽视的因素。
面对同样的应激状态,有的人得病,难以适应,有的人则 “游刃有余”,很快渡过 “难关”,这之中与个性特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许多疾病的发病,现在的研究也发现与个体的人格与行为特点是有关的。如:A型行为特征与冠心病,C型行为特征与癌症均发现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于个性的研究,使医学心理学更具特色。
上述六个观点贯穿于医学心理学各个领域,指导医学心理学各个方面的工作和研究。因此,把握这些观点,对我们进一步地研究和思考问题,均具有引领性的作用,也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基础。
医学心理学的诞生是心理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要研究医学心理学的历史,还要从心理学的发展来全面审视。德国心理学家艾浩斯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心理学有一个长远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言外之意是在说,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中国是世界心理学最早的发源地之一。许多古代思想学家有关哲学、伦理、教育、医学、文明、军事等问题的论述中,都包含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其中比较有影响的观点有:
(1)人贵论:
认为万物以人为贵,也就是 “人为万物之灵”、 “人定胜天”等观点。在我国历史上的许多领袖也十分强调 “人多、热气高、干劲大”,人是第一个宝贵的因素,这也成为当代我国社会强调 “以人为本”的基础观点。
(2)形神论:
即心身论,是说明心理与生理学关系的理论。荀子提出了 “形具而神生”(《天论》)的唯物心理观。该理论强调了心身统一的观点,这也是当代医学心理学所提出的重要基础观点。
(3)性习论:
是说明人性、个性与习染等问题的理论。孔子所说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篇》),意思是每个人 “先天”的素质(秉性)是差不多的,但是由于 “后天”环境、教育的习染作用而使个性心理差别很大。
(4)知行论:
是着重说明认知与行为关系的理论。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中,曾有过长期争论,“是知先行后,还是行先知后?”。随着争论的不断深入,问题也逐步明确,清初的王夫之提出 “知行相资以互用”,比较接近辩证法。
(5)情欲论:
是关于情感和欲望、需要的理论。我国古代关于情的基本形式有不少说法,常见的有七情说,即 “喜、怒、忧、思、悲、恐、惊”;还有四情说、六情说。古代王夫之把人的欲望分为 “声色、货利、权势、高功”四种。
此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还有许多心理实验与测验的萌芽,如明朝李时珍提出的“脑为元神之府”;清初刘智提出的 “大脑功能定位”;清朝的王清任在解剖生理的基础上提出 “脑髓说”,该学说提出的锥体束交叉的发现比西方早了几十年。南朝的刘勰设计了一个注意分配的实验,即让同时完成左手画方,右手画圆的任务,证实了 “心不两用”,则手不并用。我国非文字智力测验,如七巧板、九连环,比世界多国的智力测验都要早。
欧洲16世纪以前没有 “心理学”这个名词。梅兰克森(1679~1754)在一次讲演中首先使用 “心理学”这个名词,沃尔夫使这个名词流行于世。中国古代文献中出现心理一词,应首推陶渊明(365年~427年)的诗:“养色含精气,粲然有心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中外心理学思想史中, “心理”一词的使用,可能中国要早于西方近千年。
古代巴比伦阿尔克美恩(Alcmaeon,公元前500年),据说是西方第一个从事解剖动物的人,他曾提出 “人体是小宇宙”的观点。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约公元前460年~公元前370年)总结前人的医学成就,长于外科手术,并且善于诊断和治疗,被称为西方医学之父。他在 《论人的本性》等书中提出了 “脑是心理的器官”、“人体含四液”之说。中国的第一部医学著作—— 《黄帝内经》,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心理学思想。早在公元前5世纪,孔丘等先秦诸子已有关于性善恶之争论、性与习染的关系的论述。以致心理学史家墨菲(Murphy)认为 “世界心理学的第一故乡是中国”。
欧洲文艺复兴后,在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了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哲学。如法国哲学家笛卡儿等,均将人的感觉、意识、本能等问题作为哲学上的主要概念去讨论,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德国哲学教授洛采(Lotze)于1852年出版了第一本医学心理学的著作。但在当时,心理学并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17世纪至19世纪中叶,西欧的心理学主要有两条思想线索:一条是英法两国的经验论,其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哈特莱;另一条是德国唯理论的心理思想,莱布尼菲和黑格尔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
从19世纪30年代以来,奠定心理学、生理学及心理物理学基础的重要事件有:贝尔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差异论;缪勒的感官神经特殊能力学说;赫尔姆赫茨的视觉三色说和听觉共鸣说。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创办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真正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此之后,大批的哲学、生理学、医学、教育学家,按照各自的理论对心理现象进行研究,最终形成了20世纪初百家争鸣、学派林立的局面。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学派是:
构造主义心理学是19世纪末叶产生于德国而发展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德国的冯特是其创始人。冯特认为心理现象可以分为不同性质的元素,一种是感觉,另一种是情感;心理过程与大脑的生理过程是两个独立的系统。这种观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在当时人们对于科学的心理现象的研究还是不十分清晰的时代,也是难能可贵的一种观点。
功能主义心理学是19世纪9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先驱是詹姆士(James)。他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活动,反对构造主义的观点,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这个观点可以解释许多心理学的现象,是一个重要的进步与发展。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1913年产生于美国的一个学派。它的创始人华生(Watson)提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应是意识,而应是人和动物的行为或对现实的顺应。他把S(刺激)-R(反应)作为解释行为的公式。其强调环境的重要,虽然有些偏颇,但是由于行为主义而诞生的行为治疗为心理学特别是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极其重要的基础。
完形心理学是1912年产生于德国的一个学派。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韦特墨(Wertheimer)。他反对构造主义和行为主义,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他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该观点逐步形成了完形心理治疗,而且这种治疗的应用是当前心理治疗中的一种极其重要而且具有重要影响的方法。
精神分析产生于1900年,创始人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他主张把无意识作为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主要对象,并提出人格结构的理论、人的 “性欲”理论等。该方法的诞生标志着心理治疗这一方向的确立。精神分析治疗是目前世界上发展较为完备的一种方法,有着其特有的培训与认证体系。在各国的心理治疗方法中,该方法已是较为公认的一个学说。弗洛伊德也成为19世纪犹太人三大科学家之一,与爱因斯坦、马克思齐名。
皮亚杰(Piaget)是当代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致力于儿童思维发展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后,提出了一系列认识发展的理论。皮亚杰据历史记载,是一个神童,其10岁就发表了一篇关于鸟类生存的论文。其置身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益的观点,是当前我国和世界儿童心理学与治疗学重要的基础理论的奠基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和马斯洛(Maslow)。他们主张心理学必须说明人的本质,研究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他们对于行为主义将外显行为的过分强调以及精神分析人之初性本恶的观点持有不同的态度,并自称为心理学 “第三阵营”。这个新的观点受到了美国以及世界心理学家的密切关注,该方法也迅速发展为人本主义治疗学派,使用其方法的学者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具有世界的影响力。
认知心理学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产生于美国的一个学派。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Neisser)。他1967年出版了第一部名为 《认知心理学》的书,正式将认知心理学推上了心理学的历史舞台。他主张用信息加工、综合整体的观点研究人的复杂认知过程,博得了 “认知心理学之父”的尊称。该方法的出现,改变了心理学的面貌,其对于心理学本身以及对于其他学科例如经济学发展均具有巨大的影响。该方法发展起来的认知治疗或认知行为治疗也越来越具有影响力。
由此可见,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已遍及欧美等世界各国,虽然在理论和方法上各不相同,甚至有些学派有某些对立,但是心理学确实非常迅速地发展起来。
西方心理学在19世纪末传入我国。1917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开设了心理学课,陈大齐教授首次建立了我国的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我国的心理学进入了科学的时代。1920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筹建了心理学系。1921年成立了中华心理学会。1922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的杂志 《心理》。1936年4月,在南京成立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次年因抗战爆发,工作被迫停顿。
建国后,仅少数医院有专职的医学心理学工作者从事心理诊断和心理治疗的工作,个别医学院开设过有关课程,但很快就停顿了。直到1958年,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成立了 “医学心理学组”,心理学工作者联系医学实际,针对当时为数众多、久治不愈的神经衰弱病人开展了以心理治疗为主的综合快速治疗,短期内获得显著疗效。但在 “十年动乱”中,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都遭到严重的摧残。直到1976年末,医学心理学的工作才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展起来。
世界医学心理学建立的两个显著标志是:1852年法国的洛采出版了第一部 《医学心理学》,1896年第一个临床心理诊所在美国的宾州建立。以后的医学心理学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初创阶段(19世纪80年代~20世纪20年代)。在这个时期的主要事件有:1883年魏特曼(Witmer)在美国建立第一个儿童心理学实验室;1889年 《临床心理杂志》创办发行;1890年卡特尔首先提出了 “心理测验”这一术语;1908年美国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卫生协会。
第二个阶段是应用阶段(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在这一阶段,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些国家,特别是美国的临床心理学大大发展起来。许多临床心理学工作者不但在战时成为受欢迎的专业人员,在战后也成为某些退伍军人管理局中的最大雇主。
第三个阶段是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今)医学心理学有了极大的发展,如1977年行为医学研究会的成立,1985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的恢复成立,均标志着医学心理学有了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