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相关的污名和歧视成为对艾滋病患者的关怀以及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障碍。建立健康适宜HIV感染者生存、生活的环境,需要从患者个体、家庭层面至社区层面再至宏观的社会层面共同努力,并依托具体措施不断消除歧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1.个人层面,重点关注患者及其家人。通过专业医护人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多元化团队给予信息支持和足够的咨询,运用心理、认知、行为、治疗等干预方法来消除个体对于艾滋病的误解。并通过患者自助或同伴互助支持小组在患者治疗开始前、过程中给予患者和家属情感支持,树立患者抗争疾病的信心,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家庭关系,让患者和家属切实享受到“四免一关怀”等关怀政策。
2.社区层面,重点关注开展社区氛围营造,善用大众及主流媒体开展艾滋病科普知识宣传和教育,树立社区居民对于艾滋病正确认识,减少公众对于既往艾滋病所带的污名化印象。同时,社区重点营造关怀支持艾滋病患者的正能量,鼓励和支持专业艾滋病防治工作小组进入社区,通过整合资源,让公众接收到准确的防艾知识,构建“我们的敌人是艾滋病病毒,而不是艾滋病患者”的理念。
3.机构层面,是倡导艾滋病反歧视的重要力量。机构可以通过总结凝练实践工作案例,开展专业工作人员研讨等方式,不断提升专业人士对艾滋病污名和歧视认识的敏感性,聚焦造成污名和歧视产生的原因,通过撰写调研报告、开展社区倡导活动等具体措施,呼吁民众关注受艾滋病影响人群,推动政府不断完善政策制度,促进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
4.政府层面,在广泛征集公众、专业机构、职能部门等方面的建议基础上,积极引入政策、法律、社会、伦理等方面的专业人士,完善、修订艾滋病相关政策法规,使政策切实能够起到保障弱势群体权益,破解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功能。
在医学院课程设计中加开艾滋病专业知识和反歧视课程,邀请临床教学医院中的医务人员开展职业暴露防护等内容的宣讲。
在医院减少艾滋病相关污名和歧视方面,重点是提供给医务人员安全工作环境和建立完备应急体系。一是建立职业暴露后处理应急预案,确保医务人员在发生职业暴露后,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接受风险评估,并能够及时服用职业暴露后用药,二是确保医院提供给医务人员安全、充足的个人防护用品,提供给医务人员安全职业的工作环境,三是定期开展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防护的职业教育,提高医务人员按操作规程执业的自觉性。此外,一些提供艾滋病准确信息和歧视实例的社区教育项目对减少艾滋病歧视和羞辱具有长远效果。同时,医院可以尝试与一些艾滋病患者自助组织合作,建立关爱小组等。目前这些教育干预措施已经得到发展和检验,所需要的是各类从业人员对于经验的进一步推广与优化。
与护理人员有关的反歧视策略还包括,结合护理人员在为艾滋病患者提供服务时经常会面临的情感、文化、伦理、法律等问题,特别是情感问题,如害怕由于接触HIV感染者而感染或死于艾滋病;护士和助产士目睹许多艾滋病患者经历的恐惧、耻辱、孤独、排斥和歧视,受此态度影响,一些护士也以相似的方式对待患者。有部分护理人员发现很难去讨论性爱、死亡、药物滥用、偏见、道德和宗教信仰等问题。针对以上情况,护理人员首先需要认识并了解自己的情况,即对于不同传播途径HIV感染者应是同样的接纳程度,避免有些护理人员可以接纳母婴传播而感染的儿童,但不能够接纳男男性接触感染患者的现象。也可以通过护士小组教育,自己或与同事之间相互帮助来认识自己对患者的想法、感觉和行为,并且逐步转变自己对患者的行为。鼓励护理人员拓展人文等方面的专业学习,在提升专业程度的同时,拓展整体护理的思维,切实做到为艾滋病患者提供全人的服务和支持。
1.Goffman Erving,Stigma: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New York:Simon & Schuster,1963,PP.11-101.
2.张辉.污名与歧视:以中国艾滋病为例.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陈琦.边缘与回归: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排斥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Lefley,H.P.(1996).Family care giving in mental illness(Family Caregiver Applications Series,Vol.7).Thousand Oaks.CA:Sage.
5.A.Faisel and J.Cleland(2006),“Migrant men:A priority for HIV control in Pakistan?”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82(4),PP.307-310.
6.S.Sun,et al.(2006),“Health providers” attitudes towards mandatory HIV testing in China’ Abstract TUPE0782,XVI International AIDS Conference,13-18 August,Toronto.
7.T.Hesketh,et al.(2005),“Attitudes to HIV and HIV testing in high prevalence areas of China:Informing the introduction of voluntary counselling and testing programmers”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81,PP.108-112.
8.何龙群,秦红增.人类学.弱势关怀.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239-248.
9.Link BG,Phelan JC.Conceptualizing stigma.Annu Rev Sociol.2001;27:363-385.
10.向德平.需求与回应: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支持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韩晶 王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