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痴呆研究的挑战和展望

1906年德国学者阿尔茨海默首次报道老年性痴呆病例,从此揭开了人类对痴呆研究的序幕。痴呆研究已从早期简单的临床观察发展到目前以神经病理学、神经生物学以及分子遗传学等多种手段针对痴呆的病因、病理、生化特征、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全面研究的崭新阶段,并在上述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促使痴呆病因学呈现跨越式进展,痴呆病理及分子机制渐趋清晰。国际化可操作性诊断标准的使用和疾病分类系统的建立,把痴呆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全球对痴呆危害性和预防重要性的认识日渐提高,以疾病预防为主导的新型疾病认识观念冲击着神经科学中的各个领域。围绕痴呆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新近提出了“轻度认知损害(MCI)”和“血管性认知损害(VCI)”等新概念,这是近十年来痴呆概念中的新热点,主要是针对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两类疾病“AD”和“VaD”。痴呆早期的可治疗性,使得人们对痴呆前疾病的早期病理改变更为关注。世界对痴呆研究的重视也极大地改善了与痴呆有关的医疗保健服务。

痴呆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日新月异。从最初的大体病理到分子病理、基因诊断。从CT成像到磁共振成像(MRI)、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以及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可用于治疗的药物逐渐增多,从最早的胆碱酯酶抑制剂到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分泌酶抑制剂以及尚有争议的β淀粉样蛋白(Aβ)免疫疗法,这些都极大地推进了痴呆临床诊治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然而欣喜之余,却不得不无奈地面对这样一个尴尬的事实:一方面,随着全球老龄化问题的到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痴呆的发病率、患病率和病死率都在快速增长;另一方面,现有医疗科技水平仍无法根治痴呆,甚至还极少有药物能阻断其病程,目前的治疗还仅停留在对症处理上。由此而导致的疾病经济负担和社会问题日益严重。不仅事关痴呆患者亲属及家庭,而且给整个社会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都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在临床实践中目前主要面临以下问题:①现有的诊断和治疗仅仅限于痴呆发病和临床出现明显症状时,而不是预防和超早期诊断。MCI及VCI与痴呆的相互关系及病程演化仍有许多问题有待阐明;②对于痴呆的诊断,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常规的影像学检查和采用诸如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进行神经心理的评估,但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均不尽如人意,迫切需要开发更敏感的诊断手段和方法;③现有以胆碱酯酶抑制剂和谷氨酸受体拮抗剂为主的促智药物在全面、有效改善痴呆患者的临床症状方面尚力不从心。尤其对痴呆行为和精神症状(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的治疗效果无法令人满意,常需抗精神药物的干预。因此新兴抗痴呆药物的研发仍然任重而道远。

(高旭光) Req+x+6lUIxS2w+N0oxIpV6TF0w7ZMBWSzm6BkX9s49vu+AsiZg2bMwD5R16PQz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