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计算机断层摄影(CT)

计算机断层摄影(CT)扫描仪是由Hcnm Sfied(1969)首先研制成功,神经放射诊断学家Ambrose(1973)首次在英国放射学杂志上报道颅脑横断层面图像,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这种图质好,诊断价值高而又无创伤、无痛苦的成像方法是放射诊断领域中的重大突破。CT的最大优点是密度分辨率高,检查方便,迅速而安全,只需患者不动,即可顺利完成检查。而且图像清楚,解剖关系明确,病变显示好,因此,病变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高,迅速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近年来随着CT和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PET)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SPECT)在临床应用,为痴呆的诊断研究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为以往无法明确诊断的痴呆的病例提供了客观依据,PET被认为是人脑活体生化实验室,而MRI为人脑活体解剖室。

一、CT图像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CT图像是以不同的灰度反映器官和组织对X线的不同吸收程度。黑影代表低吸收区即低密度;白影表示高吸收区,即高密度区。在临床工作中将吸收系数换算成CT值,单位为Hu,水的CT值定为0Hu,脂肪为-100Hu,空气为-1000Hu,血液16Hu,脑白质为28Hu,脑灰质为36Hu,凝血为40Hu,钙质为60Hu以上,骨密度为1000Hu。常见的CT影像学改变。①低密度改变可见于脑梗死、炎症、水肿、囊肿、胶质瘤等。②高密度改变可见于颅内出血、硬膜外及硬膜下血肿、脑膜瘤、转移癌、脑肿瘤、结核、弓形虫病、猪囊虫病、结节性硬化、动脉硬化及病理性钙化。③等密度改变可见于某些星形细胞瘤,慢性硬膜下血肿,脑梗死与脑出血的吸收期中某个阶段。增强扫描可提高此类病变的显示率等。④混杂密度改变:兼有上述的不同密度变化的混杂(如兼有钙化斑与囊变的脑瘤-颅咽管瘤,室管膜瘤,脑膜瘤等)。

二、造影剂增强CT的诊断意义

1.均匀性增强多见于良性肿瘤。

2.不均匀性增强通常见于肿瘤坏死或囊性变,多见于恶性胶质瘤、转移瘤、动静脉畸形。

3.环形增强多见于脑脓肿、转移癌、恶性胶质瘤、颅咽管瘤、脑梗死或脑内血肿的吸收期等。

4.无增强见于急性脑出血、急性颅脑外伤、先天性畸形、脑积水等。 Req+x+6lUIxS2w+N0oxIpV6TF0w7ZMBWSzm6BkX9s49vu+AsiZg2bMwD5R16PQz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