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营养素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是全球最广泛的营养不良。由于大多数的微量营养素缺乏均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因而,微量营养素缺乏也被称作“隐形饥饿”。但是,即使是轻微的微量营养素缺乏,也将对人体功能产生严重危害。这些微量营养素缺乏在人们尚未感知前,已开始侵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造成智力水平、免疫能力、生长发育的损失,从而使公共卫生支出增加,劳动能力下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80个发展中国家关于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的危害评估报告中指出,微量营养素缺乏带来的生命、残疾和生产力方面的损失可高达国民生产总值(GDP)的5%。
铁、维生素A和碘缺乏是全球最常见的微量营养素不良问题,这三种微量营养素缺乏问题至少影响到全球1/3的人口。微量营养素缺乏问题严重影响着发展中国家人口,而且,即使在发达国家,微量营养素缺乏问题同样普遍存在。
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营养不足造成5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30%;营养不良导致的负担占全球医疗总负担的11%;全球1.86亿儿童生长迟缓,每年2000万儿童发生致命性严重营养不良。维生素A、铁、碘和锌等微量营养素缺乏导致39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占营养不良死亡总人口的35%,产生1.44亿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损失,占全球总DALYs损失的33%。国际事务政策研究所2016年发布了全球营养报告(Global Nutrition Report),该报告分析了全球主要国家营养数据,指出全球70亿人口中,有20亿人微量营养素营养不良,有8亿人食物能量摄入不足。50亿成年人中,有20亿超重或肥胖,每12人中就有一名2型糖尿病患者。全球6.67亿5岁以下儿童中,有1.59亿生长迟缓,5000万低体重,4100万超重。
中国最常见的微量营养素不良问题是铁、钙和维生素A缺乏。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处于从食物短缺和营养不足向满足温饱和出现双重负担方向过渡。营养的双重负担比单纯的短缺不足或过量更难以解决,要求社会的膳食结构方面需均衡合理,要求个体的生活方式和饮食行为适应食物的剧烈变迁。
我国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日摄入视黄醇当量为443.5μg,其中城市居民为514.5μg,农村居民为375.4μg。与2002年相比,农村居民视黄醇当量摄入量下降了63.7μg。全国居民平均硫胺素(维生素B 1 )摄入量为0.9mg,核黄素(维生素B 2 )0.8mg,与2002年相近。全国平均抗坏血酸(维生素C)的摄入量为80.4mg,与2002年相比,农村居民摄入量下降明显,平均每日下降了15.1mg;城市居民摄入量有所增加,上升了3.0mg(表1-1和表1-2)。
表1-1 中国不同地区居民能量及主要营养素摄入量(每标准人日)
续表
注:标准人:18岁从事轻体力活动的成年男子,能量需要量为2250kcal,来源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
表1-2 中国居民主要营养素摄入量的分布(%)
续表
注:营养素EAR和RNI来源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
城乡居民膳食维生素A、维生素B 1 、维生素B 2 维生素C摄入不足风险的比例均较高,分别有77.0%、77.8%、90.2%和67.7%的人群摄入量低于EAR。农村地区摄入不足的人群比例均高于城市地区。
我国平均每标准人日钙摄入量为366.1mg,城市为412.4mg,农村为321.4mg,贫困农村居民每日钙的摄入量不足300mg。与2002年相比略有下降,主要是农村居民钙的摄入量平均下降了48.2mg。全国平均铁摄入量为21.5mg,城市和农村摄入水平相近,分别为21.9mg和21.2mg。与2002年相比,铁摄入量略有减少。全国平均钠的摄入量为5702.7mg,城乡分别为5858.8mg和5554.6mg,城市高于农村。中小城市钠的摄入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与2002年相比,钠的摄入量呈下降的趋势,平均减少565.5mg。全国城乡居民锌的摄入量为10.7mg,城市和农村差别不大,与2002年相比,略有减少。
我国有96.6%的人群膳食钙摄入量低于EAR,显示绝大多数人群都存在着膳食钙摄入不足的风险;约有35.6%的人群锌的摄入量低于EAR,达到或超过RNI水平的人群占46.5%;铁的摄入量存在摄入不足风险(低于EAR)的人群占11.5%,达到或超过RNI水平的人群占72.0%。
我国人群微量营养素缺乏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见表1-3。
表1-3 中国微量营养素摄入量缺乏原因及危害
续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