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节
寻常型银屑病辨证新体系及其思考

寻常型银屑病(中医称为白疕)的中医辨证自20世纪70年代赵炳南先生提出“血热”、“血燥”、“血瘀”三型辨证后,迅速成为全国中医皮肤科主流的辨证模式,并被多版本科教材 [1] 和行业标准 [2] 纳入,指导后学,影响深远。经过40年的临床应用,证明对大部分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但是,随着临床运用时间的延长,白疕的辨证有简单化的倾向,套用这三型经典的辨证在中医皮肤科界十分普遍,目前简略为见到白疕就只知道血热、血燥、血瘀,以至于对很多不属于此三型的患者出现误辨,影响了临床疗效。笔者重温赵老的专著,发现他辨证虽以经典的三型为主,但并不是简单地归属,而是注意查找此三种证型的成因,并在选方用药上有所区别。鉴于此,笔者结合临床研究,针对寻常型银屑病辨证展开思考并提出新的辨证体系,供同道参考、讨论。

一、经典模式 审证未求因

众所周知,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证候的形成有其成因和机制,只针对其证候而不注重其成因和机制的治疗,会影响治疗效果。从病因学的角度来看,仅仅按照证型治疗的思路,与《内经》“治病必求于本”的思想是相违背的。目前的白疕三型经典证型辨证,不少医生是简单的套用,血热证只是清热凉血,却不问血热是如何形成的,血瘀证也是同样,只活血化瘀,却极少考虑血瘀的成因。理论上讲,这种治法是“治标不治本”,无疑会影响临床疗效,即使是有良好的疗效,其疗效必定是短暂的。临床上也同样发现,很多久病的患者,简单的清热凉血或活血化瘀之法很难奏效,沦为“顽固”之类。导致此结果的原因就是过于偏重皮损辨证,忽视整体辨证,“审证而未求因”。

二、赵老辨证 审证也求因

赵炳南先生在白疕辨证中,除了皮损辨证外,也很注重整体辨证,并注重查找血热等证候的成因,仅从他的医案就可以清晰地看出。《赵炳南临床经验集》说:“……血热的形成,是与多种因素有关的。可以因为七情内伤,气机壅滞,郁久化火,以致心火亢盛;因为心主血脉,心火亢盛则热伏营血或因饮食失节,过食腥荤动风的食物,以致脾胃失和,气机不畅,郁久化热……外因方面主要是由于外受风邪或夹杂燥热之邪客于皮肤,内外合邪而发病,热壅血络则发红斑” [3] 。明确指出了血热等证的成因,并在临床用药时有所侧重。赵老的辨证也明确指出了病因病机,例如:“湿热内蕴,郁久化火,而为白疕”、“心肝热盛,兼感风邪而致血热型白疕”等。赵老的医案中还有“寒湿内蕴,气血失和,兼感毒邪”的辨证,治法则是“温中燥湿,养血润肤,佐以解毒”,方药则选用了肉桂、白芥子等温热药 [4] 。由此可见,赵老虽然提出了血热、血燥、血瘀之辨证分型,但并不受限,思路依然开阔。当下经典的三型辨证,并非是赵老的本意,而是把赵老的辨证简单化、程序化了。

三、辨证新体系 思路清晰 易于操作

经典的白疕三型辨证,容易使人堕入偏重皮损辨证的误区,也容易让医生产生白疕证候简单的不客观认识。前几年,笔者根据白疕的发病和加重特点,指出风寒和季节因素是白疕加重或复发的重要因素,并率先提出“温法、散法”治疗的新思路 [5] ,显著地提高了疗效。目前,笔者重新对白疕的中医辨证进行了思考,认为经典的血热、血燥、血瘀辨证分型只强调了证候本身,而忽略了证候的成因和形成机制,或者把一些病因作为兼证列于其后,似乎有本末倒置之嫌。为便于临床应用,注重证候成因与形成机制,从而能更准确地拟定治法、方药,笔者提出一套新的辨证治疗体系,供同道讨论、参考。

(一)血热证

发病迅速,皮损不断增多,多为鳞屑性红丘疹或点滴状皮疹。

病因病机

(1)风热蕴毒入血

主症:

多为青少年患者,发病前常有乳蛾或咽喉肿痛,皮损均为散在鳞屑性红丘疹或点滴状红斑脱屑,轻痒。舌红,苔薄黄,脉数。

治法:

清热解毒,凉血活血。

方药:

翘根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汤加连翘、山豆根,犀角用水牛角代)。

(2)积热入血

主症:

嗜食辛辣,鳞屑性红斑,口干喜饮,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治法:

清热凉血

方药:

犀角地黄汤,或加栀子、生大黄等(犀角用水牛角代)。

(3)肝经郁热入血

主症:

发病前有心理压力增大或紧张史,鳞屑性丘疹、红斑逐渐增多,多分布于躯干两侧和四肢外侧,常伴有不同程度瘙痒,心烦易怒,口苦,少寐。舌尖边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

疏肝解郁,清热凉血。

方药:

丹栀逍遥散合犀角地黄汤加减(犀角用水牛角代)。

(4)湿热内蕴,热入血分

主症:

嗜食肥甘厚味,口苦口黏。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治法:

除湿清热,凉血活血。

方药: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除湿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犀角用水牛角代)。

(二)血燥证

病程日久,红斑色淡,鳞屑较少。舌淡红,苔薄白或薄少,脉细或细弱。

病因病机

(1)热耗阴血

主症:

素体康健,患病后口干不欲饮,皮损相对稳定,红斑暗淡,鳞屑较少。舌淡红或稍红,苔薄白少津,脉细或细数。此证常由血热证演变而来。

治法:

清热凉血,养阴润燥。

方药:

清营汤加减。

(2)血虚逢热化燥

主症:

素体血虚,面色黄白不华,头晕乏力,少寐多梦,皮损淡红散在,鳞屑薄少。舌质淡红或淡白,苔薄白,脉细或细弱。

治法:

养血清热

方药:

当归饮子加减。

(3)气血两虚,瘀热留滞

主症:

面黄不华,头晕乏力,少寐多梦,皮损暗红或红。舌淡或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

益气养血,凉血清热。

方药:

圣愈汤加栀子、紫草等。

(三)血瘀证

皮损暗红肥厚,多为大小不等鳞屑性斑块。舌质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沉或涩。

病因病机

(1)血热日久而瘀

主症:

病程已久,皮损暗红肥厚,多为斑块。舌暗红或有瘀斑,脉沉或涩。此证常由血热证演变而来。

治法:

凉血活血,化瘀通络。

方药:

凉血五根汤加鸡血藤、蜈蚣等。

(2)阴血亏虚,瘀热留滞

主症:

形体瘦弱,口干目涩,腰膝酸软,心烦少寐,皮损暗红。舌暗红或有瘀斑,苔薄少,脉细或细数。

治法:

滋阴养血,清热化瘀。

方药:

生地、墨旱莲、侧柏叶、玄参、丹皮、赤芍、栀子、甘草等。

(四)外寒内热证(寒包火)

主症:

鳞屑性红斑,皮损秋冬发作、加重,夏季减轻或消退,热水浴后皮损减轻,皮损多分布于躯干、四肢伸侧。舌红,苔黄或白,脉紧或脉无虚象。

治法:

辛温解表,清热凉血。

方药:

麻防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汤加麻黄、防风,犀角用水牛角代)。

(五)阳虚外寒证

主症:

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皮损暗红或淡红,服用寒凉药则腹痛便溏。舌淡白,苔薄白,脉沉弱。

治法:

温阳解表,凉血清热。

方药: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栀子、凌霄花等。

上述辨证治疗体系彰显的是审证求因思想,思路清晰,理法方药对仗,令人一目了然,关键是在辨证的基础上进一步求因,使遣方用药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更切合病因病机,方能进一步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 李曰庆。中医外科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99-202.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54-155.

[3] 北京中医医院。赵炳南临床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226.

[4] 北京中医医院。赵炳南临床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211-255.

[5] 刘爱民。运用温法、散法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体会[J]。中医杂志,2009,50(9):792-793. STRc00Q258LbUgeGCNAKMcrxhSfY9yVWXJokGpCo26SPoi6VUDHQsjlere4vBmH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