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慢性荨麻疹的中医证候规律研究

慢性荨麻疹是皮肤科的常见病,中医称为“瘾疹”,西医治疗的远期疗效不佳,中医药治疗则具有明显的优势。有关本病的证候标准,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六版)分为风热犯表、风寒束表、血虚风燥三种证候 [1] ,七版教材增加了胃肠湿热证 [2] 。这种证候归纳相对简单,为了更好地满足临床应用,我们有必要对慢性荨麻疹的证候分布作进一步的研究。本课题按照传统中医的诊疗模式结合现代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对239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了中医证候的专项临床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1.诊断标准

根据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制定的《荨麻疹诊疗指南(2007版)》 [3] 的诊断标准:①风团大小不等,伴瘙痒,几乎每天发生;②风团反复发作,持续6周以上;③少数病人表现为间歇性发作。

2.中医辨证分型标准(主要源于我们前期总结的证型 [4] 和文献资料)

为便于工作,初步归纳为风湿热蕴肤证、风湿热蕴肤兼肺卫不固证、风湿热蕴肤兼卫阳虚弱证、血虚风恋证、血虚风恋兼肺卫不固证、血虚风恋兼卫阳虚弱证、气阴两虚证、营卫不和证8个证候,不属以上证候之列者,根据四诊,综合得出辨证结果。

3.纳入标准

①临床表现符合西医诊断标准;②临床上无明确原因,以皮肤症状为主,不并发严重全身症状;③每周至少2次或2天症状发作,每次发作持续时间≤24h;④患者知情同意。

4.排除标准

①合并感染者;②合并严重胃肠道症状或其他严重全身症状;③孕妇及哺乳期妇女;④严重肝、肾、心脏、代谢疾病,自身免疫病等;⑤其他类型荨麻疹,如皮肤划痕症、物理刺激引起的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遗传血管性水肿及有其他明确原因引起的荨麻疹(药物、感染等)。

5.纳入病例

共239例,均来源于河南省中医院皮肤科门诊,患者主要居住在郑州及河南其他地市。时间为2007年12月~2008年12月。男性95例,女性144例,男女性别比为1∶1.51;年龄最小为2岁,最大为81岁,平均年龄为(32.16±15.15)岁,19~39岁共135例,占56.5%;病程最短者2月,最长者达30年,平均病程为(32.5±52.19)月,以2~6个月最多,占45.6%。

(二)研究方法

1.设计病例调查表

主要根据近十年有关本病证型的文献分析结果,同时征询相关专家意见设计《慢性荨麻疹中医证型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资料、过敏家族史、药物过敏史、治疗时症状评分、主要临床四诊情况、舌象、脉象等。在病例选择中为了使辨证更具有客观性,尽可能处理好证候的兼杂及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辨证采用国家标准术语,参照《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中“600种常见症状的辨证意义”,以各症状在证候或证候要素出现比重,确立与本病有关的38个症状学指标,除舌脉及女性月经症状之外,均采用2级量化评分,0表示无此症状,1表示有此症状。

2.调查方法与质量控制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四诊资料”均由中医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采集。根据制定的统一临床调查表,现场调查符合入选条件的门诊病人,通过问卷方式客观填写临床调查表。从患者和接诊医师两个方面严格控制调查研究质量,包括被调查者要求合作良好;研究者应按证候调查表要求,如实、详细、认真地记录表中各项内容,以确保病例报告表内容真实、可靠。调查表收回后,仔细检查有无错漏项目对完成的病例调查表采用盲法形式审查和数据库二次录入方法保证数据库中数据真实可靠。

3.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进行规范化整理并输入SPSS13.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包相应的数据库中进行统计分析。根据需要对证候、常见症状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证候规律研究采用系统聚类分析。

二、结果

(一)证候分布情况

见表1。临床采集的慢性荨麻疹病例的中医证候类型以营卫不和证最多,其次为风湿热蕴肤兼肺卫不固证、风湿热蕴肤证、卫阳不足兼风湿内蕴、血虚风恋兼卫阳虚弱证、风湿热蕴肤兼卫阳虚弱证、血虚风恋证、气阴两虚证、血虚风恋兼肺卫不固证、肝经郁热证、风热蕴肤证、阴虚风恋证、风寒束表证。其中肝经郁热证、风热蕴肤证、阴虚风恋证、风寒束表证四证分布最小,均低于5%,这一结果与六版 [1] 、七版 [2] 教材《中医外科学·瘾疹》的证候分类差别很大。

表1 239例慢性荨麻疹的证候频数分布

(二)常见症状分布

通过对包括舌象、脉象在内的共31项中医症状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除风团反复发作、瘙痒这两种必备症状外,其症状频次在10%以上者由高到低依次为:面色少华、乏力、易感冒、多梦、口苦、头身困重、便干、心悸、口干、面色萎黄、失眠、畏寒肢冷、烦躁易怒、自汗、尿清长、手足不温、便溏、头晕、尿黄。舌质以淡、淡红、红三者分布差异不明显;苔以薄白为主,其次为黄腻、白腻;脉象以弱、沉弱为主,其次为正常脉象、滑脉、细弱脉。

(三)主要症状系统聚类分析

为进一步探讨慢性荨麻疹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对收集的239例调查病例中除舌脉外的29项症状指标进行聚类分析,为方便统计,删去出现频率小于15%的症状,共13条症状信息作为变量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图1中,数字1~13分别表示:乏力、易感冒、畏寒肢冷、四肢不温、面色少华、面色萎黄、头身困重、心悸、口苦、口干、失眠、多梦、便干13条症状)。

图1 症状聚类分析图

由图1可以清楚看出,以上症状经过数次合并后聚合成四类。第一类为畏寒肢冷、四肢不温、面色萎黄是一组症状,属于阳气虚弱;第二类为心悸、失眠、多梦是一组症状,属于血虚证;第三类头身困重、口苦、口干、大便干等是一组症状,属于湿热证;第四类为乏力、面色少华、易感冒等是一组症状,属于气虚证。结合临床调查情况,加上阳性症状较少的营卫不和类,可将慢性荨麻疹的中医证候分为五大类:卫阳虚弱类证、血虚类证、湿热类证、气虚类证、营卫不和类证。此五类中,各证可单独成一证型,亦能相互兼杂成更复杂的证型。

(四)证候分布趋势分析

在图1系统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对239例慢性荨麻疹病例重新进行分类,得出大致的证候分布趋势,第一类为风湿热蕴肤证(包括气虚及阳虚两个兼证)的临床病例共106例,占总数的44.4%;第二类为营卫不和证的临床病例共55例,占总数的23.0%;第三类为血虚风恋证(包括气虚及阳虚两个兼证)的临床病例共45例,占总数的18.8%,这三大类共占总数的86.2%,此外尚有气阴两虚,风邪留恋证占6.3%,肝经郁热证、风热蕴肤证、阴虚风恋证、风寒束表证共占6.5%。

(五)主要证候特征

经过对症状频数加权处理,舍去频率不足20%的症状指标,以50%以上的频率总结出以下证候特征。

1.风湿热蕴肤证

风团反复发作、瘙痒、色红、遇热增多,青、壮年多见,口苦、口干,头身困重,烦躁易怒,舌质红,苔黄腻或白腻,脉滑;大便干、小便黄短等为其伴随症状或次要症状。兼肺卫不固者,面色少华,乏力,自汗出,易感冒,脉弱;兼卫阳不足者,畏寒肢冷,风团遇冷好发或加重,易感冒,常鼻流清涕,面色少华,乏力,脉沉弱或弱。

2.血虚风恋证

风团发作日久,瘙痒,晚间多发,女性多见,面色少华,头晕乏力,心悸,失眠多梦,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女性可伴有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等,为其伴随症状或次要症状。兼肺卫不固者,气短乏力,心悸,易感冒,常鼻流清涕,脉虚或弱;兼卫阳虚弱者,畏寒肢冷,遇冷加重,易感冒,脉沉弱。

3.营卫不和证

风团反复发作、瘙痒,中青年患者多见,舌淡红,苔薄白,脉象多正常。若兼气虚,则可见面色少华,乏力,易感冒,舌淡或淡红,苔薄白,脉弱或沉弱;若兼风湿蕴肤,则可见头身困重,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多正常;若兼血虚,则可见面色少华,心悸,多梦,舌质淡白或淡红,苔薄白,脉多正常。

三、讨论

本研究所总结归纳的证候与教材明显不同,较客观全面地揭示了慢性荨麻疹的证候分布规律。研究表明,慢性荨麻疹主要是以气、血、阳气虚弱为本,风湿热邪为标的病机特点,即本虚标实,也即《内经》所谓“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慢性荨麻疹的病因总不离“风邪”,风邪之所以久稽不去,主要是有“湿”与“虚”的存在。湿性黏滞,风与湿合,则风邪难去;虚则正不胜邪,风邪稽留。不少情况下,“湿”与“虚”往往同时致病,导致临床表现十分复杂 [2] 。本研究还发现,营卫不和证在本病十分常见,表明机能不协调也是慢性荨麻疹发病的重要原因。本研究提示我们,临床上对慢性荨麻疹治疗中要根据不同证候给予补虚扶正,祛湿清热,祛风止痒,还要调和营卫,使正气复,营卫调,风邪去,则疾病痊愈。

参考文献

[1] 陆德铭。中医外科学: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44-145.

[2] 李曰庆。中医外科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92-194.

[3]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荨麻疹诊疗指南(2007版)[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7,40(10):591-593.

[4] 刘爱民。慢性荨麻疹中医辨证要点及治疗体会[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7,6(1):39-41. lk6R0koFGYdjvRBfi701aVTuvhdzoN9kIvLq2A1zQ8Nkf/m5ZlRqbDM2qQLTtKB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