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皮肤病中医辨证五步

20世纪80年代,方药中先生提出了“辨证论治五步法”,即定位、定性、必先五脏、治病求本、治未病五个步骤,辨证由大到小,由区域到具体,思路体现了传统中医辨证宏观与具体的有机结合,得出的辨证既全面又重点突出,病邪与受累的脏腑、经脉等之间的关系明确,用药可以主次分明,是很好的辨证思路与方法。用之临床,能明显提高辨证水平,提高治疗效果。笔者对方老的五步辨证法奉若瑰宝,屡用不爽。对于皮肤病的中医诊治,其与内科杂病有不同之处,根据长期的临床经验,笔者将皮肤病的中医诊治步骤与顺序总结为五步,此五步法可以规范中医诊疗的先后顺序,全面了解病情,对提高皮肤病的中医辨证水平和辨证准确度大有裨益。论其价值,与方老的五步辨证法不可同日而语,仅仅是规范诊疗顺序而已。

一、第一步 望形体与神色

《难经》曰:“望而知之谓之神”,《灵枢·本脏》篇:“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其所病矣。”可见望诊在四诊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有一些疾病,通过望诊即可知其病之大概。比如带状疱疹,头面部、手背等暴露部位的皮肤病等。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望患者的形体和神色。当你坐诊之时,患者进入诊室,你首先要查看其形体胖瘦、气色、神态等,而要观察到真实的表现,应该在距你3米开外,否则就不自然和真实。虽未听其声,闻其话,根据其形体与神色,已可知其体质大致属虚、属实,气血多少。如形体瘦弱,面色萎黄者,多属脾虚;面色红,形体肥胖者,多数湿热;面色白而虚浮者,多属气虚而较少锻炼;形寒怕冷,衣着厚重者,多属阳虚等。如果是复诊的老病人,仅仅根据其神色,就可以知道上次药物的疗效如何?抬眼一望,患者的病情已略知一二甚或七八,下一步就十分淡定,全局在握。否则,你容易丢失对患者整体的把握,辨证和用药易于出现偏差。

二、第二步 查皮损

有了第一步的大致把握,患者的阴阳、虚实已略知梗概,然后就需要查看皮损,根据皮损给出疾病诊断和皮损辨证。查看皮损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看皮损部位

皮损的发病部位反映了该皮部脏腑经络的病变,《素问·皮部论》曰:“皮有分部……皮者,脉之部也。”如耳部、躯干两侧、阴囊皮损与肝胆经有关,鼻部与肺胃有关,手足、腹部与脾胃有关,下肢内侧皮损与肝、脾、肾有关等。古代医家还将面部之脏腑归属作了具体的划分:“左颊者,肝之部……额为心之部……鼻为脾之部……右颊者,肺之部……颐为肾之部”(《四诊抉微》),可资临床参考。此外,还要注意皮损部位属阳经或阴经所主,皮损发于阳经者,多属表实证;皮损损发于阴经者,多属里虚证。如手背为阳经所主,其处出现密集丘疱疹则属于湿热蕴肤(湿热来自外界或内外合邪);手掌为阴经所主,其处出现深在密集水疱则多属于脾虚湿蕴。依此类推。

2.看皮损色泽

红色属热,白色属寒,暗红、紫红色属瘀热,色青紫属寒凝、瘀血,等等。面部色斑黄褐如污者多属脾虚或心脾两虚,色斑青褐多属于肝郁血瘀,色斑黑褐多属于肾虚血瘀。水疱系有湿,疱液清稀者,多属虚;疱液浑浊者,多属实。脓疱为有毒热或湿热蕴毒,血疱则是湿热特盛或热毒。风团色红为风热,色白为风寒。丘疹红色,形如粟粒,发病急,多属风热袭表;若丘疹硬实,色灰褐或污黄,表面蓬松枯槁,状如花蕊,为“千日疮”,又名“疣目”“枯筋箭”(即寻常疣),属气血瘀滞;若丘疹色黑或黑褐,呈扁平隆起,小者如黍,大者如豆,或表面生有硬毛,为黑痣,《外科正宗》认为系“肾中浊气混滞于阳,阳气收束”而致。小儿常见的皮肤病如白色糠疹,好发于面部,色淡白,表面覆有细碎鳞屑,常伴皮肤没有光泽,纳差,经常出现食积等,治疗宜健脾消食。

3.看皮损形状、质地

皮损的形状多种多样,仅丘疹就有圆形、半球形、圆锥形、三角形、多角形、扁平形等,其表面有光滑、粗糙、油腻、脱屑之分,质地则又有软、中软、硬等不同,不同的疾病往往具有特殊的丘疹和软硬度,表面也具有各自的特殊表现。其他的还有结节、囊肿、溃疡、糜烂、皲裂、结痂、鳞屑、苔藓样变等,根据其皮损形状和质地,一般可以做出初步的诊断。通常,结节多属瘀热、痰结,而囊肿则多属痰热互结,溃疡、糜烂与湿热浸淫有关,结痂乃血热、湿热之征,鳞屑则或为血虚风燥,或为血热风燥,油腻鳞屑则又为湿热所致;苔藓样变多属血虚风燥,若皮损厚如牛领,肥厚呈斑块状,属于瘀血,治疗常常加用虫类药,如乌梢蛇、蜈蚣、全蝎等。

三、第三步 详细问诊

问诊是辨证最关键的一环,是望、闻、问、切四诊中特别需要详细处理的诊法,许多疑难病症都是通过详细的问诊得到重要的辨证信息,通过问诊了解既往病史与家族病史、起病原因、发病经过及治疗过程、主要痛苦所在、自觉症状、饮食喜恶等情况,结合望、闻、切三诊,综合分析,作出判断。《素问·三部九候论》:“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素问·疏五过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后世医家将问诊主要内容归纳为“十问”,编有十问歌,简便易记。十问歌诀: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久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皮肤病尤其是疑难顽固性皮肤病更应该仔细问询,才能抓住重要的线索,得到正确的辨证结论。近代名医蒲辅周非常重视问诊,每遇疑难杂症,则必详问。他曾会诊一15岁女孩,高烧,关节痛半年,三次住院治疗,多种抗生素、激素皆用上,一直未能痊愈。蒲老细问得知其初春淋雨而发病,从寒湿论治,通阳、宣痹、除湿而愈。(《蒲辅周医疗经验》)笔者十分注重问诊,尤其是问其可能的发病原因,如发病季节,发病前是否感冒、受寒、淋雨、汗出后贪凉等,还要问其皮损加重的季节及可能的原因,甚至需要问到患者的情志及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常常是患者一句不经意的话,可能就是你重要的辨证依据,当你听到这重要的一句话时,你就会立刻从迷茫中清醒,茅塞顿开,用药有的放矢,疗效自不用说。临床像慢性荨麻疹、顽固性银屑病、湿疹、重型斑秃等病,必须详查细问,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病机中明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各个症状的内在联系,统筹兼顾,取得良效。比如,寻常型银屑病冬季和夏季发病,证候就有很大的不同,湿疹也是一样,冬季发作的和夏季发作的,证候差别尤其明显。皮损同是湿热蕴肤的表现,夏季宜用萆薢渗湿汤或龙胆泻肝汤,冬季则要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其原因在于夏季发病与感受外界湿热有关,而冬季发病则与外界风寒束表具有密切关联。

四、第四步 闻诊、察舌、诊脉

闻诊者,听声音,嗅气味。声高者,肝气旺也;声低微者,必气怯弱也。凡此等等。口鼻气秽者,胃中有热;声重语浊者,痰湿蕴阻。在问诊的同时,略加注意,闻诊即可完成,并提供相关的信息。

舌不仅为心之苗,与五脏六腑都有重要的联系,因此舌象可以反映正气强弱,气血多少,以及邪气深浅等。《临症验舌法》曰:“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辨舌指南》也说:“辨舌质,可决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临床所见皮肤病,证候或单一或复杂,疑难顽固者常常较为复杂,如痤疮一病,虽属小疾,其顽固难治者却往往皮损与舌象不符,皮损为红丘疹、甚或脓疱,但舌淡胖,苔薄白,饮冷或服用苦寒药则腹泻,皮损却不减轻。此时提示该患者寒热共存,亦即上热下寒(肺热脾寒),方药应该选用《伤寒论》半夏泻心汤或黄连汤,而不是枇杷清肺饮或白虎汤、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等。临床体会,舌象反映的一般是整体的状况,基本都是真实的,假象很少,如果皮损与舌象反映的有差别,需要甄别其内在联系或并存的原因。比如,银屑病素体蕴热或血热者,冬季突受外寒,形成“寒包火”证,外寒除了其恶寒、有受寒病史外,舌象往往不一定能显示出来,其显示的还是内热或血热。此时,外寒与内热的舌象结合起来分析,就能得出正确的辨证。否则,不看舌象,或不重视舌象,容易导致错误的辨证结论,进而导致错误用药的后果。可见,舌象对辨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经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脉诊历来是中医辨证的重要诊法, 《内经》对脉诊的论述比比皆是,诊脉以知平人、气血多少、脏腑是否协调、是否顺应四时、病性之虚实寒热、病位之深浅、气机之顺畅、疾病之缓急、预后等。《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西晋王叔和《脉经》更是对脉诊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二十八脉,各有所主之证或病。具体到皮肤病,在望诊、问诊、闻诊并明确诊断后,还需要诊脉以知其气血多少、正气强弱、脏腑协调、邪气深浅等。对于一些皮肤病的辨证,尤其是某些可用辨证信息较少的疾病,脉象往往可以提示出很有价值的信息,指引你逐步走向正确的辨证,得出客观的辨证结论。比如,发病较急的湿疹、荨麻疹,如果不诊脉,很容易认为是实证,采用单纯祛邪的方药,但诊脉却发现脉弱时,就表明患者平素属于虚证,是虚人感受外邪,应当扶正祛邪,而不是单纯祛邪。可见,脉诊是非常重要的诊法,如果忽略不查,一定容易造成外邪未必去、正气却已伤的局面。

五、第五步 辨证结论

通过以上四步的诊察,证候简单者可以很快得出正确的辨证结论,复杂者往往相互矛盾,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理清思路,去伪存真,并明确复杂病机的内在关系,正确把握其态势,然后采用相应的治法和方药,主次分明,有的放矢,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1GpsAEhswSaJhWFCQJSTwLHqAtdIzf2NuJZS54qJXd+WxCOmP2KD5uK9AuGVwDw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