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人体测量

人体测量是患者营养状况评价这一有机整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静态的营养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对身高、体重、三头肌皮褶厚度等指标的测定,从而客观地反映了机体的情况。人体测量是营养评价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以其作为了解营养状况的措施有许多优点,但也有局限性,因为此法灵敏度较低,在短时间内不能看出营养状态的失调,也不能肯定或确定属于哪一种营养素缺乏。疾病、遗传、昼夜差别等非营养性因素可以干扰测量的灵敏度。

一、身高的测量

1.直接测量法

(1)3岁以下儿童:

为3岁以下儿童量身高时,要使用卧式量板(或量床)。具体测量步骤为:①将量板放在平坦地面或桌面上;②测量前脱去小儿鞋帽和厚衣裤,使其仰卧于量板中线上;③固定小儿头部使其接触头板。小儿面向上,两耳在一水平上,两侧耳廓上缘与眼眶下缘的连线与量板垂直;④测量者位于小儿右侧,在确定小儿平卧于板中线后,将左手置于小儿膝部,使其固定,用右手滑动滑板,使之紧贴小儿足眼,然后读取读数至小数点后1位(0.1cm)。

(2)3岁以上可站立者

①测量前调整测量仪器,校对0点,检查立柱是否垂直,连接处是否紧密;②测定时患者赤足,足底与地板平行,足跟靠紧,足尖外展60°,足根、骶骨部及两肩间区与立柱相接触,躯干自然挺直,头部正直,耳屏上缘与眼眶下缘呈水平位,上臂自然下垂;③测试人员站在受试者右侧,将水平压板轻轻沿立柱下滑,轻压于受试者头顶。测试人员读数时双眼应与压板平面等高进行读数,以厘米(cm)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0.1cm)。

2.间接测量法

适用不能站立者,临床有许多危重患者,如昏迷、类风湿关节炎等疾患。

(1)上臂距:

上臂向外侧伸出与身体呈90°角,测量一侧至另一侧最长指间距离。因上臂距与成熟期身高有关,年龄对上臂影响较少,可作为个体因年龄身高变化的评价指标。

(2)身体各部累积长度:

用软尺测定腿、足跟、骨盆、脊柱和头颅的长度,各部分长度之和为身高估计值。膝高:屈膝90°,测量从足跟底至膝部大腿表面的距离,用下述公式计算出身高。

男性身高(cm)=62.59-[0.01×年龄(岁)]÷[2.09×膝高(cm)]

女性身高(cm)=69.28-[0.02×年龄(岁)]÷[1.50×膝高(cm)]

二、体重的测量

体重,即人体的重量,是常用以反映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形态指标。影响体重的因素较多,如季节、疾病、进食,1天之内体重也会随进食,大、小便和出汗等有变化。

(一)测量方法

测定应保持时间、衣着、姿势等的一致,住院患者应选择晨起空腹、排空大小便、穿固定衣裤测定。体重计的敏感性应小于0.5kg,测定前需先校正准确,读数以kg为单位。

(二)评价方法

体重在人的发育期变化很大,故在进行个人评价时比较困难;对集体进行评价时,可与本国不同年龄测定的平均值比较。体重评价可按以下方法进行:

1.标准体重

标准体重也称为理想体重,有人将身高和体重列成表格,以受检者身高与体重查找出相应标准体重,并以实际测量体重与之比较。为了方便起见,国外常用Broca改良公式:标准体重(kg) =身高(cm)-105。

评价标准实测体重占标准体重百分数±10%,营养正常;>10%~20%,为过重;>20%,为肥胖;<10%~20%,为瘦弱;<20%为严重瘦弱。

我国常用标准体重多用Broca改良公式,即标准体重(kg) =身高(cm)-105,也有用平田公式,即标准体重(kg) =[身高(cm)-100]×0.9。

评价标准:仍采用以上的标准。但这些公式与我国的实际情况多有不符,故有必要制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标准体重计算公式。

2.体重比

包括实际体重与标准体重比和实际体重与平时体重比,前者反映肌蛋白消耗的情况,后者则提示能量营养状况。

(1)实际体重与标准体重比:

实际体重与标准体重比(%)=(实际体重-标准体重) /同身高标准体重×100%

评价标准:相当于标准体重±10%为营养正常;超过10%~20%为超重,>20%为肥胖;低于10%~20%为瘦弱,低于20%为严重瘦弱。

(2)实际体重与平时体重比:

实际体重与平时体重比(%) =(实际体重/平时体重)×100%

评价标准:实际体重为平时体重85%~95%为轻度、75%~85%为中度,<75%为严重能量营养不良。

(3)相当于理想体重百分比:

相当于理想体重百分比(%)=实际体重÷同身高标准体重×100%

评价标准:为>90%无营养不良,80%~90%为轻度营养不良,60%~80%为中度营养不良,<60%为严重营养不良;>200%为病态肥胖,>150%为肥胖,>120%为超重。此项指标主要反映体内肌蛋白消耗的情况。

3.体重丢失率

可反映能量与蛋白质代谢情况,提示是否存在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体重丢失率(%) =[平常体重(kg)-实际体重(kg)]/平常体重(kg)×100%

评价标准:见表3-23。

表3-23 体重丢失率的评价标准

4.体重指数(BMI)

是评价肥胖和消瘦的良好指标。BMI的计算公式为:

评价标准:有多种,除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WHO成人标准外,还有针对亚太地区人群的亚洲成人标准,以及我国国内发布的标准。其中第二种标准很少有人采用,因此在此不做介绍。

(1)WHO成人标准见表3-24:

表3-24 WHO成人BMI评定标准

(2)国内标准:

针对亚洲人群的体质特点,2002年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提出了18岁以上中国成人BMI标准,即BMI在18.5~23.9kg/m 2 时为正常,具体标准见表3-25:

表3-25 我国成人BMI判定标准

研究表明,大多数个体的体质指数与身体脂肪的百分含量有明显的相关性,能较好地反映机体的肥胖程度。但在具体应用时还有局限性,如对肌肉很发达的运动员或有水肿的患者,体质指数值可能过高估计其肥胖程度,老年人的肌肉组织与其脂肪组织相比,肌肉组织的减少较多,计算的体质指数可能过低估计其肥胖程度。

18岁以下青少年BMI的参考值为:

11~13岁:BMI<15.0kg/m 2 时存在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13.0kg/m 2 为重度营养不良

14~17岁:BMI<16.5kg/m 2 时存在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14.5kg/m 2 为重度营养不良

利用体重评价病人营养状况时,不仅仅要根据这些指标的计算结果进行判断,还要将此次计算值与以前的相比较,才能获得病人真实的营养状况及变化趋势。另外,判断体重指标时应注意到,由于某些疾病、症状或治疗的影响,如脱水、腹水、水肿、巨大肿瘤、利尿剂的使用等,实际测得的病人体重可能并非其真实体重,由此做出的营养状况评价、制订的营养治疗方案可能是不正确的。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结合其他检查(如实验室检查、功能测试等)综合判断病人营养状况。根据人体组成的测定或穿刺抽出的腹水量也可以估算病人的实际体重。

三、围度测量

(一)头围

头围对于评价儿童特别是3岁以下儿童的营养状况有很大意义。

1.测量方法

测量者立于被测者的前方或右方,用拇指将软尺零点固定头部右侧齐眉弓上缘处,软尺从头部右侧经过枕骨粗隆最高处回到零点,读到0.1cm。测量时软尺应紧贴皮肤,左右对称。

2.评价方法

头围出生时平均值为34cm,1岁时平均为46cm,2岁达48cm,5岁为50cm,15岁时接近成人头围为54~58cm。如果出生时头围小于32cm,3岁后头围为42~45cm时,称为小头畸形,大脑发育不全时头围偏小,头围过大应注意有无脑积水,小儿囟门关闭时间为1~1.5岁。

(二)胸围

胸围是胸廓的最大围度,可以表示胸廓大小和肌肉发育状况,是评价人体宽度和厚度具有代表性的指标。

1.测量方法

胸围,即围绕胸部一圈的长度。被测者应站立,自然呼吸,测量者用软皮尺沿肩胛骨下角,向胸廓两侧围一圈,前面沿乳头下缘,然后读数。女孩青春发育期后乳房隆起,此时应以胸骨中线第四肋间高度为界线,从此处向后沿肩胛骨下缘围绕一圈为胸围。测量时皮尺不能拉得太紧,只需轻轻接触皮肤即可。

2.评价方法

Pignete指数=身长(cm)-[胸围(cm)+体重(kg)]

将成年男女的测量值代入上述公式,计算后与标准值比较,即可评价成年男女的营养状况。中国Pignete指数:19岁男性为28.4,女性为26.2;20岁男性为27.2,女性为25.1;21岁男性为26.6,女性为24.7。

(三)上臂围

上臂围本身可反映营养状况,它与体重密切相关。上臂围包括皮下脂肪在内,也可反映能量摄取情况。另外,还可根据上臂围计算上臂肌围和上臂肌面积。这些指标可反映肌蛋白消耗程度,是快速而简便的评价指标。

1.测量方法

测量时左臂自然下垂,用软皮尺先测出上臂中点位置,然后测上臂中点周长。

2.评价方法

我国男性上臂围平均为27.5cm。测量值>标准值90%为营养正常,90%~80%为轻度营养不良,80%~60%为中度营养不良,<60%严重营养不良。我国北方地区成人上臂围正常值见表3-26。国外资料显示,美国男性为29.3cm,女性为28.5cm;日本男性为27.4cm,女性为25.8cm;日本数据与我国较为接近。上臂围可反映肌蛋白贮存和消耗程度,是快速而简便的评价指标,也能反映能量代谢情况。

表3-26 我国北方地区成人上臂围(cm, ±s)正常值

(四)上臂肌围(MAMC)

1.测量方法

可根据上臂围和三头肌皮褶厚度计算。公式如下:

上臂肌围(cm) =上臂围(cm)-3.14×三头肌皮褶厚度(cm);或上臂围(cm)-[0.314×三头肌皮褶厚度(mm)]

2.评价标准

我国男性上臂肌围平均为25.3cm,女性为23.2cm。测量值>标准值90%为营养正常,90%~80%为轻度肌蛋白消耗,80%~60%为中度肌蛋白消耗,<60%为严重肌蛋白消耗。国外资料显示,美国男性为25.3cm,女性为23.2cm;日本男性为24.8cm,女性为21.0cm。此指标可较好地反映蛋白质含量变化,与血清白蛋白含量相关密切,当血清白蛋白<28g/L时,87%患者臂肌围缩小,故能较好地反映体内蛋白质贮存情况,也可用作患者营养状况好转或恶化的指标。

(五)腰围

腰围是反映脂肪总量和脂肪分布的综合指标,也是临床上估计患者腹部脂肪是否过多的最简单和实用的指标,不仅可用于对肥胖的最初评价,在治疗过程中也是良好参考指标。测量腰围时应使用无伸缩性材料制成的卷尺,刻度须读至0.1cm。

1.测量方法

①被测者自然站立,平视前方,保持自然呼吸状态;②要两名测试员配合。测试员甲选肋下缘最底部和髂前上棘最高点,连线中点,以此中点将卷尺水平围绕腰一周,在被测者呼气末,吸气末开始时读数。测试员乙要充分协助,观察卷尺围绕腰的水平面是否与身体垂直,并记录读数。

2.评价

男性腰围最好不要大于85cm,女性不大于80cm。

(六)臀围

臀围是臀部向后最突出部位的水平围度。使用无伸缩性材料制成的卷尺,刻度需读至0.1cm。不仅可以反映出人的体型特点,同时保持臀围和腰围的适当比例关系对成年人体质和健康及其寿命有着重要意义。

1.测量方法

(1)被测者自然站立,臀部放松,平视前方。

(2)要两名测试员配合。测试员甲将卷尺置于臀部向后最突出部位,以水平围绕臀1周测量。测试员乙要充分协助,观察卷尺围绕臀部的水平面是否与身体垂直,并记录读数。

腰臀比(waist to hip ratio,WHR):反映了身体脂肪分布的一个简单指标。

腰臀比=腰围(cm)÷臀围(cm)

2.评价标准

男性>0.9、女性>0.8称为中央性(或内脏型、腹内型)肥胖。

3.评价

腰臀比测量的意义在于评价身体脂肪的分布,进而可以预测被测者是否有患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危险。脂肪堆积在腰腹部比堆积在大腿和臀部,对身体的危害要大得多。腰腹部肥胖很容易导致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中风和高脂血症等疾病的发生。腰臀比的理想比值是:男性为0.85~0.90,女性为0.75~0.80。

四、皮褶厚度测量

(一)三头肌皮褶厚度(triceps skinfold thickness,TSF)

1.测量方法

被测者立位,上臂自然下垂,取左或右上臂背侧肩胛骨肩峰至尺骨鹰嘴连线中点,测定者用两指将皮肤连同皮下脂肪捏起呈皱褶,捏起处两边的皮肤须对称,用压力为10g/mm 2 的皮褶厚度计测定。连续测定3次后取平均值,计算实测值占正常值的百分比,应注意皮褶厚度计与上臂垂直。如患者为卧床,则将右前臂舒适地横置在胸部。

2.正常参考值

男性11.3~13.7mm;女性14.9~18.1mm。

3.评价标准

测量值占正常值的90%以上为正常,80%~90%为轻度营养不良,60%~80%为中度营养不良,<60%为重度营养不良。

(二)肩胛下皮褶厚度

1.测量方法

被测者姿势同上,取左或右肩胛骨下角约2cm处,肩和腕不要用力,上肢自然下垂,用左手拇指及示指将肩胛下角皮肤连同皮下组织捏起呈皮褶,与水平呈45°角测量。结果以肩胛下皮褶厚度与TSF之和来判定。

2.正常参考值

男性10~40mm;女性为20~50mm。

3.评价标准

男性测量值>40mm为肥胖,<10mm为消瘦;女性测量值>50mm为肥胖,<20mm为消瘦。

(三)髋部与腹部皮褶厚度

1.测量方法

髋部取左侧腋中线与髂脊交叉处,腹部取脐右侧1cm处,测定方法同TSF。

2.评价

三头肌皮褶厚度是最常用的评价脂肪贮备及消耗的良好指标。我国目前尚无群体调查理想值,但可作为患者治疗前后对比参考值。正常参考值:美国男性为12.5mm,女性为16.5mm;日本男性为8.3mm,女性为15.3m。

3.评价标准

40岁以上正常人可与理想皮褶厚度比较,此值男性为12.5mm,女性为16.5mm;测量值>标准值90%为营养正常,90%~80%为轻度体脂消耗,80%~60%为中度体脂消耗,<60%为严重体脂消耗,若<5mm表示无脂肪可测,体脂肪消耗殆尽。如果测得数值超过于标准值120%以上,则为肥胖。

(四)其他

总体脂肪采用多处皮褶厚度和体密度方程式计算体脂肪的百分含量,主要用于评价肥胖患者减肥治疗效果,不是常规评价指标。

1.测量方法

二头肌皮褶厚度的测量部位是上臂前方下1/2处;髂骨上为右髂嵴上方,皮肤自然皱褶处上方1.5cm左右;其余的三头肌和肩胛下皮褶厚度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同前。根据测得三头肌、二头肌、肩胛下和髂骨上皮褶厚度及体重,进行以下计算。计算三头肌、二头肌、肩胛下、髂骨上四处皮褶厚度总和(Σ)和皮褶总和的对数,再计算体密度。其公式见表3-27。

表3-27 皮褶厚度总和的对数估算体密度公式

利用表3-27计算出的数值代入公式

FM(kg) =BW(kg)×(4.95÷D-4.5)

FFM(kg) =BW(kg)-FM(kg)

脂肪(%) =(4.95÷D-4.5)×100

其中D为体密度,BW为体重,FM为体脂重(fat mass)、FFM为无脂肪组织重。

2.评价

体脂平均比率男性为14%,女性为27%。

五、肌肉强度测定

主要有握力、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 1 %)及肌肉收缩、舒张力测定等。

(一)握力

握力与机体营养状况密切相关,是反映肌肉功能十分有效的指标。通常使用握力计进行握力测定。

正常参考值:男性握力≥30kg,女性握力≥20kg。

(二)呼吸功能

最大呼气量的峰流量会随着患者的营养状况的改变而变化,代表了呼吸肌的力量。呼吸功能与机体蛋白质营养状况密切相关,如果机体蛋白质减少20%,呼吸功能会急剧下降。

(三)肌肉收缩、舒张力量测定

对一些非自主性的肌肉(如拇收肌)进行点刺激后直接测量肌肉收缩、舒张的强度,用以评价肌肉的力量强度,有研究还发现这些肌肉的力量强度与机体营养状况有关。

(周 莉 张幕星) guFGoztfwbfErgbaHr2JaDrLFiqGZsUdy+7LIKvaLRAB8PVEj5qaxBhvA1Vw9XD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