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医分型与影像的关系,需要两者都必须客观标准化。由于影像的表现是以组织结构为基础,基本上反映组织的病理生理变化,可以获得较客观的数据,而目前中医分型主要靠一些主观的判断,标准也未统一,使得中医辨证各成一家,尚无统一规范的中医分型。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前提,中医分型存在的不规范化直接影响其与影像学关系的研究。同时,疾病的证候随着病程的发展过程而发生变化,应该动态地、全面地把握证候演变与转化的客观规律,动态地看待证候。此外,以往临床回顾性的总结多,而前瞻性临床研究少,使得中医证型疗效缺乏科学的、令人信服的依据。因此,采用严格的大样本多中心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进一步阐明各疾病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和疗效证据是未来的研究方向,这对于规范中医证型及寻找中西医在证型上的结合点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已有学者对常见疾病中医证型的影像学研究做了大量工作,某些方面已达成共识,对阐述疾病的病机、指导辨证论治以及分析预后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目前该方面研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重视度不够,中医证型与影像学关系的研究除以往较少的报道外,目前在研的课题不多,这不利于今后的发展,在此方面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研究的病种谱较少,目前临床大多数疾病中医证型所对应的影像学关系的研究尚属空白。另外,当前的中医证型与影像学结合手段非常有限,基本均集中于X线、心脏彩超上,少部分涉及多层螺旋CT,而对于核素显像及MRI相关研究基本无涉及。分析已有的文献研究,主要是组织的影像学形态结构关系探讨,而未见与功能学相关的研究。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螺旋CT、MR及核素显像,不但可以更早期发现形态学改变,而且能从功能性层面发现异常,且功能学改变早于形态学改变,对功能学的认识可以更加早期防止疾病的发展,也符合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因此,把功能影像学纳入中医证型与影像学研究,应该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