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结石简称尿石(urinary calculus),是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结石的总称;是指在泌尿系统内因尿液浓缩沉淀形成颗粒或成块样聚集物,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本病为泌尿系统常见病,好发于青壮年,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泌尿系结石属于中医“石淋”“砂淋”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由于肾虚而膀胱热所致,肾虚则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湿久化热,湿热郁结下焦,尿液受其煎熬,浊质沉淀凝结,日久渐结成石。在结石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气滞血瘀也是促使结石形成的重要因素。气滞则血路不通,而结石日久难排,阻塞水道,导致结石部位气血瘀滞、湿热内蕴,致使湿热证的反复发作。
临床表现可轻可重,未发生嵌顿或梗阻时可无临床症状,当结石嵌顿在肾盂输尿管交界处发生梗阻时或结石在输尿管内运动时,将会产生绞痛。绞痛常突然发生,疼痛剧烈,并向背部、下腹部和会阴部放射,同时可伴有血尿及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发作时间持续不等,有时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疼痛。结石合并感染时可有发热、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若梗阻长时间未解除,肾功能受损,最终导致肾衰竭。
泌尿系结石的中医辨证分型亦未统一,相关文献较少,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两种。
吴镝将其分为下焦湿热型、气滞血瘀型、脾肾亏虚型3种常见证型。
1.下焦湿热型 多见于泌尿系结石急性发作者,以青壮年为主。患者多表现为腰腹绞痛,疼痛难忍,痛连小腹或向阴部放射,小便短数不畅,灼热刺痛,尿中带血,时夹砂石,余沥不尽。
2.气滞血瘀型 多见于泌尿系结石亚急性期,病程相对较长,常有明显的反复发作史。大多因多枚或较大结石,久滞于肾、输尿管未排除所致,患者多表现为腰痛反复发作,痛有定处,小便赤涩不畅,舌质黯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3.脾肾亏虚型 此型以中老年人居多;病程较长,部分可长达数年,病变由实转虚,肾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患者多表现为面色无华,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小便淋沥,时作时止,舌质淡,脉沉细乏力。
刘庆寿将输尿管结石分为肾膀胱湿热证、肾气滞血瘀证以及肾虚证3个证型。
1.肾膀胱湿热证 轻度肾阳虚,临床上诊断不出,但其免疫力下降,为微生物感染提供条件。通常膀胱湿热证时,微生物极易侵犯肾盂及肾实质。
2.肾气滞血瘀证 有肾阳虚存在,肾膀胱湿热证没有得到及时温阳补肾治疗,仅清热利湿治疗效果差,不能纠正肾阳虚的病态,肾输尿管的感染反复发作,及肾膀胱湿热证反复出现,使肾阳虚加重;肾实质发生纤维化,或因肾小动脉痉挛,进入肾的血量减少,阻力增加,出现血瘀。肾盂、肾盏、输尿管蠕动进一步减弱,肾盂、肾盏、输尿管内压力继续下降,出现气滞,发展为肾气滞血瘀证。
3.肾虚证(以肾阳虚证为主) 肾盂积水产生肾小管扩张性质的损害,导致肾纤维化、肾萎缩、肾性高血压。由于肾膀胱湿热证反复发作,由肾气滞血瘀证发展为典型的肾阳虚证,个别情况下阴阳转化,表现为肾阴虚证。
影像学检查对泌尿系结石的诊断、治疗疗效的观察以及随访具有重要价值。腹部(X线)平片主要表现为双肾区、双侧输尿管行程、膀胱区的异常高密度影。但是,腹部平片对泌尿系结石(特别是双肾结石)的阳性显示率与结石的大小、密度和成分构成密切相关,且会受到肠道内容物、气体的影响,一些较小的结石常被掩盖而显示不清,阴性结石(以尿酸或胱氨酸为主)基本无法显示,因而常被用作初步筛查的手段。超声是诊断泌尿系结石较好的、常规影像学检查手段,泌尿系结石的超声表现主要为双肾盂、肾盏、输尿管行程高回声后方伴声影,其远端肾盏、上方输尿管扩张、积水;膀胱内卵圆形高回声,改变体位可以移动。超声对结石的显示率要明显高于腹部平片,可显示腹部平片不能显示的微小结石、阴性结石,通过转动体位下观察,超声可准确诊断膀胱结石,可较简便地鉴别结石与膀胱血块、膀胱占位性病变。但超声检查易受肠道气体的影响,因而输尿管中段结石往往无法显示;同时,对于一些较肥胖、皮下脂肪较厚,且背部肌肉较发达的患者,图像的质量以及诊断的准确性无法达到保证。肾盂静脉造影(IVP)是泌尿系结石影像学检查的“金标准”,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在显示结石形态、大小及位置的同时,还可评价肾功能情况,清晰观察各肾盏、肾盂、输尿管的形态、位置,排除泌尿系畸形、外压性改变及输尿管的炎性狭窄等。泌尿系结石的IVP表现为肾盂、肾盏、输尿管内充盈缺损影,其远端肾盏、上方输尿管不同程度积水、扩张,肾功能正常或不同程度受损(肾盂、肾盏显影时间延迟或不显影)。关于泌尿系结石中医证型的影像学研究较少,总结如下:
1.X线平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1)下焦湿热型:
粟粒大至豆粒大的不透光致密高密度影(图2-17)。
(2)气滞血瘀型:
输尿管行程致密影(结石直径多大于1.0cm)。
(3)脾肾亏虚型:
肾轮廓增大,铸型、鹿角状致密影(图2-18)。
(4)肾膀胱湿热型:
输尿管下段致密影,密度不均、易碎。
(5)肾气滞血瘀型:
绝大多数位于输尿管中段,呈单发、长椭圆形,密度均匀。
(6)肾阴虚证(以肾阳虚证为主):
一般位于输尿管上段,单发、长圆形,密度均匀。
图2-17 泌尿系结石(下
图2-18 泌尿系结石(脾
2.超声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1)下焦湿热型:
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结石直径多小于0.8cm),并轻度积水。
(2)气滞血瘀型:
肾脏增大,形态正常,输尿管结石(结石直径多大于1.0cm),并中度积水。
(3)脾肾亏虚型:
肾脏明显增大,形态异常,肾重度积水;多发肾结石、输尿管结石(结石直径多大于1.5cm)。
(4)肾膀胱湿热型:
多为输尿管下段单发、小结石,轻度积水。
(5)肾气滞血瘀型:
输尿管中段单发高回声伴声影,中度积水。
(6)肾阴虚证(以肾阳虚证为主):
输尿管上段单发高回声并声影、重度积水。
3.肾盂静脉造影(IVP)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1)下焦湿热型:
结石较小,呈充盈缺损,积水较轻,肾轮廓及功能正常。
(2)气滞血瘀型:
肾功能减退,输尿管结石并梗阻端以上输尿管、肾盂、肾盏中度积水。
(3)脾肾亏虚型:
肾功能严重受损,肾重度积水,肾盂、肾盏扩张呈囊袋状。
(4)肾膀胱湿热型:
输尿管下段小充盈缺损,肾盂肾盏轻度积水。
(5)肾气滞血瘀型:
输尿管中段充盈缺损影,其上方输尿管、肾盂肾盏中度积水。
(6)肾阴虚证(以肾阳虚证为主):
重度积水,肾功能受损。
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指各种原因导致肾单位受损而出现缓慢进行性的肾功能减退,不能维持其基本功能,出现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及各系统损害的临床综合征。其终末期为尿毒症。
本病在中医上属于“关格”“癃闭”“虚劳”“肾劳”“水肿”“腰痛”“溺毒”等范畴。中医病因上,慢性肾衰竭主要包括本虚和标实两大方面。本虚是指气血津液亏虚,甚则脏腑虚衰。标实主要指瘀血、湿浊、湿热等外感六淫之邪。内生之邪可与外邪相合,成为诱发或加重的主要因素。本虚与标实之邪相互胶结,使病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对疾病的转归产生严重影响。多数医家对本病的病机有了统一的认识,认为慢性肾衰竭多为本虚标实之证,即肾病迁延难愈,病情反复日久,脏腑虚损,或可感受外邪,导致最终的一派正虚邪实征象。
临床表现复杂,主要为各系统电解质代谢紊乱、毒性代谢产物潴留体内所引发的症状,如代谢性酸中毒所引发的食欲不振、呕吐、无力、反应迟钝、呼吸深大,甚至昏迷等;水钠代谢紊乱可导致皮下水肿及体腔积液,甚至出现低血压、休克,高钾血症、低钙血症、高磷血症,血压升高,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呕血、便血及腹泻,乏力、精神不振、记忆力下降、头痛、失眠,晚期可出现构音困难、扑翼样振颤、手足抽搐,进而意识模糊、昏迷、贫血、出血、易感染、呼吸困难、胸膜炎、肺钙化等。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辨证分型尚未统一,当前主要的分型有以下3种。
1.按虚实证分为实证为主、虚证为主、虚实并重3型
(1)实证为主(浊毒、水湿、血瘀):
患者常有恶性呕吐,纳呆腹胀,口有尿味,口黏欲饮,苔白腻或白浊,或为苔黄腻,脉滑数;水肿明显,小便短少,面色晦暗,舌质紫黯或瘀点瘀斑等。
(2)虚证为主(以脾肾虚衰为主,可有气虚、阳虚、血虚、阴虚以及气阴两虚、气血亏虚、阴阳两虚等):
患者常有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夜尿清长,舌淡、边有齿印,苔白,脉沉弱,面色少华,气短乏力,皮肤干燥,头晕头痛,口舌咽干,五心烦热,神疲乏力,尿少色黄等。
(3)虚实并重:
症状为两者的兼合,且症状更重。
2.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为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5个证型
(1)脾肾气虚证:
小便短少黄赤,面色晦滞,腰酸膝软,倦怠乏力,不思纳食,晨起恶心,偶有呕吐,头痛,夜寐不安,苔薄黄而干燥,脉细数或濡数。
(2)脾肾阳虚证:
尿少或无尿,尿色清,面色晦滞,畏寒怕冷,下肢欠温,腹泻大便稀溏,呕吐清水,苔白滑,脉沉细或濡细。
(3)气阴两虚证:
面色少华,气短乏力,腰膝酸软,皮肤干燥,饮水不多,或有手足心热,或手足不温,大便稀或干,尿少色黄,夜尿清长,舌淡齿痕,脉沉细。
(4)肝肾阴虚证:
尿短少,呕恶频作,面部烘热,牙宣鼻衄,头晕头痛,目眩,手足搐搦,舌黯红有裂纹,苔黄腻或焦黑而干,脉弦细数。
(5)阴阳两虚证:
极度乏力,畏寒肢冷,手足心热,口干欲饮,腰膝酸软,大便稀溏,小便黄赤,舌淡白胖、有齿痕,脉沉细。
3.朱琼将本病分为脾肾阴阳气血亏虚型、湿浊之邪壅盛型和正不胜邪阴阳离决型3个证型
(1)脾肾阴阳气血亏虚型:
以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头晕眼花、少气心悸、腰膝酸软为主症,此常为疾病的初期。
(2)湿浊之邪壅盛型:
热浊犯胃可见呕吐频繁,纳呆便秘;肾水凌心可见心悸胸闷,气急不能平卧;热浊陷心可见烦躁不安,神志昏迷;热浊犯肝可见头痛头晕,指颤舌抖;痰浊蒙窍可见神志痴呆,静而不烦。
(3)正不胜邪阴阳离决型:
以频繁呕吐、小便不通为主症,此属疾病晚期,中医称之为“关格”,乃因浊邪壅塞三焦,正不胜邪,升降反常,为凶险之候。
核医学(SPECT)显像是一种功能显像手段,它不仅显示双肾形态,而且可以提供肾脏血流、代谢、功能和引流方面的信息,并可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FR),对肾功能进行评价、分期及治疗后随访,具有检查时间短、无创、患者痛苦小等优点。慢性肾衰竭的SPECT表现为双肾影萎缩,双肾对锝( 99m Tc)的摄取减少、GFR值明显降低;但该检查具有放射性且操作相对较复杂。X线平片及心脏彩超对于显示慢性肾衰竭的心血管改变及并发症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X线胸片主要表现为心影增大、肺淤血、肺血管纹理倒置、肺水肿、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等。X线胸片是临床诊断肺水肿灵敏有效的方法,X线片中肺部单独出现中央型肺水肿而无显著临床症状或表现时,应高度怀疑尿毒症。但X线仅能观察心脏的轮廓,无法显示心腔、心壁厚度的情况,无法评价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且有时难以与其他原因所致的心力衰竭进行鉴别。心脏彩超可直接观察心腔、心壁以及心包积液的情况,可较客观地评价心脏舒张及收缩功能,判断心脏瓣膜的情况,以及排除心脏先天或后天性畸形及其他并发症等。慢性肾衰竭心脏彩超的主要表现为左心室腔扩张、室间隔增厚、心包腔内无回声区、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等。目前,关于慢性肾衰竭影像表现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SPECT、X线及心脏彩超上。
1.核医学(SPECT)显像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肾小球滤过率值降低程度:虚实并重型最大,虚证为主型居中,实证为主型最小。
2.慢性肾衰竭心肺异常X线表现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1)脾肾阴阳气血亏虚型:
心影增大、肺门影增大、肺血管纹倒置出现率最高。
(2)湿浊之邪壅盛型:
心影增大、肺门影增大、肺血管纹倒置、心衰肺水肿及胸腔积液出现率占中间。
(3)正不胜邪阴阳离决型:
心衰肺水肿、胸腔积液出现率最高。
3.慢性肾衰竭心功能异常彩色多普勒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1)心肌做功指数:
依阴阳两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肾气虚证的顺序依次减低。
(2)室间隔厚度:
依阴阳两虚证、气阴两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肾气虚证的顺序依次减低。
(3)左室射血分数:
依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的顺序依次减低。
(4)心血管疾病并发症发生率:
依脾肾阳虚证、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肝肾阴虚证的顺序依次降低。
子宫肌瘤(uterus myoma)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由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而成,其间有少量纤维结缔组织,西医按发病位置分为黏膜下、肌壁间及浆膜下肌瘤。病因不明,好发于生育年龄女性,青春前期少见,绝经后萎缩或消退,提示其可能与雌激素相关。
中医无该病的诊断,而将其归为“癥瘕”“积聚”范畴;其病机归纳主要为气滞、血瘀和痰湿。气滞,多为情志所伤,肝气郁结,血行不畅,滞于胞中,结呈癥瘕。血瘀,多因经期、产后,血室正开,风寒乘虚侵入,凝滞气血;或因房室不节,余血未净,与邪相搏成瘀;或忧思怒,血气不和,皆可致瘀,瘀积日久,则可成疾。痰湿,多为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偏嗜肥甘厚味,湿浊内停,阻滞胞宫,痰血搏结,痰浊蕴结或误食毒浊之物或脾肾不足,阳气虚弱,水湿泛滥,聚而成痰,痰浊与气血搏结,渐积成癥瘕。
本病大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也有部分患者因病灶体积较大,出现压迫症状,也可表现为子宫出血、下腹肿块、疼痛、不孕等,少部分患者因发生蒂扭转而可表现为急腹症。
子宫肌瘤的中医辨证分型较多、尚未统一,以下介绍两种较常用的分型。
赵献萍将其分为气滞血瘀型、瘀血阻滞型、气虚血瘀型及痰湿血瘀型4个证型。
1.气滞血瘀型 小腹胀满或不适,经期先后不定,行而不畅,量少色黯,有小血块,经前乳房胀痛,多随情绪波动而变化,多伴不孕,舌质黯、苔薄润,脉弦或涩。
2.瘀血阻滞型 小腹胀满疼痛或子宫出血,或可触及肿块,肿块表面坚硬、固定不能移动,面色晦暗或黧黑,肌肤乏润或甲错,月经延后或淋漓不断,口干不欲饮,舌黯或有瘀斑,脉沉涩。
3.气虚血瘀型 小腹下坠不适,四肢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月经后期,量少色黯,有血块,舌质黯、苔薄,脉虚无力。
4.痰湿血瘀型 患者形体肥胖,经期延长,小腹胀满不适或可触及肿块,拒按,带下量多,质黏稠,舌质黯、苔白腻,脉滑或涩。
王改梅等将其分为气滞血瘀证、痰湿瘀结证、湿热瘀结证以及肾虚血瘀证4个证型。
1.气滞血瘀证
主症:下腹结块,触之有形,小腹胀满,月经先后不定,精神抑郁,胸闷不舒,面色晦暗。
次症:下腹按之痛,经血量多有块,经行难净,经色黯,肌肤甲错;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沉弦涩。
具备主症2项、次症2项,加典型舌脉即可诊。
2.痰湿瘀结证
主症:下腹结块,触之不坚,固定难移,经行量多,淋漓难净,胸脘痞闷。
次症:经间带下量多,腰腹疼痛;舌体胖大紫黯,有瘀斑、瘀点,苔白厚腻,脉弦滑或沉涩。
具备以上主症2项、次症2项,加典型舌脉即可诊断。
3.湿热瘀结证
主症:下腹肿块,热痛起伏,触之痛甚,痛连腰骶,经行量多,经期延长,带下量多,色黄如脓。
次症:见身热口渴,心烦不宁,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黯红,苔黄,脉弦滑数。
具备以上主症2项、次症2项,加典型舌脉即可诊断。
4.肾虚血瘀证
主症:下腹结块,触痛;经色紫黯有块,腰膝酸软,头晕耳鸣。
次症:量或多或少,经行腹痛较剧,婚久不孕或反复流产;舌黯,脉弦细。具备以上主症2项、次症2项,加典型舌脉即可诊断。
B超、CT、MRI对本病的诊断、治疗后随访具有重要价值。超声可测量子宫的大小、形态,清晰显示肌瘤的情况,并可排除其他合并症(如肌瘤合并妊娠、肌瘤蒂扭转等),具有简便、方便、价廉、无辐射的特点,是子宫肌瘤筛查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子宫肌瘤超声表现为子宫大小正常或增大,增大的程度与肌瘤的大小及数目呈正比;单发肌瘤多表现为结节状弱回声;多发肌瘤常表现为子宫内多结节状或漩涡状杂乱回声和竖条状暗影,伴后壁回声衰减。
CT检查可较清晰显示肌瘤的位置、大小、数目,以及有无钙化、坏死,排除双侧附件区、子宫的肿瘤及先天性疾病,通过观察病灶的血供、平扫密度以及强化程度及模式,可较好地鉴别浆膜下肌瘤与卵巢肿瘤。子宫肌瘤CT表现为子宫内等低密度结节影,密度多均匀;若肌瘤变性则密度不均,内也可见点状或不规则钙化;增强扫描肌瘤常呈不同程度强化,强化程度多与子宫相仿。
MRI对子宫肌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准确定位,并根据其信号的特点可判断其组织病理情况,无辐射。子宫肌瘤MRI表现为子宫腔内、壁间或子宫旁肿块,子宫不对称增大、变形、宫腔偏移;病灶在T1WI为低信号,在T2WI上亦为低信号,若肌瘤变性时T2WI信号不均;增强后肌瘤常呈不同程度强化,与子宫肌层相比强化程度相当或稍低。
目前,有关子宫肌瘤中医证型的影像学研究较少,且局限于超声,尚未见CT、MRI表现与子宫肌瘤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
1.气滞血瘀型
绝大多数以等回声为主。
2.瘀血阻滞型
以强回声型及混合回声型为主。
3.气虚血瘀型
绝大多数以低回声为主。
4.痰湿血瘀型
绝大多数以混合回声为主。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存在于子宫以外的器官或组织,以生育年龄妇女多见,发病率约25%。异位的子宫内膜可累及身体的任何器官,以卵巢最常见。在激素的作用下,内膜组织在卵巢中增生、分泌和出血,具有周期性变化而形成出血性囊肿,囊液呈巧克力色或柏油样的陈旧积血,故又称巧克力囊肿。囊壁由纤维组织构成,因反复出血,囊腔内压力增高引起囊壁破裂和渗血,和周围组织黏连,导致新的囊肿形成,故而表现为互相粘连的多房囊肿。
本病归属于中医“血瘕”范畴,主要病因是“瘀血”为患。导致瘀血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先天禀赋不足,肾气虚弱;或后天七情损伤,肝郁气滞;脾胃失调;或摄生不慎,感受风寒湿之邪;或金刃手术,损伤胞宫胞络等。由于妇女“以血为本,以血为用”及“有余于气,不足于血”的生理特点,其病性多以虚实夹杂为主。从脏腑功能而言,由于肝主藏血、主疏泄,肾主藏精而为水火之脏,精血相生,共为女子之先天;脾主统血运血,为气血化生之源,为后天之本。肝肾脾三脏在女子正常月经生理功能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肝肾脾三脏功能失常,继之气血不足,阴阳失调,渐呈瘀滞,是产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原因。
子宫内膜异位症以继发性、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月经异常、盆部疼痛和不孕为主要特征。本病若迁延失治,病情可加重,导致痛经症状加重,因月经过多继发贫血、长期不孕,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较少,主要按照《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分为气滞血瘀型、寒凝血瘀型以及气虚血瘀型。
1.气滞血瘀型
经行或经行前1~2天小腹两侧胀痛拒按,痛引腰骶及大腿内侧,经量或多或少,或伴乳房、腋下作胀,或不孕,舌紫黯或有瘀点,舌苔薄,脉弦。
2.寒凝血瘀型
经前或经行时下腹疼痛,小腹冷感,经血下行不畅,经血黯黑有血块,经期延长,或不孕,舌黯有瘀点,舌苔薄白,脉迟紧。
3.气虚血瘀型
经行或经后下腹疼痛,腰膝疲软,头昏乏力,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舌黯、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沉细。
B超可清晰显示病灶的位置、大小、数目,且具有较为特征性的声像图表现,一般诊断不难,可作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1.巧克力囊肿
卵巢单侧或双侧、圆形或类圆形囊性肿块,囊壁较厚、模糊;囊内回声与囊液黏稠度有关,除均匀点状回声外,有时血液机化或粘连可见高回声。
2.子宫腺肌症
子宫径线明显增大,轮廓饱满尚规则,子宫一侧肌层明显增厚,内膜线偏移;增厚的一侧肌层回声不均,内见散在小暗区或低回声区和实质强回声区;子宫腺肌瘤可见一侧局限性回声区。
3.子宫直肠陷凹子宫内膜异位症
局部单个或多个不规则液性暗区;直径多为2~5cm,边界模糊,暗区内见均匀散在分布斑点状低回声。对于其他少见位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如胸壁、腹膜等),特别是发生于胃肠道者,B超的诊断价值有限,且常难以与其他病变鉴别。MRI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可清晰显示胸、腹、盆壁、腹膜情况,T2压脂序列可较敏感发现病灶,对于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均具有重要价值,可以作为B超检查的良好补充。
1.巧克力囊肿
多发囊性肿块,呈“囊外囊”改变;信号多变,与月经周期出血阶段有变化有关,以T1WI、T2WI多呈高信号最多见,亦可呈T1WI、T2WI低信号或T1WI高T2WI低信号改变;病灶周边见低信号或无信号区(纤维化或含铁血黄素沉积)。
2.子宫腺肌症
局限性或弥漫性肌壁增厚肥大;子宫内膜与肌壁连接处界限不清,结合带增厚;T2WI像上于子宫肌层的低信号内见点状高信号;T1WI像上病灶内可见周期性出血高信号影(发生率约20%)。
当前,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证型的影像学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超声表现与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证型的关系。
1.气滞血瘀型 以子宫直肠陷凹常见,多表现为不规则回声衰减包块。
2.寒凝血瘀型 以卵巢常见,形态以囊肿为主。
3.气虚血瘀型 常见于子宫腺肌症,子宫形态明显增大,回声不均,有实质性低回声和强回声区。
传统中医诊治疾病时,主要依据患者主诉、舌象及脉象来辨证论治,而忽略了对疾病本身结构改变的论治。现代医学借助于各种影像检查方法弥补了中医对疾病结构诊断的不足。当前关于泌尿系统常见疾病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影像学研究不多,且多局限于B超、X线检查上。
以“子宫内膜异位症”为例,传统中医诊治本病,对盆腔子宫内膜生长的部位、积液的范围、结节或囊肿的大小以及是否与周围组织粘连都不得而知,而实时B超能弥补这一不足,并且在疾病的不同阶段、不同的证型中亦有其特殊的声象图,且本病术后容易复发,因此,B超检查对本病的诊治、随诊观察及预后观察均具有重要价值。而当前,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辨证分型与B超表现的对照研究却非常少。另一方面,B超仅是局部探查成像,其仅起到初步筛查的作用,而对病灶内部结构显示及定性诊断作用有限,而MRI检查可行多序列、多平面成像,可较敏感显示较小的、不常见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并与其他病变鉴别,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其相关表现与本病中医证型的相关研究尚未见涉及。这些都应成为我们今后的重要研究方向,为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治提供更多有价值的资料和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