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证型影像学

一、心肌炎

(一)中西医对心肌炎的认识

心肌炎(myocarditis)是指因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局灶性或弥漫性炎性病变,但以病毒感染,特别是肠道病毒,如柯萨奇B族病毒、流感病毒、风疹病毒、水痘病毒、腺病毒等最为常见;病理学主要表现为心肌及间质炎症细胞浸润、纤维素渗出,最终导致心肌细胞变性和坏死、间质纤维化等。本病以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儿童多见,发病率约为(6.88~29.15)/10万;好发于冬春、夏秋季节交替时,发病前1~3周多有消化道或呼吸道感染症状,并可出现心电图、心肌酶及心影、代脉、结脉等异常改变。

心肌炎是西医诊断的病名,中医学典籍中并无该诊断,而根据临床表现,将本病归于“温病”范畴,又可归属于“心悸”“怔忡”“心痹”“虚劳”等范畴。其病因、发病机制尚未统一,但一般认为外感之邪乃本病的直接致病因素,或为风热毒邪,或为湿热毒邪,或为时疫热毒,抑或其他六淫之邪入里化热内侵机体而发病。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将其定位为“心痹”,即风、寒、湿、热等邪侵及形体,阻痹经气,复感于邪,内舍于心,久之损伤心气脉络,心脉运行失畅。

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且轻重不一,轻者可无明显症状,或表现为身热、微恶风寒、颧颊紫红、咽干痛、肌肉酸痛、乏力,也可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多汗头晕、心悸气短、心前区疼痛等;重者则可出现四肢发冷、心脏严重杂音等症状,甚至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而猝死。本病预后大多良好,大多数可获痊愈,少数迁延不愈,并可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或反复心力衰竭。

(二)中医辨证分型

目前按照临床表现,心肌炎中医辨证分型主要分为4型:心气不足型、心阴亏损型、心脾两虚型、心脉瘀阻型。

1.心气不足型

心悸不安,面色欠华,头晕目眩,气短乏力,动则汗出,夜寐不宁,舌少苔或呈剥苔,脉细数无力或结代。

2.心阴亏损型

发热不退,或不发热,咽红流涕,咳嗽有痰,或大便稀薄,肌痛肢楚,心悸气短,胸闷胸痛,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或结代。

3.心脾两虚型

神疲乏力,心悸气短,时有低热,面黄纳呆,自汗盗汗,易患感冒,舌质偏红,苔薄白,脉细数,时有结代。

4.心脉瘀阻型

头晕心悸,胸闷气短,胸痛叹息,时欲呕恶,咳嗽有痰,甚至咳喘不能平卧,舌质微紫,苔白腻,脉滑或结代。

(三)心肌炎中医证型影像学研究

数字X线、B超是目前临床诊断心肌炎最常用的检查手段,心肌显像( 67 Ga心肌显像)亦有应用。目前,B超虽然对心肌炎的诊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可进一步观察各心室、心房的情况,且对心包积液的诊断更加敏感,并可依左心室射血分数评价左心功能的情况,但其与证型的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仅见X线与心肌炎中医证型相关研究报道。

1.心气不足型

心影基本都表现为正常。

2.心阴亏损型

绝大多数心影正常。

3.心脾两虚型

心影正常与增大各占50%。

4.心脉瘀阻型

该型患者心脏多有明显增大,甚至呈球形增大,各房室增大。其机理主要为心主血,血行于脉中,血行受阻必瘀,久而心肌发生病理上的改变,从而导致该型患者心影的普遍增大。

二、冠心病

(一)中西医对冠心病的认识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既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器质性),又包括冠状动脉痉挛(功能性)病变,且以前者多见。主要是由于脂质代谢异常,脂类物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沉积,并形成白色斑块,造成冠状动脉管腔的狭窄,血流受阻,导致心肌发生短暂或持续性缺血、缺氧,产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相应的症状。按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变化的不同,冠心病可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和慢性冠脉病两大类。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及冠心病猝死;慢性冠脉病包括稳定型心绞痛、冠脉正常的心绞痛(如X综合征)、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和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肌病)。

冠心病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其病机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为阴阳气血的亏虚,标实为阴寒、痰浊、血瘀交互为患。1987年8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确定了《心痹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统一将冠心病命名为“心痹”,轻者命名为“厥心痛”,重者为“真心痛”。

本病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脑力劳动者较多见。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缺乏体力活动、高热量高脂肪饮食、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肥胖、遗传及性格因素均为致病的危险因素,而血脂异常为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为胸骨后疼痛,向左肩部放射,可伴有压迫感、紧缩感、压榨感,甚至濒死感,常由于情绪激动、饱食、受寒或劳累后诱发,疼痛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心绞痛发作一般持续约3~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且去除诱因和(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迅速缓解,而心肌梗死则不能缓解,并常伴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心室颤动,出现低血压和休克、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

(二)中医辨证分型

目前,关于冠心病的中医辨证分型较多,仍未统一,而以王永炎《中医内科学》的辨证分型应用较多,其将其分为寒凝证、气滞证、痰浊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7个证型;其中,痰浊、血瘀、气滞、寒凝归为实证范畴,而气虚、阳虚、阴虚归为虚证范畴。按证型分布又分为虚证型、实证型、虚实夹杂型、单证型、二证相兼型、三证相兼型、四证相兼型等。

1.寒凝证

猝然心痛如绞,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心悸气短,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多因气候骤冷或骤遇风寒而发病或加重症状,苔薄白,脉沉紧而促。

2.气滞证

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3.痰浊证

胸闷重而心痛轻微,肥胖体沉,痰多气短,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黏,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4.血瘀证

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质黯红,或紫黯,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弦涩或结、代、促。

5.气虚证

心胸阵阵隐痛,胸闷气短,动则益甚,心中动悸,倦怠乏力,神疲懒言,面色 白或易出汗,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

6.阴虚证

心胸疼痛时作,或灼痛,或闷痛,心悸怔忡,五心烦闷,口干盗汗,颜面潮热,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结代。

7.阳虚证

心悸而痛,胸闷气短,自汗,动则更甚,神倦怯寒,面色 白,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苔白而腻,脉沉细迟。

(三)冠心病中医证型影像学研究

当前,B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冠状动脉造影以及核素显像已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评价。冠状动脉CTA由于无创、扫描时间短、密度分辨力高以及强大的图像后处理技术,已逐渐成为冠心病人群筛查及诊断的主要手段;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公认确诊的“金标准”;心脏彩超可较准确地评价各心腔的改变以及心功能的情况,SPECT心肌显像可评价心肌缺血与存活情况,均具有各自的优势。总的来说,目前有关冠状动脉CTA、冠状动脉造影以及心脏彩超与中医证型的研究的相关文献较多,而SPECT心肌显像相关报道较少。

1.冠状动脉造影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1)冠状动脉造影与中医证型

1)冠状动脉正常:多见于阳虚证。

2)冠状动脉狭窄:以血瘀证和痰浊证发生率最高,且均有不同程度血瘀表现,其中又以寒凝血瘀的血瘀证候积分最高,其后依次为阳虚血瘀、痰浊血瘀、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和阴虚血瘀。

3)冠状动脉轻度狭窄:多为冠状动脉痉挛,多见于阴虚证和气滞证,且后者多于前者。

4)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重:多为重度狭窄,多见于血瘀阳虚证。

5)冠状动脉多支狭窄:随着病变冠状动脉支数的增加,血瘀证、痰浊证逐渐增加,气虚证和寒凝证先增加后减少,气滞证减少。

(2)冠状动脉造影与中医证型分布

1)虚证:冠状动脉多正常,一般不发生冠状动脉痉挛。

2)实证:以冠状动脉硬化多见,较少发生冠状动脉狭窄。

3)虚实夹杂证:其比例的增加反映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

4)虚证和实证比例、单证的比例:随着病变冠状动脉支数的增加逐渐降低。

5)虚实夹杂证、二证相兼、三证相兼、四证相兼的比例:随着病变冠状动脉支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

6)随着病变冠状动脉支数的增加,虚实夹杂证占显著优势,一个病例出现多个证型的可能性也增加,证型更趋复杂化。

2.冠心病CTA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1)血瘀证:

不同程度见于几乎所有的冠心病患者;积分值越大,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支数越多、狭窄程度越重(图2-15)。

(2)痰浊证:

可能是冠心病的主要病因和病理基础;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程度上明显多于其他证型;多见于3支以上病变,而两者间无明显差异(图2-16)。

(3)气虚证:

多见于单支病变。

3.心脏彩超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1)冠心病中医实证: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均较正常者明显增厚;中医实证均存在不同程度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且以血瘀证的收缩功能受损最为严重。

图2-15 冠心病(血瘀证)

图2-16 冠心病(痰浊证)

(2)血瘀证:IVST较寒凝证明显增厚,而PWT也较痰浊证和寒凝证明显增厚;每搏输出量(SV)明显低于痰浊证和寒凝证。

(3)各证型的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明显降低,除寒凝证的射血前期(PEP)无变化外,其余各证型PEP均明显延长;PEP/LVEF明显增大。

(4)冠心病左室舒张功能受损早于收缩功能障碍,各型舒缩功能受损程度依次为:血瘀证<气虚证<气虚血瘀型<气阴两虚型。

4.核素心肌显像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1)实证组:

心肌缺血情况及程度一般较轻,心肌显像阳性率较低,部分为神经症。

(2)虚证组:

心肌显像阳性率高。

三、慢性心力衰竭

(一)中西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是由于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动力学负荷过重、炎症等任何原因引起的心肌损伤,造成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或充盈功能低下的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和体液潴留。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是指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可以稳定、恶化或失代偿。

中医学按症状将慢性心力衰竭归属于“心悸”“怔忡”“喘证”“水肿”“积聚”等范畴。本病的病机是气虚血瘀、阳虚水泛,其中气虚阳虚是本,血瘀水泛是标,其演变规律一般初为心气虚,渐至心阳虚,因心气根于肾气,心阳有赖于肾阳的温煦,久病心疾,“穷必及肾”,故心肾阳虚是其病机关键,心肾阳虚,血脉失于温运和鼓动,心肺气血循环不畅,心主血脉功能低下,不能将血液输布于全身。

本病的基本病因主要有原发性心肌损害和心脏负荷过重,其中老年人以冠心病、高血压及退行性心瓣膜病多见,而年轻人以风湿性心瓣膜病、扩张型心肌病及重症心肌炎多见。收缩性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为冠心病,舒张性(或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为高血压。主要临床表现为缓进性劳力性呼吸困难,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及端坐呼吸,发展到急性心力衰竭可出现咯粉红色泡沫样痰等症状。

(二)中医辨证分型

目前,尚无慢性心力衰竭辨证分型的统一标准,以下介绍本病中医辨证分型应用较多的两种。

《中医内科学》(第6版)将其分为六证:心肺气虚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阳虚证、阳虚水泛证、痰饮阻肺证、气虚血瘀证。各证候的特点如下:

1.心肺气虚证

神疲乏力,短气自汗、动则加剧,食少纳呆,咳嗽喘促,心悸怔忡,面色无华,舌淡或胖、有齿印,瘀斑瘀点,舌苔薄白,脉沉无力。

2.气阴两虚证

气短疲乏,心悸怔忡,头晕目眩,口干舌燥,心烦失眠,自汗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或促、涩、结代。

3.心肾阳虚证

心悸,气短疲乏,动则气喘,身寒肢冷,尿少浮肿,腹胀便溏,面色晦暗,舌淡苔薄,脉沉无力或促、涩、结代。

4.阳虚水泛证

心悸气喘,畏寒肢冷,腰酸膝冷,尿少浮肿,面色 白,舌质淡黯,舌苔白滑,脉沉无力或结代。

5.痰饮阻肺证

心悸气急,咳嗽喘满,不能平卧,咯白痰或痰黄黏稠,胸脘痞闷,头晕目眩,尿少肢肿,或伴痰鸣,或发热口渴,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数。

6.气虚血瘀证

心悸气短,胸闷头晕,多汗,下肢微肿,两颧黯红,或咳痰带血,或咳嗽带血,脉细数或结代、苔薄或少。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学会胸痹心痛辨证标准(1990年修订)分为五证: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血瘀证、水停证。

(三)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影像学研究

胸部X线检查可观察心影的大小、胸腔、心包积液、有无肺淤血及肺水肿的情况,对本病的诊断及排除肺部疾病引起的呼吸困难具有重要意义。放射性核素心脏血池显像可较准确测量左室射血分数和心脏体积,对左室充盈动力学进行分析,应用漂浮心导管可测量肺毛细血管楔嵌压,能较好地反映左心室功能状态。但以上影像检查方法与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结合的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当前,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影像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超声心动图-左室功能评价上。

1.左室射血分数(LVEF)

依气虚证、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气虚血瘀证、阳虚血瘀兼水泛证、阳虚水泛兼血瘀证的顺序依次减低。

2.心脏指数(CI)

依气虚证、血瘀证、阴虚证、阳虚证、水停证的顺序依次减低。

3.左室质量指数(LVMI)

依气虚证、血瘀证、阴虚证、阳虚证、水停证的顺序依次增大。

四、高血压

(一)中西医对高血压的认识

高血压(high blood pressure)是指以动脉收缩压或舒张压增高,常伴有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继发于其他疾病的高血压称为继发性高血压。对于迄今原因尚未完全阐明的高血压称为原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属于中医学“头痛”“眩晕”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病因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久病疲劳以及先天禀赋异常等因素有关。上述病因引起机体阴阳平衡失调,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紊乱,导致风、火、痰扰乱清窍;或气血、髓海不足,脑失所养,形成眩晕、头痛。精神紧张或忧思郁怒,使肝失条达,肝气郁结,气郁化火伤阴,肝阴耗伤,风阳易动;久病过劳,耗伤肾精或素体阳盛阴衰之人,上扰头目而出现眩晕、头痛;先天性禀赋不足或年老肾精亏虚,脑失所养而致眩晕。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致脾虚健运失职,聚湿生痰,痰湿中阻,上扰清窍,出现头痛、脘闷、眩晕欲仆等。

本病早期可无症状,也可表现为头晕、头胀、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烦闷、乏力、心悸等,随着病情的发展血压明显而持续性升高,则损害脑、心、肾、眼底等器官,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如头痛、头晕、心悸,视网膜动脉痉挛、出血、渗出,晚期可出现心力衰竭、肾衰竭、视神经盘水肿等。

(二)中医辨证分型

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较多,但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型以及《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分型应用较广。

1993年,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高血压分为4个证型,分别为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及阴阳两虚证。各型证候特点如下:

1.肝火亢盛证 眩晕头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2.阴虚阳亢证 眩晕头痛,腰膝酸软,耳鸣健忘,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舌质红、苔薄白或少苔,脉弦细而数。

3.痰湿壅盛证 眩晕头痛,头痛如裹,胸闷腹胀,心悸失眠,口淡食少,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滑。

4.阴阳两虚证 眩晕头痛,耳鸣如蝉,心悸气短,腰酸腿软,夜尿频多,失眠多梦,筋惕肉 ,畏寒肢冷,舌淡或红、苔白,脉沉细或细数。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将其分为肝阳上亢证、痰浊中阻证、血脉瘀阻证、肝肾阴虚证和肾阳虚衰证5个证型。各型证候特点如下:

1.肝阳上亢证 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口干口苦,溲黄便秘。舌红苔黄,脉弦。

2.痰浊中阻证 头晕头重,困倦乏力,心胸烦闷,腹胀痞满,呕吐,少食多寐,手足麻木。舌淡苔腻,脉象弦滑。

3.血脉瘀阻证 头痛经久不愈,固定不移,偏身麻木,心痛胸痹,面唇发绀,舌质紫黯,脉象弦涩。

4.肝肾阴虚证 头晕耳鸣,目涩视蒙,少寐健忘,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小便黄短,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或细数。

5.肾阳虚衰证 头晕眼花,头痛耳鸣,心悸气短,腰酸腿软,失眠多梦,遗精阳痿,肢体麻木,夜尿频数或少尿水肿。舌淡苔白,脉弦细弱。

(三)高血压中医证型影像学研究

影像学对高血压具有重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X线可见主动脉迂曲、延长,左心室增大,心影呈“主动脉型”。如果病情持续发展到心力衰竭阶段,则可出现肺淤血、肺水肿。在高血压的早期阶段,超声心动图可正常,亦可表现为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当病情未能得到控制,进一步发展,超生心动图可表现为左室后壁的增厚和(或)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当前,关于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的影像研究较多,但主要集中在超声心动图-左室功能及厚度、颈部彩超及经颅多普勒上,而关于X线、CT、磁共振成像(MRI)的相关研究基本未涉及。

1.超声心动图-左室功能及厚度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1)左室重构(左室扩张及左室肥厚):

各型均有,而以阴阳两虚型最明显。

(2)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

以阴阳两虚型最差。

(3)平均收缩压:

依阴阳两虚证、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及痰湿壅盛证的顺序依次减低。

(4)左室功能不全:

实证及虚证均有,但虚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较实证(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左室功能障碍程度更重。

2.颈动脉彩超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1)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发生率:

痰湿壅盛证高于其他证型。

(2)肝肾阴虚证、痰浊中阻证:

常发生颈总动脉及分叉处内中膜增厚。

(3)肝肾阴虚证、血脉瘀阻证:

易于形成强回声斑块。

3.经颅多普勒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1)脉动指数(PI):

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明显大于阴阳两虚证。

(2)脑动脉血流速度:

肝火亢盛证最高,危险性最高。

(3)阴虚阳亢证:

动脉血流速度及脉动指数均属中等,多属高血压中期。

(4)随着脑动脉平均流速(Vm)增加,各证型发生高血压的可能性:

依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及痰湿壅盛证的顺序依次减低。

(5)随着脉动指数的减少,各证型发生高血压的可能性:

依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阴虚阳亢证及肝火亢盛证的顺序依次减低。

五、闭塞性动脉硬化症

(一)中西医对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认识

闭塞性动脉硬化症(arteriosclerotic occlusive disease)是全身动脉硬化在四肢的局部表现,由于血管的狭窄、闭塞,导致肢体血液循环障碍,严重者甚至出现下肢溃疡或坏疽。本病为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对60岁以上老年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高达79.94%,2000年泛大西洋协作组(TASC)报告间歇性跛行的发生率为0.6%~9.2%,其中约5%~10%发展为严重下肢缺血,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等均为其高危因素。

中医学典籍并无闭塞性动脉硬化症这一病名,而是根据其症状、体征及发病机制,将其归属于“脉痹”“脱疽”范畴。本病因寒邪痹阻,或气虚血运无力,或素有痰湿,痰瘀互结,使气血瘀闭,血脉阻塞;寒凝血瘀,瘀久化热,血脉不通,水湿不利,湿热互结,下注经脉,湿热熏蒸,热胜肉腐,且与心、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本病主要表现为下肢凉、麻木、间歇性跛行和静息痛,肢体缺血性溃疡、坏疽等。TASCⅡ分型是广泛应用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临床分类标准,其将分为A、B、C、D 4型,基本反映了动脉狭窄闭塞的部位和程度之间的递进关系。分型的具体标准:A型:单一狭窄性病变≤10cm;单一闭塞性病变≤5cm。B型:复合病变,每处≤5cm,单一狭窄或闭塞性病变≤15cm,未累及膝下腘动脉,单个或复合病变,没有连续的胫动脉提供远端灌注,严重的钙化闭塞性病变≤5cm,单一的腘动脉狭窄。C型:多处狭窄或闭塞,无论有无严重钙化,总长度>15cm,两次腔内治疗后,需进一步处理的狭窄或闭塞性病变。D型:慢性全程股总动脉或股浅动脉闭塞,包括腘动脉,病变>20cm,慢性全程腘动脉和胫腓干三分叉近端。本病的介入治疗主要有血管扩张术及支架置入术,外科治疗主要有动脉内膜剥脱术以及动脉旁路术,前者主要适用于局限性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而对于TASC分级C、D级病变,则应以动脉旁路术为主。

(二)中医辨证分型

当前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中医辨证分型还不是很统一,但应用较多的主要有以下两种分型。

1.1990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脉管专业委员会拟定的《肢体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中医诊断标准》将其分为4个证型。

(1)脉络寒凝证:

患肢发凉,麻木,酸胀或疼痛,间歇性跛行,局部皮肤温度下降,皮肤颜色正常或苍白或苍黄。大、中动脉搏动正常或减弱。舌质淡紫,舌苔白润,脉弦紧。

(2)脉络血瘀证:

患肢发凉、麻木、酸胀较重,持续性疼痛,夜间加剧,间歇性跛行严重。皮肤可呈发绀色,或见紫褐斑,趾(指)甲增厚、变形、生长缓慢,汗毛稀少,或肌肉萎缩,大、中动脉搏动减弱或触不清。舌质青紫有瘀点或瘀斑,苔白润,脉沉紧或沉涩。

(3)脉络瘀热证:

患肢酸胀,麻木,烧灼疼痛,遇热痛甚,遇冷痛缓,夜间痛剧。皮肤呈紫红色、干燥、脱屑、光薄或皲裂,趾(指)甲增厚、变形、生长缓慢,汗毛稀少或脱落,肌肉萎缩。大、中动脉搏动减弱或触不清。舌质红或绛,苔黄,脉沉涩或细涩。

(4)脉络热毒证:

患部皮肤紫黑,溃破,脓水恶臭,腐肉不鲜,疼痛难忍,夜间痛甚。腐溃可很快蔓延至小腿或小腿以上,范围渐渐增大,并深至筋骨,以及患部严重营养障碍。严重者可伴发热,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大、中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舌质红绛有裂纹,苔黄燥或黄腻,脉弦细或滑数。

2.《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将其分为5个证型:阴寒型、血瘀型、湿热下注型、热毒炽热型及痰瘀互结型。

(1)阴寒型:

肢体苍白、冰凉,趺阳脉波动减弱。

(2)血瘀型:

肢体发凉、怕冷,疼痛、间歇性跛行;肢端持续性固定性疼痛,夜间尤甚;肢端皮肤出现紫红、青紫、瘀斑、瘀点;肢端营养障碍而有皮肤干燥、脱屑、光薄无泽,趾甲生长不良;舌质红绛、紫黯,有瘀点、瘀斑,脉象弦涩或沉细。

(3)湿热下注型:

肢端溃疡、坏疽局限,局部红肿热痛,或肢体大片瘀肿、紫红,伴有发热或低热;舌质红绛,舌苔白腻或黄腻,脉象滑数或弦数。

(4)热毒炽热型:

严重肢体感染,高热,红肿热痛,或溃烂脓多;舌绛,苔黄燥或黑苔,脉数。

(5)痰瘀互结型:

患肢麻木不适,冷痛畏寒,皮肤苍白。

(三)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中医证型影像学研究

影像学检查对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X线片可显示管壁的钙化情况;超声多普勒血管检查可观察血管管腔的形态及血流的状况;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显示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侧支循环以及闭塞的动脉主干的情况,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对选择手术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多层螺旋CT以其亚秒级的扫描速度、更长的解剖覆盖、更薄的层厚、各向同性成像、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以及清晰成像,已成为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的主要无创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病变段血管壁的情况、判断斑块性质(纤维性斑块、内膜增生并血栓形成CT值多在40Hu以上,含脂质成分的软斑块CT值多在40Hu以下)。目前有关X线、CT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文献研究较多,而尚未见研究DSA、超声多普勒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报道。

1.X线检查(腰椎正侧位腹主动脉钙化形态)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1)斑点状或细条状钙化:

主要见于脉络寒凝型、脉络血瘀型。

(2)双轨状钙化:

主要见于脉络瘀热型。

(3)管状钙化:

主要见于脉络热毒型。

2.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1)双股总动脉内面积扩张率、右股动脉内面积:

血瘀型小于湿热下注型。

(2)右髂总动脉内面积扩张率:

血瘀型大于湿热下注型。

(3)左股深动脉相对狭窄度:

血瘀型明显大于湿热下注型。

(4)双股深动脉多发钙化狭窄、双髂外动脉血管壁增厚钙化、双髂总、髂内动脉、腘动脉狭窄、腹主动脉管腔充盈缺损:

以湿热下注型为主,血瘀型多无该表现。

(5)股深动脉闭塞:

以湿热下注型为主,且多为单侧性,血瘀型多无该表现。

3.TASCⅡ主髂动脉分型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1)血瘀型:

以A型和B型最多。

(2)湿热下注型:

以B型和C型最多,A型和D型次之。

【评述与展望】

目前,对循环系统常见疾病中医证型的影像学研究做了大量工作,某些方面已达成共识,对阐述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病机、指导辨证论治以及分析预后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主要反映在:其一,近年来,中医学者对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显示出中医药治疗循环系统疾病的潜力和优势。但由于许多疾病病机复杂,辨证者的思路和方法不完全一致,辨证标准至今尚未统一,以致目前临床分型十分繁杂,不利于临床深入研究和成果的进一步推广,这亦是中医研究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二,许多科研的设计思路、方法欠规范,且大多缺乏严格意义上的随机对照,且样本数大多较少,统计分析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致使实验可重复性较差,缺乏可信度,许多研究结论仍需大样本、多中心、严格随机-对照的研究及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其三,当前的影像学结合手段非常有限,基本均集中于X线、心脏彩超上,多层螺旋CT偶有涉及,而对于核素显像及MRI相关研究基本无涉及。多层螺旋CT,特别是双源CT心脏、血管成像具有辐射剂量低、扫描速度快、成像质量优越,且可同时排除先天性或其他后天性心脏病等优点,有望成为循环系统常见疾病中医辨证分型影像研究的热点。MRI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力,无辐射损害,且可以三维功能评价心室容积和功能,其多序列成像对疾病的早期发现及诊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成像时间已大大缩短,亦有望成为较有前景及较大价值的研究领域。 j0czgQe3H/lYEhlefBFxXCTOOJ90L0qWnIhHDGJ4WUYLc0hjQo4I1pq5kHD+HtX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